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许渊冲语录写作目标 正文

许渊冲语录写作目标

时间:2024-09-20 16:56:05

2017年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篇一】

古往今来,人们总爱看那些顶尖的人聚在一起,要么相辅相成演一出“将相和”,要么互相较劲来一场“关公战秦琼”,因为都是人中龙凤,所以怎么看都觉得善心悦目。在上周末播出的《朗读者》中,两代“央视一姐”倪萍和董卿第一次在荧幕上同框,同样的温婉大气又充满知性魅力,两人携手的画面让不少观众直呼“活久见”。而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为前辈的倪萍更表示与董卿对谈有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毫不吝惜对董卿的赞赏之情,直言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主持人。对于未来,年近耳顺之年的倪萍表现得非常平和,她坦言生命中还有很多想努力的东西,比如写一部长篇的书就是她未来的理想之一。

与董卿惺惺相惜: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主持人

从1991年起,倪萍曾先后13次主持过春节联欢晚会,而董卿在今年刚刚追上前辈的脚步,也成了央视目前主持春晚最多的女主持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两位不同时代的“央视一姐”执手相看,让不少观众感叹“莫名就有种感动”,而倪萍也在采访中坦言一见董卿内心也颇为激动,“可能有互相欣赏的原因”。虽然两人在《朗读者》之前从未有同台的机会,但倪萍坦言与董卿一起有种十分熟悉的感觉,“在台词上根本不用提前准备,我们知道对方想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我很喜欢她。”

二十多年前,倪萍加盟央视开始主持《综艺大观》,几乎仅凭一己之力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综艺潮流。而如今,《朗读者》不仅让董卿完成了一次从主持到制作人的华丽转身,也让无数观众爱上了朗读。身为前辈,在亲眼见证了后辈的努力和成就后,倪萍也不由流露出一股惺惺相惜之情,“董卿转型转得非常好,她是一个内心资质很高的主持人,有大台的风范,也非常勤奋努力,我觉得现在挺需要这样的主持人的。”

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是一起读金庸、三国

在《朗读者》中,几乎每一期都会有嘉宾为自己的孩子朗读,从柳传志到郑渊洁再到麦家,这份舐犊之情总能让观众为之感动。而同样作为家长,倪萍对于儿子的感情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治愈儿子的先天疾病,倪萍几乎放弃了从前的一切,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

不过这次在节目中,倪萍没有选择为孩子朗读,而是将这份礼物送给了多年来一直陪伴着她的观众。或许对倪萍来说,在舞台上观众是她最关心的人,而孩子则是生活中的至爱。倪萍坦言,平时只要有休息时间,自己就会去陪儿子。在谈到为孩子朗读的问题时,倪萍表示自己在家中经常和孩子一同读书,“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比如我们一起看金庸和三国,我觉得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不做主持也会坚持写作:未来的理想是写长篇的书

2014年,倪萍在阔别主持舞台十年后再度回到央视主持《等着我》,让观众们再度见到了熟悉的倪萍大姐。目前,除了主持,倪萍生活得怡然自得,除了照顾儿子,她还坚持着许多个人爱好。在采访中,倪萍表示目前还会坚持主持,并且没给自己定退休时间,一旦有一天不做主持了,“也有很多事可以做,写书画画,生命中还有许多想努力,还能上台阶的东西。”

之前,凭借散文集《日子》,倪萍还曾做过一段时间畅销作家。在《朗读者》中,倪萍朗读的也是自己写的《姥姥语录》。对于倪萍来说,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日子》和《姥姥语录》纪录的都是自己生活的点滴。而在经历过如此多的波折劫难后,写作的想法再度涌上了倪萍的心头。倪萍坦言,自己未来的理想就是写一部长篇的书,“我想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写我们姥姥,妈妈,我这一代,以她们为引子吧。我着重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感受,亲情和血缘的感受。我想我将来可以做这件事。”

2017年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篇二】

没想到会看的泪流满面。不论是濮存昕花白容颜回忆荣国威大夫救治其改变命运的感恩、国际医生对战火中儿童的祝福、柳传志简单质朴的婚姻致词,还是是朱生豪情诗下相恋依旧的爱人、刘瑜真挚的母爱,又或是耄耋老人醉心翻译事业,每一段真情点滴,都让人热泪盈眶。

来不及一一去了解朗读者本身的故事,但是他们带来的一段段文字,却可以细细品读。

濮存昕带来的是《老舍散文》中的《星月大师》。大师笔下总是那种淡淡的情怀,平静的叙事,却包含真情。“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在成长的`历程中,谁又没有遇到过需要感恩的人呢。

《答案在风中飘扬》那一声声质问,那一句句“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作者鲍勃·迪伦对战争的质疑、无奈和无国界医生蒋励面对超出救治范围的孕妇,感觉到的无力、无助以及快要崩溃都让我们更加祈盼和平。

柳传志的《写个儿子的信》更是一个平凡父亲对儿子的真情告白。“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正如当初自己的父亲将这句话告诉柳传志一样,如今他又把这句话告诉即将迈上人生新起点的儿子,这种减压式的鼓励放手让儿子去闯,和我们走出家门父母的那份殷切关怀毫无二般。

已经太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爱情,二十多年仍处于热恋中,为彼此读情诗。当他们读着朱生豪的情诗,双目对望走向彼此,就像董卿说的,我还很少羡慕一种生活,但你们描述的这种生活,真的让我特别羡慕。一起看花、看星星、看月亮,这样的日常,确定不是诗人笔下的臆想。“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真实得仿佛可以看到晨光中你熟睡的模样。“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你舍得么。“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爱而不得,即为羁绊。朱生豪和宋清如没有长久的过上这样的生活,但却成了鲜花山谷夫妇真真实实的日子。

认识刘瑜是看她的《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在她亲和俏皮的文字中是对公共社会的满满关怀,而这篇《愿你慢慢长大》则是击中心底的柔软处。面对百天的小女儿那种深爱、期待,忍不住给她列下来一条条。“这个清单已经太长了是吗?对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种苛刻是吗?好吧,与其说妈妈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不如说妈妈希望你能和妈妈相互勉励,帮助对方成为那样的人。”多么通达的母亲,不以自我意识绑架子女,只希望她快乐成长。“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亚洲首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译作就来不及读了,不过这位还精力旺盛的老人确实可爱到我了。在解释道自己名片上的“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笑着说自己是实事求是,“大家不知道看了没有,反正是书在那嘛。”讲到翻译林徽因的《别丢掉》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自己也笑起来了,但是忆及当时的爱而未得,双目盈泪,充沛的情感不能不引人动容。讲到翻译时,译文的比别人好,比以前的自己好,这种乐趣无人可以剥夺。在讲活着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有多少可以记忆的日子,一句“还有不知道哪位作家说的了”真的是将可爱的真性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我最开始看的时候,看到节目将访谈和朗读结合起来还是有质疑的,但正如节目最开始董卿语言真挚,包含深情的介绍这档节目“将值的尊重的生命和值的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本来还质疑主持人是否应该在访问别人时表露过多个人情感,却突然意识到她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倾听者,和我们一起感动其中。

第一期虽然都是好文,遇见这样宽泛的概念放上去也没错,但主题不够明确。可以想象作为节目第一期,又想有深度,又要有影响力,还有有收视率,选择时的纠结。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朗读,属于每一人。”期待下一期节目更多的好文和好故事。 

《朗读者》心得体会1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徐静蕾"不回头"

这一期的朗读者,徐静蕾作为唯一的女性带给我们的是一份对"选择"二字别样的认知。

她从做演员到当导演,从唱歌到写书又到北影教书,在诸多角色的变换之间,她早已从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女变做集众多奖项和荣誉于一身的女演员、青年导演,开始被大家称为"老徐"了。她说自己是一个"善变"的人,希望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什么东西做的不错的时候,她就会尝试着去选择另一种可能,朋友都说她有事业自毁倾向。她听从朋友的建议,开始尝试做导演,但选择一个新的工作方式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沟通交流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又是一个三分理想,七分固执的人,一旦认定的事却也是十头牛也拉不回的。

董卿"撞南墙"

94年的那个你,不也是陪着朋友去参加浙江电视台的招聘而初入主持行列么,你做主持、做编导、做剪辑……你也是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对不对?

96年的那个你,转战上海东方电视台,负责联络、催场、做剧务,璀璨的舞台不属于你。不甘寂寞的你去上戏学了编导,如今你真的做了导演不是么?

99年的那个你,第三次易主于上海卫视。新频道的新鲜劲一过,略感失落的你从红楼里,从唐诗宋词里汲取力量,勇敢选择了华东师范的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还记得千禧年的双向音乐会吗?那个得了金话筒的你。

02年之后啊,你进入央视,05年你荣登春晚,08年你主持奥运,10年你放声世博。事业上的进步却远远赶不上你那颗上进心,14年的你再一次选择拿起课本,回归学堂。

15年,你选择做导师,17年,你选择做制片人。无论未来的你还会选择怎样的身份转变,我们依旧陪你走过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此心不变……

《朗读者》心得体会2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的公众号,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众号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朗读者》心得体会3

日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点赞。《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次董卿则转型担任了《朗读者》的制片人。节目播出后,董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朗读者》首播的成绩让董卿十分兴奋,“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推动人心相互靠近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朗读者》也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给大家调制了一碗“文化鸡汤”。

谈起节目的制作初衷,董卿说,她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已经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因为我本身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从主持人转型为制作人,董卿坦言,这档节目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选择标准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绪感染力。据了解,在已经结束的录制中,很多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带来惊喜感动

在首期节目中,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嘉宾带来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宾方面,《朗读者》采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说:“起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我们发现,明星已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我们坚定地采用了 星素结合 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鲜花山谷”夫妇让她觉得节目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对很普通的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样能看懂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荧屏,此次的《朗读者》也是文化类节目,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对此董卿直言道:“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中国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起码这是一个风向标,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在董卿看来,文化类节目需要更精心的设计。节目制作之初,很多人担心老百姓看不懂这个节目。节目播出后,董卿难掩兴奋之情,给记者分享了她刚刚收到的各方反馈意见。董卿说,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他的讲述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关注和赞赏。“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和他的可爱、执著,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董卿说,“对于这档节目,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告诉我,第一观感两个字惊了,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朗读者》心得体会4

作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家,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由他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曾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致信儿子》是一封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件,字里行间,不但有麦家对儿子的叮咛嘱咐、有对生活感悟的分享、对人生的探讨、也有不吝表达的切切爱子之心。

茅奖作者也曾头疼儿子的青春期。

周六播出的《朗读者》以“选择”作为主题。而麦家关于“选择”的故事,关于自己当时正处在叛逆青春期的儿子。“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难弄的一面。面对这种有问题的青春,父母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忍耐还是放任?”以父亲的身份,麦家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的点滴。

采访中,麦家说:“我的儿子青春期可以说是特别的作、特别的叛逆。”麦家直言,青春期来了就是“鬼敲门”,高中开始,儿子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三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对于儿子,麦家无数次想放弃,因为忍无可忍,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

“我们始终不放弃,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但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我,麦家,还是算了。”儿子气走了家庭教师,麦家却仍然不放弃寻求让孩子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途径,甚至一度自己掏钱开了一家培训机构,只是为了让儿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然而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但麦家一直未停止对儿子的陪伴,他说:“年轻人,或者说青春期就是一个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终于,麦家的儿子到了本该高考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看到曾经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努力读书,纷纷准备出国读大学,孩子突然意识到和朋友们的差距。“他本身英语基础很好,人也聪明,努力了半年,靠着他的童子功过了英语关,通过了6所美国那边大学的申请。”当有一天儿子告诉麦家,自己被一所大学录取了,麦家一度完全不信,经过确认才喜出望外,“他申报了八所学校,陆陆续续过了六所,包括他现在正在读的费城艺术大学,还给12000元(美金)的奖学金。”麦家提及儿子,似乎在庆幸自己当初选择陪伴儿子,“现在他的情况也比我期待得要好,学业不错,也交到了朋友。其实儿子虽然话不多,但是为人大方,受人欢迎。当初我的选择,就是用我的力量来保护他,陪着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朗读者》心得体会5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手机版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