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窦桂梅当校长经典语录 正文

窦桂梅当校长经典语录

时间:2024-09-23 01:37:58

1、要生存,就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

2、心宽天地宽,心静世间静。

3、宁要真实的缺陷,不要虚假的完美。

4、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

5、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沟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支持,减少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7、专业成长的高速路——公开课。

8、人字的一撇“宽”,一捺“静”,作为一左一右大步前行的根本。

9、笑声是最好的排毒法。

10、学术问题不是心术问题。

11、人要学会有思想地活着。

12、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13、领导也是有缺点的好人哪。

14、好教师是领导夸出来的。

15、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往往就是谬误。这种忽略言语精神的认识如果走向极端,将助长工具主义的回头。

16、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的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17、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18、语文不应讲技巧。

19、只要肯研究,组织学生放学也会是一道风景线。

20、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

21、带一个班,是一种缘分。

22、语文教师是牧羊人,不是教羊吃草,而是让羊在哪里吃,并且能吃饱。

23、激情与思想,是教师上路的左脚与右脚。

24、跟随文明的脚步,放眼四海,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我们要关注生活本身,听歌曲,看电影,感受自然,关心各国局势、等等这些成为我们利用的教育资源,努力做一个“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这些似乎离我们太遥远了。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心,我们会渐行渐远。

25、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

26、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27、睁开眼就是我学习的对象和内容。

28、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激动、感动上,需要沉淀。

29、教师自己有多深,就能引领学生走多远。

30、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31、唯其如此,羽翼才会丰满,视野才渐渐开阔,目光才远大,胸怀才宽广,才能应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要求与变革。但“至千里”是从“积跬步”出发的,所以首先要选好“垫底”的书籍。垫什么样的底,决定了建什么样的楼。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32、只有涌动起来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

3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专业发展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这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

34、锦上添花,更需要织锦人。

35、其实人到哪一所大学读书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图书馆。学问的实质,像天国一样,是在你;而它必须出自你的内心。我们的心是一只猴子;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那只猴子带到森林里去,你不必告诉它在哪里可以找到果子,你甚至不必领导它走向那些好果子。

36、花时间阅读却无法领略阅读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可以为了考试的高分猛K教科书,却不愿花一些时间去阅读文学,以及人文社会科丛书,阅读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好习惯便可养成,便当坚持。作为老师,设身处地去感受理论的指导的指导意义,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品味作者的用心,思考作品的意义,发展作品提供的精神空间。

37、让孩子进入状态,才是境界。

38、成功从哪里来,从你自己热爱的事物中一点点练就,也因此,热爱不应是兴趣爱好,而应是持之以恒的动力,这就化作了激情。

39、没有任何人的成功可以完全借鉴。但是在悲欢离合情愁中,在物转星移的历史的天空里,我们可以窥见自己的未来。

40、“议”一课易,长“思”难,长“写”难上加难。当我们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清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文字里透出的理性是否变得更加敏锐的灵动了。

41、微笑是化解乌云的阳光。

42、底蕴决定底气。

43、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44、活着就是幸运的。

45、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洪说,人的成功,第一是学术功底,第二就是对生命的激情,第三有洞察力和判断力,第四有幽默感和演讲能力。这四点都要靠每一天积攒来完成。我们的人生才会循序渐进,朝暾渐朗。人是宇宙精华,万物灵长。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既是为了提高能力,更是为了陶冶情操,让心灵柔软、善良,继而走向高贵。

46、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再做学问。

47、大多老师没有深度,表演的东西太多,积淀的东西太少。

48、生活必须要有几个好朋友。

49、荣誉不是永远的资本。

50、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51、好的心态成功自己,坏的心态毁灭自己。

52、吃亏就是福,经历就是财富。

53、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54、给我一个班就足够了。

55、教师不受重视,一般而言。就意味着国家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真正的重视,更意味着我们不太担心我们的未来。人人都拿孩子当个宝,那么为什么不关注引领这些孩子成长的教师呢?

56、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57、生命的可贵,贵在自我实现,生命的欠缺,缺在不能明晰。

2、其实人到哪一所大学读书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图书馆。学问的实质,像天国一样,是在你;而它必须出自你的内心。我们的心是一只猴子;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那只猴子带到森林里去,你不必告诉它在哪里可以找到果子,你甚至不必领导它走向那些好果子。——国学大师林语堂在《信仰之旅》

3、没有任何人的成功可以完全借鉴。但是在悲欢离合情愁中,在物转星移的历史的天空里,我们可以窥见自己的未来。

伤害你的人不是比你强大,就是比你弱小。不管怎样,学会包容上级的失误,学会容忍同行的冒犯,学会宽容别人的过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由此才会步入更高的境界

4、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沟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支持,减少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5、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

6、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7、公开课是一个放大了的,可供解剖的“典型案例”,是一个提供多种营养元素,提供多种思考见解的“策源地”,是一种能与讲课教师分享教育或成功或失败的,走向共同规范与价值的“生命职场”。但,由于听课者身份层次不同,各自不同的心态,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各自不同的教学经历及环境,各自对教育现象的不同理解,于是,课后评价不是一种整合的力量存在,大多是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跟讲课人既不沟通也不辩驳,下课后又恢复成各说各话,就好比充斥街头巷尾的各种传言,最后像风一样,吹来吹去却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有高高在上、不由分说的“定论”,甚或一部分人强加于另一部分的“规定”支配站在课堂中来不及思考的教师的各个领域。什么时候起,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变得仅仅适合表达愤怒和怨恨,而不是善于理解与爱意?变得擅长与他人攻击与反击,怀疑与猜忌,而是接纳与包容,信任与支持?我们背后有怎样的局限,使我们变得如此恐慌急躁、匆忙仓猝而不是勇敢宁静和从容?难怪有人质疑公开课存在的意义。如此,公开课研讨的魅力将不复存在。

8、“议”一课易,长“思”难,长“写”难上加难。当我们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清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文字里透出的理性是否变得更加敏锐的灵动了。

9、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

10、教师不受重视,一般而言。就意味着国家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真正的重视,更意味着我们不太担心我们的未来。人人都拿孩子当个宝,那么为什么不关注引领这些孩子成长的教师呢?

11、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12、唯其如此,羽翼才会丰满,视野才渐渐开阔,目光才远大,胸怀才宽广,才能应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要求与变革。但“至千里”是从“积跬步”出发的,所以首先要选好“垫底”的书籍。垫什么样的底,决定了建什么样的楼。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13、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14、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15、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专业发展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这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

16、跟随文明的脚步,放眼四海,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我们要关注生活本身,听歌曲,看电影,感受自然,关心各国局势、等等这些成为我们利用的教育资源,努力做一个“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这些似乎离我们太遥远了。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心,我们会渐行渐远。

17、花时间阅读却无法领略阅读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可以为了

18、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19、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往往就是谬误。这种忽略言语精神的认识如果走向极端,将助长工具主义的回头。

20、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的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赢在中国》

21、成功从哪里来,从你自己热爱的事物中一点点练就,也因此,热爱不应是兴趣爱好,而应是持之以恒的动力,这就化作了激情。

过去,父母让我到学校“念书”。当年,我们上学叫“读书”。现在,我的进修叫“学习”。学习的含义好。为什么这么说?不仅“学”,还要“习”。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慧眼”去学(发现)什么;还要有一颗“慧心”去收集证据,提出假设,更要有一定慧能“习”什么——验证假设,发现规律。最后,将自己延长到一个高度——认识教育客观真理。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来到中央教科所从师朱小蔓教授。但愿,我这一年的学习本质,将我的教育教学走向丰满和立体,从而走向风格形成特色。

坐在中央教科所三楼的会议室里,心情不平静。 我是冲着朱小蔓来的。 七年前,高万祥给我复印了朱小蔓的文章,并邮寄过来。读着读着生出感慨:原来德育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德育可以这样理解!我赶紧摘抄了其中的几句话,其中“德性”一词牢牢记在我的心中,开始寻找她的文章来读。朱老师从1985年起研究道德情感,后来研究人的情感发展和情感教育,更多的是研究人类的哪些情绪情感和人的道德发展相关。正如她发现的一样,我们过去对于道德情感的理解太凝固、也比较窄,主要是词典上的解释,把道德情感看成人在理解了道德原则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认同道德原则的情感。可不是吗,现在一说“德育”大家就会哑然一笑,一提到“马列主义”,就会想到“老太太”。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生命中有很多很自然的情感是与道德教育相联系的。比如,虽然不能直接说孩子的好奇和冒险是道德的,但是当他的好奇心有了付出的场所和需求的时候,这个好奇心就变得与道德品格相关了。再比如,安全感、依恋感、自尊、自爱等都可以成为发展道德的基础。现在有些关于道德教育的看法我认为有偏狭,也不够明智,他们往往就道德教育谈道德教育。” ——这是我读到最为鲜活的关于道德的理解。

在国内,她率先提出以“情感性”为基础概念的.完整教育哲学思想,强调重视情感性的个性品质。呼吁纠正现行教育中的唯认知主义,克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负向功能的她,又提出了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理论范式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模式。当时的我既惊奇又兴奋。作为一名从事

由周益民的提供,我读了她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我从朱永新教授那里读到了描写她的文字,听到了朱永新教授对朱小蔓教授的高度赞扬;和朋友李庆明聊天,当谈起朱小蔓的时候,他总是禁不住感慨;还有徐冬梅,袁卫星等,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都提起她的名字。大家都被她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所感染,所折服。读到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关于读书的报告,禁不住流下眼泪。我把其中的话语,语重心长地读给年轻教师听。

有意思的是,去年在海淀区召开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的时候,她就在主席台上就座。会后,我急匆匆到后台寻找,没有。后来在大厅看到她的身影,刚要上前,细看,不是。李庆明来京向朱老师汇报工作,要拉着我见她一面,本来短信让我等候,结果没成…… 她已经几年不招高访学者了,可今年我还是来了——真是幸运。 典礼仪式上,朱小蔓作为所长,开始给我们这些新学员讲话。她说,央所的研究就是追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基本完善的品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使社会持续和谐地发展,使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把知识和生命看成合一的东西。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现代社会却被丢弃了。因为只有来自生命内在的情感动力才从根本上支持人完成学习过程的不断提升和整合。……我相信,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在进步。我们的政府正在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进行教育工作和改革的良好背景。当然,要想推动这些工作变成现实是要有很多路要走的,是会很艰辛的。”(朱小蔓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一段话。)

难道,这些话仅仅是说给研究整合教育模式的,外国的,特蕾沙听的? 学员中,虽只有我是她的高访。和几位博士从师于她。我们的学术背景不同,各自不同考虑,我们的训练不同,脾气不同,经历的阅历不同。但,共同面临的是必要的挑战。高访的日子终会结束,但过程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精神与人格的成长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