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杨氏之子的经典语录 正文

杨氏之子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1-13 15:59:52

1、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2、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9、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0、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4、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1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4、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请关注:关于励志的格言 人生励志格言、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请关注:关于励志的格言 人生励志格言

30、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2、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3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4、满招损,谦受益。

35、他坐拥江山如画,却甘为他覆了江山袖手天下。

36、世道尽灭,天地混沌,又与我何干?

37、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3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0、橱窗里盛放的琳琅满目是阜盛而过的年华栩栩生辉。

41、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42、天若赐我辉煌,我定比天猖狂。

43、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4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5、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4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7、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48、这世界上一旦完全沉寂时,也不知它是在悲哀,还是在伤情。

49、世人于姐皆草菅,不问红尘问苍天。

50、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⑴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⑵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⑶ 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⑴ 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⑵ 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⑶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⑷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⑸ 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⑹ 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练习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⑴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⑴ 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教学建议】

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对擂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读背课文。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文言文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三、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3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教案《1文言文两则教案》。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2次)

2、试背全文

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

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七、布置作业:

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 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是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学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学奕》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因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尽管学生以前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了接触和了解,但前两篇相比本文来说比较浅显。因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