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带酸爽的经典语录 正文

带酸爽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4-09-22 15:32:21

坚持瑜伽的正能量句子1

1、瑜伽师对生活的一种感悟,练习时间越久,你就会发现每次练习都是一种享受,从而忘记了种种酸痛;一呼一吸都是与天地的“亲密接触”。

2、瑜伽让我的心变得柔软,充满爱,当你指责我时,我感受到了你的受伤;身体柔软,心才会柔软,心柔软了,才会更宽容。

3、一次意外的杰出,我觉得瑜伽不只是运动,它更像是调理,腰背肩都能有效舒缓,所以它不只是属于年轻人,广大朋友都可以尝试与接触。

4、瑜伽路上,进行时;汗流浃背的酸爽,完成时;身心舒泰的愉悦,将来时;一步一脚印的自我超越。

5、因为瑜伽,让我的身心得以解放,此刻外界的动与内心的静融为一体,贯穿于全身的血液中;因为瑜伽,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界中的三角立体图形原来可以与人体的形体结构结合得这么天衣无缝,完美无瑕;感谢瑜伽,让我认识了志同道合的瑜伽小伙伴,认识了美丽与智慧并存的瑜伽大师,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勾勾鱼乐圈。

6、瑜伽是一项运动,它能强身健体、塑造美丽线条;瑜伽是一种生活,它超越了运动,甚至成为习惯;瑜伽是一门哲学,修行之道在脚下,静心冥想;瑜伽是一种艺术,是体式构建的几何与灵魂的缔结。

7、对我,瑜伽就是一种坚持。从无知开始了练习,真正意义上,不只是一个体式这么简单了,而是给予精神上更多的帮助。在坚持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弱点,看到了对生活的态度。所以,瑜伽,歇息让我遇见你……

8、时而酣畅淋漓,时而淡然优雅,心无旁骛的,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在包容中绽放,力量中回归,方寸大的垫子上,演绎不一样的人生。

9、瑜伽不是一个体式的最终定型,而是在这过程中身体的精微感受。它是你酸疼中的接纳,呼吸间的稳定和焦躁时的忍耐,它让你更了解自己也更体谅别人。所以,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美,它让你发现自己的弱势,正面去解决不足;它让你平和愉悦,越来越好。

10、晚上有睡好觉,早上有瑜伽。

11、瑜伽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由内向外看自己。

12、瑜伽不是垫子上的两个小时,而是带着瑜伽式头脑生活的24个小时。

13、瑜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会为人带来健康和快乐的。

14、对我来说,瑜伽是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就像肚子饿了,我要找吃的;冷了,我要多穿衣服。累了,我就要练瑜伽;心情不好时,我也要练瑜伽,它就像家人一样永远陪伴着我,不离不弃。有了它,我才能放松自己,找到自己。在它的世界里,那个心底深处的自己才会回归。

15、瑜伽是一场修行,让处于愚笨状态的身和心通过体式和呼吸的联系更加晶莹剔透,让身与心的连结更加亲密无间。步入瑜伽的世界,就进入了一段健康、尊贵、喜悦的旅程。

16、在敞开中,找到自信;在放下时,找到谦卑;在回望时,找到理解;在平衡中,找到宁静。

17、瑜伽的每一次拉伸都是肌肉的每一次认识,今天我的极限停留在这里,明天或许又会比今天再进步一旦点,只要瑜伽不停,进步就不会停止,身体的认识也不会停止,所以瑜伽对我而言是永无止境的。

18、在匆忙忙碌的生活中,渐渐地,我们丧失宁静与生活的意义,修炼瑜伽能重新发现宁静,重建享受宁静的好习惯。宽心生活,修持身心,乐观自信,真实观察,视一切皆善……瑜伽给我们平和、宁静和舒畅。

19、瑜伽课堂从来都不是一个单向授予的过程,“授”与“受”之间必须是一种良性的、双向的交流互动,不管是以语言还是肢体的方式。

20、瑜伽是人人都应该尝试的运动,日常在跑步之前适度拉伸,以防受伤;在跑步后放松肌肉,它就应该是习惯、生活。

坚持瑜伽的正能量句子2

1、瑜伽就是一只看不见的储蓄罐,只要你肯坚持,你投入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你只需在温柔中不慌不忙的成长,那些你以为错过的,瑜伽会一一还给你。

2、吃纯净的食物,你的内心也会随之变得纯净起来。

3、瑜伽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练习,百分之一的理论。

4、少说多做,少索取多付出,少担忧多微笑。

5、有时你只需要做一个倒箭式。为什么?因为有时少就是多。

6、瑜伽和读书一样,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成全一个最好的自己。

7、与自己友好地交谈。

8、冥想,就像睡眠,不能教,它是自发的。

9、瑜伽中,别无他事,瑜伽是一场与自己的约会。

10、当我们不再急于求成的去做一个体式的时候,进步却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11、永远不会太迟,永远不会太糟。

12、瑜伽像音乐。身体的节奏,思想的步调,心灵的和声,构成生命的交响曲。

13、待人接物,有宽容之心,有容忍之量,才是有福的人,因为给人家方便就是日后给自己留下的方便。

14、所有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有辛苦付出,所有的现世静好,背后都是咬牙坚持。

15、用汗水雕刻出的身体,棱角越多,遇到光的时候,就会越闪耀。

16、注意何时你正变得自私,用感恩来取代它。

17、打磨自己的过程很疼,但最终能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18、不要让恐惧带着你走,让爱带着你走,让快乐带着你走。

19、瑜伽不能成为你的全部,但一旦深入,它会成为你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那些阳光灿烂穿Bra练瑜伽的日子,我们快乐得如同小孩。

21、如果你想从宇宙中得到答案,就张开你的手掌。如果你想从内心得到答案,就将手掌朝下。

22、每次给自己一点点挑战,你就能一点点地走向完美。

23、瑜伽是一条缓慢,但幸福的路,不要慌慌张张,也不要急于求成,一点一滴积累,欲速则不达,慢慢来,反而会比较快。

24、祈祷是和宇宙对话,冥想是聆听宇宙的声音。

25、瑜伽教会了我去治愈那些无法承受的伤痛,也教会了我去忍受那些不可治愈的伤痛。

26、做瑜伽并不在于做到终极体式,而在于过程。

27、瑜伽路上有你,有我,共勉。

28、擅长做什么不重要,而在于做好自己。

29、瑜伽是停止心意的波动。

30、像一棵树那样与大地保持联结。使我们不平静的一切,都会在我们扎根大地时消失无余。

31、我们在羡慕明星的美好身材时,并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努力。

32、每一朵乌云都镶有金边,每一个你认为糟透了的事情背后,都可以发掘积极的一面,如果你让自己正向的经历它,就会得到成长。

33、冥想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延续,就像连绵不断的江河中的水波。

34、初练瑜伽,追求难度和花样。再练瑜伽,注重精准和效果。还练瑜伽,喜欢呼吸和经典。重复的是体式,不同的是心境。

35、你练过的瑜伽,刻在你的身体里,你的骨子里,你的气质里,谁也拿不走。

36、放松点,慢慢来,你正走在回家的路(找到真我)。

37、不是命运造就的我,是我造就的命运。

38、任何人都能练习瑜伽,你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或者衣服,只需一个小小的地方和一个强烈的希望,就会有一个更加健康、充实的人生。

39、快乐就是,当你所想、所说和所做三者和谐的时候。

40、练瑜伽不用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一段时间叫坚持,放心你的努力,时间看得见。

41、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42、生命,10%取决于命运,90%取决于自己。

43、练瑜伽的时候,人经常会感到痛苦难忍,但你需要做的只是深呼吸,忍受它然后克服它,瑜伽其实就是生活的暗喻。

44、快乐是永恒的,它永远不会消失;忧愁是虚幻的,它永远不会生存。

45、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

46、十年后,你会明白,经常去瑜伽馆的那一个小时,砸在身上的不是钱,而是千金难买的青春和健康。

47、瑜伽就像给身体抹润滑油。让生锈的身体重新活力起来。

48、尽管瑜伽修行者并不贬低自己的身体,但是他不仅仅追求身体的完美,同时也追求感官、精神、智力和灵魂的完美。

49、凡事都让一步,有理不占尽,有利不占全,才是高明的'人,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自己日后落难留下了余地。

50、瑜伽是一种修行,看得见的是体型和外貌的变化,看不见的是内心的平和与丰盛。

51、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瑜伽,而是因为遇见了瑜伽,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52、瑜伽就是在不舒服的情况下,让自己舒服起来。

53、伸展得更高,它会使你稳定。

54、不是事情变得简单,是你变得强壮了。

55、你的人生不会辜负你的。练瑜伽,那些转错的弯,那些流下的泪水,那些滴下的汗水,全都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56、记住,不在于你体式做得多深入,而在于你的状态。

57、不是柔软才能练瑜伽,而是练着练着就柔软了。

58、不完美是宇宙的重要法则之一,绝对的完美不存在。若非因为不完美,你我都不会存在。

59、顺其自然,有心甘情愿的直接面对那些无可避免的困难与挑战,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天性,瑜伽也是。

60、瑜伽让我开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她令我意识到世界没有永恒。

61、当呼吸不稳定时,人的思想会游离不定;而当呼吸稳定时,人的意识也会坚定。

62、若你在体式中经常烦躁放弃或极端,你在生活中也会习惯性烦躁放弃或极端,瑜伽这面镜子,真实不虚。

63、不在于体式看起来怎么样,而在于你感觉着什么。臣服于你的身体和你的呼吸,慢点,再慢点。

64、每天都是一个机会,让你去改变你的生活。

65、世界上有两种光最耀眼,一种是太阳,一种是你努力瑜伽的模样。

66、当你学会深度放松的时候,你的思维将变得更加清晰和敏锐。

67、其实瑜伽是一件超级磨炼耐性的事情,你一旦真正开始,就会发现目的地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快速。

68、没有人能代替你瑜伽时所经历的层层磨练,就像没有人能抢走你挥洒汗水后得来的健康与自信。

69、你可能无法改变身体外的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身体内的世界。

70、请遵循瑜伽师的教导,用瑜伽姿势来塑造一个健康的体魄,建立一个平衡的饮食结构同时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71、我寻找的东西,一直在我身上。

72、我今天过得不好,但过得不好也没关系。

73、做你的身体能做的,不要担心旁边垫子上别人在做什么。

74、学会在每个人、每个事物中发现闪光点。

75、接受起伏,不抱怨,让生活变好,是一个成年人永远的责任。

76、我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事物,透过它们,我们看到自己。

77、要像向日葵一样,浑身充满阳光的味道,不抬头也知道,阳光在照耀。

78、瑜伽练习使人坚定,远离疾病并拥有轻盈的身体。

79、不断去挑战自己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成功。

80、每天醒来,都是一次重生,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1、螺蛳粉标准,黄氏来定。

2、百姓螺蛳粉,一品好味道。

3、柳州螺蛳粉,一刻也不能等!

4、真味人生,你需要酸、甜、苦、辣!

5、人生百味,难忘柳黄螺蛳粉!

6、稀罕胃,稀罕味!

7、黄氏螺蛳粉,好吃更够味。

8、真螺味,正蛳粉。

9、亲!汤粉,真给力!

10、地道真味三十年!

11、好汤配好粉,舌尖恋真味。

12、螺狮粉,真有味。

13、要够味,吃黄氏螺蛳粉。

14、螺蛳,黄氏的真好吃。

15、黄氏真味老字号,正宗风味螺蛳粉。

16、正宗的,才够味。

17、一碗螺蛳粉,专注三十年!

18、享受美味生活,从黄氏螺蛳粉开始。

19、坚持就是我们的老师。

20、好吃,好粉,螺狮粉。

21、一品螺蛳粉,好汤好滋味!

22、做比你记忆中还好吃的真味螺蛳粉!

23、柳州螺蛳粉,有料更有味。

24、黄氏真美味,情真好滋味。

25、一品螺蛳粉,香飘三十年!

26、螺狮,今天吸了吗?

27、**美味,螺狮粉。

28、地道好味,百年传承。

29、就此爱上螺狮粉!

30、美梦成真,味道真好——真味餐饮。

31、没胃口,吃柳州螺蛳粉。

32、粉享美味,螺狮粉。

33、吃过一次,回味三天。

34、吃过螺蛳粉,方识柳州情。

35、黄氏真味,营养实惠。

36、真的想吃螺蛳粉,就来黄氏真味。

37、三十年的执着,黄氏真味螺蛳粉。

38、真味螺蛳粉,真的很好吃!

39、柳州味道,好吃不贵!

40、真正的爱,源自美味——黄氏真味餐饮!

41、吃得大汗漓淋,也舍不得最后一口汤。

42、吃螺蛳粉,我来带路。

43、好螺粉,就真味。

44、品人生百味,尽在黄氏真味。

45、黄氏螺蛳粉,家的味道。

46、味道,好如回忆!

47、百万雄蛳自投螺网,黄氏真味粉墨登场。

48、一碗螺丝鲜天下。

49、螺粉真味,黄氏最美!

50、真心选真料,真粉出真味。

51、黄氏螺蛳粉,小时候的味道!

52、真味道,不怕你不粉。

53、真的棒,味道好。

54、真材实料,就是这个味!

55、给的`再多,不如真味。

56、三十春秋真味而立,百年老店黄氏圆梦!

57、真心才有好味来——真味。

58、百店黄氏,粉味正宗。

59、吹海螺号,吃黄氏螺蛳粉!

60、天下螺蛳粉,唯有真味好。

61、无与伦比,绝佳美味。

62、柳州黄氏真味螺蛳粉,吸溜,吸溜真好吃……

63、一碗真味粉,十分有材料。

64、几鬼好味!

65、还没尝过黄氏真味螺蛳粉,那你就out了。

66、黄氏真味,地道滋味。

67、酸辣爽就是黄氏螺蛳粉!

68、原汁原味原生态,真汤真味螺蛳粉。

69、柳州螺蛳粉,今天你吃了没有?

70、黄氏螺蛳粉,尽享美味与纯真!

71、真味是熬出来的——黄氏螺蛳粉!

72、粉好,味好,你我——最好。

73、柳州不枉一碗粉——黄氏真味螺蛳粉。

74、黄氏螺蛳粉,好吃还健康。

75、风然美味,优质永远。

76、柳州螺蛳粉,真正螺蛳粉。

77、螺狮粉,嘴馋了来一碗。

78、柳州螺丝粉,这个味儿地道。

79、螺狮香伴,筋(劲)粉世家。

80、螺蛳粉,还是黄氏真味道。

81、再多味道,不如真味。

82、黄氏真味,传承美味。

83、三十年老味道。

84、你的真情,交给我的美味——黄氏真味餐饮!

85、真为解馋,真味稀罕!

86、金品黄氏,真味天下。

87、螺狮粉,吃了还想吃。

88、吃过,你就忘不了。

89、口馋了,来一碗螺蛳粉。

90、想开胃,去黄氏真味。

91、螺狮粉就是我们的老师。

92、吃螺粉,到黄氏!

93、黄氏真味,一个吃柳州螺蛳粉的地方!

94、闻一下,来一口,停不了!

95、真味道,黄氏螺狮到。

96、真芯食意,美味传递!

97、只为更真的味道。

98、尝过黄氏真味道,从此再无螺蛳粉。

99、黄氏螺蛳粉,真的好滋味。

100、垂涎30年,回味一辈子。

101、嘴馋?就来黄氏真味!

102、珍惜好味道,柳州螺狮粉。

103、(柳州螺狮粉)生活可以更有滋味。

104、黄氏真味螺蛳粉,大家都在吃!

105、三十年一碗粉,百家店一个味——黄氏真味!

106、(柳州螺狮粉)让生活有滋有味。

107、真汤粉,才最地道!

108、酸爽你的味蕾,辣烫你的舌尖。

109、黄氏真味,只为真味。

110、螺蛳粉,看我的。

111、汤浓、料足、味道好。

112、黄氏螺狮粉,这味才叫香!

113、够味儿,够爽,够实惠。

114、柳州螺蛳好味道,黄氏真味老字号。

115、三十年老字号,品质如一的美味。

116、生活不够味,来黄氏真味。

117、黄氏真味螺蛳粉,特色中的特色。

118、正宗的味道,真汤料!

119、一碗螺狮粉,32个赞。

120、真粉世家,黄氏真味。

121、舌尖上的美味,黄氏家的螺丝!

122、要尝真滋味,当然真味粉。

123、诚信柳州人,地道螺蛳粉。

124、鲜香螺丝汤,黄氏真味粉。

125、真汤好粉经典味,当然是黄氏螺蛳粉。

126、人间真味,柳黄螺蛳粉!

127、柳州螺狮粉,广西的味道。

128、众口不再难调,承诺永不改变。

129、黄氏螺蛳粉,一口意难忘!

130、螺蛳真味,黄氏够味!

131、柳州特色,百年真味。

132、吃一次螺蛳粉,记住一个地方。

133、百年柳黄,真螺蛳粉!

134、多少年,还是老黄氏。

135、好味道——火起来!

136、黄氏螺粉,皇室真味!

137、黄氏螺蛳粉,五味真实在!

138、螺蛳粉,要真味,柳州黄氏!

139、厚道柳州人,地道螺蛳粉。

140、想过瘾,快来粉螺蛳吧。

141、柳州有大美,黄氏螺真味。

142、三十年老味道,就是黄氏真味。

143、品香,品粉,品天下。

144、诚信黄氏人,地道螺蛳粉。

145、黄氏真味,几代人的回味。

146、品真粉螺蛳,寻人生百味。

147、柳州螺蛳粉,真味遍天下!

148、真味粉,粉(很)有料!

149、好汤,好粉,好滋味。

150、螺蛳粉,要真味!

151、来一份螺狮粉,享受味美!

152、河鲜好美味,黄氏螺蛳粉。

153、老味道,更地道——黄氏真味!

154、满头大汗,也要喝掉最后一口汤。

155、好味道,黄氏造。

156、黄氏真味,网螺天下美味!

157、吃一家品百家,黄氏螺蛳真味(胃)道。

158、美味独家,回味无穷。

159、人生真味,柳黄螺蛳粉!

160、要味儿,要爽,吃柳州螺狮粉。

161、忘不掉的味道,柳州螺蛳粉。

162、想有味,上黄氏真味。

163、吃正宗螺蛳粉,来黄氏真味就够了

164、不变的美味——黄氏真味。

165、不怕不好吃,就怕不够吃——螺蛳粉。

166、黄氏真味,幸福加倍!

167、柳州螺狮粉,吃不够,还想吃。

168、三十年传承,只为这一碗真味螺蛳粉!

169、熬出来的真味,就是爽!

170、真美食,够美味,真味美食。

171、回味童年海螺号,品味黄氏螺蛳粉!

172、浓浓的汤底,爽口的螺蛳粉,真是够滋味!

173、超越平凡,美味经典。

174、酸辣鲜爽,真够味!

175、螺狮有味,筋(劲)粉世家。

176、柳州螺蛳粉,吃了会上瘾。

177、一碗螺蛳粉,一份柳州情。

178、黄氏真味,值得回味!

179、鲜美无匹三十年!

180、螺蛳好味道,黄氏老字号。

181、黄氏螺蛳粉,皇家真味道。

182、饿了找,黄氏——来碗够味的!

183、爱螺优 I LOVE YOU!

184、(柳州螺狮粉)快给你的胃充充电。

185、柳州螺狮粉,很多民族都爱吃。

186、黄氏真味,真的好味。

187、真味——真的好味道!

188、舌尖上的柳州香,黄氏真味螺蛳粉。

189、常吃螺狮粉,生活更粉嫩。

190、黄氏名天下,真味香万家。

191、北方面,南方粉,柳州黄氏真味!

192、爱螺蛳粉,吃黄氏真味。

193、柳州螺蛳粉,黄氏真味道!

194、日食一碗螺蛳粉,不辞长做柳州人。

195、黄氏真味,亲民实惠。

196、浓汤香飘万里,一品柳州螺蛳粉

197、真诚对待你的胃——黄氏真味。

198、螺狮佐味,筋(劲)粉世家。

199、黄氏真味,since1987!

200、做你的真粉丝。

201、正宗螺蛳粉,地道好滋味。

202、黄氏螺蛳粉,舌尖上的柳州味!

203、真材实料好味道——黄氏螺蛳粉!

204、黄氏螺蛳粉,不止30年真味(胃)道。

205、向往的味道,难忘的符号——黄氏螺蛳粉。

206、是真粉,不掉粉。

207、不知黄氏螺蛳粉,尝遍天下(尝遍柳州)也枉然。

208、吃一想二,黄氏真味。

209、黄氏真味,美味无限。

210、三味真粉,爽、辣、鲜。

211、地道螺丝粉,有黄氏真味。

212、因胃,尝黄氏螺蛳粉!

213、用心三十年,专注柳州味。

214、百姓螺蛳粉,一流好味道。

215、宁可三餐不食,不可一日无粉——黄氏真味螺蛳粉。

216、吃螺蛳,到黄氏。

217、螺狮粉,吃了忘不掉。

218、真汤粉,真味存!

219、柳州螺蛳粉,一次吃到撑。

220、螺粉好味,黄氏真味!

221、真螺真味道,就选黄氏螺蛳粉。

222、螺蛳,今天**了吗!

223、黄氏螺蛳粉,一口一柳州。

224、黄氏真味,柳州美味。

225、一口好粉,三十年真味!

226、三江四合龙城味,广西黄氏螺狮粉。

227、人生百味,黄氏真味。

228、点外卖,记得黄氏螺狮粉。

229、柳黄真粉,想吃就吃!

230、寻柳州味道,品黄氏螺蛳,胃你胃我!

231、这香才是螺狮粉的味!

232、不想吃饭?试试螺蛳粉。

233、吃螺蛳粉,去黄氏真味!

234、三十年品质如一,传承经典柳州味道。

235、真食界·美味来。

236、黄氏真味,馋了吃;吃了馋!

237、柳州黄氏螺蛳粉,忘不掉的真味!

238、健康好味道,真味螺狮粉。

239、厚道黄氏人,地道螺蛳粉。

240、地道不过黄氏,时间成就经典 。

241、珍材食料,味赢顾客!

242、黄氏真味餐饮,就是酸辣爽!

243、品尝螺蛳好味道,认准黄氏老字号。

244、真味、真情、真享受。

245、劲道辣,黄氏真味!

246、真情美味,品位高远。

247、要够味,吃柳州螺蛳粉。

248、真情无限,回味无限。

249、真味,真够味儿。

250、这个味道,还能再吃一百年——黄氏真味!

251、今天你吃螺师粉了吗?

252、柳州滋味何处寻,黄氏真味欢迎您

253、铁杆螺蛳粉,真汤好滋味!

254、黄氏螺蛳粉,好吃才够本!

255、正宗螺蛳粉,黄氏真对味!

256、用真心感受真美味。

257、一口黄氏真味,一生用心体会。

258、黄氏真味,地道的柳州味!

259、正宗味道真汤料!

260、十分美味,十二分的回味。

261、一勺粉,一碗汤,粉汤有味。

262、真汤粉,才是味达人——黄氏真味。

263、想家了,就来一碗!

264、吃一口就停不下来,真味在黄氏。

265、来自火星的味道,柳州黄氏真味!

一、书籍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发行的图书,作者王小波。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

二、内容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

三、作者简介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场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赢得更多的会心的微笑。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

四、《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4篇

第1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400字

作者说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基础。而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他认为前一种想法更对。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电线杆或木头掉进河里,要不要跳下去捞回来,甚至不惜生命为例,解释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礼,利,义,生的关系。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还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道: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是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在生活中,以及各种新闻和影视作品里,我们见惯了人性的脆弱。人都是脆弱,自私的,我们害怕伤害,逃避痛苦,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我们选择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些脆弱和自私似乎比较容易被谅解!

但也有些意志特别坚定的人,他们不愿意自欺欺人,不愿意逃避,不愿意屈服,而是直面真相,正视痛苦,这些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第2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00字

有人对王小波的评价是:“小波的写作一直追求常识和有趣,在他的杂文中不遗余力地普及常识让人印象深刻”。读完《沉默的大多数》,我认为这评价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书刚开始翻阅的时候读起来是有点昏昏欲睡,可能我当初是报着随意读读的心态吧,后来再翻阅这本书,我发现书中对问题的剖析都很深刻和引人入胜,后面的文章我都是边读变思考作者对一个事件的分析,觉得越发有趣,对平凡的事件得出深刻的结论,确实让我受益良多。

在其中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只猪拜托了人对猪的生活做的种种限制,到处游荡,模仿各种声音,桀骜不驯,但是赢得了知青们的喜爱,但是老乡和领导却十分讨厌它,后来因为总是学汽笛叫使出工的人提前收工,领导们准备围剿它,但是它最后还是逃之夭夭。

知青们对于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喜爱,大概源自于它敢打破规则,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吧。即使在现在,我们的生活还是被处处设置,从小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到大学要选个好专业以后才有出路,大学毕业要找个好工作以后才能好好生活,恋爱结婚要经过父母首肯同意,要努力工作以便存钱买房,诸如此类。我们不能说这些都不对,但是很少年轻人会喜欢被这样设置吧。冲破的人只是少数,并且被人们称为异类。我们对敢于冲破的勇者报以羡慕,钦佩,但让我们自己来,我们总是不敢的,大部分的人已经习惯于这种设置,并且安之若素。确实,即使在如今的社会,特立独行还是会被理解为叛逆,耍个性。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是想要设置别人生活,或者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一直怀念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吧。

第3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600字

参加了新世相图书馆的活动,收到了一本书,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完,感慨良多。

似乎已经好久没有停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了。在初高中时代,似乎与课业学习无关的书,都被认定为“闲书”,而读闲书,是要颇受责备的。上了大学,有着大把大把的时间,却不再静下心来看书。我们受“功利性阅读”的思想影响太久,似乎忘了读书是我们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先生在《自序》中写道:“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并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却对自己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有什么味道。”所以,我以为自我表达式很重要的。安德烈在给龙应台的信中说,他最同情的人是那些无法表达自己的人,在他眼中,人生最核心的“目的”便是自我表达。

而我们读书,便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我。

在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读书,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别人的说法,可以借鉴,亦可得到启发。正如《岛上书店》所述的那样“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独”。为什么人会感到孤单?因为不懂得如何去“说话”,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说出口”,因为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我。所以孤独,所以沉默。而我们读书,便能在书中找到共鸣,从书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我们可以在书中发现自我,可以在书中被理解,可以学着表达自我。

而不会自我表达的人,则成为“弱势群体”。先生说:“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那些不擅长于自我表达的人、群体,被社会忽视,越不懂得表达,就越失去发言权,继而失去了自己原本应该享有的权益,被忽略,从而成为真正的“弱势”。若是他们读了相应的书,他们就该知道,不能再这样沉默下去,就知道以以怎样的言论、怎样的方式去诉求。

我们读书,为了更好地表达,为了活出自我,不成为“弱势群体”。

第4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

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能够感觉到“特殊时代”在他身上的烙印,但不得不佩服他语言的犀利和观点的独到,总体感觉此书能够面世,一是说明时代在进步(不是禁言的时期);二是要珍惜当下的大好时光(尽管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因为是杂文,作者谈及的主题很多,先将我本人看到的精彩语句摘录如下:

和任何语言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好在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

至于沉默的理由,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然后我又猛省道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 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在这里我想探讨一下国学热的问题。今天国外多处兴建孔子学院,国内到处开设国学讲堂,更有甚者,别的都不学了,穿汉服、颂经文,摇头晃脑……

第一、要客观认识国学。既要肯定国学经典的思想、道德引领,也要认识到其时代局限性。

文中也有论述:“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不其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部是尊卑有序。”

第二、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国学,切忌不“左”就“右”。

文内讲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文化、浪潮等等抱有充分的尊敬,对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也很有兴趣。我不满意的只是在知识领域里的这种古怪现象:它和超声波哨子、打鸡血是同一类的东西。热起来人人都在搞,过后大家都把它忘掉。”

第三、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解决思想认识、掌握解决的方法论,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科学技术。

作者提及“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又讲到“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第5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王小波的书和别的作家很不一样,通常我们作为读者读不读的下去书是主观的意愿,从你读第一段话或者第一篇故事就能知道你读不读的下去。可是他的书一直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虚幻而又真实,幽默中带点讽刺意味,也虚度了好几遍也无法弄清作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以说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特立独行的,但又保持着理性的状态,不至于惊世骇俗或者说太过荒诞。

《沉默的大多数》是我读的王小波的第一本书,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当播放到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画面时,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没有一个站出来表达过不满,鲁迅至此弃医从文,将纸笔化成尖锐的刺刀来抨击那些‘’沉默者”。而如今时代变了,中国也从当年的衰落走向了繁荣,却还是有人不敢‘’说话‘’王小波的这本书也正是抨击那些‘’沉默者”,在这喧嚣的话语圈中保持沉默,也许是社会的现实压力让他们有所顾忌,沉默是金,沉默也许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盾牌,这也情有可原。但是,若在需要开口时中保持沉默,那么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了。

在生活之中可能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们大学生在讨论小组作业时,其实你有不错的想法想要提出来,但却因为担心别人不认同你的观点或者觉得你的观点不够好而选择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很多这样的同学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吧,他们天生内向而自卑,总是默默做一些事却不想被人知道。殊不知他们收起羽翼隐藏自己光芒的时候,可能会错过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别人发现不了你的闪光点,又怎么会发现总是隐藏在角落优秀的你呢。

而另一种沉默就更加可怕了,是迫于现实无奈而产生的群体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扶不扶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过时的问题了。但我想说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过时,因为还没有人让这样的现象得到改善,问题仍然存在。值得担忧的是,会不会以后当一个人发生不幸时,众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导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供帮助。‘’会不会是骗子?”“为什么大家都不去救,那我为什么要和大家做不一样的事呢?”之前太多骗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做一些违法的事所以导致产生了信任危机。还是因为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并且我们其实需要一些敢于发声与行动的人站出来维护正义。

而敢于发声的人才最值得敬佩,我国的发展之路从来都是充满着曲折,但总是有一群斗士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经常刷b站的朋友都知道,我国的外交部真的很给力,每当有别国向我国泼脏水或者甩锅给我们的时候,外交部总是第一时间回应,用一种温和且有力的态度来回应别国对我们毫无根据的质疑,体现了大国风度。

第6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读书少,现在才真正读进去王小波。

我的读书历程很奇怪的,还小的时候,大把大把的时间,没有出去玩耍培养社交技能,却孤僻地读了很多那个年纪不会真正懂得的书,没错就是所谓的世界名著,那些故事只留下了剧情,后来才渐渐学会分析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叙事节奏情节设置,才学会共情和悲悯...长大了,开始有思想懂得思考的时候,却花了大把的时间恶补小时候遗漏的社交技能,成为一个过分跳脱的煞笔,于是我在最会玩耍的年纪里太安静,又在应该沉默的时候选择了话语,说不清这样成长的利弊,幸好现在懂得去找寻平衡了。

《沉默的大多数》很有意思,旁征博引一语中的,思辨的魅力无处不在,一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戏谑和矜傲,让人很想嗤之以鼻却不得不暗地里佩服他的透彻。偏偏他大量的素材来自文革时期,带着时代的隔阂,文风却暗合了90后的离经叛道,说什么都在呼吁做人最重要是有趣,操着柴米油盐屎尿屁的口吻,冷眼说着文化人的自以为是。

看得出王小波是很喜欢罗素的,一句一个罗素说了什么罗素他说得对。他说龙应台西化得太厉害,不理解中国人沉默的艺术;他直指话语一旦出口便远离初衷,不带逻辑的煽动话语带来的集体狂热足以毁灭人性道德是非的准绳;他又讥笑所谓的道德和中古遗风,说知识分子的百无一用已经达到了空喊口号而言之无物的境界;他说他宁愿选择在沉默中思辨也不要在话语中爆发,他还说,自己不得不应和的说话是为自己保有沉默的权利而缴的苛捐杂税;他小心翼翼地提防着话语圈的侵蚀,却从不吝于表达自己,因为这个圈子已经分崩离析啦。

第7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比作者的小说更令我喜欢,20多年前的文字,如今读来依旧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没有找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现存市面上的都是缩水了一大半的新版本,不知何故,另一本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里收录的文章和这本并不重复,我猜或许现在一拆为二出版了。

尽管在大学时对王小波就已经有所耳闻,但直到毕业后3年才开始阅读他的文字,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大学时候的我有着更多的激情和叛逆的冲动,对他文字里描述的那愚蠢的十年部分应该会有更多的共鸣。但现在毕业三年多,对他文字里的理性和幽默更为欣赏。

尽管他经历了那段特殊的时期,为此被浪费了大段年华,但文字中没有怨恨,也没有推卸,有的只是对读者平静、乐观地恳求,超脱了一般人的境界。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多一点像王小波这样的人,不要再拿道德说教和价值批判说事,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以此自勉。

第8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我觉得挺合我胃口的。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先想到的是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还有龙应台的一些话。我在想我似乎是属于沉默者,什么时候不再沉默,我也不知道。我在这里把沉默等同于不说话。不与别人讨论他人的长短,说三道四,也想让自己不去八卦。可以说我在回归自己的内在。若是与他人讨论书,又限于自己看的书不多,实在不知道如何谈起。书中写的一些还真是切切实实的。人能从沉默中学会人性。我想这是从沉默中看到人性的弱点吧。我对于国学的看法是担心它被居心叵测之人所利用。我希望我是聪明的善良,而不是愚蠢的善良。作者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篇中,写到他对失败的定义,他不相信命运,但认为人是有限度的。意识到限度而不去突破,这是平庸的生活。作者佩服的是明知道限度却去突破的人。作者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第9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以前不了解王小波,唯一的印象就是语文课本里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关于这篇文章,老师说:“王小波这是在借猪喻人,喻别人,喻自己,他绝望,他在反抗,在批判......”对此,我当时的看法是:“不就是下个乡、插个队,至于这样吗?”我只是想简简单单地看个故事,好在王小波的文字很通俗,有些小幽默(我当时才不管它是不是黑色幽默),最重要的是,他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他才不管别人信不信。

所以,故事看得挺舒服。王小波给我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看《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用不少篇幅在谈文革、骂文革——我虽然不喜欢文革,但也没兴趣看别人没完没了地批判文革。而王小波不一样,他好像借着文革骂了整个学术界——上下两千年的学术界,而且都很有道理,更重要是有趣。

在书里看来,王小波是这样一个愤青:只念过一年初中,却自学考上了人民大学;本科学了理科,却赴美留学修社会学;大学毕业开始写作小说,但对物理化学甚至计算机的热情并未减少......这才发现,王小波竟然是我最佩服的那一种聪明人。

王小波善用比喻类比,而且很多是那种极其粗俗的类比,这正合我的口味——我认为越是粗俗越是容易理解。幽默,有俗有雅,也有典故,但绝对是黑色幽默。很多文章给我这样一种感觉:我想骂人,但我是文明人,不能直接骂。于是,我先讲一个故事,故事很真实,但故事里的人好像有毛病;我再引一些典故,摆点事实,都很有道理;然后说着说着,突然发现,故事里讲的不就是我刚才要骂的那个谁!最后,几句精辟的说理,干脆的结尾。

至于王小波都骂了谁,骂了什么,就不说了。

有些文章看不懂,也有些文章有点枯燥。

说王小波是愤青,我承认;但我要坚持:王小波说的每句话都是有理有据的,王小波是学理科的——是讲理的人!

第10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歌德曾有一句话是,“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与高尚的人谈话则是让人能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进行淬炼。小波的这本书的确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是做到了,这可能也是因此近年来很多人将他推上神坛的原因吧。但是就我从这本书里认识的小波而言,我觉得他更像是生活在周围的一个普通而又有趣的人,不时地倾诉着他朴实的思想。

读这本书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朴实的语言以及平淡的情感,似乎并不需要细细咀嚼便可以吞咽,然而当我想用肠胃去进一步消化它时,却发现如果不挑出里面的刺,它只会是我身体里面刺痛我的异物。所以每篇文章读到一半时,我都习惯性愣地迟疑片刻,生怕有被遗漏的刺。如此一来,读这本书的确没法让人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因为既没有让人大彻大悟的道理,也没有令人惊艳的文笔。但是你若静下来读它,至少可以驱赶心中些许的浮躁。之所以要静下来,是因为静默能让你更理性,而保持理性也正是王小波这本书劝诫读者去拥有的习惯。正如扉页的那句话所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这本书最先让我产生好感的是自序里面的那句“我对读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忽略我的那一份恳切而已”,那感觉就像是一位好友在跟你探讨他的思想和观点,你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倾听下去。没让人失望的是,书中没有一处语言会让你感觉到严肃或是犀利,没有一个观点是站在至高点用俯视的姿态来表达。这应当是很合我口味,因为我总是希望观点能够被平等地表达,我也喜欢在云淡风轻中去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

同时,书里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作者思想中理性的光辉,而学会理性地思考我以为便是我在书中最受益之处。比如在书的第一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数》中,作者就指出在恶劣的环境下,话语通常让人陷入思维的移植和灌输中,个性和人性都被严重的抑制,反而选择沉默是保持理性的方式。但是沉默的大多数内心的思想无法得到表达,导致了非理性话语占据了公共文化思想的主导地位,因此作者本书的立场正是站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群体这边,试图让话语成为理性思维的交流。又比如另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决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他希望人拥有明辨是非的理性,不会被动地接受善恶标准的灌输。作者所赞成的那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也是为了说明思想和知识的参差多态才是人幸福最根本的来源,而理性则是保证思想自由的前提。

不论是中外历史,社会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陷在教条地传承之中,理性要么被主流唾弃,要么被生活掩埋,社会发展也因此极其缓慢。而当理性被重新唤起时,社会变革则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开来,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也迅猛地发展丰富起来。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通常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理性能让你不被情感所蒙蔽,理性能让你批判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输入,理性能让你的思想真正独立。或许当全社会崇尚理性时,才能让整个社会思想真正地解放,去拥抱自由,精神文明才能极大丰富。

作者自然是没有想在书中对理性的价值做一番高屋建瓴的评论,毕竟这不是他的风格。然而书往后一读,通篇点到即止的论述风格实在让我咬牙切齿。论点总是给人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捅破天窗的工作只能读者自己去完成,而其论据则通常是荒诞不经的故事,虽然浅显易懂但未免过于牵强。也许这涉及个人文学层次的问题我无法体会,但至少在我希望借助作者的思想去思考时,会感觉这种思考犹如空中阁楼一般缺乏支撑,即便存在也是在风中岌岌可危。

除却思想的深度,思想的广度同样让我无法认同。作者在文革中经历了思想最不自由的年代,因而对思想的自由尤为看重和珍惜。而理性这一思想自由的先决条件,在那个专横的时代而被人们所摒弃。然而作者反复提起那段过往的经历,让我感觉像是听单曲循环的歌曲,熟悉无比的旋律给不了一丝的惊喜。另外,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似乎仅源于儒家经典的部分观点,而且援引的观点也基本局限在罗素先生的话语中,这让本已狭隘的思想维度更加地封闭,极大地削减了该书的阅读性。

所以总的来说,我心中的王小波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既有种种的不足,又有高尚的思想。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更多这样思想的人,而不仅仅被供着的思想。

第11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这本书本来是想写到每周推荐里的,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逻辑不是很清晰,显得有点啰嗦杂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大家见谅。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以及听别人介绍误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其实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就容易动荡,而统治阶级是厌恶动荡的。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卑的劣根性导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达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认同这种妄自菲薄的说法,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别,没有高下之分。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暂且不论沉默是不是一种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韧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赏把说话的功夫都用来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话想说,实在也无需强忍。就像男儿有泪也可轻弹,没有眼泪不用硬挤一个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内伤。

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虽然偶尔写写随笔,咋咋呼呼的。但其实真正看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表达的东西都是比较中立的,态度也算谦逊。会刺痛别人的话我一般是不说的,一方面是我本就持着多元的价值观,认为很少有东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去和人争执,从小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坦率的讲,我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读到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刚看完《乌合之众》,所以对于《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算是加强了认知。比如群体是盲目无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断和决定,而且再优秀的'个体陷入群体之中都容易变得愚蠢,另外群体意见的传染性也是极强的。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小波的文字里没有那么多的煽动性,从他的文章里看不出愤怒和呐喊,他只是以一种隐喻、缓和的方式说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道理,因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脑,所以他不是要把他相信的一套灌输给你,而是提醒你应该去独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不敢说自己喜欢王小波,因为我确实没这个资格,迄今为止,我只读过他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对这个作家我远远谈不上喜欢。但是我觉得他的文字确实有理有据,而且能启发我去思考。如果说读这本书需要花5个小时,那我认为因这本书去思考起码需要50个小时,几乎每一段话都值得细细琢磨。

身边真正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具备批判精神。这正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爱国志士”去烧砸同胞的汽车,为什么会有网络喷子无脑喷人,为什么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会莫名爆火。

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也会选择沉默,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又或者是觉得说得太多显得轻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看不起不会思考的人,同样也看不起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的人。当然这种清高或者说傲慢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力,我认为也应该尊重这种真实表达的傲慢,尊重这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沉默。

但是我还是想就此多说两句,我们当中很多人学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却没有学到的是对其他人的尊敬,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装的谦逊。就算思想比别人独立,懂得明辨是非,没有随大流,那也不能说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没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对愚民愤怒的戾气,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人,但真正在聪明的基础上还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有智慧的人。

我很尊敬的一个人告诉我:凡是人,皆须敬。这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现在有的人很喜欢通过卖弄自己的权威,来辱骂或为难别人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很无知而懦弱的表现。他们不知道,大家绕开脏东西走,不是因为害怕它,只是害怕弄脏了自己而已。

第12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有自己的语言。举个住楼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设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挡了你的路,你可以开口去说: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说道: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此后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证。我估计他最起码要说你"事儿",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不管你有多大岁数,够不够做***。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把他车胎里的气放掉。干这件事时,当然要注意别被车主看见。

还有一种更损的方式,不值得推荐,那就是在车胎上按上个图钉。有人按了图钉再拔下来,这样车主找不到窟窿在哪儿,补带时更困难。假如车子可以搬动,把它挪到难找的地方去,让车主找不着它,也是一种选择。这方面就说这么多,因为我不想编沉默的辞典。

我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从我懂事的年龄,就常听人们说:我们这一代,生于一个神圣的时代,多么幸福;而且肩负着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等等;在甜蜜之余也有一点怀疑: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赶上了。再说,含蓄是我们的家教。

第13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作者王小波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书中有一篇寓言式杂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其他家猪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着山羊一样的敏捷,还和猫相似,喜欢到处游玩,不喜欢被关押在圈里。而且这只猪有着它独立的思想,在选母猪这点上看,它的爱好和思想都与其它猪不同,对于同一个圈里的母猪,它觉得这些母猪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还又脏又臭,它就到村寨里去找母猪。它还会模仿各种声音,特别是汽笛声。但这个汽笛声也给它带来了灾难,由于学汽笛叫因此误工扰乱工作时间表,于是,一场杀身之祸从天而降。但是这头猪并没有在枪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后逃出村寨,到林子里独立生活,还长出了獠牙。作者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特立独行地活着,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的结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中,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正义、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立马理解为什么王小波在文学界享有那么高的声誉。他的确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说且擅长说。刚读完这篇杂文会感到比较生涩,还好对"话语"这个词尚不陌生,因此逐渐体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为是理解了小波绕着弯子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于是在读毕获得阅读的满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对社会权威的对抗和批判。他所质疑的是年幼时期的我曾困惑过的,但那时我的质疑却未坚持下去,最后随波逐流,屈服于社会权威及沉默的大多数。小波谈到"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么,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么?我们现在高谈阔论"人权",人权就应"以人为本",即要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丧失了基本话语权的人们又如何全面发展?

不合理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周围,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变它,而是被其驯服,对其视若无睹,逐渐转而惶恐和压制对现存不合理的反抗。人们只看到手脚戴上镣铐的痛苦,却意识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锁的更大可悲!

第14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杂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对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争论、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很多方面的一个分析和解读,角度各异,文章里既有文学上的优美,又带给人们哲学上的沉思,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史学论述。就像书中引述最多的罗素的那句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并且照进作者生活过的许多现实状况。不管是那段疯狂心酸的经历,还是现下生存的时代和空间,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沉默的大多数是作者以自己为典型而揭露的人群,这些人没有语言上的障碍,但是很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很多时候都以“沉默”的姿态示人。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沉默是金”这句话的影响,反正我身边有很大一群“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就是作者描述出来的样子——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性的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沉默是金”的名言可能是很多人保持沉默的原因,而这些沉默的人需要的是打破沉默,将自己的思考和所得告诉给身边的人,否则他们也会变成“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的典型特征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群体,作者在书中如是说。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差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其实提到“物欲”,我们一定会想到许多文章,大到文学著作、各期刊杂志的文章,小到一篇普通的学生作文,“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句话不知道被多少人引述,持着或褒或贬的态度。“物欲”是古代先贤批判的“外物所累”,是现在很多人叫嚣着的“钱,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物质的追求在我们看来都是需要被批判的,因为物质索取会让精神变得不纯洁,这是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告诉我们的。而人性的追求,从来就不止精神和思想高尚,再贤明的人也离不开一日三餐,再高尚的人也难以脱离粗布蔽体,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精神,这是肯定不存在的。

“从孔孟到如今,中国的哲学家从来不挑担、不推车,所以他们的智慧从不考虑降低人体的痛苦,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如果你也曾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很有道理的话,你再想想其用以安抚那些辛劳的人们安心接受辛苦时的作用,也许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说所有逆境都是为顺境的来临而预备,给人们这样殷切的盼望却没有任何保障性的结果。或许是我曲解了,但是我觉得作者这一观点仍然是值得我们细细分析的,我们可以去寻找更多的例证,证明其正确以及错误性。

赫拉克利特说“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就像那些标榜着“善”的人很有可能是“恶”的所在,事物的两面性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话不仅是对善恶的解读,也是尽力给人们启发的意义。我们常说事物都有两面,当看见华丽的正面,我们却抹不掉阴暗的背面。每个人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处事方法,甚至有很多时候向好向怀的发展只是我们单纯企盼,但是却不能忽略其反面带来的影响。抱着最好的期待做最坏的打算,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确确实实的践行大概才是该做的。

鲁迅说:人是一种善于遗忘的动物。这实在是人性,人的本能中有一种让自己快乐的动力。鲁迅说了遗忘的坏处。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人是一种自己欺骗自己的动物。人的动物本能让自己学会趋利避害,且绝无例外。这话说起来或者让人听了很难受,毕竟我们标榜着“大公无私”“不求私利”的大字标语让人再熟悉不过,但是我们又真实的知道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人的利益选择不是由于知识文化道德决定的,而就只是因为我们是动物,我们的本能就是自私。

也许话语中有很多道理,但是沉默也许能给人更大的思考空间;也许沉默可以明哲保身,但是话语却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还是需要我们好好使用。

第15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这部久负盛名的作品,是王小波虚构的艺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对自由主义的传播,话语和思想哪个更重要?中国人为什么要沉默?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话语,

我们能表达出什么?

大部分的傻子,都是故作傻态以掩真面,因为在我们身边,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那些不被接受的话语,便只能沉默。而我们,

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中一员。

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言语是人的表达方式,也是权力被宣泄的方式。

我们听到亩产可以达到三十万斤,听到土平炉可以炼钢,即使那像牛屎一样的铁块就是钢铁,却也依旧填不饱我们饥饿的肚肠。

于是我们就对周围的言语产生了怀疑,越是声色俱厉,越是嗓门高亢,越是不值得相信。和任何话语相比,贫穷都是更大的真理。

所以成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学会了沉默,因为他们懂得了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这现象好吗?说不好。

王小波的语言就像一束强光,刺穿时间的阻隔,让人们看清时代的变革。

第16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篇杂文随笔集,作者王小波。书中内容涉及甚为广泛:从思想文化方面到社会道德伦理,乃至对小说艺术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独到的见解和剖析。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读者利用各种在路上的时间去拜读《沉默的大多数》,这是读者完整阅读过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作品。

思路跟着作者才一起走过半程,就与作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的共鸣,内心感觉无比的酸爽,慷慨激昂之情不吐不快。譬如书中评张爱玲时文学不应当带给读者烦恼,谈孔孟程朱宗师大家说哲学不入俗流,论文理科学艺术哲学的通融与层次……文风辛辣但不乏幽默,批判鞭辟入里又不致晦涩难懂。果然,理科思维背景文人很犀利!

王小波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在讲道理。比如谈到”人类愚蠢”,他心平气和地告诉人类要学会思考、运用智慧。他从来不骂人,也看不到他的愤怒。即使是他怒发冲冠满腹怨气时,有的只是对当下社会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他不屑使用谩骂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股怒不可竭的矜持,和化粗暴的批判转为哲学式幽默的魔力。作者俨然像个饱经风霜而又耐心的老人为孩子们讲道理。这是一本值得大家阅读的书,强力推荐。

阅读此书过程中,再次被作者写作的功力和鲜明特点所吸引,待看清单上又果断增加一本他的《黄金时代》,或许也是因为之前就被里头高亮的话语吸引了。

第17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去年买了好几本王小波的书,一开始看的是《黄金时代》,看了三分之一左右,就放弃了。也许是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不太能感受到这篇小黄文背后的深刻,那种对不正确的反抗,对自由的向往。

《沉默的大多数》,倒是更容易接受些。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作者王小波的风趣诙谐,充满了拐弯抹角的嘲讽和黑色幽默,还知道了作者的一些个人经历和喜好。他从初中开始去云南插队,十几年后才去考的大学,在人民大学读的理科,后来去美国读的硕士。后来放弃了在大学任教的工作,40岁左右,做了自由撰稿人,45岁英年早逝。他是罗素的狂热粉,书中多次提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经常引用罗素的话。杜拉斯的小说《情人》是他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被他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名篇。

看完这本书,突然觉得,王小波这个作家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变的立体起来,仿佛看见一个博学智慧,热爱思考和写作的大叔,很有趣,又有点絮絮叨叨的,在表达着自己的喜恶和观点,传达着他认为对的或不对的价值观。偶尔认真严肃,偶尔顽皮,偶尔耍点聪明。

下面的读书笔记有点乱:

封面语录: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我觉得我也开始得太晚了,呵呵!30几岁才觉醒过来要多读书,基础没打好,现在怎么赶都只能望尘莫及,那么多年的大把时光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不管多晚,总还能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

作者引用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奇葩说》,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人,各种角度的不同观点,这样的参差多态,让这个节目延续了五季,希望还会有第6季,第7季。

《思维的乐趣》这一篇中,作者说:他很疑惑,为什么很多人总是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读后感·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

我也不认为,有智者能发现世上所有的真理,或许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吧。所以无论到什么年纪,都要保持疑惑,保持好奇心,这样世界才会多彩,生活才会有趣。

第18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自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本末倒置的,在喧闹的下面,之中藏着的人是沉默的这样的人有很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私下里却妙语连珠。”“如果我被大奸之人所骗,那么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这样画出自于王晓破的经典作品《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杂文书中的内容充实而又有趣,这本书中的杂文也因此得过许多奖项,书中所表达大的,是王小波一些事情的看法及理念,对生活世事时的态度,还有一些精神,思想上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去阅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与感受,阅读的次数不同,所理解到的也不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这本书的一些文章,表达了王小波的人生态度,那就是“有趣”和“反对无知、愚昧”。很多人看了此书之后,也把“有趣”和“反对无知,愚昧”来当做自己的生活信条,并且了解到,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有趣,并不是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无趣,烦闷。

读完《沉默的大多数》这本经典之后,我也渐渐地朝着作者王小波的理念,生活态度去看齐我明白到做人应该要有趣一点,当然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智慧,不能做一个无知的人。

在我遇到苦难或是迷惘的时候,书中的理念与思想始终引导着我,我不会再和以前一样,不知所措,又或者是在迷惘的时候,不去找寻一个方向,我开始按着书中的思想,理念去面对这些东西,有苦难的时候我会敢于面对,不再觉得困难是苦难了,而是把面对苦难的时候当成一件有趣的事,去寻找一个解决的方案,迷惘的时候也懂得应该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第19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由沉默导致的悲剧往往是令人痛心的。这样的故事进场发生在我们身边:公交车上,一位凶神恶煞的乘客因为一两块钱车钱的问题,殴打公交车司机,或者是小偷形迹败露之后殴打、威胁受害人,而在公交车上的,往往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怯懦,助长的是恶人的气焰。扼杀的,是他们自己的灵魂。

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是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压能力最好的人群之一。我们长期生活在各种重压之下,他人的重压,社会给你的重压,权力的重压,金钱的重压。面对苦难,面对灾祸,我们仿佛都是那么的敦厚善良,大多数人总是选择逆来顺受,总是学会服从和屈服。用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孕育形成臻至完美的过程长达几千年之久,这期间,中国人已经逐步的失去了自由的灵魂,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不会独立的思考,没有自由的魂灵。

面对社会的不公与苦难,太多的人选择了沉默,这是个悲剧。这沉默的大多数,在王小波的杂文《一致特立独行的猪》中就成了普通猪的原型,这猪是高度拟人化的猪,普通的猪就如同普通的人一样,麻木,无论他们愿意或不愿意,都屈服于他人的设置安排,按照他人所规划的去生活,肉猪阉掉只为长肉,种猪只为当花花公子,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而这其中作者描写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猪有很多拟人化的特征:1、象山羊一样敏捷;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3、习惯于特立独行;4、对知识青年好;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6、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改变,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但无论是屈服于他人的普通猪,还是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的猪,最后,他们还是猪,我们不要做猪,我们要做人,所以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后,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包容,善良,宽容,正义,这时,我们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做他人跳楼时的起哄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难时讥讽者,不甘屈服,敢于争取自己微小的权利。曾经听过这样一个事情,有个律师在列车上买了瓶一块五毛钱的水,他问卖水的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说自古以来就没有发票,律师毫不犹豫的将铁路局告上了法庭,胜诉了。大家以为他以后做火车会遭受到很大的困难么?没有,相反的,每次他坐火车,列车长会亲自把东西送上来,然后问他:您是现在就要发票还是等下要下车了我给您送过来?。权利,就是这样自己争取来的,尽管是微末的权利,你也不能放弃,因为一旦你放弃,你就会放弃得越来越多。不能做沉默的人,看着自己的权利慢慢被夺走,只留下自己自怨自艾。

沉默是精神癌症,打双引号是为了区别前者。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这些怯懦的、为人父母的人,他们会在克拉玛依大火时,说出令人心疼的让领导先走。沉默造就冷漠的人,他们是跳楼者楼下的起哄者、鼓掌者,他们是在他人面对歹徒的时候那些袖手旁观的人。沉默造就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式悲剧,让我们感叹人性的丑陋,而谁又知到我们人性的丑陋,是我们自己亲自展示给别人看的,满脸堆笑的对别人说:看,我多丑陋。

有很多的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不沉默,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沉默。面对强权,他们忌惮。面对弱者,他们鄙夷。前阵子很多所谓爱国人士上街游行。对他们我不做出正面评价,这里完全引用他人的话语:一个连街头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着要踏平东京,灭了日本。你应在何时沉默?何时不沉默?

我们需要沉默的大多数,不需要沉默的大多数!

第20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是收录王小波杂文最全的一本。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的杂文,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并快乐着。

王小波的杂文别具特色,自成一体。幽默的笔调,使得文章妙趣横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读时,你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如《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驴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是异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他拉到一起,说出了特别的味道,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从驴的角度去谈父子与路人的行为,说他要替受罪的驴说话,当翻译义不容辞。文中驴被老子和儿子四脚抬起的时候叫喊,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得出了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与原来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大相径庭,但同样意味深长。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幽默诙谐之处信手拈来。许多口语的使用,让文章更为生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王小波说,选择沉默的人应该是有什么隐衷或者干脆是因为对语言产生了厌恶感。

我并非如此,只是觉得在被这个社会同化着。年小时口没遮拦别人还可以不予计较,因为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进了社会,这种特权就自动被剥夺了。说话不小心?很好,请自己承担祸从口出的后果。于是我们终于变得沉默,同时年少时的锋芒毕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圆了。当然沉默只属于成年人,小孩子们是不屑于此的,他们总是天真可爱的,有话要说时,完全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说的话,不一次说尽是绝不会罢休的。我真是羡慕孩子们的执着,也希望自己能够再回到童年时代,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只是因为我对那时的真实有着一种特殊的怀念,那时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欢王小波,调侃、睿智,在玩笑中说着智慧和讽刺,这是一种洒脱和无奈。《沉默的大多数》很不错,王小波是比较深切体会什么是自由的并且努力过着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可以说他很有观察力也很诙谐。

第21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我有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据说是收录他的杂文最全的一本。我个人比较喜爱他的杂文,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并快乐着,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方,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此刻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联——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但是的人什么都不说。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持续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好处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能够传播等等。”

我很喜爱王小波,调侃、睿智,在玩笑中说着智慧和讽刺,这是一种洒脱和无奈。《沉默的大多数》很不错,王小波是比较深切体会什么是自由的并且发奋过着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能够说他很有观察力也很诙谐。

第22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话语即权力。我想这句话在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再合适不过了。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更快更好的传达信息,这在无形之中加大的言论的力量,同事也能使人们更好的行使权利,但是,欲速则不达,在我们享受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大量的虚假信息,在这个时间就是一切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去查证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于是网络,成为了我们最忠实的“朋友”,每一天,我们都从网络上观看世界的动态,然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行使所谓的“权利”,完全不考虑它的真实性,于是,伤害就这么造成了,整个世界迷茫了,在短暂的沉默过后,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我不能肯定的说话语即权力,但是我想这种权力的杀伤性一定是很大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王小波认为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故事的结尾,小奥斯卡发现成为了侏儒,这只能证明,冥冥之中的那种力量只让小奥斯卡在生理上停止了生长,却没有使它保持一颗童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奥斯卡已经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孩子了。不知当小奥斯卡变为老奥斯卡时,有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成长和沉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也许,我们能像小奥斯卡那样选择永远都保持小孩子的模样,但却没有办法永远保持沉默。我想,在这些沉默的人中,有大多数并不是一直都保持这样的状态的,人们对于沉默的态度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改变的。

我想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感慨,更多的是来自“血统的本能”吧,这是物以类聚的最好例证。

第23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读完《沉默的大多数》,试图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却发现我和作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这样写下来只能照抄原文了。不是我自大,只是此时此刻的我已被作者成功洗脑了!开口的权利似乎被征上了税金。

一如作者的观点,话语的世界可以分出两级。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模棱两可:既是捐献,又是税金。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史。

既然谈到纳税,不得不说一下那些开口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交纳税金。即使做纳税人也要做一个合格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王小波曾经是一个沉默的人,不喜欢在各种会议上发言,也不喜欢写稿子。然而当作者不再沉默时,却有着强烈的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违背了他多年的积习,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了。但作者还不至于感到痛苦,只是有点轻微的失落感。然而这并不代表自己也是一个合格的纳税人,满足了自己的责任感。只是作者觉得如果这么做,大家会看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这便是是另一种责任感。

谈到废话篓子,我就会联想到那些鸡汤和官话套话。他们有着最好的发言机会,顺应着大部分人的想法,说着读者喜欢听的言语,一味的迎合读者。这样下来他培养了读者,读者也有可能成为了下一代的他们。与其这样,沉默的大多数该怎么做呢?

首先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他问保持沉默的愿意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作者就属于最后一种。作为最后一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24篇:《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一直不理解李银河为什么把丈夫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命名为《沉默的大多数》。似乎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运转,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选择沉默。这是个沉默占据主流的年代。的确,说有说的好处,不说自有不说的力量。电视上美国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犯时总是会说一句:“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将成为案件证词。”

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也有人愿意散布谣言。因此我总是警惕地看待身边的一切,谁能知道表象背后隐藏着什么,连鲁迅这样的人出门都带着短刀,“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间”,更何况涉世未深的我们,还是小心谨慎为是。

而且沉默往往代表着行动,不是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吗,不是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吗。沉默往往伴随着力量的积聚。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世方式。

有谁能够忘记,新年那场大雪中那些自发铲雪的人们!有谁能够忘记,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时,那片默默护送的红色海洋!有谁能够忘记,当刺耳的汽笛拉响一个民族的沉默时,那些无声无息站出来的人们,是他们排成献血的长龙,是他们在网上谱写朴素的诗歌,是他们捧起温暖的烛光默默祈福!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20个世纪闹得太多太喧嚣了,这个时代的少年们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杂志上刊登的调查,我们都清楚那是要登出来吸引人眼球、赚取吆喝的,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

我们只相信行动。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看看“512”大地震之后80后、90后们的表现吧,看看那些任劳任怨的志愿者,看看那些捧出所有零花钱的孩子。这是理性的一代人啊。因此,我愿意说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沉默绝不等于道德观模糊,一切都写在心中,一切都写在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