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六字经典语录500句 正文

六字经典语录500句

时间:2024-09-12 23:50:21

篇一:佛经经典名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既觉。亦无渐次。--圆觉经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八大人觉经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八大人觉经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

严经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卍新纂续藏经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大正新修大藏经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大正新修大藏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乾隆大藏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一卷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卍新纂续藏经 省庵法师语录

印光法师经典名句

第一集

1、世之变乱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众生贪瞋之心所致而已。贪心随物质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则竞争随之。又不遂,则攻夺战伐随之,则死亡流离随之、则疫疠饥馑随之、则一切灾祸随之。瞋火炽然,世界灰烬矣。

2、惟我如来,阐苦空之谛,以治众生之贪;宏慈悲之旨,以治众生之瞋。

3、复说净土法门,示众生以离苦得乐,方便横超之路。

4、为佛弟子者,信法界平等之体,明苦乐因果之相,知自它感应之用,起无缘之大慈,兴同体之大悲。众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责一日未尽,则请法、随学、忏悔、供养之事业,一日不可以已。5、需知因果无虚,祸福自致。贫病夭狱,皆由别业。水旱刀兵,则自共业。业熟祸至,无能幸免。

6、欲求得福免祸,必先能泯恶力善。随时、随地、自勉、勉人。戒杀、茹素、崇佛、惜福(惜物、节用、薄享、厚施)、宏法、利生。多念观音圣号,为众生回向消灾解劫。则人己兼利,为德无穷,获福亦广也。

7、护国息灾,根本方法在于念佛。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之所感召。若尽人能念佛,则此业即可转移。如能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

8、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但其消除业障之力,极其钜大。

9、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10、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之人,所以教化最为紧要。

11、只要加以教化,即无不可以使之改恶归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12、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为好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果能尽人如此,则灾难自消,国家亦可以长保治平矣。13、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于净土三经。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14、茹素,即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

15、修净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16、人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自能国家得护,而灾祸不起矣。

17、古书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盖已乱之治难平,未乱之治易安。

18、念佛力善,戒杀吃素,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19、苦因,贪瞋痴三毒是。善因,济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

篇二:六祖坛经全文

六祖坛经全文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二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

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水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於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馀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设作偈颂,枉用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待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变相,及五祖血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水。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会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凡,万法无滞,一其勿一其,万境白如如。如如之心,印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一复两日,有一童子於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於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言。”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水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才,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於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契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於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

於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惠能遂於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於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篇三:徐沈周:佛学经典名句

一、佛经十大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明白的道理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一语成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来源基于此。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笑口常开的依据。

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知足常乐。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不自醒的提醒。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人与狗的区别。

佛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佛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坠;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坠自身。贤不可毁,祸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被财富所累。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谣言止于智者”--智慧经典。

三、关于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

一、生死挈阔,与子成说。

二、琉璃歌,唱尽三生情。

三、你的'半步,我得天涯。

四、江湖险恶,不行就撤。

五、被爱情打成了乱码。

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七、心有灵犀,一点就通。

八、星空耀天,灿似雪霜。

九、怀揣两块,胸怀500万

十、时光易老,人心易变。

十一、锻炼肌肉,防止挨揍!

十二、繁星落城,漫若浮光。

十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十四、爱与时光,终年不遇。

十五、爱护环境,人人有病。

十六、醉在现实,醒在梦里。

十七、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十八、我本无心,何来伤心。

十九、繁华已尽,空散云烟。

二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十一、那记得的,才是活过。

二十二、思念无果、转瞬滂沱。

二十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二十四、予你痴情,赠我伤痛。

二十五、盛夏光年、遇见离殇。

二十六、如若互伤,不若不遇。

二十七、望顶繁花,如水似流。

二十八、春宵酒醒,芬芳何寻?

二十九、扎根的爱、拔刺的疼。

三十、琥珀心,奈何九世醉。

三十一、江湖险恶,不行就撤。

三十二、无可奈何,似曾相识。

三十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三十四、人杰地灵,物宝天华。

三十五、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三十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三十七、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38、散伙才是,人间常态。

39、灯与河川,二月人间。

40、你是我的,日久生情。

41、内心和谐,不卑不亢。

42、煎熬成疾,久病无医。

43、牵着你左手,不分手。

44、你忙吧,不用陪我了。

45、满腔执拗,一路勇敢。

46、以梦为马,不负此生。

47、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48、选择不易,放弃艰难。

49、一路向南,有你陪伴。

50、愿你所愿,终能实现。

51、江南无雪,命里没你。

52、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53、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54、尽我所能,爱你所有。

55、情话烫口,烈酒烧喉。

56、一犬吠形,百犬联声。

57、深知有毒,我还愿服!

58、身边有你,就是幸福。

59、一群人,心是寂寞的!

60、你没来过,我没爱过。

61、彼此寒暄,只若初见。

62、你别皱眉,你最珍贵。

63、我若为王,你必为后。

64、缔结良缘,缘订三生。

65、爱情永远,那么虛伪。

66、你的青春,我的故事。

67、雨还未下,风怎敢吹。

68、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69、事业在先,享受在后。

70、人杰地灵,物宝天华。

71、不要抱怨,抱我就好。

72、你这波操作好骚啊!

73、天地不和,你我无果。

74、虽无爱,却认真对待。

75、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76、无依无靠,烂命一条。

77、钟情于你,念而不得。

78、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79、伤害过后,再无原谅。

80、爱我所爱,懂我悲哀。

佛语经典语录精选

一、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二、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四、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六、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八、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九、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十、不可说。

十一、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十二、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十三、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十四、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十五、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十六、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十七、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十八、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十九、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二十、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二十一、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二十二、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二十三、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二十四、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二十五、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二十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二十七、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二十八、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二十九、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三十、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三十一、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三十二、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三十三、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三十四、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三十五、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三十六、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三十七、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三十八、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三十九、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四十、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四十一、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四十二、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四十三、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四十四、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四十五、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四十六、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四十七、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四十八、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四十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十、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佛经名言

经典佛语语录大全

一、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二、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三、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四、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五、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六、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七、真心应物,不生分别。——佛教

八、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九、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十、一切皆为虚幻。

十一、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十二、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十三、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十四、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十五、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十六、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十七、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十八、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佛语经典语录

十九、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二十、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二十一、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二十二、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二十三、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二十四、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二十五、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二十六、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二十七、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二十八、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二十九、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三十、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三十一、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三十二、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三十三、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三十四、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三十五、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三十六、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三十七、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三十八、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三十九、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四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四十一、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四十二、真心是菩萨净土。

四十三、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四十四、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四十五、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四十六、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四十七、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四十八、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四十九、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佛教语录

五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