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北京人经典语录摘抄赏析 正文

北京人经典语录摘抄赏析

时间:2024-10-04 23:26:52

1、不看世界杯不知道狼多肉少,不认识齐达内不知道脾气小,不认识姚明不知道个小,不看奥尼尔不知道你是小小小小。

2、朝鲜人过年,要了狗命了。

3、谁嘴大谁说了算。

4、不三不四,干体育;流流氓氓,搞文艺。

5、媒体一出面,问题就能解决;媒体不出面,问题就不能解决。这说明我们的执法,监管部门严重的失职。

6、不上大学早晚得穷,上了大学马上就穷。

7、把狗放在中央电视台两个月,都能出名。

8、用东北话说就是把孩子整压抑了。

9、认认真真说假话,扎扎实实走形式。

10、泰森不是坏人,是个混蛋,为混蛋加油。

11、媒体跟社会是什么关系?是扫把和房子的关系。你要是扫把干净,房就脏;反之扫把脏,房子就干净。如果媒体上每天唱太平颂歌,绝不是社会好现象多了,如果媒体上常常揭露曝光阴暗面,这社会将越来越好。

12、中国的地方统计数字,你要是说假话早晚得完,你要是说真话马上就完。

13、卖国贼不是谁都能当的,那得是高级别的,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才能当的,如果你是一般老百姓说你是卖国贼,大伙非笑你精神病不可。“爱国贼”人人都能当,有些人就打着爱国的旗号,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人最可恨!

14、社会上假东西太多了,假烟、假酒、假媳妇、假新闻,就王八是真的,还叫假(甲)鱼。

15、政府和老百姓争利是可耻的,老百姓和政府争利是应该的。以牺牲运动员健康为代价的金牌是一文不值的!

16、北京人爱吹牛,东北人也吹牛,我也吹(笑)。不过北京人的那种吹法,是让你在饭桌上就产生怀疑的吹法,一听就想,不会是真的吧?我吹牛,你在饭桌上能信,吃完一想,可能不真。

17、中国人搞体育是吃不饱饿的,西方人搞体育的是吃饱了撑的。

18、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19、查出来了是兴奋*,查不出来就是高科技。

20、当面一闷棍,背后一板砖。

21、中国是人情社会,而不是契约社会。

22、外行领导内行。

23、负领导责任就是大家负责任,大家负责任就是每人负责任。

24、有一个中国运动员参加亚运会,本以为金牌定了,就借钱造了房子,买了拖拉机,结果搞了个银牌。记者问:你有什么感受?运动员说:还能有什么感受啊?钱还得还,拖拉机还得卖!

25、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有两支“梦八队”,一支是人家美国的梦幻组合,另一支是中国队,因为我们做梦也想进前八。

26、有人说“亚洲雄风”好,我说这首歌没有运动会的特色,亚洲的农副食品也可以用这歌。中国歌手最擅长制造音乐垃圾!好像是个歌手都要唱奥运,是个作曲家都要写奥运,我就听过一首歌,整首歌就一句话:one world one dream。

27、我看了中国足球昨晚的比赛,终于领悟到了当年屈原为什么投河自尽的诸多因素。

28、齐达内顶马特拉齐是因为马特拉齐对齐达内说:“你就配踢中超。”

29、希丁克要是有一天想自毁神奇教练的名誉,就来执教中国队。小样,整不死你!

30、今年奥运不收礼,收礼只收埃蒙斯。

31、风险是最好的风险教育。你要不让庄家坑几把,你就不知道什么叫股市有风险。

32、木匠多了盖歪房。

33、窝窝头踩一脚,没一个好饼。

34、中国足球联赛就是以摧残天才球员为天职。

35、王小二放牛,就没想往好草上赶。

36、奥林匹克精神是神圣的,但奥林匹克运动不一定是神圣的。

37、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海参倒比虾仁贵,虾仁九块五一斤。

38、体育都是黑的!

39、神州行我看行,马良行我看不行。

40、看热闹的人不嫌事大

41、王八扒灶坑,即憋气又窝火

42、当面一闷棍,背后一板砖!

43、卖房子买猴,就是玩儿!

44、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45、说国足的: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46、查出来了是兴奋*,查不出来就是高科技!

47、足球是圆的,冰是滑的,比赛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好记性不能细说,我只能对你说:多看,多说,多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8、人说:挣钱不算本事,花钱才算本事。

49、时光虽不能倒流,但错误随时可以重演

50、政府和老百姓争利是可耻的,老百姓和政府争利是应该的!

51、布什白,拉登黑,萨达姆的胡子一大堆。

52、亚运会这样的小比赛就让我们自己的队伍煅练。

53、以牺牲运动员健康为代价的金牌是一文不值的!

54、中国足球目前这德行啊,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55、不上大学早晚得穷,上了大学马上就穷

56、球迷给姚明那么多的投票,不是票啊,那是一张一张债卷啊,将来姚明要还的!

57、千里为官只是为官,千里为财只是为财,

58、媒体一出面,问题就能解决媒体不出面问题就不能解决这说明我们的执法,监管部门严重的失职。

59、中国人搞体育是吃不饱饿的,西方人搞体育的吃饱了撑的。

60、姚明就像是百姓手里纂的钱。姚明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姚明是万万不能的。

61、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吃了这包子就没这馅了

62、马瘦毛长蹄子肥,儿子偷爹不算贼,瞎大哥娶了个瞎大嫂,两口子过了半辈子,谁也没看见谁。

63、过日子,过谁呢?过儿女呗。国家就像父母,不求儿女有回报,但儿女也要孝敬父母。

64、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不要脸的怕不要钱的。后边这两句是与时俱进加上去的……

65、希丁克要是有一天想自毁神奇教练的名誉,就来执教中国队。小样,整不死你!

66、今年奥运不收礼,收礼只收埃蒙斯埃蒙斯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67、不看世界杯不知道狼多肉少,不认识齐达内不知道脾气小,不认识姚明不知道个小,不看奥尼尔不知道你是小小小小鸟

68、舍得,舍得,不舍哪有得

69、姚明累个半死中国男蓝也赢不了,把姚明差点累死中国男蓝有可能赢一场

70、一个月过年,两个月耍钱,三个月种地,六个月干闲。

71、我不望你们能喜欢我。我给你一块糖,你就喜欢我。我给你两块糖你就爱上我了?

72、三千年前崇尚守信,而现在守信的称为楷模,能说这个社会在进步么?

73、我们只是能拿高分的孩子,情商恐怕很低。

74、懂得尊重别人。

75、默写实际上是练习严谨程度。

76、中国的教育是颠倒的,小学时喊爱党,爱社会主义,到大学才说自尊自爱。

77、中国教育是把人培养成机器,而不是人。

78、孔乙己:摧残人的肉体,咀嚼人的灵魂。

79、孔乙己:现在人不是也一样?不以作弊为耻,而以考低分为耻。

80、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老师的问题,而我们往往为这样的人学。

81、通过一节听似废话的课,对于人生的意义比四十节更大。

82、要是数学能考250,语文就不用你学。

83、行为被功利驱使,就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84、成绩和任何因素都没有决定性关系,所以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85、学语文不仅是学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提高修养。

86、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

87、我什么都好,就脾气不好;我什么都不强,就原则性强!

88、爱情是什么?我认为:爱情是富有激情的青年时代的热恋,是饱含温情的中年时期的责任,是蕴涵亲情的晚年时候得相伴。

89、以完美人格的形成带动学业的成功。

90、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传道”,是启发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并使之成为人们在生活中遵行的法则。

91、世界上没有完美一说,否则还要上帝做什么?

92、健康的心态会带来健康的生活,美好的心境才能造就美好的生活。

93、垃圾就是出口了也是出口的垃圾。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

曹禺北京人读书笔记1

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摘自曹禺的《北京人》。

这里的北京很安静,永远吹着冰冷、安静的曲调。这里的曾家也很寂静,住着没落的封建家庭,供着一群士大夫弟子。他们染受了过多的腐烂的北平贵族文化,他们悠闲,雅致,没有什么谋生的工作,所以有着浓厚的寄生性,慢慢的消磨人的意志。

而男主人公曾文清便是这种没落文化的产物。他出生在这个所谓的“书香门第”,寂寞时徘徊赋诗,心意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忽悠中度过。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懈怠之感。“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种种对于生命的厌倦和失望致使他懒于发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知道自己的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他是棵萎了的苗子,只剩生命的空壳。

他的沉闷窝气,拼命的吸着烟让我想到了那张病态的脸——汪文宣,不,他和汪文宣是不同的,至少汪文宣挣扎过、努力过,而他却只会用吞烟来慰藉自己那失去灵魂的躯壳。一切脱离轨道的无措让他对一切变得懒得。

从而他的妻子——曾思懿,那个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整天满脸的堆着笑容。虚伪、自私、多话、猜忌多疑,而自以为慷慨大方的女人。她好在自己造想的权诈,诡秘的空气中勾心斗角,言辞间总是显露得她那种谦和、孝顺、仁爱……就是一个封建社会有的“毒妇”。她是悲剧的制造者,她希望拥有最好的,希望自己是主宰,实际上不过是想在这将倾覆的大厦里捞一点最后的晚餐而已。所以她的一切费尽心机的活动只是加速了大厦的颠覆。而她让我觉得她同样不幸,即使她是只张牙舞爪的母老虎,但相对于这个吃人的礼教、文化,又何足挂齿呢?

而他们的儿子和媳妇,仿佛是这个破败贵族文化的“继承人”。那年轻的,本该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失去了本属于他们的童真,喑哑一般地捱着痛苦的日子,活像一对遭人虐待的“牲畜”。看得出他们讨厌这个家庭,我始终记得当曾思懿告诉她儿子自己又怀了孩子的时候逃离家庭的样子,他虽然还小,但是他对那种将会又有一个陪葬品时的恐慌和憎恨真的是让我心中一沉。

在这老北京里,明白的北京人应该是愫芳。她温柔,随性,也因此无可避免的成了曾浩的活拐杖。在曾浩日渐衰颓的暮年里,愫芳是他眼前必不可少的慰藉,也是他半脚步入棺材的“陪葬品”。谁也猜不出她心底压抑着多少痛苦的思想与愿望,她是缄默不语的。

愫芳在在曾思懿的冷嘲热讽下,总是低着头,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浅浅的笑(很淡定)。对曾浩这样的老人,她也是百般照顾,任劳任怨,理由很简单:“因为她爱文清,爱那个充满文采、忧郁的文清,她的爱很含蓄,只有在偶尔和文清的诗画来往中,她才不自知的流露出一点忧郁的情感。”她爱他,这种爱很安静,就犹如空气,仿佛在支持着她活下去的信念。她的爱是超越肉体的,即便在文清终于忍受不住,逃离这个封建牢笼时,她没有选择和他一起离开。她要留下来,“他的父亲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为他喂,连她不喜欢的人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还亲近过的”。这种爱让她愿意付出一切,包括她的自由。她宁愿困在这个老咯,就为这么一个人,只要想着她,她就觉得快乐,心永远是暖的,就好像春天一样,“我们活着就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

但是,在我的眼里,就算他和文清相爱,刚开始是文采上的契合和相互吸引,那么至少后来他们的心已经隔得很远了。愫芳的心永远透着光,平静的眼神深处透着希望的暖光。而文清已只剩下生命的空壳,抽烟成了心里向往爱情却无能为力的慰藉(当然不只是爱情,还有许许多多的羁绊)。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只在现实我生活中有着有形的隔阂,心与心之间也有着不可预约的鸿沟,个人认为他配不上她。

他只求安宁,即使心里也有千百万个不愿意,但是他没有保护自己爱的人的能力,他永远不吭声,害了自己,同时也苦了别人。他终究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他终于因为怨恨逃离这个家,但毕竟是折掉羽翼的鸟儿,已经无法飞翔了。他终究还是回来了,他的思想已经被那封建的思想所侵蚀,他已经成了生活的奴隶。,个人认为,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即便他现实生活的不容易,让他一切都变得懒堕。比如当她的妻子专横,泼辣,冷嘲热讽时,他是可以拿出一点夫君的威严的。既然他的思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什么就不拿出“三从四德”的教条老管制一下他的妻子呢?如果他不敢抵抗,那么他的父亲以一个做父亲的身份,屈下那年迈的膝盖时,他不就应该以“百善孝为先”的信条来戒烟吗?为什么到最后还是病态的死去呢?

整个曾家,就仿佛一个老北京,这里住着传统,被封建思想熏陶的老北京人。但是,我看到了曙光,在这个棺材般的世界里,让我看到了封建制度垂死的必然性,从这个封建小家庭震荡的崩溃的图景中,看到了新生命发展的痕迹,看到了新北京人的崛起。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一种规律,腐朽的走向衰亡,然后在走向新的胜利。愫芳和瑞贞的离开,让我看到了老北京春天的气息。新的生活潮流正在冲击着旧社会的'河床,奔向解放和光明。

曹禺北京人读书笔记2

在北平曾氏的大家庭里,充斥着虚伪,冷漠,自私,但更令人心痛的是“孤独”——对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的悲哀:夫妻间的不信任如曾文清与曾思懿,亲人间的不了解如曾老太爷与曾霆,时代转换的代沟如曾家人与袁家人等。最可悲的是,当我们意识到愫芳和文清所谓的心灵的“沟通”都不过是一个假象,“海内存知己”,仅是海市蜃楼的幻影,心灵本就相隔“天涯”,“若比邻”云云,只是自欺欺人的虚词罢了。

在剧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清与愫芳渴望相互靠近,渴望心灵的沟通,渴望两个灵魂的接近。尽管只是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获得了哀惜和慰藉,但仍然给我们看到了一丝阳光,只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不禁会怀疑这两个生命真是“同声同气”吗?愫芳与文清,这一对“在静默中相通”的男女,真的是灵魂的知己吗?

不,他们之间相距甚远。在这“静默”的表象后面,隐藏着两个不同的灵魂:一个(愫芳)像真正的“人”那样得活着,她拥有博大而丰厚的爱与坚韧精神,一个(曾文清)作为人早已死去,只剩下“生命的躯壳”。

曾文清表象看起来“温文有礼”,“清奇飘逸”,他实际上“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他对生活已经彻底“厌倦和失望”了,并且陷入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与停滞,懒散之中,“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甚至“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生命,对他早已没有任何吸引了。这生命的“空洞”才是人的最可怕的堕落。但愫芳不同,她的心灵是深深地埋着丰富的宝藏的。她“时常忘却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抚爱着和她同样不幸的人们”,她把她的“慷慨”的爱施于每一个人:从衰老而自私的姨父,到瑞贞未出世的婴儿,甚至包括时时算计着她的思懿。她对于文清的爱,更是无私地奉献,“她哀怜他甚于哀怜自己”,她为他做理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情,替他承受理应由他自己承受的一切感情的折磨,却不要求任何回报。在她的“异常的缄默”背后,是一个丰富的,博大的精神世界。我坚信心中怀有如此深沉广博的爱的女人,即使她的生命充满了艰辛,但她的生命一定是充实而丰富的。

正因为愫芳与文清的灵魂不同,他们的结局也不同。在文清能够去外面的世界“飞翔”时,愫芳对一切充满了希望,当看到文清“归来”时,她才意识到文清早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最终文清自杀了,愫芳却在经历了精神的轰毁之后走上了新路:到广大的“天涯”去寻找真正的“知己”。这正是:“人”与“生命的躯壳“都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

此时的我们会心生唏嘘,愫芳竟是为着文清那样的“生命的空壳”而作出无私的奉献,就更会感到,“人”的美好情感与追求是多么容易被无端地扭曲和捉弄。

本认为是最接近的两个人,实际却是离得最远的两个人。本以为是两个人的孤独,却没想到是,彻彻底底得一个人的孤独。在曾家,愫芳没有找到灵魂契合的知己,但在外面的世界,她或许可以找到。

曹禺《北京人》读书笔记1

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摘自曹禺的《北京人》

这里的北京很安静,永远吹着冰冷、安静的曲调。这里的曾家也很寂静,住着没落的封建家庭,供着一群士大夫弟子。他们染受了过多的腐烂的北平贵族文化,他们悠闲,雅致,没有什么谋生的工作,所以有着浓厚的寄生性,慢慢的消磨人的意志。

而男主人公曾文清便是这种没落文化的产物。他出生在这个所谓的“书香门第”,寂寞时徘徊赋诗,心意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忽悠中度过。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懈怠之感。“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种种对于生命的厌倦和失望致使他懒于发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知道自己的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他是棵萎了的苗子,只剩生命的空壳。

他的沉闷窝气,拼命的吸着烟让我想到了那张病态的脸——汪文宣,不,他和汪文宣是不同的,至少汪文宣挣扎过、努力过,而他却只会用吞烟来慰藉自己那失去灵魂的躯壳。一切脱离轨道的无措让他对一切变得懒得。

从而他的妻子——曾思懿,那个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整天满脸的堆着笑容。虚伪、自私、多话、猜忌多疑,而自以为慷慨大方的女人。她好在自己造想的权诈,诡秘的空气中勾心斗角,言辞间总是显露得她那种谦和、孝顺、仁爱……就是一个封建社会有的“毒妇”。她是悲剧的制造者,她希望拥有最好的,希望自己是主宰,实际上不过是想在这将倾覆的大厦里捞一点最后的晚餐而已。所以她的一切费尽心机的活动只是加速了大厦的颠覆。而她让我觉得她同样不幸,即使她是只张牙舞爪的母老虎,但相对于这个吃人的礼教、文化,又何足挂齿呢?

而他们的儿子和媳妇,仿佛是这个破败贵族文化的“继承人”。那年轻的,本该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失去了本属于他们的童真,喑哑一般地捱着痛苦的日子,活像一对遭人虐待的“牲畜”。看得出他们讨厌这个家庭,我始终记得当曾思懿告诉她儿子自己又怀了孩子的时候逃离家庭的样子,他虽然还小,但是他对那种将会又有一个陪葬品时的恐慌和憎恨真的是让我心中一沉。

在这老北京里,明白的北京人应该是愫芳。她温柔,随性,也因此无可避免的成了曾浩的活拐杖。在曾浩日渐衰颓的暮年里,愫芳是他眼前必不可少的慰藉,也是他半脚步入棺材的“陪葬品”。谁也猜不出她心底压抑着多少痛苦的思想与愿望,她是缄默不语的。

愫芳在在曾思懿的冷嘲热讽下,总是低着头,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浅浅的笑(很淡定)。对曾浩这样的老人,她也是百般照顾,任劳任怨,理由很简单:“因为她爱文清,爱那个充满文采、忧郁的文清,她的爱很含蓄,只有在偶尔和文清的诗画来往中,她才不自知的流露出一点忧郁的情感。”她爱他,这种爱很安静,就犹如空气,仿佛在支持着她活下去的信念。她的爱是超越肉体的,即便在文清终于忍受不住,逃离这个封建牢笼时,她没有选择和他一起离开。她要留下来,“他的父亲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为他喂,连她不喜欢的人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还亲近过的”。这种爱让她愿意付出一切,包括她的自由。她宁愿困在这个老咯,就为这么一个人,只要想着她,她就觉得快乐,心永远是暖的,就好像春天一样,“我们活着就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

但是,在我的眼里,就算他和文清相爱,刚开始是文采上的契合和相互吸引,那么至少后来他们的'心已经隔得很远了。愫芳的心永远透着光,平静的眼神深处透着希望的暖光。而文清已只剩下生命的空壳,抽烟成了心里向往爱情却无能为力的慰藉(当然不只是爱情,还有许许多多的羁绊)。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只在现实我生活中有着有形的隔阂,心与心之间也有着不可预约的鸿沟,个人认为他配不上她。

他只求安宁,即使心里也有千百万个不愿意,但是他没有保护自己爱的人的能力,他永远不吭声,害了自己,同时也苦了别人。他终究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他终于因为怨恨逃离这个家,但毕竟是折掉羽翼的鸟儿,已经无法飞翔了。他终究还是回来了,他的思想已经被那封建的思想所侵蚀,他已经成了生活的奴隶。,个人认为,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即便他现实生活的不容易,让他一切都变得懒堕。比如当她的妻子专横,泼辣,冷嘲热讽时,他是可以拿出一点夫君的威严的。既然他的思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什么就不拿出“三从四德”的教条老管制一下他的妻子呢?如果他不敢抵抗,那么他的父亲以一个做父亲的身份,屈下那年迈的膝盖时,他不就应该以“百善孝为先”的信条来戒烟吗?为什么到最后还是病态的死去呢?

整个曾家,就仿佛一个老北京,这里住着传统,被封建思想熏陶的老北京人。但是,我看到了曙光,在这个棺材般的世界里,让我看到了封建制度垂死的必然性,从这个封建小家庭震荡的崩溃的图景中,看到了新生命发展的痕迹,看到了新北京人的崛起。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一种规律,腐朽的走向衰亡,然后在走向新的胜利。愫芳和瑞贞的离开,让我看到了老北京春天的气息。新的生活潮流正在冲击着旧社会的河床,奔向解放和光明。

曹禺《北京人》读书笔记2

在北平曾氏的大家庭里,充斥着虚伪,冷漠,自私,但更令人心痛的是“孤独”——对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的悲哀:夫妻间的不信任如曾文清与曾思懿,亲人间的不了解如曾老太爷与曾霆,时代转换的代沟如曾家人与袁家人等。最可悲的是,当我们意识到愫芳和文清所谓的心灵的“沟通”都不过是一个假象,“海内存知己”,仅是海市蜃楼的幻影,心灵本就相隔“天涯”,“若比邻”云云,只是自欺欺人的虚词罢了。

在剧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清与愫芳渴望相互靠近,渴望心灵的沟通,渴望两个灵魂的接近。尽管只是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获得了哀惜和慰藉,但仍然给我们看到了一丝阳光,只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不禁会怀疑这两个生命真是“同声同气”吗?愫芳与文清,这一对“在静默中相通”的男女,真的是灵魂的知己吗?

不,他们之间相距甚远。在这“静默”的表象后面,隐藏着两个不同的灵魂:一个(愫芳)像真正的“人”那样得活着,她拥有博大而丰厚的爱与坚韧精神,一个(曾文清)作为人早已死去,只剩下“生命的躯壳”。

曾文清表象看起来“温文有礼”,“清奇飘逸”,他实际上“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他对生活已经彻底“厌倦和失望”了,并且陷入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与停滞,懒散之中,“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甚至“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生命,对他早已没有任何吸引了。这生命的“空洞”才是人的最可怕的堕落。但愫芳不同,她的心灵是深深地埋着丰富的宝藏的。她“时常忘却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抚爱着和她同样不幸的人们”,她把她的“慷慨”的爱施于每一个人:从衰老而自私的姨父,到瑞贞未出世的婴儿,甚至包括时时算计着她的思懿。她对于文清的爱,更是无私地奉献,“她哀怜他甚于哀怜自己”,她为他做理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情,替他承受理应由他自己承受的一切感情的折磨,却不要求任何回报。在她的“异常的缄默”背后,是一个丰富的,博大的精神世界。我坚信心中怀有如此深沉广博的爱的女人,即使她的生命充满了艰辛,但她的生命一定是充实而丰富的。

正因为愫芳与文清的灵魂不同,他们的结局也不同。在文清能够去外面的世界“飞翔”时,愫芳对一切充满了希望,当看到文清“归来”时,她才意识到文清早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最终文清自杀了,愫芳却在经历了精神的轰毁之后走上了新路:到广大的“天涯”去寻找真正的“知己”。这正是:“人”与“生命的躯壳“都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

此时的我们会心生唏嘘,愫芳竟是为着文清那样的“生命的空壳”而作出无私的奉献,就更会感到,“人”的美好情感与追求是多么容易被无端地扭曲和捉弄。

本认为是最接近的两个人,实际却是离得最远的两个人。本以为是两个人的孤独,却没想到是,彻彻底底得一个人的孤独。在曾家,愫芳没有找到灵魂契合的知己,但在外面的世界,她或许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