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少阳经病证经典语录 正文

少阳经病证经典语录

时间:2024-10-14 06:23:48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作者:张仲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文言文翻译;

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少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3时到9时之间。

筋的问题,在肝。

骨的问题,在肾。

血脉的问题,在心。

肌肉的问题,在脾胃。

皮肤、毛发的问题,在肺。

五 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 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 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 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 红豆 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 :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 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 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 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 :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拓展阅读:仲景学术与《黄帝内经》有关系吗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处处体现了对《内经》理论的具体运用,可以说,《内经》是仲景学术的理论渊源,仲景学术则是对《内经》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发展。下面,我试就仲景学术与《内经》的关系做一浅探。

一、论病以阴阳为纲

阴阳为万物之纲纪,这是《内经》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仲景著作中明确反映出以阴阳为纲的学术观点。

首先,在仲景的著作中,从疾病的分类,到病因、病位、病机、脉象及治疗方法和疾病的预后转归等,无不以此为纲。如《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从《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所谓的“阳病十八”和“阴病十八”来看,其前者所指为“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多属外感“贼风虚邪”之疾;而后者所指为“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则多属“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或“阴阳喜怒”所引起。这与《内经》关于疾病的阴阳分类原则大体一致。再如《伤寒论》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处所谓的“阴”“阳”,既是指脉象(浮取与重按),复言病机(营弱卫强)。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审其阴阳,以别柔刚”之训,仲景将痉病分为柔痉与刚痉。仲景还将《内经》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贯穿于脉诊中。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妇人杂病篇亦指出,“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从治法和方药上看,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连汤治上热下寒证,半夏泻心汤等治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致痞,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乌梅丸治寒热错杂之久利,附子泻心汤治热痞而兼阳虚等,皆属于调和阴阳的`著名方剂。在同一方剂中,仲景又常常攻补兼施、温清并用,如温经汤、鳖甲煎丸、大黄甘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这些都是仲景对《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法则的具体运用。

对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仲景亦十分重视阴阳是否自和的问题。如仲景曰:“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亦曰:“伤寒六七日不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其次,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建立与《内经》中论述六经(六气)的诸多内容来看,二者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伤寒论》实际上讲的就是六气的病变,以及如何辨证施治的问题。其六经之名完全取自《内经》,也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得名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所以,仲景的六经辨证,讲的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病变,而六气皆本于阴阳一气之所化,故六经病变皆以阴阳为辨证总纲。仲景六经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对《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二、正邪相搏的病因观

《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并十分重视和强调维护正气以抗御外邪的重要性。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而在仲景的著作中,亦充分表现出正邪相搏的病因观。《伤寒论》的治法中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如《伤寒论》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此外,仲景治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虚实互求。如其治风寒兼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即是,而其治“五劳虚极羸瘦”之虚劳证却以大黄?虫丸主之。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扶正祛邪的治疗观,也正是《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一观点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治病必求于本”之明训,仲景则将此原则贯彻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中。“本”,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阴阳,二是病机,三是指先病者。关于“本”是阴阳,已在前面做了阐述。至于作为病机而言,是仲景始终紧紧抓住不放的。虽然在其著作中直接讲明病机的条文不算多,但从其对各种病候的叙述及所列的治疗方药中,我们不难窥见仲景对每一证候的病机孜孜以求的良苦用心。如《伤寒论》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患者有“经水适断”的症状,表明其病已在血分,邪热与瘀血相搏,但仲景仍主用柴胡者,因其病程不长,血与热结尚为短暂,故可用柴胡拔去热邪(《本经》谓柴胡“主心腹,去寒热邪气”),而血结自散。此亦是求本之治。

《金匮》云:“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所谓脉沉,当责有水,故本方以泽漆为君,使水气还归于肾,不是治咳,咳无不止。由此可见仲景治疗咳嗽,并不局限于止咳化痰平喘,而是求其所以咳者而治之。

再如仲景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之己椒苈黄丸一方中的方后注指出“渴者加芒硝半两”。芒硝岂能治渴?究其病因,乃津液与痼癖结,遂不得上潮为渴,去其痼癖,正使津液流行。同样,《伤寒论》中柴胡加芒硝汤治少阳病兼下利证,亦是仲景用药的高明之处。按理说,芒硝安能止利?但小柴胡汤偏加之以止利,盖积聚结于中,水液流于旁为下利,去其积聚,正所以止其下利。此非求本之治欤?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仲景深得其旨,如在《伤寒论》中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病机与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仲景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许多疾病病机的认识与《内经》是一致的。如《内经》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仲景则有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与之相对应。《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仲景则有黄连汤、大黄甘草汤等与之相对应。《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仲景则将“痉”与“湿暍” 合在一篇中论述。《内经》云“劳者温之”“寒者热之”,仲景则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与之相对应。《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仲景则将桂枝汤列于《伤寒论》之篇首,治太阳病中风证,为群方之冠。《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仲景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着重讲了以肺病为主因的咳嗽,又在“痰饮咳嗽病脉证”篇中讲了由于脾肾功能失调所生的痰饮亦可致咳的问题。《内经》云“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仲景则在《金匮》的首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肝病可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总之,《内经》的阴阳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天人一体观、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法则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仲景的临床实践及其论著。可以说,没有《内经》,也就没有《伤寒杂病论》。而后者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及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方面,又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有人曾说,《伤寒论》就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问注释汇粹》、五版《黄帝内经》讲义皆持此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把《伤寒论》的基础缩小了一些。

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即明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他正是遵循《内经》等经旨古训来指导自己的医学实践并著书立说的,其著作与《内经》互为表里,共同汇成了中医学一股万古不竭的清泉,潺潺不绝地流淌。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1

少阳病提纲的条文是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提纲条文,重点提示了少阳之经火气为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及其主要病证特征。即足少阳胆,主枢机而寓相火,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且肝经互为表里。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口苦;灼伤津液则咽干;胆热内郁,火热循经上扰,则头目昏眩。值得注意的是,口苦、咽干、目眩三症虽然充分反映了少阳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火气为病的特点,可以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但并没有概括少阳病的所有类型,故临证之时,见此三症,虽可以确认为病在少阳,而具体论治还须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进一步确定其汤证类型。如结合96条所述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某一主证,可以确定为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即少阳病八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其病机是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是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纷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交争,互有胜负,则表现为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少阳之经,侧循胸胁,邪犯少阳,阻滞其经脉,经气不利,则见胸胁苦满;肝胆表里互用,胆气郁滞,疏泄失职,情志不达,则神情默默而寡言;胆为中正之官,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心烦;胆气内郁,木失疏土,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小柴胡汤的组成是: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參三两( (9g)、甘草(炙)三两 (9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三两 (9g)、大枣十二枚。用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柴胡与黄芩相配:柴胡疏泄胆气,黄芩清泄胆热,二药相配,一疏一清,为和解少阳郁热的主药。生姜与半夏相合,和胃降逆止呕,为呕家圣药。人参和枣、草合用,补中益气,防患于未然。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可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故称之“和剂”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2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