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评价读经的经典语录 正文

评价读经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4-11-13 23:29:32

世间出世间

纵挨拶得去

还端的也来

必须世网忽裂

然后古佛重生

遍七处而恒演

历九会以同宣

不必分皮分髓

自然无二无三

不必力追往古

只须尽却今时

不从痛处—扎

安能绝后再苏

不可触着露柱

许你放下馒头

不可随草鞋辊

正好将柱杖敲

不可预搔待痒

须要趁水和泥

不肯筑破饭袋

安能咬断铁钉

不怕风摇铁柱

要防虎咬大虫

不识无说无闻

那有大休大歇

不在十分之内

要超七佛之前

出两头致一间

离四句绝百非

出五位君臣外

在六时茶饭中

此间有劳大众

何处看破国师

此中元无勾绊

何处更有波吒

打水鱼惊棒折

闻钟山响心空

到底仙山不俗

毕竟佛法无边

地下有憨和尚

天上无俗神仙

动口不胜诘屈

开眼怎么现成

凡事付之一笑

于人无所不容

饭僧米不待拣

供佛土亦可焚

放下兜搜面孔

敲缺啖啄牙根

放下面前锹子

横吞并上辘轳

费却几多盐酱

放下是个馒头

干青云而直上

障百川以东之

供养三尊古佛

灭度一切众生

喝醒花间蝶梦

堂开莲社香光远

门对蒿峰云路幽

堂上有僧皆佛印

座中无客不东坡

天赐石麟庭降福

怀投玉燕室生香

天开佛国三千界

日照禅林第一山

天开图画神来笔

梦接家山更外青

天生佛石苔攒髻

洞有神猿臂挂松

天下名山僧占多

世上善言佛说尽

铁棒头不沾热血

酸虀罐也饱枯肠

万般热恼钉难拔

一架枯禅铁也穿

万德洪名常忆念

百般幻病自消除

万法皆空明佛性

一尘不染是禅心

万古是非浑若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万籁无声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万物静观皆自得

一生爱好是天然

微雨洒花千点泪

淡烟笼竹一堆愁

为利众生而出现

不染世法如虚空

为人定要培心地

学佛方能悟性天

为汝演说菩提法

至心忆念大悲尊

为什讨鼻孔不着

会须以眼角敲开

惟大英雄能觉悟

为诸菩萨振纲常

惟有洗心能革面

虽非造极已登峰

未上堂莫打退鼓

有去路要会转身

未有缝时用针扎

岂无落处要冰消

闻不可闻须悄二

会即便会莫忉三

问大士为何倒坐

恨世人不肯回头

问菩萨缘何倒坐

笑世人不肯回头

我心无著离诸垢

智眼常明如日光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无量法门皆自在

一切智性如虚空

无情痴汉才伸指

穿耳胡僧便点头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无畏力寻声救苦

大悲心说法随机

无眼耳鼻舌身意

是般若波罗蜜多

无有少法才为法

若干种心即非心

鼯鼠声中雷楔响

髑髅影里棒头尖

五观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悟明理念为真念

转得凡心即佛心

悟破世事无一语

惮透人生了无痕

西台义动三千客

北斗光明二百州

西天竹叶千年翠

南海莲花九品香

悉灭众生烦恼闇

恒涂净戒真实香

悉能悟入如来智

未曾暂起分别心

悉使众生离诸苦

普于十方演妙音

洗钵归来云满袖

读经空处雨飞花

洗钵归来云满袖

谈经空处雨飞花

洗菜莫教流去叶

见桃犹记旧时花

洗热肠泉是冷好

卫净土峰特飞来

洗胸内尘恶用水

传教外法卖死猫

喜舍慈悲皆具足

愿行动德所庄严

细翦山云缝破衲

闲捞溪月作蒲团

闲云野鹤自来去

白石清泉无是非

显示一切如来说

发生无量欢喜心

显现明净智慧灯

永灭生死愚痴闇

相好庄严甚微妙

智慧广大如虚空

香气普熏于一切

大悲广济诸群生

香烟传出千年事

灯蕊结成如意花

拈来水内鱼踪

何曾落于声后

不可坐在悟中

荷担如来家业

依持圆觉伽蓝

几人错过在此

道他欠少什么

将谓有个入处

元来无你问底

解证般若是首

修行持戒为师

净门一尘不染

土寺五戒森严

净则一尘不染

明来万法皆空

径险不生苔藓

树古突出爪牙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空里砒绵里刺

昨日雨今日晴

老鼠吃盐易学

猢狲齧雪难当

离此物即此物

得一朝过一朝

量水打罐不拙

吹毛觅缝何痴

莫道心元似石

须知佛亦是尘

莫云一丝不挂

须知双眼难瞒

木札焚钉铁饭

折主丈被草鞋

那个何如这个

收的即是放的

你几时曾到此

我近日不恁么

破柴须用钝斧

拨翳何必金针

千般救苦胸怀

一片慈悲心肠

牵牛不纳皮角

打虎先去爪牙

切忌高挥大抹

不妨暗放明收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若不钻冰取火

安能握土成金

若非大开天眼

安能高拍祖肩

若能当下了了

何须道个如如

若舍了粪墼子

又安有牟尼珠

若学寒猿捉影

须防饿虎回头

若知虚空是橛

好把热铁为丸

是谁直抱佛脚

有狗要取人心

守此饥寒足矣

敢云丘壑过之

谁是个中真谛

我有教外别传

虽云足下泥深

管取额头汗出

无长绳系白日

有布袋盛乌龟

无慧剑有慧剑

非灵山即灵山

洗热肠泉是冷

护净土峰故飞

洗水还须用水

出泥元不染泥

喜现庄严国土

欣沐佛陀灵光

笑不了古今事

看得见去来人

修到一尘不染

悟来五蕴皆空

俨然荩中佛刹

宛如劫外优昙

咬铁馒头无馅

堆雪狮子有声

要去眼中援楔

须从身里出门

一山恁么可爱

几人于此茫然

一柱擎天挹秀

万峰涌地争妍

易吞几颗碎米

难消一个铁丸

元无一时不在

何劳八字打开

知我说法如筏

不应住色生心

只要转身通气

不可啮镞吹毛

只因划地不会

所以一旦豁然

只因奈你不过

所以惟我独尊

转身元无钳键

动口便是啀喍

纵云伸手即得

须知对面难逢

作么生折合去

但随分纳些来

安知住世君非佛

想是前身我亦僧

安住诸佛菩提道

不起凡夫染污心

案上梵经皆贝叶

佛前灯焰透莲花

傲骨虚怀真识量

热肠冷眼大慈悲

白日白天谁歇脚

云来云去本无心

白云景里传心处

流水声中选佛场

白云影里传心处

流水谿边选佛场

百尺金身开翠壁

千年石罅泻寒声

百年过客无常主

三日为僧不愿官

半个窗中山有色

三根椽下我无禅

半个蒲团天地老

一声清磬古今空

半疋蕉布三条线

千尺松梯一把茅

宝地遍治功德润

香台恒拥吉祥花

宝塔应天真突兀

梵宫离地恰清凉

饱经世故慵开口

看破人情只点头

北斗七星三四点

南山万寿十千年

本性真常离分别

智慧广大如虚空

钵囊里有山最小

蒲团上觅路何长

不必栽松为榜样

何妨煮雪是家风

不必作此无用法

还须觅个有心人

不待海枯才见底

但逢月上便敲门

不独峨眉幻银色

从教大地变黄金

不妨饿虎当门卧

莫学波斯仰面看

不顾手辣成误会

但将心狠作慈航

不可堕有为去处

亦岂在无字壳中

不劳更问暗号子

只须放下赤肉团

不随人世争红紫

颇有仙风伴寂寥

不为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为虚空安耳穴

何妨露柱戴笼头

不因财色毁心志

应须清寒磨悟根

不因僧来方称寺

但有性现便成佛

不于其中起分别

是故此处最吉祥

布袋全空容甚物

跏趺半坐笑何人

埠向西方成佛地

头朝彼岸即天堂

才触云片又一点

不沾半字是三玄

禅房冷静三更月

丈室长明半夜灯

禅林常踱本无我

心经时参不需言

禅门倚云烟明灭

幽人随风迹有无

禅宗霸业青山在

越海吴江白雾笼

长藤难挽波斯脚

俊鹞偏搭烈士锋

常不饥讨什么碗

凡有相皆唤作猫

常得出家修净戒

恒以正法御群生

常得出家修净戒

普为众生作世灯

常乐慈悲性欢喜

其心善软恒清凉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常能具持清净戒

速成无上功德幢

常叹诸佛胜妙戒

增长众生清净心

常为诸佛所护念

当净其意如虚空

常行清净菩提道

愿得端严相好身

常行清净菩提道

而兴广大慈愍心

常有欲以观其窍

应无住而生其心

朝夕香花传法宝

晨昏钟鼓祝皇图

潮声自演大乘法

塔影常圆无住身

成就甚深平等忍

增长如空大智心

吃亏者岂无大肚

笑杀人不肯回头

尺水丈波无地主

五山十刹有吾家

出生无上菩提树

长养最胜智慧门

除灭一切嗔恚毒

令生无量欢喜心

处处无非菩提海

山山尽是普陀崖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春梦有时来枕畔

夕阳依旧上帘钩

春秋阅尽水长冷

风雨到来山欲飞

慈颜一笑了千事

大肚三通行万船

此间要全不见我

以后莫错举似人

此乃能入如来智

而不生于取著心

此事有无须问狗

当人杀活莫争猫

从无字中下注脚

在有力处打转身

翠柏苍松皆真性

云行水流亦禅机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流水是禅心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红树尽禅机

翠竹黄花谈般若

白云芳草悟禅机

大悲哀愍救一切

妙音演说遍十方

大大肚能容万物

微微笑看破群生

大肚能容天下事

善心不染世间尘

大肚皮包藏古今

一笑后渡灭人天

大肚皮包藏今古

一笑后度灭人天

大肚中包藏世界

一笑后吐出乾坤

大观自合难为水

小醉谁云不是禅

大护法不见僧过

善知识能调物情

但去展手全遮却

不待掀眉早放开

但有袒怀大欢喜

不嫌成佛后如来

但有言抛于背后

为无眼摆在面前

但愿普与众生乐

未曾暂起戏论心

但做得来皆事业

若推不去即因缘

当下机能收能放

末后句是有是无

到别处不得错举

在此间果是难瞒

到此方知官是梦

前身安见我非僧

到此即空还即色

迩时宜雨亦宜晴

到此已为无俗虑

上来自觉有天然

得佛究竟诸安乐

起深清净大慈悲

得入普贤深行愿

常放智日大光明

登峰始识天台寺

入室还寻智者龛

谛观诸法真实性

不起凡夫染污心

调伏众生无懈倦

觉悟法性如虚空

掉棒莫惊瞌睡虎

渡江须用没毛驴

定中金磬天边落

悟后云关夜半开

东林香积寻源远

慧海慈航得意游

度脱一切众生海

得成最上世间灯

渡人不需仙与佛

济世只在真和善

断岩虽是偏多雨

破衲从来不畏风

对古佛原无鼻孔

尽大地是只眼睛

恶水泼来浇滑喘

寒冰嚼去暖枯肠

而于诸有无行著

为度众生普现身

二十年中除粪子

千重岭外打柴人

发心愿得无师道

为众能开甘露门

法法须通无我法

空空莫学有心空

法身示现无真实

慈心普遍等虚空

法性真常离心念

佛眼广大如虚空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能空现在身

凡有言皆说家丑

必无路才是吾宗

凡有言总是魔说

若无棒难见吾宗

饭里有沙需细嚼

水中无骨莫横吞

梵纲庄严含万象

月轮清净印千江

方便门中旁瞥去

獦狙队里活拏来

方便随宜而化度

利乐平等无怨亲

方山塔影屏红日

古寺钟声隐翠林

放大光明令觉悟

离诸热恼恒清凉

放下罢一丝不挂

看起来万法皆空

放下时何物是我

担取去那个为谁

放下时无些气息

举起处有个拳头

分别世界诸法相

安立众生净戒中

风动香烟浮绮阁

月移花影上雕檐

风来碧柳摇宫线

日晃金轮见佛光

风敲竹户茶初熟

月到山门僧未归

风雨百灵朝梵刹

乾坤一柱奠岩疆

风雨春秋石生灵

烟云岁月禅入心

风云过眼浑无住

水月盟心道自修

佛本心中何所求

路在脚下无须觅

佛道不从心外觅

禅机但向静中参

佛恩高厚宜曰载

法旨渊深首赞阿

佛法能破愚痴暗

学佛点燃智慧灯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福德如空无有尽

佛境甚深难可思

福德如空无有尽

大悲念物靡不周

福地洞天藏古寺

桃花仙源现今朝

福基始得静中悟

善果须以心上培

甘露瓶中荣宝树

慈云座下锡祥麟

高卧白云世味淡

静依紫竹尘情清

供养一切诸佛海

一, 微笑

1, 微笑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2,微笑使疲劳的人得到安适;

3, 微笑使颓唐的人得到鼓励;4,微笑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

二, 思虑与知过

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2,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 智者改过,必知迁善;4愚者耻过,必知向上。

三, 真正的内涵

1, 真正的力量是忍耐;2,真正的智能是宽厚;

3, 真正的慈悲是包容;4,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四, 缺陷

1, 人无全功;2,人无全能;

3, 物无全用;4,心无全善。

五, 真正的享受

1, 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2,享受财富不如享受书香;

3, 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4,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舍。

六, 进退有道

1, 快速而不马虎;2,谨慎而不保守;

3, 谦虚而不卑贱;4,礼让而不畏缩。

七, 六种助缘

1, 微笑能助长我们的活力;2,宽恕能助长我们的气度;3,包容能助长我们的和-谐;

4,放生能助长我们的寿命;5,慈悲能助长我们的人缘;6,读经能助长我们的智能。

八, 知书达礼

1, 是非创造智能之人;2,反省创造完善之人;

3, 读书创造达礼之人;4,教育创造理性之人。

九, 勇者的风度

1, 大事难事看担当;2,逆境顺境看襟度;

3, 临喜临怒看涵养;4,群行群止看识见。

十, 天堂的样子

1, 心中无事就是天堂的花香;2,赞叹妙语就是天堂的音乐;

3,尊重包容就是天堂的光明;4,少瞋少贪就是天堂的现前。

如你欢笑,周遭的人也会跟着笑;假如你悲愁,左右的人也会跟着愁;假如你歌咏,旁边的人也会跟着唱;假如你幽默,听到的人就会欢喜!

当你心里感到:天地与我同在,山河大地供我遨游,花草树木让我欣赏,芸芸众生皆作我的朋友,那你的生活将会充实、富裕的。

天堂地狱在那里?与人计较、猜疑忿恨、心中充满贪嗔痴,就是地狱。

忘却人我是非、慷慨布施、欢喜赞美、处处慈心待人,就是天堂。

如果你没有给予别人最好的,你就不应该要求别人给你最好的。

时时以一颗欢喜心、结缘心、感恩心、服务心待人接物,生命就像沐浴在朝阳下的鲜花,特别动人美丽。

人生之所以能有成就,来自于父母、师长、亲朋的助缘很多。靠我们自己成就的是很有限的。

不肯结缘者,人生会慢慢贫穷;肯结缘者,福德因缘会愈来愈深厚。什么人最富有?心存感恩、懂得惜福的人,就是最富裕的拥有者。

能将身边的人、事、物看成与自己有关,即无分别心。

人会有烦恼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分别心而生起差别相。

被人冤枉,受人委屈,没有关系。时间会洗清一切,任何人冤枉我、欺侮我、都不要紧,因果佛菩萨不会冤枉我、欺侮我。

师长引导我们具足德行,使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罗盘指示方向,不致迷失沉堕,所以应该常思感恩图。

人只要欢喜,心甘情愿,做任何一件事,就不会辛苦。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 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帮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被人利用,不是坏事;能被人利用,表示还有一些能力,还有存在的价值,对社会人类尚能提供微薄的力量。

佛法在恭敬中求。能感恩、惜缘、惜福、这都是心灵财富的能。

一个学佛的人,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对待众生要从《有缘》的感情做到《无缘》的感情。

1.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2.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3.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4. 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5.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6.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7. 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8.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9.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10.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1.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12.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13. 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14.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15.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16.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17.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18. 不住六尘生心。

19.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20. 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21. 念是业识,而性体中并无是事。

22. 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23. 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24.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

25. 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26. 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

27. 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

28. 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法不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29. 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30. 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31. 解在行处,行在解处。

32. 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

33. 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

34. 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

35.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36.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37. 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38. 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

39. 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40. 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41. 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42. 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43. 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44. 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45. 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

46. 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47. 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48.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节虚心是我师。

49.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50. 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51. 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52. 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53.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54. 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无心故。

55. 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56. 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57. 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58. 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59.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60.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61.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62.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63.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64.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65. 烦恼即是菩提。

66.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67.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68.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69.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70.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71.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

72.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73.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74.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75.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76.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77.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78.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79. 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80. 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81. 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82.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

83. 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84. 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85. 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86.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87. 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88.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89.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90.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91.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92.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93.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妄想永息。

94. 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95. 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96. 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

97. 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98. 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忄与(烦恼),非邪非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

99.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

100.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101. 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畏之妨修正法。

102. 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103.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104.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105. 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錬德器,博综智能。

106. 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罗嗦。

107. 自性本来清静,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108.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109.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110.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111.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112.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113.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114.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

115.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116. 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117. 下手时,须至苦至毒,方始不虚付授也。

118. 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119.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120.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121. 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122. 事理即融,断灭亦空,佛自现前,如日之中。

123.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124.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125. 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126.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127. 百丈禅师:「夫读经看教,皆须宛转归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

《佛学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