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 篇1
1.2 雨巷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
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它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雨巷》教案 篇2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雨巷》教案5。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雨巷》教案 篇3
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重难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导入课文
一、朗读体会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上单元的“点击链接”里提到了“朗读的要领”,请尝试一下,揣摩朗诵的技巧,读出美感来。
①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
②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③学生再读;(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一)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
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3、情感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
别象征了什么?)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
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6艺术特色(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结合前面学的新月派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死水》来分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二)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雨巷》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 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雨巷》教案 篇5
【学情剖析】
关于现代诗篇,高一重生并不生疏,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现已触摸过,朗诵上有有必要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尝意象、领会诗情等赏识实践上仍有欠缺。特性是对《雨巷》这种标志主义诗篇,他们是第一次触摸,怎么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详细描绘中了解其标志优点,怎么引导他们凭借幻想入情入境,领会诗人情感,与之共识,是课堂教育中需予以重视的`问题。
【教育方针】
1.常识与潜力:吟诵诗篇,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详细描绘中了解其标志优点,凭借幻想入情入境,领会诗人情感。
2.进程与方法:在练习朗诵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育学生阅览赏识诗篇的潜力。
3.情爱心情与价值观:感触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味。
【教育难点要点】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终究有何喻指或标志优点。
要点:练习朗诵,揣摩词句,感触诗中形象和情感。
【教育课时】2课时。
【教育进程】
一、眺望雨巷煽情激趣
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冷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相同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秀美的画面,就出此时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这天咱们就随戴望舒一齐走进这《雨巷》。
2、作家著作: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端遭到法国标志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造现代诗篇,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祸的岁月》。前期的诗篇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味较重,因受西方标志派的影响,意想模糊,含蓄。后期诗篇体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激烈爱情和完美未来的火热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仍是新月派(1923年建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要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心里苦闷徘徊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修正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冷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心情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孤寂的冷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熟读彻悟
1、执行字词:
徘徊(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笙箫(shngxio)
2、听课文MP3朗诵,领会诗篇言外之意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3、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根本爱情,可称之为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消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就应……语调就应……
清晰:缓慢,消沉。
4、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答复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是否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答复忧伤、苦楚、徘徊,冷酷、凄清、惆怅,充溢烦恼和无法……
(板书:我苦闷、惆怅诗人)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毛遂自荐,就请科代表引荐。)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播映课文朗诵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中止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掌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篇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吟诵,能给人带来完美的音乐享用。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腔调调和,节奏舒缓。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赏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闻名的“雨巷诗人”。
7、教师演示朗诵这一节,辅导朗诵:除了语速、语调,还要留意节奏,掌握好句中的中止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8、跟着屏幕上的伴奏画面,再次朗诵诗篇。
三、徜徉雨巷,品尝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徘徊”“冷酷、凄清,又惆怅”的抒发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烦恼呢
幻灯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布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习四的相关诗句,辅导学生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标志着“秀美、高尚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清晰: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请我们品读描绘“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答复问题: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绘或选取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取,描绘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等视点进行考虑。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奥秘,迷蒙的特色,与烟雨迷蒙的雨巷调配调和,一起营建了一种冷酷、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美丽的花伞,作用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崩塌、破落,烘托一种凄凉的空气,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齐构成阴冷迷蒙、破落空寂的布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
学生讲话的材料可能有:
(1)(丁香相同的)姑娘:
第二节写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词的重复(连用两个“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颜色、芳香、忧虑,写出姑娘外表的秀美,气味的芳香和心里的忧虑、哀怨。
第三节写得妙,妙在一箭双雕,外表上说姑娘,实际上也说自己冷酷,凄清又惆怅的心境;妙在“像我相同,像我相同地冷酷、凄清,又惆怅”,用复沓句式,一再强调烘托“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相同的姑娘”写得妙,妙在用“丁香”润饰“姑娘”,丁香虽美但易凋零,代表着像丁香相同的姑娘也易不见离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徘徊”“凄婉苍茫”等词语体现了“姑娘”像“我”相同的怅惘、徘徊。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苍茫”写得妙,妙在以梦做喻,似乎姑娘就是“梦”的化身(可隐喻抱负)。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芳香/散失了/甚至她的嗟叹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写得妙,妙在把散失的材料一件件分隔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不见的伤感和无法;妙在杰出完美事物在眼前不见带来的杯具美。
《雨巷》教案 篇6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戴望舒的代表作品《雨巷》,初步体会戴望舒诗歌的特点。简单了解现代派诗歌的特点
2、分析《雨巷》所描写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悟作者的情感。
3、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雨巷》中意象的选取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的情感;知人论世,了解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一、导入:
课前放唐磊的《丁香花》
每次听唐磊的《丁香花》这首歌,在它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诗人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他成名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前期的诗风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的影响,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词语并解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走来走去。
颓圮:坍塌,破败。
四、诵读感知:
1、我们常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现代古人,集体朗读,熟悉诗歌内容。诵读时请大家注意诗行中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读完这首诗后,你体会到诗人在诗行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
忧伤、低沉幽怨。
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清迷茫。
3、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低沉幽怨的感情?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指定学生或要学生推荐同学朗读,教师评点。
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5、教师范读或听磁带诵读。
6、诗文写作、背诵思路。
① 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② ③“我”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究竟是怎样的姑娘?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像诗人一样冷漠、凄清、惆怅。
④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梦幻般地出现,带着太息般的眼光。
⑤⑥姑娘梦幻般地飘逝,走进雨巷。
⑦“我”希望再次遇到丁香般的姑娘。
7、熟读按诗文思路力争课堂背诵。
第二节
一、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忧伤、缠绵哀怨的意境。
二、 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和人物形象? 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时的“雨” 应该是怎样的“雨”?当然是细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使人产生伤感。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作者用“悠长、寂寥”来形容“巷”。“悠长”写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这是一条空寂的小巷。小巷里又有“颓圮的篱墙”,“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还有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
第三个是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愁怨,说丁香是愁品。开的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氛围。人物形象:
丁香姑娘: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a、作者在诗中如何描绘她?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b、作者为什么反复地用“丁香”来形容修饰姑娘呢?
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 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姑娘当然就是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
三、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几种理解? 首先让我们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来加深对它的理解。
1、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雨巷》表达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2、 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望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戴望舒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他《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在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一诗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感。
3、 主题的理解:
"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四、 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五、 背诵诗歌
《雨巷》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雨巷》歌曲,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听的过程中简单了解作者及知识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问:读完这首诗歌,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感情是什么?
低沉幽怨(诗歌的基本感情往往称只之为基调)
(2)问: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的感情呢?
语速应该~~~~~~(缓慢)
语调应该~~~~~~(低沉)
2.学生配乐朗读并点评(注意表现低沉幽怨情感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听录音,进行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忧伤的意境。
重点:理解和欣赏意象
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可结合熟悉的诗歌简单了解意象)
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缠绵哀怨的意境。可轻声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教师可提示理解和鉴赏方法:①分析意象包含了那些哪些信息?(意象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②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分析理解。
雨巷。那幽深弯曲,窄得只能容下一人一车的小道,班驳古老,给人一种神秘感,具有特殊的魅力。在江南小镇,这样的小巷随处可见,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悠长、寂寥”,它与凄冷的雨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狭小阴暗的空间,似乎小而有形,又似乎大而无边,传递无限的愁绪和哀愁。我们可以把它“虚化”成一条“追求之路”,怀者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中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丁香。明确:丁香形状像结,单薄细弱,一般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者白色,颜色不轻佻,经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忧愁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丁香花虽美,却易凋谢,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所以姑娘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丁香,而不说牡丹一样的姑娘呢?
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篱墙。“颓圮的篱墙”,是凄凉的,衰败的。(为什么是消失在了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呢,比如宽阔的大路呢?)和全诗其它意象共同构成迷离意境;诗人所处的时代的象征,正是这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
4.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重要的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姑娘象征着什么呢?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你有什么看法?(允许多样化解读)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追求,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的“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以为沉醉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里经过,谁知道呢?有时侯,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局势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中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5.口头表达:请描述一下你心中的“丁香姑娘”的形象。
6.简要分析艺术特色: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反复运用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7.课堂小结: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作者苦闷压抑的心情,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唯美的意象,创设出了一个令人感到幽怨的已经,可以看出,不是因为丁香,不是因为姑娘,而是缘于作者的心情。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在这样的心情下,我们沉歌雨巷,我们注目雨巷,雨巷的定义,便展现出来了。雨巷悠长、寂寥,诗人在迷茫中感伤并有所期待,在现实与梦想中体验痛苦眼和苦恼,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设计:雨巷幽深、寂静
意象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油纸伞迷蒙
篱墙凄凉、衰败
《雨巷》教案 篇8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学习过程】
【走近雨巷】
1.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2.诵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3.讨论明确:
课文悟读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知人论世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课文悟读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课文悟读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明确:我喜欢“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确:“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明确:“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篇一:雨巷教案 (人教版必修1)
1.2 雨巷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
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它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篇二:人教版高一必修《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戴望舒的代表作品《雨巷》,初步体会戴望舒诗歌的特点。简单了解现代派诗歌的特点
2、分析《雨巷》所描写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悟作者的情感。
3、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雨巷》中意象的选取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的情感;知人论世,了解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一、导入:
课前放唐磊的《丁香花》
每次听唐磊的《丁香花》这首歌,在它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诗人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他成名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前期的诗风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的影响,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词语并解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走来走去。
颓圮:坍塌,破败。
四、诵读感知:
1、我们常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现代古人,集体朗读,熟悉诗歌内容。诵读时请大家注意诗行中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读完这首诗后,你体会到诗人在诗行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
忧伤、低沉幽怨。
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清迷茫。
3、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低沉幽怨的感情?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指定学生或要学生推荐同学朗读,教师评点。
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雨巷教学设计人教版)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5、教师范读或听磁带诵读。
6、诗文写作、背诵思路。
① 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② ③“我”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究竟是怎样的姑娘?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像诗人一样冷漠、凄清、惆怅。
④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梦幻般地出现,带着太息般的眼光。
⑤⑥姑娘梦幻般地飘逝,走进雨巷。
⑦“我”希望再次遇到丁香般的姑娘。
7、熟读按诗文思路力争课堂背诵。
第二节
一、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忧伤、缠绵哀怨的意境。
二、 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和人物形象? 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时的“雨” 应该是怎样的“雨”?当然是细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使人产生伤感。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作者用“悠长、寂寥”来形容“巷”。“悠长”写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这是一条空寂的小巷。小巷里又有“颓圮的篱墙”,“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还有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
第三个是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愁怨,说丁香是愁品。开的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氛围。人物形象:
丁香姑娘: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a、作者在诗中如何描绘她?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b、作者为什么反复地用“丁香”来形容修饰姑娘呢?
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 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姑娘当然就是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
三、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几种理解? 首先让我们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来加深对它的理解。
1、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雨巷》表达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2、 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望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戴望舒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他《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在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一诗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感。
3、 主题的理解:
"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四、 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五、 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