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哲学与人生感悟句子励志 正文

哲学与人生感悟句子励志

时间:2024-11-14 20:52:3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看完《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我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觉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所产生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他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尘,当生命到达终点时,总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对人生的感悟,而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学吧。

  或许,讨论哲学,讨论人生意义这题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单薄的双肩担不起来的地步,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不论结果如何。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是啊,我们所谓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轨迹,一个过程,既如此,又何必在乎结果呢?而我们所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流星划过天际,或许未到地面就已销声匿迹,但那刹那间的美丽就能够震撼一颗心,就能震撼整个宇宙。

  时常想到宇宙的起源问题。霍金说,宇宙其实与大爆炸,而且将终结与黑洞,那时整个宇宙的毁灭还是重生呢?空间是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又能叫什么?如果宇宙真地归结为一点,那么一点外是否存在空间呢?这些问题,正是体现出人生离不开哲学,只有哲学,才让我们想着如此多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哲学给了我们的生活这么多美好。

  时常考虑人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生活,为什么要有竞争,或许,这是天性,快乐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显出快乐吧。只有思考,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让我们慢慢进入生活真实的节奏,才能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乐和痛苦。这其中快乐和痛苦也是相对的,没有欲望,又何来痛,何来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种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与快乐之后,死去。尽管如此,我仍对他充满敬佩之情,虽然没有了境界,但是却有了过程,这过程虽然充满了辛酸,充满了心力交瘁,但毕竟或过,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在青史上铭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将自己的生命填满更有意义呢?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释为一种人生态度吧。可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为承载理想的个体,又将何去何从?是否我们可以揽起千年的纤绳,冲破重重阻碍,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样?是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始终不渝的追寻着我们心中的伊甸园,我们的乐园!

  当现实的压力向我们逼近时,我们是否依然可以找一块海滩上青色的礁石,悠然的弹奏我们褪了色的吉他,用心去诠释人生?

  托尔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这却使墓地成为最伟大的墓地;拿破仑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哲学,才能被后人所铭记,被后人所仰望。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也已经生活了22年,回想起它,有的时候确实有一点哲学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我希望我今后的人生中多闪现出哲学,让哲学让我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买到《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已经好几个月,一直没有闲暇的时间再从书柜里拿出来,如果不是在书柜里找另外一本书,躺在角落里的它不知道还要再躺多久。泛黄的书皮上印着几个烫金的大字,作者的名字用很个性的草书书写而成,显得苍劲有力。随便翻了翻,里边的内容,古典中透露着着几丝禅境,说理与智慧中透露着哲学与生命的光辉。

  目光和身心荡漾其中,犹如一个荡漾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的船夫,拨云见雾,顿时内心敞亮许多。书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反思和细细的品味。拿出来和所有的朋友一同分享。

  本书的作者引用德国哲学大师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的思想较为精辟,所谓三变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首先应该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骆驼一直有“沙漠之舟”美誉,一直被认为刻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意味着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经受社会、自然、或者外界一切的磨练。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打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淬炼只会让我们的身体,品格,思想或者能力愈加的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会身不由己,比方讨厌学习,我们却要依然要一如既往的学习,这是生存之本,也是立足之本。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我们每个人像骆驼一样,按照生命既定的轨迹一级级艰难的攀爬。其实我们并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像一条蛇一样在蜕变,或者像一只蝴蝶一样在破茧中挣扎,其实这种难受,折磨,无奈,和痛苦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积蓄。

  默默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会进化成牛、马、甚至是羊,但有一种人最终会变成狮子。狮子与骆驼最大的差别是,骆驼总是按照别人的指令在行事。最初这些实施者会是父母老师,他们要我们怎样,我们就的怎样,我们常常无法反驳,这常常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而一旦变成狮子,很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摆在面前,要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选择。常常是走对了,就会信心百倍的继续下去。一旦出现选择上的错误,很多糟糕麻烦的结果要自己承受,同时也就失去寻找借口和抱怨别人的权利。

  比方说,考上大学后选择上什么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上班后选择什么样的恋人,创业后选择什么项目,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其实每一步都充满艰险,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负责,选择错了必须自己承受。我们其实没有退路,因为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逃避的借口。

  这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具有了攻击性,一种是我们拥有了“全能型”自恋。就像古代那些攻破城池的王候,会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大放厥词“顺我者倡,逆我者亡。这时候,一旦那种野性释放出来,要么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毁灭世界。如果这种力量能被接住,能被化解,就会产生无法估计的价值或者意义。

  另一种“全能型”自恋,就会觉得自己会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甚至觉得是世界围绕自己在转动。有一部电视剧《笑傲江湖》,里边就有两位武功狂人,一位叫“任我行”,一位叫“东方不败”,自恃武艺高强,要统治整个江湖,或者扫平天下英雄,最终都落个自我毁灭的下场。

  但“全能型”自恋在某些方面,有时会是一种人性的释放,或者天分的迸发,像乔布斯,像埃隆马斯克,像马云马化腾。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全能型自恋,才有了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做事方式。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如果自己冒然闯入一条车道,看见对面开来的车辆,而只有自己一辆车在朝相反的方向行驶,一定会怀疑自己逆行。如果是他们那些天才,他们会以为所有的车都在逆行,而唯独他们自己正确。

  而要从狮子达到婴儿的阶段,就意味着一个“完美的开始”。所以当我们很小的时候,还在襁褓里整天沉睡对的时候,父母其实已经怀着无限的遐想,给我们设定了许多不同的人生。比如将来当个科学家、歌唱家、军官、教授。他们会把他们未完成的许多东西,以另一种形式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希望我们超越他们,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梦想。

  要从一只强悍凶猛的狮子,变成一个拥有全新开始,全新生命,全新梦想的人真的很难。特别是当狮子拥有一定的权威,拥有一定的地位,拥有一定的财富时,难免会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甚至自我感觉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物,被并不存在的浮华世界拖着前行。

  婴儿,恰恰是抛开所有的身外之物,以一种大彻大悟的心态重新开始一段无法确定,也无法预测的未来。婴儿本身就象征着未来,或者是活在未来的代名词。甚至财富,甚至富贵,甚至权利最终成为身后事。《白鹿原》中土匪黑娃,最后竟然从零开始学习识字,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也是一脸从容单纯的笑,那一刻,死对于他,也许是另外一种开始。

  所以从骆驼变成狮子,从狮子最后变成婴儿,是心灵回归原点的宁静,当然不是终点,它只是生命的一个里程碑,一种新的开始。

  对生活有特别体验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因为患有先天的心脏病,从小就时时受到死亡的威胁。他对生命有过更多的深入的思考,所以从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问题对人生进行了三种界限的分析,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界限出现时,常常才是一个人不得不思考、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时候,一个人也才算真正的从脆弱到成熟的过程。

  所谓的身体界限,往往是在我们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比如离婚、衰老,意外的横祸。那几年因为身体不是很好,常常会想到死亡,那种巨大的恐惧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生命之火奄奄一息。当一位朋友车祸去世后,除了悲痛,也曾有一种无力的挫败感,深深的折磨过我。

  只有生命到了临界的时候,才会重新思考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金钱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时间,健康,和生命。集体和工作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方家人和亲情。生命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比生命更重的东西,比如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当这些都想明白的时候,有时会有想哭的感觉。原来自己大半辈子都是为别人而活,没有一次为自己活过。结婚后为孩子为家人活着,在单位为企业为社会活着,即就是普普通通一生,最终也还是为了基因的传播活着。什么时候,我们为自己活过一次?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自己痛痛快快潇潇洒洒活上一次。

  所谓的心理界线,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当成外界的真实反馈,当成别人的真实感受。很多时候,因为有心理界限的存在,我们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也会像我们一样热烈的接受。甚至把自己对别人感受,关注,或者赞美当成真相,我们也会因为得不到,没有被认可而觉得难过、失落和痛苦。这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聪明和愚蠢,理智和浮躁,成熟和幼稚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庞辱不惊、坐怀不乱、闻过则喜。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喜欢吃甜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喜欢那些苦涩的真实。学英语的时候,有两句英文鸡汤读后很是充血“Challengesarenotthreatening—theyareopportunitiestoacquirenewskills。Mistakesdontmeanyouarestupid—theyarefullofinformationthatcanhelpyoutolearn。(挑战不是威胁,挑战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错误不是代表你愚蠢,错误充满帮助你成长的信息。

  存在心理的困境,是因为我们首先没有打破自己心理的壁垒,情绪上的冲动,失控,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到其实自己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残缺不全。打破这种心理壁垒或者心理界限的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往往把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当成一种额外的赠送,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继续努力。

  而所谓灵魂界限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它往往会和意义联系在一起。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正常,而他并不快乐。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荣格提出的九级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就已经脱离金钱,名誉,地位这些低层次追求,而开始向往那些看似缥缈虚无,却有着伟大意义的人生。比方乐善好施,比方回归自然,比方释放自由,他们总希望把自己身上的某一些东西长久的留下。

  我们常常所说的精神领袖,其实就是我们渴望通过他们的指引,能打开那道灵魂的大门。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个世界充满密码,笑来老师也说过,钥匙一定不再锁孔里,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有时一句话,几个字,一个场景,都会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发现那些打开灵魂大门的钥匙。

  马丁·路德有一天在《圣经》中读到一句话:“我相信罪过可以得到赦免。”在那一刻他突然顿悟。相同的经文以前读过不知道多少次,一直没有顿悟,那一天,在那个时刻,在那样的场景里,就能豁然开朗。就像好多次听笑来老师说:他要改变这个世界。就只当随口说说并没有当真。当自己像另外一种生物,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做出一些令自己无法相信的事情时,才相信一个人完全可以间接的改变一些人的思想来改变外在的真实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舒适感和安全感。很多困惑其实来自我们自身局限的认识,局限的视角,局限的疆界,以及并不成熟的认知和体验。其实除了井口,井里还有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钥匙就在我们心里。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定义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成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4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北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北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很欣赏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不应是一叶孤舟,而是要与周边、社会有所关联,带给他们正能量。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无疑,这是一个大的命题,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那个时代里最朴实而伟大的精神,这个答案激励了无数的人。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人生这一重大考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人生这张画卷中,要肯定其意义,相信美好的存在。具体些,无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齿轮终会停止转动,那时拥有的一切都不再拥有。记得曾经爱过、珍惜过、快乐过,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内心,给他人带来愉悦,为了世界的点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饴。

  人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先到来,惟有珍惜好当下,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选择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个行业是幸运的,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们因一点收获而快乐,一点点进步时,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对得起这群小可爱啊。

  “理解生活还要热爱生活”,这是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给我们的忠告。热爱,何谈容易?当面对堆积如山未批阅的试题时,面对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时,花费时间面对一些觉得没有意义却必须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时,内心是崩溃的。但,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就变了。乐观一点,阳光一些,去做这些事情时何尝不是在考验你自身的专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个层次是,当习惯于这些,并且在某一个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识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7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9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

  读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此书如一个巨大磁场,把我吸引了过去,爱不释手。我想应该是书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道的论述,平易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个证人,证明哲学其实不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主动学习。

  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快乐工作。

  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健康生活。

  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和谐相处。

  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4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

  应老师要求,同时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电,抽了一点时间,读完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读完后颇有感触,故写此读后感。

  傅先生说过”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当人真正能用哲学的眼光去思考人生,那么他肯定能在工作生活当中找到属于自己那一份快乐与惬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定义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成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7

  看完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我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觉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所产生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他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尘,当生命到达终点时,总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对人生的感悟,而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学吧。

  或许,讨论哲学,讨论人生意义这题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单薄的双肩担不起来的地步,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不论结果如何。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是啊,我们所谓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轨迹,一个过程,既如此,又何必在乎结果呢?而我们所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流星划过天际,或许未到地面就已销声匿迹,但那刹那间的美丽就能够震撼一颗心,就能震撼整个宇宙。

  时常想到宇宙的起源问题。霍金说,宇宙其实与大爆炸,而且将终结与黑洞,那时整个宇宙的毁灭还是重生呢?空间是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又能叫什么?如果宇宙真地归结为一点,那么一点外是否存在空间呢?这些问题,正是体现出人生离不开哲学,只有哲学,才让我们想着如此多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哲学给了我们的生活这么多美好。

  时常考虑人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生活,为什么要有竞争,或许,这是天性,快乐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显出快乐吧。只有思考,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让我们慢慢进入生活真实的节奏,才能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乐和痛苦。这其中快乐和痛苦也是相对的,没有欲望,又何来痛,何来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种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与快乐之后,死去。尽管如此,我仍对他充满敬佩之情,虽然没有了境界,但是却有了过程,这过程虽然充满了辛酸,充满了心力交瘁,但毕竟或过,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在青史上铭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将自己的生命填满更有意义呢?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释为一种人生态度吧。可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为承载理想的个体,又将何去何从?是否我们可以揽起千年的纤绳,冲破重重阻碍,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样?是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始终不渝的追寻着我们心中的伊甸园,我们的乐园!

  当现实的压力向我们逼近时,我们是否依然可以找一块海滩上青色的礁石,悠然的弹奏我们褪了色的吉他,用心去诠释人生?

  托尔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这却使墓地成为最伟大的墓地;拿破仑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哲学,才能被后人所铭记,被后人所仰望。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也已经生活了22年,回想起它,有的时候确实有一点哲学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我希望我今后的人生中多闪现出哲学,让哲学让我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应老师要求,同时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电,抽了一点时间,读完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读完后颇有感触,故写此读后感。

  傅先生说过”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当人真正能用哲学的眼光去思考人生,那么他肯定能在工作生活当中找到属于自己那一份快乐与惬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4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篇一: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读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籍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此书籍如一个巨大磁场,把我吸引了过去,爱不释手。我想应该是书籍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道的论述,平易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个证人,证明哲学其实不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籍,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籍,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篇二:《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籍,而知道此书籍;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籍好,而想拥有此书籍;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籍。

  其实,这本书籍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籍不如借书籍,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籍,这种富有是自家书籍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籍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籍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籍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籍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