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道不远人经典语录 正文

道不远人经典语录

时间:2024-12-04 04:20:58

1.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2.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3.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4. 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5.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6.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7. 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8.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9.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10.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1.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12.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13. 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14.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15.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16.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17.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18. 不住六尘生心。

19.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20. 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21. 念是业识,而性体中并无是事。

22. 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23. 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24.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

25. 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26. 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

27. 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

28. 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法不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29. 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30. 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31. 解在行处,行在解处。

32. 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

33. 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

34. 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

35.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36.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37. 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38. 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

39. 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40. 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41. 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42. 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43. 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44. 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45. 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

46. 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47. 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48.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节虚心是我师。

49.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50. 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51. 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52. 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53.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54. 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无心故。

55. 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56. 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57. 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58. 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59.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60.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61.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62.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63.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64.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65. 烦恼即是菩提。

66.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67.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68.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69.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70.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71.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

72.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73.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74.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75.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76.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77.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78.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79. 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80. 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81. 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82.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

83. 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84. 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85. 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86.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87. 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88.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89.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90.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91.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92.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93.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妄想永息。

94. 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95. 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96. 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

97. 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98. 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忄与(烦恼),非邪非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

99.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

100.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101. 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畏之妨修正法。

102. 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103.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104.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105. 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錬德器,博综智能。

106. 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罗嗦。

107. 自性本来清静,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108.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109.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110.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111.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112.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113.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114.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

115.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116. 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117. 下手时,须至苦至毒,方始不虚付授也。

118. 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119.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120.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121. 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122. 事理即融,断灭亦空,佛自现前,如日之中。

123.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124.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125. 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126.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127. 百丈禅师:「夫读经看教,皆须宛转归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

《佛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1、小鱼问大鱼,什么是海?大鱼说:。你的周围不就是海吗?小鱼说:但是为什么我看不见呢?大鱼答道:海在你的里边,也在你的外边,你生于海,也归于海。海包围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身体一样。

2、大波浪看见小波浪非常悲哀沮丧,问道,小波浪,小波浪,你怎么这么难过呢?小波浪说,我看见自己这么渺小,其他的浪那么强大,感觉心里很痛苦啊。大浪回答,那是因为你没有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才感觉痛苦吗!小波浪回答:怎么,我不是波浪吗?大浪说:波浪只是短暂的现象,其实,你根本就是水……当你认清自己是水的时候,就不会再为形体而痛苦了。人如果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就会痛苦,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若果能把自己当成自然中一份子,痛苦便不是痛苦了。

3、学者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茶杯溢满,继续倒茶,学者说,师傅你的茶满了,别倒了好不好?南隐说,你就好像这杯茶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不把你自己的茶倒空,你怎么听我讲禅呢? 心中有自己的成见,便听不见别人的箴言。

4、禅就是没有污染的.宇宙真理,和没有污染的生命之心产生共鸣之后,而有所领悟,安然自得。

5、释迦摩尼问弟子人生有多少年,有弟子说,是70年,释迦摩尼说,答错了。另一个弟子说,有30年,释迦摩尼回答,还是错了。第三个弟子说,30年,依然不对。最后,释迦摩尼说,人生只在呼吸之间。永远不要活在过去或未来当中,生活在当下,注意当前周边一切美好事物。

6、有位将军向一位禅师请教,我常听人说天堂地狱,请问什么是天堂地狱呢?禅师说,你是干什么的的?将军说,我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啊。禅师说,那个傻瓜让你做将军的啊,我看你就是个屠夫。将军大怒,秃驴,我宰了你。禅师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啊?将军明白自己错了,说,对不起禅师,我错了。禅师回答,天堂之门由此打开。地狱天堂不是死后才存在,一念天堂,一年地狱。

7、一个人请一位画家画竹子,画好以后,他对画家说你画的真好啊,可是就是颜色用错了,怎么会有红色的竹子呢?画家说,你觉得应该用什么颜色呢?那个人说,当然是黑色了。画家笑了,可又有谁见过黑子的竹子呢?

8、四个学僧约定修行坐禅的3天中谁也不要说话。第一天晚上,蜡烛忽明忽暗,一个学僧说,蜡烛快灭了。另一个学僧说,哈,你说话了?第三个学僧说,你们怎么搞的,聊天啊?最后一个学僧说,原来只有我没有说话啊。

9、一人问高僧真理,高僧说我不认识字,你读出来,我帮你看看吧。那个人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会懂真理呢?回答,真理和文字无关,真理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像手指,手指可以指向明月,但看明月也不一定要透过手指啊。

10、一个军医在治好伤兵后,这些士兵再次上战场,依然负伤,这种情况反复出出现。军医最终崩溃了,如果他命中注定要死,又何必要我来救?如果我治疗有意义,那为什么他们总要再次去战死?他很苦恼,问一禅师,禅师听了,说了一句话,因为你是个医生。

11、有个老太太常去拜佛,她常在佛面前祈祷说:我100岁了,你要什么时候来接我走都可以。一个小孩有一天想要捉弄她,她说完那句话后,小孩藏在佛像后边,说,那我今晚接你走吧。老太太一听,吓死了。华丽的语言抵不过实际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修身的基础。

13、一个少年盘山涉水向一个大师请教剑法,他说,如果我专心练习需要几年才能学成呢?大师说,十年。他又说,我家父年事已高,如果我更加勤奋,废寝忘食,要几年呢?大师说,要三十年。急功近利的人生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14、将军的古玩。一将军欣赏自己古玩,差点摔了。他反思自己出生入死沙场从不害怕,如今竟然为了杯子而害怕。于是他就把杯子给甩了。有了爱憎就会有哀乐。有了得失之心就会有悲欢喜乐。

15、当外在的光亮熄灭后,内在的光明就能射出光辉,当外在的依赖离去,内在的潜能才能发挥。将大小,高低,有无,生死所有对立全部取消,悟静和禅境就会出现。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道,无量,无边,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