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元幻性冲禅师语录 正文

元幻性冲禅师语录

时间:2024-10-09 04:25:57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689―740)的《春晓》,是首家喻户晓的小诗,声情并茂,意境隽永,千百年来颇受世人喜爱。

较早以《春晓》诗证禅者出现在南宋的颂古作品中,如《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二谓临济宗僧或庵师体(1108―1179)颂唐山宝积禅师“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大藏新纂�续藏经》第65册,第542页下)之公案时就全引孟浩然全诗(同前,第543页上。又,师体和大多数禅师一样,未标注原诗作者)。同书卷五又载朴翁义颂《圆觉经》“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同前,第499页上)之经文时,亦全引孟诗,但颂古者为了强调说法的现场感,特意将第二句“处处闻啼鸟”之“处处”改作“是处”(同前,第499页中),即由泛指变成了特指。

嗣后,曹洞宗僧如净(1163―1228)说《如净和尚语录》卷上则谓师上堂有云:“涅堂里死功夫,风衮葫芦水上浮。恁么点开参学眼,释迦弥勒是他奴。忽有个汉出来道‘争似春眠不觉晓,落花处处闻啼鸟’,又且如何?”“拍禅床云:将谓无人。”(《大正藏》第48册,第124页中―下)此与前二位禅师的整体引用法有别,而是巧妙地将原诗五言四句压缩成两个七言句,并进行戏剧化表演。《春晓》这种诗句戏剧化的传播方式,在明清两代禅林中最为常用。兹举5例如下:

1明末清初曹洞宗僧道盛(1592―1659)说《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七“室示”云:“昨宵偶得一境,见观音大士,相接甚欢,吟《自庆生》诗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清梦中,花发知多少。’”(《嘉兴大藏经》第34册,第637页下―638页上)此《自庆生》诗,显然活用(也有反用)《春晓》而成,但为了突出“宵梦”语境,故把原诗第三句之“风雨”改作“清梦”,为了强调“庆生”,则把第四句“花落”换成“花发”(此即反用)。

2明末清初临济宗升禅师说《天岸升禅师语录》卷八谓其上堂云:“春日风和日暖,士女寻芳结伴,山前山后,尘飞斗草,拈华遍满,惊起云洞希夷先生,欠身唱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华落知多少。’被巡海夜叉闻得,高声喝云:‘你者老子,得恁么顽赖?’拈起手中拮撩棒,蓦头一下。走入禅堂,东单打坐,依旧瞌瞌睡睡,呼唤不醒,因甚如此熟处难忘?”(《嘉兴大藏经》第26册,第696页上)此处场景设置十分有趣,升禅师把士女游春作为人物对话的背景,生机勃勃的春色使人间变得热闹非凡,游春士女竟然惊醒了五代宋初著名的睡仙――道士陈抟(?―989),他脱口诵出《春晓》,进而引发了与巡海夜叉的短暂冲突。不过,陈抟本性难移,不久依然睡去。细绎禅师上堂用意,当在以“熟处难忘”比喻宿业难除。另外,升禅师还使人物时空错位(从时间言,过去和当下交织;从空间言,巡海夜叉脱离本职来到了陆地),有即幻即真的戏剧效果。

3 明末清初释净挺说《云溪�亭挺禅师语录》卷一载晚参时有僧问:“礼拜了又作么生?”师云:“问取前村土地,水深多少。”乃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多少,从来孝子讳爷名,曾参不忍食羊枣。”(《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728页下)此在完整传播孟诗后,第五句用顶针格,借用“知多少”引申出两个七言句,意在用孝子典故做类比,解释“知”中有“情”,就像曾参在父亲曾殁后不复食用羊枣一样。

4清初超永编《五灯全书》卷七七又载嘉兴海门雪岑涌禅师上堂云:“真个春眠不觉晓,醒来处处闻啼鸟,连朝风雨苦何多,吹落红香无意扫。无意扫,休懊恼!子规枝上语谆谆,劝道不如归去好。”(《续藏经》第82册,第409页下)其前四句,不但把原诗五言拓展为七言,而且主旨大变:原诗淡淡的忧伤、叹息,在此变成了极度的怨苦。第五句用顶针修辞,既承接了第四句,又为最后一句劝化禅子归依佛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5清初临济宗僧性统录、弘秀编《别庵禅师同门录》卷中载龙桥天湖性定禅师小参“禾山解打鼓”公案时:

僧问:“如何是真过闲言语?”曰:“解打鼓分明答得。”“如何是真谛,汝是恁么人?”曰:“解打鼓答得分明,即心即佛即不问,更问甚么?”“如何是非心非佛?处处闻啼鸟?”曰:“解打鼓,夜来风雨声。”“向上人来,如何接待冷棒热喝?”曰:“解打鼓,花落知多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性不朗。衲僧分上,二俱不然,更道甚么非心非佛,虽然,还知禾山利害处么?”(《嘉兴大藏经》第39册,第351页上)

“禾山解打鼓”,又作“禾山四打鼓”、“解打鼓”或“禾山打鼓”,它源于唐五代禾山无殷禅师(884―960)。对学人的四次参问,他悉以“解打鼓”答之。此处性定答语,组织形式与之基本相同。不过,当学人第三问引《春晓》第二句为附加问句时,性定也随波逐浪,以《春晓》第三句答之;当第四问问题被转换后,性定则敏锐地抓住“向上”之关键词,先以孟诗“花落”句反向答之,再以不落空有二边之中道提醒学人正确进路之所在。总之,此次参禅,性定师徒就像在表演一幕小戏,台词就以禾山打鼓、《春晓》为中心。

除了诗句戏剧化这一方式外,《春晓》在禅林还有两种传播方式值得探讨:一曰触景生情,二曰借题发挥。

由于《春晓》描绘的是春景,所以禅师春日上堂时常常将春景具体化,此时便会引孟诗为证,笔者谓之触景生情式。如明末清初临济宗僧通容(1593―1661)说《费隐禅师语录》卷五谓大士诞辰(即观音菩萨生日,时在农历二月十九)上堂时云“长街短巷,花红柳绿,荒草堆头,绿水溪畔,皆是他出没之处。大似‘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山僧好与三十拄杖,不特赏罚分明,要见令不虚行”(《嘉兴大藏经》第26册,第127页中),“大似”之后的引诗,与章回小说“有诗为证”笔法颇为相似,带有强化诗境的用意。曹洞宗僧净斯(1610―1665)说《百愚禅师语录》卷十一则载其荐亲请上堂云“鸟语风声,总是慈音妙旨;深红浅绿,无非极乐家风。……男女之形虽然,且道德宏优婆夷在甚么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面目甚分明!”(《嘉兴大藏经》第36册,第669页上)本来荐亡之时,俗世多营造悲凉氛围,然净斯于此,却反常合道,以盎然春色起兴,最后借诗证禅,说明人间处处皆净土,都是德宏优婆夷往生的好去处。周裕锴先生曾讨论过北宋禅僧惠洪著作中“忌日”作为“生日”的特殊意义(参《作为忌日的“生辰”――一个独特词汇中蕴藏的佛教理念与民俗》,载《新国学》第六卷),净斯所论,也体现了佛教生死一如、万法平等的理念。

所谓借题发挥,是指禅师从《春晓》诗中的某一关键问题或关键词而引申出不同的参禅场景。此例甚多,如:

1 元临济宗虎丘派僧释清珙(1272―1352)《石屋清珙禅师语录》卷上云:

上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世尊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山僧三昧,诸人不知。所以道“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虽各不相知,诸法元无二,便与么去苦乐逆顺,道在其中。若不然者,柳絮随风自西自东。(《续藏经》第70册,第663页中)

石屋禅师于此,重点是从“知”字引导禅子参悟佛“智”,即“诸法无作用”之四句偈,该偈摘自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参《大正藏》第10册,第66页中)。然禅师指出,于佛智亦不能偏执,应层层剥茧,方达悟境。

2 明末清初临济宗僧金粟行元禅师(1611―1662)《百痴禅师语录》卷一曰:

上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衲僧家总道我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十个有五双,却数不出,须知数不出底,点滴幸自分明;总道我会底,未免等闲蹉过。(《嘉兴大藏经》第28册,第5页下)

卷七又载:

上堂。僧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问和尚,还有不落底花么?师举拂子。僧作拈花势云:正是此花,万古无冬夏,香绕三千及大千。师云:争奈大众笑何?乃云:诸佛心源,毫无渗漏,依而行之,事事成就。求子者得子,求寿者得寿,莫道渠侬口饶谵,繇来种谷不生豆。(《嘉兴大藏经》第28册,第36页中)

其中,前者是行元自引《春晓》,但他把四句诗拆分成前后各两句,并在后两句前加有断语曰“衲僧家总道我会×××”,意在打破参禅者的惯常思路,截断众流。不过,最后仍借“知多少”――数数问题而引申出话头,即浑然一体的清净自性,根本就不用判别。后者相对特别,是参禅弟子以孟诗作为话头,借用诗中“落花”意象并加以戏剧化表演(效佛祖灵山作拈花势),行元却一语破的,指出该弟子并未达到“拈花微笑”公案中大迦叶那样的透彻之悟,即依样画葫芦来修道恰恰适得其反,反而为众人所耻笑。

3 清初临济宗僧清果法通说《不会禅师语录》卷三载观音圣诞上堂师答僧问“如何是第三要”时有云:

看来大似“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蓦竖杖云:观音菩萨在拄杖头上说法已竟,诸人有眼皆见,有耳共闻,既见既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所以或现帝王身说法,或现宰官身说法,或现将军身说法,或现比丘身随类说法,且道即今观音毕竟在甚么处?(《嘉兴大藏经》第32册,第342页上)

此处法通是以原诗最重要的两个动词――听、看为中心,结合说法场景――观音生日而展开解说,表明观音虽有多种化现之身供信众观瞻,但从本质言,仅是一法身,明凌弘宪点释《楞严经证疏广解》卷六即明确指出:“《入大乘论》说福胜者,是称观音法身,法身是常,以应化身者是无常,故已上功德有复有销,有偏有圆,有融有通,渐次深入。”(《大藏新纂�续藏经》第14册,第148页上)换言之,观音化现是应机说法,对象根器有利、钝之别。所以要回答她现今究竟在何处,就一句话,在各位信众的眼、耳之中。

4 清初《磐山牧亭朴夫拙禅师语录》载师早参引《春晓》全诗后:

遂以手捏鼻孔作鸠啼势云:鹁鸠呱呱,鹁鸠呱呱。复三唤,侍者不应,乃连掌之云:者尿床鬼子,天明多时,犹在者里瞌睡。(《嘉兴大藏经》第40册,第500页下)

拙禅师在此,则先把原诗较为抽象的“鸟”意象换成具体的“鹁鸠”,然后再用戏剧化的动作表演鸠啼并引出侍者这一人物。侍者的出场,似在反衬参禅悟道之难。

虽说《春晓》在禅林以全诗的`整体传播为主,但也有部分禅师进行局部传播。此时,或引原诗一二句为证,如临济宗僧盘山大博(1602―1673)之《大博乾禅师语录》卷三载师上堂时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答“恁么则不隔去也”之问(《嘉兴大藏经》第40册,第10页中);或引三四句为证,如临济宗僧行韬(?―1652)《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谓师示众曰“且道观世音菩萨终日在什么处?良久顾左右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嘉兴大藏经》第34册,第401页下),海云行舟《介为舟禅师语录》卷一则载其上堂时有僧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问和尚,毕竟是多少?”师云:“红尘堆里撒珍珠。”(《嘉兴大藏经》第28册,第228页下)据此可知,同一诗句,问答之中均可征引,关键在于当下之具体语境。

若追溯《春晓》进入丛林之成因,则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者与严羽以禅喻诗时的大力称扬有关,《沧浪诗话•诗辩》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也就是说,严氏认为孟浩然诗歌超越韩愈的地方就在于前者创作出于妙悟而非学力。而妙悟贯通诗、禅两道,故具有妙悟特色的孟诗,自然便成了以诗证禅的绝佳例证。二者与《春晓》本身的表现对象、表现手法、诗歌思想有关。如净挺禅师《阅经十二种》卷一二之《心经句义》释“无色声香味触法”即说:

此明十二处也。色本殊质像,声原异苦乐,香味触法,种种皆然。然此一一依根分布,到得和根倒断,不立纤尘,色不到眼,声不到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色声外一段威仪,非其人不易语也。(《大藏新纂�续藏经》第37册,第783页中)

净挺指出,《春晓》能正确运用耳根、眼根来传达色、声等境,实属不易。其文字表现虽为俗谛,然真俗不二,可凭借《春晓》悟入真谛。此外,明人冯梦龙辑《古今谭概》“苦海部第七”之“前人诗文之病”条却说有人以《春晓》为据而批评孟浩然是“孟盲子”(参栾保群点校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7页)。表面看来是有嘲谑意味,细绎之下则不难发现在“花落知多少”的感慨中确有诗人苦谛的抒发,因此,前引嘉兴海门雪岑涌禅师上堂时将《春晓》第三句改作“连朝风雨苦何多”,当非空穴来风,也自有其依据。

最后附带说一下,在《唐诗排行榜》100首唐诗中,共收入孟浩然诗5首,即《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岁暮归南山》和《与诸子登岘山》,综合排名分别列第7、第26、第62、第73、第91名。但丛林传播的排序,截然不同。因为像《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尚未发现有任何引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诸子登岘山》则各有两次摘引:前者见于北宋李遵勖编《天圣广灯录》卷二一“巴陵乾明院普禅师”条所载师对僧问“如何是岳州境”之答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藏新纂�续藏经》第78册,第525页上),以及清初迦陵性音编《宗鉴法林》卷二所载临济宗天水广禅师之颂古“骊龙奋迅,渤海汪洋。气蒸云梦,波撼岳阳”(同前,第66册第410页上);后者见于明末高僧德清(1546―162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四《游芝山记》所说“予与诸子相和而叹曰:‘山川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同前,第73册第636页下。又,文字略有变异),以及清初曹洞宗僧智操(1626―1686)《寒松操禅师语录》卷十所载“僧问:如何是道?师云:江山留胜迹。曰:不问者个道?师云:你问那个道?曰:大道。师云:我辈得登临”(《嘉兴大藏经》第37册,第600页下)。这四例引用,悉非全诗之整体传播,而是局部传播,并且多为触景生情式,只有最后一例才充满机锋。反观《春晓》,竟被禅宗语录征用22次之多(据初步统计),形式多样,远非其他四首所能相比。也就是说,孟诗在丛林的传播,相对于世俗语境而言,性质迥异,故排序也判然有别。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实际上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所谓“隐”即隐晦曲折,指的是含蓄隐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所谓“显”,即显豁,指的是率直浅切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一般说来,中国的古典文论称誉含蓄手法者多,但也有许多作家刻意追求直白显豁的风格,甚至形成一些文学集团和风格流派,如中唐时代的新乐府诗派,宋代苏舜钦和梅尧臣追求的苏梅体等。下面分别加以述论:

含蓄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诗歌创作中的浅平直露,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实际上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故意说得隐约含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阮籍的《咏怀》诗等;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印象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已尽而已无穷,如钱起的《湘灵鼓瑟》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又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采用的印象连缀方式等,使读者从诗人有限的描叙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一、含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以及追求的具体内涵,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陈风·株林》以隐约朦胧的方式达到尖锐嘲弄的目的,可以说是开了含蓄朦胧手法的先河。但在先秦至六朝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隐以复义为工”,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最早提到“含蓄”一词的似在唐代,如杜甫《课伐木》:“舍西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去。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梅尧臣的一段重要论述。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然后至也⋯⋯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也…..若温庭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

二、诗歌含蓄风格的形成原因

1、与儒家的“委婉蕴藉”人文观和道家的“得意忘言”哲学思想有关

首先,它是儒家““委婉蕴藉”人际关系的体现。

周人尚礼。礼的原则在周代这一宗法等级制社会贯彻生活各领域。礼尚敬让。敬让则须下己推人,有谦卑之辞、恭维之语、三揖三让之节,由此决定了礼在表现方式上的蕴藉性:“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见也,不然则己

其次,与道家的“言不传意”的人文观有关。

鲁迅曾说过:中国的士大夫说来是孔孟的门徒,实际上是老庄的私淑。老庄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确实很大,且不说魏晋时代士大夫的发言玄远,多 “柱下之旨归”,就是唐宋以还,无论是李白、白居易,还是苏轼、王安石这些中国的一流诗人,他们的思想、作品,无不带有老庄“逍遥游”、“齐物论”的深深烙印。诗人们的思想倾向和创作内容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倾向,所以老庄的“言不传意”的哲学思想也表现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中。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知者不言”(《道德经》);庄子说:“道不可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庄子·天道篇》和《庄子·水篇》说得更具体:“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皆源于此。

2、含蓄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

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审美体验,即含而不露的事物总比浅露、单一的事物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启人深思,因为它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和丰富的审美联想,而浅露单一,则会引起审美疲劳。“接天莲叶无穷碧”固然有气势,但“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有情思;“风吹草低见牛羊”给人苍茫之感,而“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有审美趣味。所谓“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种对自然物的审美态度自然会反映到艺术领域。人们在绘画中追求象外之韵,所谓“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等等;音乐上追求弦外之音,讲求“大音希声、至乐无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书法上探求笔墨之趣,强调笔势贵藏锋,所谓“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笔意贵涵泳,所谓“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结构布局上贵气韵生动,所谓“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等等;戏剧语言则重视潜台词,戏剧结构中讲究“静场”,以及李渔所谓“小收煞”、“宜作郑五歇后,令人揣

3、崇尚含蓄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传统

陆机《文赋》说:“函绵

4、含蓄在文学创作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拓展诗作的想象空间,阔大诗作的内涵和容量,唤起欣赏者的审美参与意识

含蓄对诗人而言,意味着在文本中艺术地建构起开放性的召唤结构,就欣赏者来说,则意味着艺术审美的深度参与。含蓄的作品由于其思想内涵没有表面化和简单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确定性,由于这种诗的空间有着“景外”的巨大空白和“象外”的开阔地带,所以不仅为创作主体指出了一条拓展诗的空间的途径,而且也把接受主休形象思维活动的轨迹引向更加深

5、由于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有时在表达上必须采用含蓄手法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现实生活,丰富复杂。生活中有些话或者不便明言,或者不宜明言,或者不必明言、或者不敢明言,必须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

不便明言的,如李益的《伴姑吟》:

十六作伴姑,含情语邻母。

今年新嫁娘,问年才十五。

据袁枚《随园诗话》记载:越中风俗,娶新

不宜明言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真正的关怀,不见行迹;真正的友谊,不必明言,这大

不必言明的,如于

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

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这首诗是讽刺世态炎凉的。以蜂蝶比喻趋炎附势之徒,以燕子垒窝旧巢赞誉气节操守。喻体蜂蝶采花、燕子垒窝皆是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趋炎附势也是人们熟知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不必特别挑明。

不敢明言的,如茜桃的《呈寇公》:

一曲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公”指北宋时宰相寇准,茜桃是他的侍妾。据说,寇准生活非常奢侈,常在酒宴上将成捆的绫绸赏给歌女。作者有感于此,故“呈”诗相讽。但寇准是气焰熏天的宰相,自己只是一个侍妾,稍有不慎,不但讽谏的目的达不到,还会惨遭不测。所以出于义愤和良心不得不言但又不敢明言,只好采用迂曲的手法,去指责歌女们贪得无厌,唱一支曲子可以如此重赏仍然嫌少。她们哪里知道,农家织女在萤火般微弱的窗灯之下,要抛掷多少次梭子才能织成一束绫呢?实际上,明说 “美人犹自意嫌轻”,暗则指“大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爱惜民力民财。

三、含蓄手法的分类

含蓄的内容是靠含蓄的手法来表达的,其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点明有含义,却不说出含义是什么

如陶渊明的《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咏歌隐居之乐,表达他对喧闹的世俗官场的

李白的《山中问答》也是欲吐半吐,不直接点明含义的真正内容: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用设问设答的形式,首先让对方提出问题:为何要栖隐山中?诗人对此是笑而不答。但是又并非拒绝回答,因为下面两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已部分作了回答:这里风景很好,同世俗社会大不一样。但究竟好在何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诗人并未点明。此诗写在天宝四年诗人从长安被“赐金放还”之后,三年的长安供奉生活,使他看透了上层的腐朽没落,也使诗人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发生重大改变,从此开始归隐和漫游生活。诗人“栖碧山”,寻求“别有天地”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新的人生选择的表现。诗中所说的桃花流水杳然去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实际上暗含“桃园理想”,因为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渔人“缘溪行”找到杳然隔世的桃花源,这里的“黄发垂

与此相类的还有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诗的结尾写道“故国平居有所思”,但所思的内容并未告诉读者。但通过前面的景物描述和感慨的抒发,我们已大

另外,像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虽明言不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但毕竟前面已说出自己年老后“识尽愁滋味”,而且只要了解辛弃疾生平遭遇的读者都会知道诗人 “愁”的主要内涵;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开头说是“思华年”,结尾又说“此情可待成追忆”,这都意在点明这是回忆昔日时光的诗篇,但诗人究竟在回忆什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当时就很“惘然”,今日又“追忆”不已,诗人始终没有明言,这与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一样,都是一种欲吐半吐的含蓄手法的运用。

2、不点明有含义,抒写很婉转,但含蓄程度稍浅,含义稍微明显

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四句描绘洞庭湖浩

中国古典诗词中,像这类不点明有含义,抒写很婉转,但含蓄程度稍浅的诗歌还很多,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皇甫曾《淮口寄赵员外》:“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两诗皆是抒写惜别之情,前诗要求离别的友人“莫回头”,后诗写离别的友人“屡回头”。前诗是诗人的主观愿望,后诗是客观再现实际情形;前诗是表现,后诗是再现,但都含蓄地表现了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从表现手法上来看,白居易的《南浦别》技巧上更胜一筹,因为要求离别的友人“莫回头”的前提是友人“屡回头”,在情感上比皇甫曾《淮口寄赵员外》更深一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陈与义《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

3、抒情叙事,寓意深沉,含蓄程度很深

有一些诗歌,通过其抒情叙事,明显感到诗人并非在就事论事,有内在的含蕴,但又无法指实,甚至无从索解,因为其含蕴很深。如前面曾提到的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提到“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说明与诗人当年的生活有某种关联,但究竟有何种关联?诗人不肯明言,只有模糊的暗示,因此出现多种索解:有人认为与当年的爱情生活有关,有人甚至指实“锦瑟”为令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峨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无论是写孤独的环境及氛围,还是写“悔偷灵药”,表面上是写嫦娥,实则有弦外之音。与其说写的是嫦娥的处境、心情,并对其体贴、同情,不如说是诗人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痛苦的心灵独白。此诗妙在有韵外之致,收到了语近而情遥、含吐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诗意含蓄深沉的古代诗人既然不止李商隐以及他最有名的无题诗,李贺也是其中的一位,如《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由于此诗采用印象联缀合、色彩浓烈的印象派表达方式,整首诗意含蓄朦胧。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所能明确的大

又如韩诩的《寒食》,也是一首含蓄深沉,需要深度索解的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清烟散入五侯家。

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咏歌京都的太平景象,赞叹皇家对大臣的关怀,其实诗旨正相反:它不是咏歌赞颂而是讽刺和鞭挞,它是哀叹唐末皇权的衰落和宦官的专权。因为寒食节是古代是禁止烟火的,除了皇宫(禁中)享受特权可以燃烛外,民间连灯也不许点,所谓“贫居往往无烟火”(孟云卿《寒食》)。至于他乡游子,寒食节引发的更是思乡的悲愁:“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但韩诩这首的《寒食》,却点出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汉宫传蜡烛”外,“五侯” 之家也有“清烟散入”。诗中所云的“五侯”出于一个典故,是指东汉时五个专权的太监。以汉代唐,这是唐代诗人常用的手法,而宦官专权正是唐末主要的弊端之一,也是唐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此诗从寒食节“五侯家”可以生火这个生活细节切入,暗示唐末的宦官可以享受只有皇宫才可以享受的特权,这首诗讽喻皇权衰落和宦官擅权的“象外之旨”就不言自明了。诗论家吴乔就曾明确指出这一点:“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围炉诗话》)。诗意含蓄,更富情韵,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据孟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此诗写宫女幽怨之情,意境深婉含蓄,既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诗人创造意境用了两种手法:一是以少总多。此诗具有举一而反三,字约而意丰的特点。全诗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勿、动作,全都表现出来,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后宫生活画面。尤其妙在“说玄宗”三字,含蓄而多感慨,正如沈德潜所评“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唐诗别裁》)。《养一斋诗话》说“‘寂寞古行宫’二十字,足赅《连昌宫》六百字,尤为妙境”。它的成功在于诗人创造了意境上深沉的含蓄美。

二是意在言外,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正如萧士

以上说到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三种含蓄表现手法,其实也是中国古典艺术通用的手法,诗画同源亦同理,含蓄也是中国画追求的至境。沈宗

四、如何创造含蓄美

一首诗是否达到了“空白”、“含蓄”的美学境界,关键要看其意象的营构能否离形得神。只有超其形,才能取其神;唯有取其神,才能使诗作灵动

1、言微旨远,以小写大

“言微旨远,以小写大”,这是诗歌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之一。清刘熙载在《艺

2,烘云托月,以此写彼

诗人为了追求境界的含蓄,韵味的浓郁,创作时往往力避正面突破,明言直抒,而是侧面迂回、出奇制胜,使之言见于“此”而意显于“彼”,收言短而情长之效。金圣叹说“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不在云者,意固在于月也。此即‘烘云托月’之谓”(《增订金批西厢》)。如刘

3、欲露还藏,以藏写露

宋人张戒谈诗词创作上大忌时说:“情意失于太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欲露还藏,以藏写露的含蓄手法,与我国传统的绘画中“空白”理论是密切相通的。在中国绘画中,有时在景物之外特意留下大片空白,让无限的空间通过画面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来的,让观者从中产生无限的想象。在这种留有大片空白的画面上,画面中所有的物象看上去似乎都在向着那个巨大的空白也即无限的空间投射、延伸。它是“可望”的,同时又是“不可及”的;是景内有限的,又是景外无限的。与此相同,古典诗歌也是以有限表现无限来创造含蓄美,也有一个意向瞄准的目标,但又是感官不可触及的,这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而这个诗歌之外的景象的内涵,就是诗歌之内景象潜在的沉思、情感的积淀和创作主体心灵的对象化。它是形与神、物与我、情与境、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体。

4、了无痕迹,以影写竿

“立竿见影”,是指在光线的照射下,构成的“竿”和“影”的关系。古人云“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这就是由影而知形。古典诗人也深深感到,有些描写对象不管如何绘形

显豁

所谓显豁与含蓄相反,它是用通俗的语言、直白的方式、平淡的风格去叙事抒情,点明题旨。同含蓄一样,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一种极其重要的特征,无论从诗歌的风格、还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显豁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从题材上看,它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别是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世俗生活。诸如饮茶、品酒、食粥;做梦、斗嘴,落齿、落发、足痛、打情骂俏、市井生活、小女婚嫁,乃至腹泻、打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它在含蓄之外另立一宗,使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更为丰富,如前面举过的李益的《伴姑吟》,用含蓄的手法描叙一位常当“伴姑”的姑娘想出嫁的愿望,表现的是江南女性的那种羞涩、娇柔,也有着南朝乐府特有的缠绵婉转,迂回含蓄。但中国如此之大民族又如此众多,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如此明显,如果用同一种手法表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姑娘待嫁时的心态和表现,就显得单一而且不符合实际《北朝乐府·地驱乐》中那位想出嫁的姑娘,表达方式就完全不一样:“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连羊都有领头的,我怎能没有当家人呢。我都这么大了还没有出嫁,能不踏地呼天吗?比起《伴姑吟》,前者曲吐情怀,迂回委婉,显得饶有韵味;后者坦诚直率,直抒其情,更显北方民族的剽悍刚直性格。

从语言上看,通俗直白的语言也具有不可替代性,朦胧含蓄的语言是一种美,浅切直白也是一种美。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知识层次不同、性格习惯各异,也不可能使用同一种风格、同一种知识层次的语言。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语言自然也应典雅通俗各异。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他们都善于使用不同的语言使人物更富性格特征,描叙更富特色,例如杜甫,即能写出“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这种格律森严、气象万千的诗句,也有“叫妇开大瓶”“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这类通俗的诗句,因为后者更符合一位老农的身份;李清照有“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样典雅的诗句,也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通俗的口语。正如诗僧惠洪所说:“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当间用方言为妙,如奇男子行人群中,自然有脱颖不可干之韵”。俗语的运用,可使诗歌获得一种张力。这无疑会激发文人们诗作歌创作的新活力,激发他们产生创作的兴趣。

一、诗歌显豁风格的形成原因

1、源于人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诗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它有南北的差异、东西的不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教养、不同性别的人们对同一事件的处理结果和表达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迂回婉转、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拐弯抹角。因此,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具有“露”和“藏”的不同和“显”与“隐”的区别,就是一种必然。

2、与文学传统有关

诗歌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产生含蓄隐晦和直白显豁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就是如此:《

3、显豁是诗歌风格的另一种美学形态,也是一些诗派的刻意追求

这在宋诗中表现特别突出。宋代诗人把以俗为雅视作一种新的创作追求。喜用世俗的题材内容、粗浅的俗语方言,经过作者的提炼和处理,使之进入诗这一高雅的文学殿堂,并具有审美意境。最早提出以俗为雅观点的,是北宋时期诗人梅尧臣。他把“平淡”提到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在创作实践中,也是“发纤

宋代诗人以俗为雅的创作追求与宋人喜欢创新的理念有关。宋代诗人好读书,因此对于前人诗文的突出成就有清醒的认识:“世间所有好句,古人皆道之”;“世间好言语,已被老杜道尽”;“世间好俗语,已被乐天道尽”。可见当他们面对古人,尤其是唐代诗人的辉煌成就,觉得若按传统的写作方式无法超越古人,因此在心理上有压力,因此只得另辟蹊径,与古人、与唐人抗衡,所以他们开始作新的尝试与探索。其创新尝试之一,就是以俗为雅。

4、与唐宋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有关

显豁、直白的诗歌风格兴起与普及,还与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影响有关。禅宗思想对诗歌的影响诗主要是两方面:其一,题材上,禅宗公案多举日常世俗之事,对唐以后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的世俗化有所影响。禅宗是佛教的世俗化,其主要主张为“顿悟成佛”,不用出家,“凡人皆可成佛”(《古尊宿语录》卷四)。《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云:“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之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这就使原本抽象的佛教教义变得很世俗,修练成佛也变得极为容易。所以,唐代以后的文人多雅好佛事,在家习佛,且与佛家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皆受禅宗影响,当然也会表现在创作题材和诗歌风格上。其二,从语言上来说,禅宗典籍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给了唐以后诗人以直接的启示,并对士大夫思想、行为、语言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宋代僧人释了元的《与苏轼书》中有段对佛法的阐释:“(佛法)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用世俗眼光来阐释佛法的无处不在,语言通俗活泼。苏轼在与释了元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受到这种语言风格的影响,影响他的雅俗观。比如他曾说:“一念清静,墙壁瓦

5、与时代风尚、其它文学形式影响有关

南朝、五代以后,南方城市都会经济的

二、诗歌显豁风格的相关表征

1、题材上注意表现日常生活的寻常生活,写平常人的细致感受、复杂情感

赵冀在《瓯北诗话》中谈到中唐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的区别时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所谓“务言人所共欲言”即诗歌所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即人人皆可见、可感之寻常事物。白居易的诗歌就常常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如初见自己

如前所述,宋代诗人在创作上追求以俗为雅,表现在题材选取上也是注意表现日常生活,写平常人的细致感受。以写日常饮食为例,《全宋诗》中,描写食物的诗篇不胜枚举,内容也五花八门,涉及肉类、鱼类、粮食、瓜果、点心等多种,宋人把自己吃过、看过或者只是听说过的食物都写到了诗歌当中。如苏轼就有《

宋人也有关于落齿的诗,如辛弃疾《卜算子·齿落》:“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

2、表达方式上诗意显豁,直接道出

鲁迅“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这是作文的秘诀,也是诗歌平实显豁诗风的要求。它在表达方式上要求直抒其情、直陈其事,不作粉饰雕琢,也不曲折含蓄。杜甫的诗歌尤其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这首诗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诗人直截了当抒发自己听到平叛胜利消息时的惊喜之情。诗人通过听到捷报之时的涕泪交流、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的情状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狂喜。然后直陈自己下一步打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白居易的写景抒情诗、记游诗,也多是直陈其事,很少雕饰,给人一种朴实显豁之感,所表达的感情,深沉而又真挚。如《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2、语言上浅切通俗,明白如话

刘熙载在《艺

白居易诗歌的平易浅切诗风的形成,不仅表现在表达方式的直白显豁,也表现在语言的通俗浅切上。他每做一首诗,力求老妪能解。刘熙载曾称赞白居易诗歌“用常语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有别于用奇语造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地表白自己的诗作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的讽谕诗皆是“篇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将创作题旨交待得清楚明白。《卖炭翁》描绘那位“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老人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

3、结构平直顺畅

显豁的诗歌在结构上往往按时间或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叙到底,很少“逆起”,很少“倒叙”,很少波澜。如杜甫的《石

暮投石

诗中描述诗人夜宿石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类诗歌还很多,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按照烧炭——卖炭——炭被宫使抢去这样一个时间和事件的发展经过去描叙,事件结束,叙事也就戛然而止。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围绕咏雪和送别这个主旨分为两大部分,前半段咏雪,后半段送别,中间用“

显豁诗风结构上的平直顺畅,不仅表现在叙事诗中,在以抒情或议论为主的诗作中也有表现,如黄庭坚的《跋子

4、风格质朴、平淡

前面曾提及,宋人刻意在典雅含蓄之外另创体派,追求一种以俗求雅的新径。黄庭坚作为宋诗代表的江西派领头人,其诗风除了学习杜甫,特意拗折外,也有其质朴、平淡的一面,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黄庭坚作为元祐党人受到复辟派的清算,于绍圣二年(1095)被贬为

黄庭坚还有首《牧童》诗,也是分外朴实平淡:“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倒确实有寄托,有所谓弦外之音,但这寄托则是直接道出:“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心劳力竭,比起牧童的横骑牛背的无忧无虑,“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逍遥自在,真是天壤之别,这就是作者明白道出的人生感悟,呈现的仍是质朴平淡的诗歌风格。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于诗人们将此视为至境,刻意追求,这类风格的诗篇相当多,如以诗歌平淡醇美著称的孟浩然就有很多这样的诗作:他的《过故人庄》,简洁质朴地记载一次在农家老友处做客的经过:故人邀客、开轩对饮、闲话桑麻,临别再邀,简朴得像一则日记。但故人的情谊、田园的风光、农家的乐趣却扑面而来、至真至诚。一个“开轩面场圃”的普通农家,一顿极为普通的“鸡黍”饭,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叙述层次也完全是顺其自然,却被表现的如此富有诗意,笔调竟然如此轻松,使我们忘记这居然是一首格律森严的律诗。闻一多说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孟浩然》),沈德潜称赞此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都意在称赞孟诗这种质朴平淡的风格。他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更是家家户户作为童蒙教材。平易浅切、自然天成,没有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但它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整首诗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又悠远深厚。他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是一首风韵天成的小诗,淡中有味,含而不露,虽在表现

三、诗歌如何做到显豁

1、向现实生活学习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歌构思奇特、风趣诙谐,笔随景转,被人誉为“诚斋体”。“诚斋体”的基本精神就是回归自然,于宋代大多数诗人尤其是江西派的注重书本和内省不同,杨万里强调“感物”,向生活学习。他说:“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读张文潜诗》),这里的“天”即指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万物。他把向生活学习作为诗歌创作的一条根本法则:“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名句都极富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而准确,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题湘中馆》);“风烟绿水青山国,篱落紫茄黄豆家”(《山村》);“风将春色归沙草,天放晴光入浪花”(过平望));“青编翠竹风窗月,白洒红

向生活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向民间学习语言。民间的口语非常生动通俗,很多古典诗人都刻意将生动的民间口语采入自己的诗中,以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杜甫就是其中极为成功的一位。尽管他很讲究字句的推敲,“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很讲求格律的精严,“老来渐于诗律细”,但并不排除他对民间口语的吸收和运用,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的“叫妇开大瓶”,“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俱是口语,将老农的豪放,待客的真诚毕肖画出。《草堂》中的“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

袁枚在《随园诗论》中记述了自己向“村童牧竖”学习语言的体会,他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他举了两个小故事:有年十月,正是梅花开放的季节,一天,有个担粪的农民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他:“梅树有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大为赞赏,认为这句话很富于诗意,于是马上写进诗里:“月印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又有一次,他在二月出门远行,有个和尚送他上船,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不胜惋惜地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诗人很受启发,于是又得诗二句:“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继承前人优秀传统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诗经》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显豁诗风优秀源头。其中的《国风》和《小雅》“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内容紧扣民众生活,它是民众感情的自然宣泄,基调健康真挚,风格朴实醇厚,像《

3、忌粗率肤浅

显豁不是肤浅,直白也不等于粗率,它还需要内蕴的深厚和情感的丰富。宋人周必大曾说:“白香山,诗似平易,观所间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跋宋景文唐史稿》)。可见白居易平易朴实的语言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一番认真的推敲修改,是诗人炉火纯青的表现,其中蕴涵着诗人的刻意追求和一番苦心。在创作实践中,白居易是有意识的学习吸纳民歌中的语言,模仿民歌所写的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如《浪淘沙词六首》第四首:“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似觉海非深”;《池上二绝》:“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将瞬间的情景描写下来,充满天真的童趣。

贺裳曾称赞“郑谷诗以浅切而妙”(《载酒园诗话又编》)。所谓浅切是指郑诗诗意浅近明白,不晦涩深奥;所谓“妙”则指其浅切之外又意蕴丰厚深远。他举郑诗《敷溪高士》为例:“敷溪南岸掩柴荆,挂却朝衣爱净名。闲得林园栽树法,喜闻儿侄读书声。眠窗日暖添幽梦,步野风清散酒

以俗事俗物入诗虽则真实自然但缺少文学美感,这也是追求显豁诗风时极力注意避免的,如梅尧臣《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诗作,竟然以喝茶肚子响,入厕见鸦啄蛆虫等极为粗俗的东西入诗,不仅不能引起丝毫的美感,而且粗俗得近丑陋了。

1、情感的天地里,仅靠付出,再多的努力,只是动情,难生爱情。感动能催生恋情,但我们总不能天天感动,付出能获得爱情,但我们难能处处付出,爱需要欣赏,情需要喜欢。

2、他不曾对你呵护备至,也好,至少将来你不会不舍得离开。能拴牢一个女人的,未必是爱情,而是呵护。享受别人的照顾,的确是会上瘾的。这就是为什么"爱你的"总能打败"你爱的",因为人性的需求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孤单地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找到一个人,能对自己好……

3、我妈妈总有办法搞定一切,我总有办法搞砸一切。你可以想象,妈妈对着我,血都要吐三升。

4、佛言,人生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景不动难,善解方便难。《四十二章经》

5、宽恕众生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充满怨恨的生活,只会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

6、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法句譬喻经》

7、人的心灵世界,既是波涛汹涌,因着七情六欲在推波助澜,又是纷扰不 安,因为它不断攀援和执着。于是,要让心灵安定下来,开展自在、充实和 喜悦的生活,并不容易,除非能在种种情境中把事理看清楚。"看清楚"便 是开悟。

8、未来是一个悬念。生活如同一场球赛,不知道结果永远比知道结果有趣,假设未来失去悬念了,活着还有何乐趣可言?正因为未来没有揭晓,所以,我们能尽情地幻想,尽情地设计未来愿景。有时候,可能梦想成真;有时候,梦想只是梦想,不管怎样,人类需要受到梦想的引导。

9、"知义",即懂得教义。佛家的根本教义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懂得这一教义并勤而行之之人,必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一个活出了生命尊严的人。宋代高僧道楷禅师因拒绝接受皇帝的册封,扫了皇帝的面子,皇帝发怒了,敕令州官将他收押。州官钦佩道楷的道风,有心维护,故意问:"大师身体虚弱,容貌憔悴,是否已经生病?"

10、无功不受人禄,无助不受人礼。

11、所有痛苦中,亡国之苦最痛苦。

12、无论痛苦与快乐、成功与失败,一切都将在时间无声的脚步中成为过去。我们不必为暂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因为一切都将过去。时间如流水,流走的是光阴和生命,就让我们乐观豁达地对待生命中的潮起和潮落吧。

13、人生是一条弯曲的路,一头连着朝阳,一头连着夕照,这就要看我们留下怎样的脚印。上天把最珍贵的东西很公平地给了我们每一个人,那就是一每个人都拥有的生命。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它的珍贵,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懂生命,许多人一直都忽略了自己最珍贵的生命,而把毕生的时间用于追求那些虚幻的功名利禄上,纠缠在那些无谓的恩怨情仇之中。

14、若换个角度,换个心情,这个夜晚又是一个很美丽的星月天空。阒寂的夜晚,乾坤朗朗,星斗满天,它似一幅清隽淡雅的禅宗国画,当你一点一点去欣赏它时,会感到画上的那种灵秀、那种飘逸,正丝丝变成些许莫名的宁静在不经意间慢慢充盈着你的全身。其中的诗情画意,一切尽在这不言中。

15、何为旅行?旅行不是一次出行,也不只是一个假期。旅行是一个过程,一次发现。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真正的旅行让我们直面自我。旅行不仅让我们看到世界,更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究竟,是我们创造了旅行。还是旅行造就了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行。生命将引领你去向何方?

16、人的身体,贪心一动就会生津,哀心一动就会生泪,愧心一动就会生汗,欲心一动就会生精。

17、言谈的优美与雅致比话题的份量与深度更重要。

18、通过努力,你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只要你形成和塑造了你的心态,你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19、没有人会太过关心你除非你很漂亮或濒临死亡阳光的热情感染不了你,我知道你只属于深夜或凌晨,却很难有那么一个在夜里为你难眠等待的人。

20、婴儿应该服从父母;青年不要异想天开;成人最好小心谨慎;老人适宜闭门思过。

21、苦难磨炼我们的意志,可是说它好话的人不多。

22、一个乐观主义者也有皱眉头的时候——如果他被鲨鱼吞到肚子里,也得好好盘算一下如何从里面逃出来。

23、念,轻落眉间荡起一缕清欢。一个"念"字圈住了心,附着在了灵魂上,在心上,在生命之旅上,谁人没有念?似水流年,一念春花秋月,一念云水天涯,生命中可念人有几人?可铭记的风景有几处?执着的心放不下的念又有几许?一个念字温柔了时光,也沧桑了流年。

24、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烦恼。但是,痛苦和快乐取决于你的内心。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

25、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

26、总有人离开,总有人到来。有时候就想面朝大海,发一个下午的呆。不言不语,放空自己。担心失去一个你在乎的人,情有可原,但是,担心失去一个不在乎你的人,没有必要。别左顾右盼,时间是有限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那不是爱,也不是恨,而是熟悉的人,渐渐就那么的变得陌生。

27、人生若似一条河,河里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

28、人生的路经历过,才知道有短有长;宁愿笑着流泪,也不哭着说后悔。

29、一切理想化的繁华表象,都会随着时间化为灰烬,都是虚空架构的烟火!

30、大包小包的袋子,他拎着。这样的场景似乎有些熟悉,在我那所剩无几的记忆中得到答案。门已经关上,或许这扇门不再为他开启,他的大门或许也永远不会为她敞开。但我知道,只有我,才能打开这两扇看似坚硬,其实是如此脆弱的门。当人真正领悟人生时,其实人生一直在分分离离中循环播放。

31、他们说改变需要好几年,可你去年还在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电影,背不同的包做不同的事;他们说改变是一瞬间的事,可你今年还是被同样的东西感动,还是保持同样的习惯,还是有着同样的心情。有些东西一直在变,但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只是那些坚持不再需要被人知道了。

32、这个世界上没有个人值得我为他哭,值得让我为他哭的那个人永远都不会让我哭。

33、习惯了独自生活,不管什么也不会觉得痛,也许痛麻木了身心。

34、成长就是你最亲爱的人逼着你做不喜欢事,你最初是不愿意的,然后你开始麻木。你不是喜欢听他们的夸赞,只是你从小被灌输的是不能给家里丢脸,不管怎么样,要给足他们面子,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35、有时候孤独到一个人说话,宁可承认自己孤僻也不想承认自己孤独,我不是一个人,我还有骗着自己的我啊。

36、我的理想就是每天准时上下班,下班后吃完饭洗完澡懒懒的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周末能跟朋友出去吃个饭。可现实是没沙发,没电视,没周末,甚至居无定所。

37、你认为的信任,再别人的眼中不值一提,甚至有些可笑,孤独的孤独,永远都是一个人。

38、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恐怖吗,你拼命的做善事,可就偏偏不被这个世界善待,你让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一个人怎么过。

39、最常走的那条小路上不知何时芬芳四起,最爱去的奶茶店近来一直在放我喜欢的歌,一直留恋的刀削面搬走许久后又归来……平淡里的小感动,都是我幸福的来源啊!

40、过去谁对谁错,我们都既往不咎,我们要并肩面对以后,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以后了。而以后,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41、我很想你,每一个清晨每一次呼吸,当我感到我存在,我就无时不刻都在想你,不知道用什么言语,什么言语也无法表达我的想念。

42、想吃的东西都能吃到,想去的地方都能到达,想喜欢的人刚刚好也喜欢自己,想睡觉的时候就能睡觉,每天平平淡淡又自由浪漫。

43、以前我总是看不起很多人,现在觉得很多人看不起我,这就是长大。

44、回忆就是这样,如果真的让你能回去,就失去了回忆的味道了!就是因为它的不可改变,才让咱们的回忆丰富多彩。

45、[xx]岁之前我的青春,肆意张扬!后来的清淡不如白开水。就快要[xx]岁的时候,才发现错过了一大段年华。希望没好好享受青春,好好享受时光,慢慢老去!

46、一个人去大街上走了会儿,望着街上成双入对的人儿,发了条轻描淡写的朋友圈,却很少人回应,真的,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如此孤独。

47、或许一个人的生活显得更加孤独,但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总会有一个人会来我的身边,说不定就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48、终究是一个人,才能抗过所有,迎来阳光。过去的,封存在记忆里,才会是美好的。这些,我们都会慢慢明白。

49、年少最懵懂,昨日已翻去,未来无期,让人抿笑,岁月神偷,但一定带不走你我心中的哪个风马少年。

50、终要一个人走,你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

51、遇见你,是我最美丽的意外。

52、不要总为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耿耿于怀。

53、真正的梦想,永远在实现之中,更在坚持之中。累了,就停一停,让手贴着手,温暖冷漠的岁月;苦了,就笑一笑,让心贴着心,体味至爱的抚摸;哭了,就让泪水尽情流淌,痛彻心菲也是精彩。选择一条道路,就选择一种人生一种无悔一种执著。阴霾终会荡尽,狞笑终是无聊,卑鄙终会沉寂。

54、你的心是我去到世界尽头也想回来的地方。

55、我们这一生走来,会遇见很多不同的人。他们在你生命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总会离开,剩下的人少了又少,最后只会留下自己,但没关系,太阳升起的时候,还有影子陪你。

56、依靠众人的力量,就会天下无敌,依靠众人的智慧,那么前面在大的困境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亲情无价,友谊万岁,团结就是力量,请珍惜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祝他们身体健康,永远开心!

57、生活与人生无论是谁,其定义原本就是精彩与美丽。而这种精彩与美丽,不是从一个起点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终点,而是从起点到达终点过程之中,你是否选择了一种方式适合自己。

58、儿童有本能,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教育的真正主体—生命自身"。

59、也许,人是很难真正改变的,内核的东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场景的变化反而证明了内核的坚固。

60、风不懂云的流浪。天不懂雨的落魄。眼不懂泪的懦弱。所以你不懂我的选择。也可以不懂我的忧伤。不是每一团体都一定要高兴。不是每一种痛都一定要诉说。

61、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62、第一,如果你觉得那个情敌比你优秀,嫉妒便伴随着自卑,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自己的弱点而痛苦。

63、对我不满足,请直接来给我说,别到别人哪里去宣泄你无处安顿的情绪。

64、人往往以拥有幸福时不珍惜,比及失去之后才以为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