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描述的算法,但是计算机是无法“看得懂,听得见”的。因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翻译成计算机程序。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为了实现算法中的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前三种算法语句,它们基本上是对应于算法中的顺序结构的。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语句的用途,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三种语句的了解和实现,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习算法语句,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算法,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结合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计算机上实现算法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引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在体会三种语句结构格式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充分挖掘三种算法语句的格式特点及意义,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三种算法语句的思想与特征.
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约5分钟)
在课的开始,我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将课本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这样能够激起他们对接下来的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探究新知(约15分钟)
这里我先给出一个题目:用描点法作出函数
的图象,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象时,需要先求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编写程序,分别计算当
时的函数值。(程序由我在课前准备好,教学中直接调用运行)
程序:INPUT“x=”;x 输入语句
y=x^3+3*x^2-24*x+30 赋值语句
PRINT x 输出语句
PRINT y 输出语句
(学生们先看,再跟着做,先不必深究该程序如何得来,只要模仿编写程序,通过运行自己编写的程序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
之后,我向学生们提问:在这个程序中,他们觉得哪些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同学们互相交流、议论、猜想、概括出结论。提示:“input”和“print”的中文意思,还要请学生们注意到在赋值语句中的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此过程由老师引导,学生们自己讨论并总结出什么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样比老师直接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效果更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在1.1.2中程序框图中的输入框,输出框的内容怎样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来表达?(学生讨论、交流想法,然后请学生作答)这样可以及时应用刚刚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3.例题精析(约12分钟)
在本环节中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三道例题,这三道例题均选自课本的例2、例3和例4,学生通过这几道例题的讲解,结合计算机程序上机运用,可以掌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前三种算法语句,体会到他们在程序中的意义和作用。
4.课堂精练(约4分钟)
P15 练习 1.
提问:如果要求输入一个摄氏温度,输出其相应的华氏温度,又该如何设计程序?(学生课后思考,讨论完成)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们思考,发散思维。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⑴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的结构特点及联系
⑵应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解决数学问题
⑶ 赋值语句中“=”的作用及应用
⑷编程一般的步骤:先写出算法,再进行编程。
6.布置作业
P23 习题1.2 A组 1(2)、2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7.板书设计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描述的算法,但是计算机是无法“看得懂,听得见”的。因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翻译成计算机程序。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为了实现算法中的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前三种算法语句,它们基本上是对应于算法中的顺序结构的。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语句的用途,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三种语句的了解和实现,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习算法语句,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算法,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结合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计算机上实现算法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引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在体会三种语句结构格式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充分挖掘三种算法语句的格式特点及意义,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三种算法语句的思想与特征.
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约5分钟)
在课的开始,我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将课本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这样能够激起他们对接下来的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探究新知(约15分钟)
这里我先给出一个题目:用描点法作出函数
的图象,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象时,需要先求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编写程序,分别计算当
时的函数值。(程序由我在课前准备好,教学中直接调用运行)
程序:INPUT“x=”;x 输入语句
y=x^3+3*x^2-24*x+30 赋值语句
PRINT x 输出语句
PRINT y 输出语句
(学生们先看,再跟着做,先不必深究该程序如何得来,只要模仿编写程序,通过运行自己编写的程序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
之后,我向学生们提问:在这个程序中,他们觉得哪些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同学们互相交流、议论、猜想、概括出结论。提示:“input”和“print”的中文意思,还要请学生们注意到在赋值语句中的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此过程由老师引导,学生们自己讨论并总结出什么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样比老师直接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效果更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在1.1.2中程序框图中的输入框,输出框的内容怎样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来表达?(学生讨论、交流想法,然后请学生作答)这样可以及时应用刚刚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3.例题精析(约12分钟)
在本环节中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三道例题,这三道例题均选自课本的例2、例3和例4,学生通过这几道例题的讲解,结合计算机程序上机运用,可以掌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前三种算法语句,体会到他们在程序中的意义和作用。
4.课堂精练(约4分钟)
P15 练习 1.
提问:如果要求输入一个摄氏温度,输出其相应的华氏温度,又该如何设计程序?(学生课后思考,讨论完成)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们思考,发散思维。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⑴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的结构特点及联系
⑵应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解决数学问题
⑶ 赋值语句中“=”的作用及应用
⑷编程一般的步骤:先写出算法,再进行编程。
6.布置作业
P23 习题1.2 A组 1(2)、2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7.板书设计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1
算法的概念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
程序框图
(一)程序构图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图形、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循
环
结
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1.2.1
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3、赋值语句
(1)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2)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
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
变量;(3)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的。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4)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
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5)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注意: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2=X是错误的。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如“A=B”“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分析:在IF—THEN—ELSE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语句2”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END 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后面的语句2 1.3.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1):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则用除数
RRS0和一个余数R0;
(2):若0=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
R0得到一个商S1和一个余数R1;RRR(3):若1=0,则1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1≠0,
R0除以余数R1得到一个商S2和一个余数R2;?? 依次计算直至Rn=0,此时所得到的Rn?1即为所
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
我国早期也有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在《九章算术》中有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翻译为:(1):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2):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例2 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 分析:(略)
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1)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2)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得到,而更相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
1.3.2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1、秦九韶算法概念:
f(x)=anxn+an-1xn-1+….+a1x+a0求值问题
f(x)=anxn+an-1xn-1+….+a1x+a0=( anxn-1+an-1xn-2+….+a1)x+a0 =(( anxn-2+an-1xn-3+….+a2)x+a1)x+a0
=......=(...( anx+an-1)x+an-2)x+...+a1)x+a0
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1=anx+an-1
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v2=v1x+an-2 v3=v2x+an-3......vn=vn-1x+a0
这样,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第二章 统计
2.1.1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1)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⑶计算机模拟法;⑷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1)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3)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例:请调查你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做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
5.随机数表法:例:利用随机数表在所在的班级中抽取10位同学参加某项活动。 2.1.2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2.1.3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