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董仲舒汉武帝经典语录 正文

董仲舒汉武帝经典语录

时间:2024-09-24 03:28:00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下面是关于道家经典

道家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道家经典语录汇集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3、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3、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2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0、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3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32、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3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3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4、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45、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4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5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第一首】

黄沙莽莽、

关山苍苍。

滚滚的黄河,

簇拥着一支恢宏的歌谣。

你从明月亮起的江山上走来,

一腔骨血,风姿绰约地撑开一片晴朗。

划着新月,

飘逸的心音,

皎结了筑在梦中的巢。

那铮铮作响的拔节,

催熟了你高蹈狂飚的热望。

拽着血液奔泻的方向,

一摊心绪的江水,

潺湲地涌起奔腾滚滚的赤潮。

寒气逼人的夜,

你足踏乾坤,

横刀拔开冷星的缠绕,

用蘸满信念的胆汁、

悠扬顿挫的词章,

在一道“推恩令”上,

分娩血性的`倔强。

烈烈的情,

不仅解开君与臣的恩恩怨怨,

而且还将诸候怀揉的权利攥死在自己的股掌。

凝眸冉冉焕燃的万千景象,

你气存丹田、

内敛神光,

踌躇满志地掬起一管长长的玉箫,

让一个个激情涌动的箫孔,

殷殷地将馨香四溢的四书五经,

吟成一统天下的思想。

春潮跌荡,

携缕缕大爱无疆的意象,

洋洋洒洒地直抒生命的绚烂与透亮。

品着和风日丽释散的长调短歌,

悠悠的你欣然然地挥袖试去,

眉上那弯浅浅的微笑,

独自潜进蹄音烈烈的边关古道,

让缀满大义凛然的利剑,

溅起几多惊魂动魄的绝唱。

孜孜冥冥中,

你掌定日月,

剑拔弩张。

从兴大学,

改正溯,

定历数,

到驱匈奴,

通西域、

固边疆……

无不彰显你血染江山的浩浩锋芒。

长天苍苍,

碧水淃涛。

你梦中的朗朗乾坤,

终随一曲狂澜千秋的歌诀,

纷扬成前所未有的辉煌……

【第二首】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都享有巨大的声誉,

对历史的影响也十分大,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

而汉武帝则对汉朝的综合能力提高到空前绝后的鼎盛程度,

相比较,

汉武帝功大于过。

汉武帝刘彻。

下诏求贤,唯才是用。

汉武帝上台不久便开始下诏求贤,

不论贤人之身世,

才能无贵贱之分,唯才是举。

得到了英勇的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将才的拥护,

又网获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其中对汉武帝思想触动最大的则是,

儒家学者董仲舒及贤惠的卫子夫,

这些人对当时的汉朝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学。

昔者汉武帝从董仲舒之言,推崇儒学。

董仲舒则提出了“大一统”政策,

即“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

并上书汉武帝罢黜其他学派,大力推崇儒学,必然使国家思想一统。

汉武帝听从建议并采取了措施,

大力倡导儒家的”君权独尊“思想,重视儒学,重用儒生。

确立了儒家的特殊地位,

断绝了其他学派的人获取功名利禄之路。

这时汉武帝思想的一个区域,

也叫“废黜百家,独尊儒家。”

汉武帝开发边疆,远征西域,

汉武帝把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大力扩建了军队,起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大将,

使西汉军队战斗力大增,曾多次大败匈奴,

打败匈奴之后,有设置了“河西四郡”,

管辖从今甘肃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

重置县郡,加强对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的管辖。

使西汉成为了西域少数民族的大帝国。

此上都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虽然汉武帝也有过错,

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我心中他任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第三首】

起中国历史,

汉武帝刘彻总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

他罢废百家,独尊儒术,

并同时施用严刑峻法,

确立了“外儒内法,王霸并用”的统御之术;

他施行“推恩令”,从而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实力,

使得郡县制得以稳固。

可以说,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

无论如何风云变幻,

王朝的运转模式都确立于汉武帝。

他戮力拓边,交通西域,

赫赫武功,彪炳青史。

走出碑林时,已近夕阳西下,因是春末夏初便总觉得天色尚早。于是,我又沿着三学街走上了顺城巷,过文昌门一直向东,往和平门方向走去。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下马陵。提到下马陵,就不得不讲到一个关于它的故事:相传,汉朝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董仲舒逝世后,安葬在京城长安的南郊。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与哀思,特意下马步行,于是民间从此就称这里为“下马陵”。我姑且暂不去评说,这则传说故事的真伪,既然来到了这里,我就应该相信它的存在是真实的。

在这里又一位思想大师与传世巨匠,浮现于我的脑海之中,他就是“下马陵”的主人——董仲舒。提起他,我想绝大多数人,对于他的认知和了解,几乎都是来源于他向汉武帝进谏的一条学术建议与治学方略,那就是他所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既然说到了这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与方略,那么就又不得不讲一下,在汉武帝登基执政之前,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流传的各种学派,以及治学主张。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曾在治学领域中出现过“诸子百家”的繁荣局面。诸如: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李耳、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墨翟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学派;等等。

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在在经济上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治国上则信奉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并将其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一直延续到汉武登基之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车轮不仅能碾轧许多腐朽的事物,同时,更多地是使得一些新鲜的,符合发展规律的人和事应运而生。

公元前141年,中国古代历史上迎来了一位雄才大略,且建树颇多的皇帝,他就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继位时,西汉王朝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在经过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及汉景帝刘启等几朝的不懈努力与平稳过渡后,整个汉朝的国力大为增强,民众的生活也日趋富足。在汉武帝临朝执政之前,汉朝就已经历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在这样的状况下,汉朝原先所奉行的“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汉朝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原先的体制也无法适应和满足刘彻蠢蠢欲动地内心了。所以,在刘彻继位后七年,即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已经能独立执掌朝政的他,便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和推举贤良的文学之士,征求治国方略。

当时,在江都易王刘非那里任相国的董仲舒,被推举参加了汉武帝的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都是有关天人关系的.问题。

第一次策问,主要是询问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主要是询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询问天人感应的问题。汉武帝与董仲舒之间展开的这三次策问,也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其著作《举贤良对策》中,不仅明确地阐述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也详细地论述了在大一统中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且大胆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建议。

由此可见,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体系与治国方略,主要包含了三种论断,即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

西汉初期,实行的“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其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可是,在汉景帝后期却发生了以吴、楚两个诸侯国为首的七国之乱,打破了这样的盛世,并使统一的国家即将面临着被分裂的危险。

董仲舒以为,这样纷争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没有在思想上形成大一统。于是,他从儒家经典著作《公羊春秋》中找到了有关于“大一统”的理论。并在他自己的著作《天人三策》中对“大一统”理论作了说明:“《公羊春秋》中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是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他根据“大一统”理论的普遍法则,提出了在思想上也要“大一统”的观点。他在《天人三策》中还说: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都不允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其与儒家思想一起存在。只有这样,那些乱七八糟的学说与教派才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顺利地执行下去,也能彰显出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

只有思想的统一,才能维护和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来巩固政治,那么思想就应该统一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教派上来。故此,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的建议之后,遂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将儒家学说作为正统的思想学说,从此,汉代思想界与文化界树立起了儒学的权威。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为孔子。当年孔子为了宣讲和弘扬儒学,不辞辛苦,驱车千里。以周游列国的方式进行宣扬,但是是收获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真正使儒学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者,实乃董仲舒也。仅此一点,董仲舒对于儒学的贡献,丝毫不逊与孔、孟等儒学鼻祖。

在“天人感应”理论中,董仲舒将《公羊春秋》里,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而“遣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采用“天”来限制皇帝的私欲,制约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是“天人感应”理论,为封建社会长治久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另外,在董仲舒治国方略的思想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以德治国”理论。他倡导“德治”应是巩固封建统治基本的治国原则。他在给汉武帝的上疏中明确表示:作为帝王,应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国家的管控与治理。因此,就应该用仁德教化,而不是用刑和法予以治理,应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正是由于董仲舒的善谏,加之汉武帝的纳谏,才使得汉武一朝的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能够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发展;更使得汉武一朝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前所未有的盛世之期。

我要为此番情景的有功之臣董仲舒喝彩,尤其是在下马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