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圆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 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其贪嗔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
◎ 检点身心,以身为苦本,心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时?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从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
◎ 我们是在人道,应大发菩提心,救渡众生,代众生受苦,愿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间自然无苦。有人问我神通变化,世界何时太平?国运好不好?其实我是凡夫,一无所知。……各人不必问国家能否平静,只问自己心地,无论朝暮,不分官民男女,如何实行孝悌忠信,克己互励,不昧良心,忠于国家,教养儿女,和顺夫妻,礼睦乡当,与朋友交而有信。人人如此,世间自然太平;否则知过不改,苦楚必在后头。
◎ 欲世界安宁,民众和乐,必须各净其心。贪嗔痴犹若人之心病,欲使去除此心病,必须良医开示妙药。佛即一切众生心病的良医,一切佛法是妙药之单方。众生心病有多种,故治心病之法门亦多。
◎ 不离本宗,专心信赖,只能选择何法门与本人最相应,即以此一法为正。余法为副,专门修学。行住坐卧,不离本宗,如念佛则随时随地不忘念佛。
◎ 有如演戏,人生如梦。自信自身本来是佛故,一切烦恼,一切相,一切障,皆是颠倒妄想。故修行者,切不可执着,应当放下,所谓万法皆空,一无所得。
◎ 返妄归真,自利利他。故在家者被俗情迷,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皆未得真觉。如能脱离一切迷惑,返妄归真,方可成佛。
◎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
◎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
◎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正。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正。
◎ 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鬼神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
◎ 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妄想塵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离。
◎ 古人曰:“修行容易,习气难,习气不出总是闲。吾人修行,究竟所谓何事?原不过出离生死。但习气是吾人羁绊,若习气毛病未除得尽,生死必然难逃,即如圆泽禅师那样用功,仍不免落入胞胎。今人习气毛病,毫不打算扫除,那里有了生脱死之分呢?
◎乙未闰三月十一日开示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比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饭罢,问主人曰:“汝认识我否?”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主人大惊,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谓“我明日当被人打死,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说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后头之柴随亦堕下,扁担向后打来,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被擒送官,讯后,拟定罪。主人见此事与僧昨夜所说相符,遂将僧遗言向官陈述。官闻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也。因此可知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
◎闰三月十二日开示
古人为生死大事,寻师访友,不惮登山涉水,劳碌奔波。吾人从无始来,被妄想遮盖,尘劳缚着,迷失本来面目。比喻镜子,本来有光明,可以照天照地,但被尘垢污染埋没了,就不见原有光明。今想恢复原有光明,只要用一番洗刷磨刮工夫,其本有光明,自会显露出来。吾人心性亦复如是,上与诸佛无二无别,无欠无余,何以诸佛早已成佛,而你我现在还是生死苦海的凡夫呢?只因我们这心性,被妄想烦恼种种习气毛病所埋没,这心性虽然与佛无异,也不得受用。今你我既已出家,同为佛子,要想明心见性,返本还原的话,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人千辛万苦,参访善知识,即为要明己躬下事。现在已是末法,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所以生死不了。今既知自心与佛相同,就应该发长远心、坚固心、勇猛心、惭愧心,二六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努力办道,不要错过时光。
◎闰三月十三日开示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来易。此心虽然妙明,但被种种妄想所盖覆,光明无由显现,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二种:一者轻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与无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乐果报;无漏者,可成佛作祖,了脱生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狱、饿鬼、畜生三途苦果,轻妄想就是营作种种善事,如念佛、参禅、诵经、持咒、礼拜、戒杀放生等等。粗妄想与十恶业相应,意起贪嗔痴,口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行杀、盗、淫,这是身口意所造十恶业。其中轻重程度,犹有分别,即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恶鬼,下品十恶堕畜生。总而言之,不论轻妄粗妄,皆是吾人现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这一念造成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也。若就本分来讲,吾人本地风光,原属一丝不挂,纤尘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轻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断,现在既说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话头或一声佛号,作为敲门瓦子,以轻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将粗妄降伏,仅余轻妄,亦能与道相应,久久磨练,功纯行极,最后轻妄亦不可得了。我们个个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断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习气流转,遇着逆境,还是打无明,甚至好吃懒做,求名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来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你虽给它好饮食,它闻到粪味仍然要吃粪的,这是习惯成性也。古来有一则公案,说明古人怎样直截断除妄想的。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茅住静。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古来祖师做为,如何直截了当,无非都是教人断除妄想。现在你我出家,行脚参学,都是因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觉,觉即是道,道即妙心。当知此心本来具足圆满,无稍欠缺,今须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发心。如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时中,莫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虽说修行一世,终是劳而无功, 腊月三十日到来,临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说的虽是陈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体会这陈言罢!
◎闰三月十四日开示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工夫就有把握了。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黄铁匠,以打铁为生,人皆呼为黄打铁。那时正是朱洪武兴兵作战的时候,需要很多兵器,黄打铁奉命赶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经过他家,从之乞食,黄施饭,僧吃毕,谓曰:“今承布施,无以为报,有一言相赠。”黄请说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黄曰:“修行虽是好事,无奈我终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门,虽在忙碌中还是一样修,你能打一锤铁,念一声佛,抽一下风箱,也念一声佛,长期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日命终,必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遂依僧教,一面打铁,一面念佛,终日打铁,终日念佛,不觉疲劳,反觉轻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渐有悟入,后将命终,预知时至,遍向亲友辞别,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时把家务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铁炉边打铁数下,即说偈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当时异香满室,天乐鸣空,远近闻见,无不感化。我们现在也是整天忙个不休息,若能学黄打铁一样,在动用中努力,又何患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云南鸡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说给大家听听。具行未出家时,吸烟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圣寺当小工。后来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断除了,虽然不识一字,但很用功,《早晚课诵》、《普门品》等,不数年全能背诵。终日种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经,不贪睡眠。在大众会下,别人欢喜他,他不理会;厌恶他,他也不理会。常替人缝衣服,缝一针,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针针不空过。后朝四大名山,阅八年,再回云南。是时我正在兴建云栖寺,他还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情都肯于,什么苦都愿意吃,大众都欢喜他。临命终时,将衣服什物变卖了,打斋供众,然后向大众告辞,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时收了油菜籽,他将几把禾秆,于云南省云栖下院胜因寺后园,自焚化去。及被人发觉,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袍钩环,虽皆成灰,还如平常一样没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执木鱼引磬,见者都欢喜羡叹。他每天忙个不休息,并没有忘记修行,所以生死去来,这样自由。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还易得力。f
《释虚云
1.释虚云佛语经典语录
2.
3.
4.
5.
1、人生要学会吃苦,苦尽甘必来。因为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苦比乐多,能够吃苦耐劳的人成功的机会总是在等待着他。历尽艰辛万苦,光明的前程就在尽头。
2、人生的幸福最终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你不了解自己,那么永远谈不上也找不着幸福的。
3、你想获得幸福吗?若获得幸福首先应该从心开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信仰,认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一切事情从因着手,一切事情从心下手,幸福很快就在当下了。
4、慈悲应该发自心灵的演译,用行动来落实,这就是真实的慈悲精神的内涵品质。菩萨都是为众生而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学习的利人精神。
5、佛教还是要提倡正信,行善,布施,放生,修行等弘法利生方式去服务社会而获得福慧,不要过份的执著外在的形式,去贪心少欲知足。
6、学佛修行最简易的下手处,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的反观自照。尽量用爱心来护自我的三个方面的用心,用慈心在这个方面和他人交流相处。尽量从自利利他下手。
7、有正信念的人生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因为你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的推动力作用。正确的人生信仰和正能量的心念。才会懂如何去创造有价值和有义意事业,发挥自我的人生智慧去为众生,为社会而努力着。
8、心若安然何处不安?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安然处事,则处处安祥自得,即能心中安然处处安祥,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够安然与人相处,即能心中安然处处自在。正如六祖大所言:“心空及第归之意也!”
9、如果学佛者把佛法当作学问来学习和研究,而且不去行持,又不去对照生活中自我的心态心灵的动念来修观法,而不去改善自我的心态、行为、言语等善行,那么学佛永远还是学理论。离学佛修行,断除自己的日常的烦恼还是很遥远的。
10、时间都在刹那间秒秒地过去,生命的过程不在于长短,而是让我们的生命活着更有利益人类,社会的价值,应该要把自我的人生生命活出更多的精彩。才算今生的人生不狂此行。晚安!
11、身在何方?心亦在身,身心相联,即是有为。身心合一,不离不异,即是有相。
12、学佛在修心的层面要决是十分关键的,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的"心",例如:贪心、嗔心、痴心、名利心,色心,虚荣心,执着心等心理。烦恼就会少了,观心的智慧就会增长了,心情就开朗了,快乐就多了,人生就会过了幸福多了。
13、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群中生活,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就是给自己一个很好历炼自我成长的意志和能力。就是修心与修身的具体表现,因此,古代大德高僧常外出不同的环境去参学、云游、吃苦、等方式来磨炼自我的心灵境界、忍辱力、定力、意志力、愿力等。来提升自己的心灵修行的功夫。
14、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寛你的福报就有多大。人生学会包容心,学会忍辱行。懂得寛容别人,懂得修忍受的功夫,学会理解他人,同时也学会换位思想,烦恼早就不见。却获得在潇洒中看透一切之性空无常!
15、心似明镜映物无痕,与群相处应观其颜,与已独处应观其心。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事以真,对人以诚。无执无忧随缘自然。
16、因为有了信仰你才能更加明白因与果重要性,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更加注重自我的行为,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中更加注意自我的言语,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注重自我的心念、心态。就是你把佛法的修持开始落实到了现实工作生活中来,即是说明法在世间,觉在心间。
17、无限的时空,无常的转变,一切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改变。我们要以无常心念来应对无常的变化,才能不被无常事物、人际关系所缠缚,只有这样缘起缘灭观点才能更适应时光的变迁应对,去应对执着与烦恼。
18、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19、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0、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
21、佛法的真正意义内涵就是用作净化洗涤人类心灵世界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凉自在人生,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因此,用佛法智慧的法味去妙悟我们的心灵世界。犹如沙漠的草木获甘露法水般的知觉,只有如此佛法才是人类信仰佛教获得解脱的终极目标。
22、我们无能改变过去,但是有能力把握当下,和改变未来。我们应该从心开始完善每个人的心态、心理健康、心地修行而开发心智,去改变自我的善行善举,完善自我的身口意三业,这就改变自我的幸福人生开始。
23、保护生态环境健康卫生,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爱护自我心灵环保,有利于人类智慧增长。爱护心灵环保有利于心灵健康,有利于解脱心灵烦恼。心灵环保从修心,修行开始。
24、信仰的义意;是让我们的人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更加正确的把握自我的人生,与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时,也是更好的让我们提升自我的人生品质和智慧,断除烦恼和痛苦。去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否则信仰还有什么义意所言?
25、生活中竖立正见则无邪见,无邪见者对事物的真相就有客观的认知,有客观之认知就不容易迷惑,而产生的烦恼痛苦。因此,正见是学佛者十分重要的修行之一。
26、这个世界谁都无法预计未来,但是人们只要有相互的信任与真诚,才能够更好的延续未来的美好。真诚让我们更加地近距离亲信和信任,世界就会更加的和谐了。
27、心若无事处处安然,心若有事处处茫然。随缘处事事亦无,亦无碍事是功夫。
28、每个人的心力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从举心动念开始改善自己心行迹象,其次,再从自我的口业言行开始改自己与人交往用善的言语,再次,从我们的身行迹象去修正自我的行为举动,为利益众生出发、不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佛教所修持的三善业的善行,通过修行改变自我的生命轨迹。不是听天由命!
29、何为悟性?人生要有体悟世间一切法之觉察能力,明白事情事物之本质的智慧觉知分析的正能力。指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觉悟的能力。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
30、慈善就在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关爱关心他人开始,言行上、身行上去关心有需要的人们,物质慈为基础,心灵慈善为解脱。让众生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31、学习佛法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于改变我们人生在现实中世界自己的不完善行为,和不健康的心态,通过佛教育使自己逐渐走向健康完美的人格。这个就是学习佛教的本质目的所在!
32、幸福人生就要使我们的善心念念相续至未来际。所以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念念之间!保持正念、善念至关重要。
33、人的生命就象花朵一美丽,每一次的绽放都象似美丽生命的延续。因此,我们的每一个心念就是生命的持续,幸福的人生需要善念的持续绵延,才能够获得幸福快乐自由的人生,如果恶念不断的绵延地延伸,那么,我们所得人生就不幸痛苦的一生。所以我们想要今生乃至未来际得到幸福的人生。
34、世俗烦恼处,心要耐得住,世间纷扰处,心要安得住,胸怀牵缠处,心要观透住,外境浓艳处,心要收得住,意气忿怒处,心要忍得住。心安之处?何事不办!
35、心随境转即是凡夫,心能转境即是如来!
36、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间。善待父母,那是生命来源。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亲。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善待冤家,那是还债主人。善待陌生人,那是未来的因缘。善待动物,那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植物,那是生命 的美景。善待一切,它们都因世间的大美而存在。
37、从时空上说世间确实非常无常,从因缘上说人生非常苦短,我们今生有缘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是非常的幸运。我们把握这个无常而苦短的人生去做些有益意的、自己喜欢的、尽量是自我人生理想愿望的事情,这才是叫人生如愿。
38、幸福源至于你的信念,幸福源至于你的智慧,幸福源至于你的接纳,幸福最终源至于你的放下……!
39、你要怎么样的人生,这关键还是每个人自我的决择,选择对的方向,适合自己的路你才能够容易走到尽头。学习佛法修行也是如此的要领,修对的法门你的烦恼当下就能够获得断除或者降伏。
40、人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慢慢的旅程,不要因为你的小聪明而放异努力的学习为人处事本领,更不要因为你的无能对自己没有自信退缩。人生的成长就是生活中点滴的积淀,付出一份的努力,你就可以得到一份的收获。
41、人生不是完美无缺,所以生活中我们力求完善自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的人生生活着快乐多些,烦恼少些。完善自我心灵的法门还得从佛法去寻找获得,才能让心灵得到自在清凉。
42、时间总是会过去的,无常的人生,生命都是在不断的流转着。但是每个人的业力还是感受着自己的果报,因此,你要怎样的人生完全在于你的自我如何来改变未来。
43、佛教修行法门无量无边,众生依法修行才能断除自我的烦恼习气,心是众生成佛的本源,依法能观心才能完善自己的善法,去除自己的恶习。因此,佛陀说“法门无上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44、有一颗的清净心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45、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数,谁都是无法的否认?只有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这个多变的人生世界。用智慧来解决在我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那些未知难题。这些未知也会逐一的解决,因此人生需要勇气、信念和智慧。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46、人生之对错,只是心念与行的区别,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单纯的人做出使自己吃亏的事,是因为轻信别人的善良,称之为傻。复杂的人做出使自己吃亏的事,是因为高估自己的精明,称之为蠢。都出了错,傻情有可原,蠢罪有应得。都有可笑之处,傻不失可爱,蠢而且可恨。
47、幸福全由你把握着: 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你要学会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满足。
48、世间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皆是因缘所生之物,都离不开缘起缘灭之状态。
49、心若播种善种,恶念就无有空间,人若日日行善,恶行渐渐远离!
50、今生的生命只是我们生命线上的一个端点,不紧要演义今生,还要为未来际的生命作好铺石基础,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把握自我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快乐的活在当下的正念中。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1)
1.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2.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3.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4.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5.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6.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7.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8.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9. 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0.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11.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2.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3.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4. 佛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15.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16.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2)
1. 道生于平和安静,德生于谦和大度,慈生于博爱真诚,善生于感恩包容,福生于快乐满足,喜生于健康成就,愿道德慈善福喜集您一生!新年快乐!
2. 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您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修炼成一朵智慧的极乐莲花。新年吉祥!
3. 慈悲的心念是福德的大海,包容的心量是智慧的源泉,感恩的情怀是和谐的甘露,欢乐的微笑是幸福的阳光。新年佳节,敬祝您欢喜自在,如意吉祥!
4. 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5. 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
6. 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春节快乐!
7. 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压力需要随时释放;没有必要给自己太高的要求,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是懂得放下!放下后没压力,你就会幸福生活开心工作。
8.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9.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0.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3)
1. 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2.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4.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 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6. 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7.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8.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9.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0.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