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和尚语录 正文

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和尚语录

时间:2024-10-05 07:20:45

1.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2.有的人一开始就注定离开,我却仍愿用一生等他回来。

3.爱一个人总是简单,无非心念所至,生万千喜欢;懂一个人却需要漫长岁月里的温柔耐心,聚沙成塔,滴水石穿。

4.离开就是离开,分手就是分手,,错对…没有意义。不再合适的两人,与其耗尽对方养分,一同枯萎,不如坦然聚散,各自相安。

5.是哪一瞬间喜欢上你的?我自己也说不清。但我知道,喜欢着你的每个瞬间,都充满了生活的勇气,仿佛在黑夜里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人生的'目标,指引我去完成未完成的梦想。

6.幸福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种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7.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已经不合适的,将来也不会合适了。

8.身不由己,苦海无尽,历经折磨蜕变,却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9.愿你如愿遇到命中的缘分,不早也不晚,不急也不缓。

10.也许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段悲伤,要么用心遗忘,要么全力生长。当长的足够茂盛强大后,谁又会在意过去的某天,你曾添了块伤疤呢?

11.其实人生,就是由一段一段等待,拼接而成的。等一片花落,等一方月圆,等一方归来,等一缕尘缘。

12.与自己促膝而谈,与孤独握手言欢。

13.世界很大,就像这星空一样,它不会因为,一颗星星的存在,而流光溢彩,也不会因为,一颗星星的缺席,就黯然失色。

14.世界烟缘大都如此,一见钟情易,长相厮守难。

15.为什么越长大,朋友就越少呢?大概是猛然回首时才发现路上只剩自己孤身一人吧。

16.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在某个风景正好的季节来到你身边,并且懂得你全部的好。

许多人习惯于标新立异,对于“怪力乱神”有一种特殊的向往,而不知真正的菩提之果却就在我们的平常心田中。

老和尚让小和尚下山去打油,小和尚打上油就小心地端着上山。但是,他越小心,油却越是从碗里洒出来,等到上了山顶,也就只剩下半碗油了。老和尚什么话也没说,第二天又让小和尚下山去打油,小和尚又小心翼翼地端着油上山。这时,路上走来一个老头子,他看见小和尚的样子,就说:“小师父,端油不要太在意,你平常怎么走路,就怎么端着走。”小和尚听了,再没有那样过分小心,跟平常一样走路,结果油洒出来的基本没有。回到山上,老和尚问小和尚今天油怎么没有洒出来,小和尚告诉师父在山下碰见一个老头子的事,并说了老头子教的话。老和尚听了说:“记住,平常心是道。”

《六祖坛经》是记六祖慧能大师讲经说法的故事,其中描写最大的一次道场是韦刺史率领官僚入山请师弘法。当时,参加法会的有官僚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六祖大师首先讲了自己艰苦尝尽求证成道的经过,又讲了一些佛教修行的方法。最后,韦刺史请教如何在家修行,六祖大师当众说《无相颂》,让大家依颂修持: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必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平平常常,明明白白,讲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根本没有任何神奇怪异的东西。这段颂,其实就讲了个平常心。这里,六祖大师是说,发平常心,作平常事,只向心觅,勿向外取,一样可以修成正果。当然,平常心并不只对在家人而言,出家人也要发平常心。但是,相对而言,在家的修行者社会、家庭诸因素的干扰会更大,更容易产生分别执见的心理。所以,发平常心,对在家的修行者而言,是更加重要的。这里,六祖大师老婆心切,对韦刺史等在家信徒大讲平常心是道,更口不提他所弘扬的顿悟法门,只说吃饭睡觉无非佛事,闹市街衢也是道场,让人们于世间万事,平常待之,忍辱精进,求大自在。可见,大师既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不离世间法,以使人民心里易于接受。这等慈心悲愿何等的弘深啊!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理解大师的'良苦用心。

许多人习惯于标新立异,对于“怪力乱神”有一种特殊的向往,而不知真正的菩提之果却就在我们的平常心田中。六祖大师说这一段颂就是要让我们自己解脱自己。综观大师一生的行径,开禅宗顿悟法门,不管他即心即佛、心外无佛的教导,还是他弘扬的禅门宗风,无不从平常心中来。所以,大师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不离世间的佛法就是不离平常心、与平常心是一非二的世间生活,如果离开世间生活,离开平常心,去别求佛道,那就好象寻找兔子有没有角一样,毫无可能。所以,学习《坛经》,首先应该领会六祖大师教导的平常心。只有发平常心,行平常事,不染不着,“长空不碍白云飞”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味。

那么,如果有的人把平常心理解成我平常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办呢?显然,平常心不等于这种随意心。就像庄子书中讲的“骈拇”(枝指)一样。有的人说,枝指也是先天生成,那就也是自然。但庄子认为,自然也要符合常然,天下人没有枝指,就你一个人有,那就违背了常然,就是不自然了。所以,有的人以为平常心就是我的心想怎样就怎样,那就像枝指违背了常然一样,大错而特错的。所以,遵循人类约定俗成的美好的道德人格规范,尊老爱幼,爱国爱教,谦虚谨慎,认真工作,也就是发平常心,作平常事,看似平淡,其意义极其伟大。

故事一:三个和尚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小和尚他来到庙里,看见庙里的水缸没水了,就挑来水倒满了水缸,还给观音瓶子里加满了水,干枯的杨枝终于恢复了生机。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高和尚。他渴极了,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让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他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于是两个人抬着一只水桶去山下取水,抬水的时候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要不不在中间,两个人就推来推去,谁都不想多出一点 力气。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恰好缸里没有水了。小和尚和高和尚让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放下水桶就立刻咕咚咕咚的大喝起来,两桶水被喝了个精光。

后来谁也不去挑水,从此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柳枝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打翻烛台,燃起了大火。和尚们慌了神,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

启示:

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小朋友们不要向三个和尚学习,一定要有责任感,共同出力。

故事二:愚公移山

很久很久以前,也是所有老掉牙故事的开头了。有个老头,大家都叫愚公。愚公年纪已经都快九十岁啦,比“古来稀”还稀的年岁里有个烦心事。问他,你还为什么发愁呢?“哎呀,这要从我的家说起了。我家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对面。这两座山啊,高耸入天,不仅高啊还大,方圆有七百里!七百里啊!每次只要我要出门做事情吧,都很不方便!烦啊。”有人会问,“那你打算怎么办啊?就爬呗,锻炼身体得了!”可是愚公好像是做了很久的`决定似得,右手拍了下大腿,“我要移山!把这两座烦人的大山弄平!”

于是,他就开个家庭会议,全家无论大小都出席。“咳咳咳,今天开这个家庭会议呢,是我有个想法。大家看,这太行山和王屋山就在我们家门口。偶尔爬爬山锻炼身体也是不错的。但每次有要紧的事都很影响我们。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一点一点挖,迟早有一天会把它们挖平的!这样我们门前的路就直通豫州,你们说,怎么样?”

“嗯嗯,这是个好主意。”大家都点头赞同。但是他的妻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太行山和王屋山都那么高。这样的话,山上挖出来的石头放哪里呢?”

大家说,“边上不是有渤海吗?我们把泥土和石块扔那里就好了。渤海那么大,没问题的!”

第二天天一亮,愚公就起了个大早,带领全家人挖山。连他邻居的七八岁孩子都过来帮忙!大家挖啊,倒啊,一年四季都很少休息。

黄河边上有个智叟,这是个很精明的老头。他看到愚公这一家子进行的“移山”工程就觉得很可笑,“真傻啊!愚公你的年龄已经这么大了,还能挖几天?这么大的山怎么会被搬走呢?”

愚公叹了口气,“我还以为你是聪明人呢!我年纪大是不错,但我还有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这样子子孙孙多得数不清。但是两座大山它不会变高变大啊,只要我一直挖,肯定就能铲平他们!”智叟听了无话可说。上天听说了这件事很欣赏愚公的坚持不懈,就派了两个大力神把山移走了。从此,家门道路直通豫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