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佛说阿弥陀经语录 正文

佛说阿弥陀经语录

时间:2024-09-22 09:30:52

综观《金刚经》,不但有其清晰的主题,并且其逻辑结构也很严谨,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无不说明佛陀说法度生的权巧方便、化导有方;译人的翻译水准之高超,义理组织之周详,于此可见其一斑矣。

据说古印度的逻辑学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五明”中的因明学,所谓的“宗、因、喻”三。 “宗”就是指所立的论题; “因”就是为了说明“宗”之所成立的缘由; “喻”就是用浅显易懂的比喻、事例说明“因”所阐述的道理。即就是先“标宗”,立论题,次“述因”,摆事实、讲道理,后“举喻”,举例子、打比喻,以做进一步的浅近说明,以达到预期的功效。也是“宗——因——喻”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佛陀当年说法也采用这种因明逻辑,也就是说以“宗、因、喻”的形式进行阐述、论证佛法的真理。

作为逻辑学的一种,因明又与内明有所不同,内明是指佛教的内典因明学。而因明的宗又与佛典的宗有着根本不同的内涵,因为佛典的宗是整个佛法的核心部分,也是佛陀说法的宗旨所在。如小乘佛典的宗旨是以明“人空”为主,大乘佛法的宗旨是以明“法空”为主。一般的经只有一个宗,如《佛说阿弥陀经》以信愿行为宗, 《金刚经》以发菩提心为宗等。因明的宗是论辩者自身所要阐明的观点,像这样的宗,一部佛经可以有很多个。在因明学中,宗、因、喻三是同等的重要,若无因,宗则难以成立;若无宗,因则无所归;若无喻,则难以说明因之正确,宗之成立。所以,标宗、述因、举喻三者是同等的重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佛陀在《金刚经》中,为了开启人们的菩提心,发扬菩萨的入世度人精神。围绕须菩提的三问,首先阐述欲发无上菩提心者须先“降伏其心”的必然性,次则说明菩萨广行六度时应“无住生心”的不可或缺性,后则详述诸佛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深奥道理。这是告示人们,由因趣果的一条层进式的渐次修行道路,也是佛陀说法遵循因明逻辑规则的明证,使抽象难懂的道理显得有条理化,也易于人们理解接受。

在《金刚经》里,佛陀为了论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重要性,大概分了三步进行论述。因为此句是全部经文的节骨眼,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远离“四相”的具体落实,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必由之路。佛陀有次第地先开示人们,要远离四相树立佛法正确知见。如经云: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 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接着又示其“住心”之方,令其付诸于实践。如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最后佛陀又结示受持、读诵、演说、流布此经的种种福德,胜于“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的福德。而流布此经的最佳方式在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这种由“观念——行为——观念——行为”,互为里表,层层深入的,像“庖丁“解牛”似的论证方式,是有很强的逻辑征服力的。为了证明自己所说的正确性,启发人们的深信心,破除人们的疑惑,不惜唇舌地花费了大量时间宣说了种种菩萨所应行的理论根据。就如在正宗分中,佛陀接二连三地问了三十个“于意云何”,分别就十方世界、如来色相、五眼六通、小乘四果、授记有无、布施忍辱、来去有无、诸相非相、菩提无法、净土度生、说法有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激烈精彩的论述。终于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角度出发,彻底打破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僵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无相行施精神,唱出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寒梅考验,证明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千古铁案。

作为因明的逻辑学,不是完全专注于空谈理论,而在于举例及喻说,以期达到人人心悦诚服的真实可信才行。为了说理的透彻,特别是为了能取信于人们, 《金刚经》中就列举了许多的事例,并以恰如其分的比喻作了说明。如在阐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以佛陀自己的往昔修因事例作了有力明证,文云: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阐述得诸佛授记无法可得的道理时,又以自己当年得记为例说明,经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说明。

为了发扬“无住行施”的菩萨道精神,可谓是佛陀苦口婆心,以“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的身份,告慰须菩提说: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又恐众生难以彻底深信奉行,则以种种譬喻说明了住与不住的利害关系,如文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经中像这样的比喻是很多的,举不胜举,不再列举说明。

综观《金刚经》经文:主要是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为宗,展开了探讨,以种种譬喻、因缘、本生等故事为证据,说明“离相伏心”、 “无住生心”的般若妙用,此经除了“发菩提心”这个大宗外,还有几个小宗,也都采用了同样的说理方法。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等。当然这些小宗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都是围绕“发菩提心”这个宗趣而服务的,相互间的归趣是统一的。

总之, 《金刚经》体现出了因明逻辑学的宗、因、喻的特色,再加上优美的语言文字,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从宗而因,由因而宗,因宗一致的逻辑推理来说,可谓是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境界。而其中的“喻”说体现出了佛陀说法普被三根的悲心,也为经文增添了色彩,处处显示了经文组织结构的严谨,读后回味无穷。

拓展阅读:金刚经40句经典语录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佛经十大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明白的道理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一语成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来源基于此。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笑口常开的依据。

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知足常乐。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不自醒的提醒。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人与狗的区别。

佛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佛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坠;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坠自身。贤不可毁,祸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被财富所累。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谣言止于智者”--智慧经典。

三、关于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

四、20大佛经介绍:

1、大藏经

大藏经为汉译的佛教经典,与东土高僧著作入藏的总称,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

一切经的名称起源于隋朝,它的内容包括佛所说的经典及西方释氏的著作。现今的大藏经,又加入中国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战:梁武帝在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这是佛经有藏的开始。

2、药师经

药师经有五种译本:

一、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的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佛说灌顶经十二所载。

二、南朝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不入藏经)。

三、隋朝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四、唐朝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五、唐朝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前四译单译出药师如来之部,第五译前卷译出六佛,后卷译出药师佛。因此单言药药师经,则为前四译,尤其是玄奘的译本。义净所译的,则称为七佛药师经。

3、观音经

法华经卷第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一品别行者,称为观音经。

4、六祖坛经

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慧能於韶州大梵寺坛上说法,门人记录下来,便尊称为六祖坛经。简称为坛经。

5、金光明经

有三种译本:

一、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题为金光明经。

二、隋宝贵等取前译补译,合入其缺品八卷,题为合部金光明经。

三、唐义净译,十卷,题为金光明最胜王经。三译中以第三译文义最周足。但金光明经因天台智者说玄义及文句,因此以第一译流传最广。

6、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

7、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与大日经、苏悉地经同为密教三部经。也是金刚界诸经之总名。梵本共有十万偈十八会,现今中国所流布的有三种。

8、金刚经

详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以空慧为体,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繁简适中,最便於诵持。共有六种译本。

9、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简称,又称为般若心经。心经的经文很简短,然而大般若经精要,都浓缩在其中,因此命名为心经。心,就是精要的意思。心经一共有七种译本。

10、苏悉地经

详称为苏悉地羯罗经,译为妙成就业经,三卷,唐朝输婆迦罗译,密宗三部经之一。

11、佛说佛名经

佛名经有好几部。

12、仁王经

仁王经有二本。

13、高王观世音经

东魏天平年中,高王时人所感得之观音经。续高僧传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称为观世音救生经,又称为高王观世音经,佛祖统纪五十四称为十句观音经,稽古略二称为救苦观音经。

14、天龙八部赞

天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八部之中以此为上首,故标举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侯罗迦。

15、阿含经

阿含,梵语,义译为无比法,又译为法归,它的意义是「万法悉归趣於此」。阿含经共有四部。

16、佛母经

详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不空译。

佛母大孔雀明王,又称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为主,因此称为佛母,佛母乘金色孔雀,因此称为大金曜孔雀明王。

内容叙述佛在只园,莎底苾刍为众破樵,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难向佛求救,佛为他说大孔雀明王神咒而救之。

佛母经有好几种译本,最流通的是不空的译本。

17、伽耶山顶经

有四种译本。

18、尊胜陀罗尼经

在六种译本中,不空三藏的弟子法崇,就是第三译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于世。

19、提谓波利经

有二部:一、提谓经一卷,真本。二、提谓经二卷,伪撰本。

20、大有经

胜论六句义中之说大有句义者。

仁王经上:「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

《阿弥陀经》在佛一代时教中,不仅是最为特殊的法门、而且还是最为简捷易行的方便法门,其殊胜的功德、微妙的利益,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无出其右者。

《阿弥陀经》在我国从古到今的弘传都非常的普遍兴盛,各道场每天晚上诵持的功课就是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而且很多居家的学佛者也以它为日常专诵的经典。

这本经典是净土三经之一,主要叙述佛在祇树给孤独园,向长老舍利弗等称说西方极乐国土阿弥陀佛依报和正报的功德庄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彼国;同时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证成释迦佛所说真实不虚,并对念佛众生共加护念等事。

本经不是很长,只有二千多字,但这本经里所描述的阿弥陀佛净土世界美妙广大的`正报依报,无比的庄严功德,以信愿行而往生净土的事行等,不是三言二语能说完的。所以,在这里,我以经中的两句话,来说明今天要讲的主题——往生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在往生的方法中,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具足往生的条件。经文中说: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欲生极乐,要多善根、多福德,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

关于少善根福德因缘,古德有多种解释,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只求自了是“少善根”;专持名号,回向无上菩提,求成佛道,自利利他,为“多善根”。修福所成功德,谓“福德”。修人天有漏福报,不能超三界,是“少福德”;专持名号,众善奉行,万善庄严净土为“多福德”。善根是亲因、根本,福德为助缘,谓之因缘。

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说到,除了专念佛号外,须发菩提心,就是“多善根”,修六度万行,是“多福德”。求生彼国,菩提心为要,因是大乘善根界,若为己身求安乐,不得往生。

省庵大师也说:发菩提心是“多善根”,专持圣号是“多福德”。从以上可以知道诸位祖师对“少善根福德”的说法,虽略有不同,但总不出发菩提心,专念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能往生。现在啊,很多人读到这一句认为要多去做好事就行了,但是,对照一下真正的多善根、多福德,就能知道自己的这个发心符不符合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了。

刚刚我们说到了,往生的条件就是要多善根、多福德,而多善根、多福德就是要发菩提心、执持圣号。那么,往生的条件怎样才能具足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往生的方法问题了。经中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听闻净土法门,深信切愿念佛的人,不论智愚贵贱老少,都是具善根福德的“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及依正庄严,发愿往生,实非常人。《华严经》中说:“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轮转三界中,不闻佛名故。”因为没听到佛名号、没修念佛法门,才轮回生死。所以,我情愿受地狱苦,得闻佛名字,不愿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号。显示出听闻佛名的不易,如果没善根,纵使听闻了也是不肯发心持念的。

若一日到若七日,这只是一个期限。佛人人会念,但要怎么念才如理如法呢?经中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闻佛功德胜号,一心专念,便是执持,也是经文中告诉我们的念佛方法。念佛须从心起、口出、耳入,句句字字分明,如是轮转不息。若有口无心,不得利益,憨山大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以前,有位法师跟我说,有一位老伯,身体很好,声音洪亮,喜欢说故事,每天给大家讲三国、论水浒。有位法师就劝他念佛,并且给他大概讲了一下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这位老伯很有善根,回家后依教奉行,因为他嗓门好,就日夜“喊”佛,吵得家人不能安宁,儿女说:“爸爸,念小声点,让我们睡一下。”大家知道他怎么回答的吗?他说:“阿弥陀佛距此十万亿佛土,不大声听不到,岂不是白念了!”我们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念佛的时候也这样想的啊?——当然不会有啦,在座的各位都是具足正见的嘛。要知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何况是具大神通智慧的佛陀呢,哪里需要大声才能听得到啊。

还有,就是我们平日里没事静静的时候,这句佛号还能提起,可是好朋友很久不见了,突然出现,这一高兴,怎样?弥陀回西天了。碰到逆境,像遇到毒蛇,马上来一句“我的妈呀!”把阿弥陀佛丢到一边去了……所以,应当训练我们自己,不管什么样的境界也不离这一句佛号。静时能念后,要训练动时也能念。清朝有位住茅棚的冬瓜和尚,因为他喜欢吃冬瓜,所以都叫他冬瓜和尚,忘了他的真名。老和尚晚年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喜欢逛街,每天是早出晚归。一年年底,老同参来访,他就告诉老友说,将在正月十五往生西方,请大家来助念。老朋友表面答应,心中就怀疑道,整天逛街,怎能往生呢?到了元宵节那天,冬瓜和尚依旧上街,老朋友来助念,却不见踪影,可是这天冬瓜和尚提早回家,见到老朋友很欢喜,问说:有何贵事呢?回答道:送往生。冬瓜和尚一听恍然大悟,马上沐浴礼佛,端坐念佛,临终前留偈云:

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世人皆不识,别有一天堂。

主要是前两句,走街坊,目的为磨练动中念佛,不受境转。

总的来说,弥陀经就是在提醒我们念佛人应该训练自己在动、静、顺、逆中都不忘弥陀圣号。只有在一句佛号执持不忘时,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将一句佛号铭记不忘。因为在现代高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还可以借助外在的条件来达到执持名号不忘。我曾经就借助过二十四小时播放念佛***来提醒自己一心念佛,而体会到一点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因为我们的内心只有这一句佛号!当我们把念佛***二十四小时开着,无论是吃饭,还是看书,或者是睡觉,这句佛号就一直在耳边回绕。就这样熏习,我们会突然发现,其实这世界很清净,因为无论是车子等人为的声音,还是花鸟等自然界的声音,都是在念“阿弥陀佛”这句圣号。虽然听到的一切都是在念佛,但并不妨碍我去运用、去欣赏他们。所以,只要我们有心将一句佛号执持到底,就可以一心不乱,并不会那么高不可攀。要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也就是对阿弥陀佛有信心,这样与阿弥陀佛相感,阿弥陀佛必定有应,何愁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呢!

最后,让我们共同发愿,一心念佛,将这一句阿弥陀佛执持到底,将来都在极乐莲邦相聚!阿弥陀佛!

拓展阅读:佛教经典语录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4、一切皆为虚幻。

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6、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不可说。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2、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3、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4、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15、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6、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17、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8、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9、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0、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1、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2、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3、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4、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5、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26、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7、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8、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29、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0、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