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孔子语录中的道德经 正文

孔子语录中的道德经

时间:2024-10-15 18:30:00

文言文至理名言摘抄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4、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6、轻诺必寡信。——《老子》

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网

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0、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3、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

1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1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7、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18、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22、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4、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7、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2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0、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31、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32、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33、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3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5、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7、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3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39、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40、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41、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42、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4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44、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4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46、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4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48、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5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51、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5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5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54、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5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5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7、父慈而教。——《左传·》

5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59、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0、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6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6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6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6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65、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6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6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6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6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人也。祖灵庆,齐竟陵王录事参军。

枢数岁而孤,为其姑所养。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经》,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

寻遇侯景之乱,纶举兵援台,乃留书二万卷以付枢。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乃喟然叹曰:“吾闻贵爵位者以巢、由为桎梏,爱山林者以伊、吕为管库,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虚则糠秕席上之说,稽之笃论,亦各从其好也。比求志之士,望途而息,岂天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无闻甚乎?”乃隐于茅山,有终焉之志。

天嘉元年,文帝征为度支尚书,辞不应命。时枢亲故并居京口,每秋冬之际,时往游焉。及鄱阳王为南徐州刺史,钦其高尚,鄙不能致,乃卑辞厚意,令使者邀之,枢固辞以疾。门人劝请,不得已乃行。王别筑室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竹林间自营茅茨而居。每王公馈饷,辞不获已者,率十分受一。

枢少属乱离,凡所居处,盗贼不入,依托者常数百家。目精洞黄,能视暗中物。常有白燕一双,巢其庭树,驯狎纮庑,时集几案,春来秋去,几三十年。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撰《道觉论》二十卷行于世。

——《南史》卷七十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闻其名,引为学士 素:平素

B. 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 嘉:赞赏

C. 稽之笃论,亦各从其好也 稽:争论

D. 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 殆:几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马枢“知识渊博”的一项是( )

①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

②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   ④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

⑤乃留书二万卷以付枢 ⑥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枢是一个知识渊博又有辩才的人,他淡泊名利,一心向往隐逸生活,憩于山林,不愿出仕。

B.邵陵王想彻底了解马枢学识的优劣,于是让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与马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但无法驳倒马枢。

C.鄱阳王钦佩马枢的高尚节操,于是就用谦逊的言辞,诚恳地让人去邀请他。他起初借口生病,坚决推辞。

D.马枢少年就遭遇战乱流离的`世道,但他当年居住的地方一般盗贼都不去骚扰,且他眼睛深黄,能看见黑暗中的东西。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4分)

②王别筑室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竹林间自营茅茨而居(4分)

参考答案

4. 答案C (稽,考察)

5. 答案B (①是说马枢自幼聪明 ③是学者自己提出问题 ⑤萧纶送书给他)

6. 答案B( 解析:没有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只是“拱默听受而已”)

7. 答案 ①和马学士讨论经义,一定要使他屈服,不能够空(或白白地)立辩论的客主两方。

②鄱阳王专门(或另外)建了一座房屋来安置他,他讨厌这套房屋过于奢华,便在竹林间自己盖(或建造)了间茅屋居住。

文言文翻译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县(现作“眉县”)人。其祖父马灵庆,为齐竟陵王录事参军。

马枢几岁时父母俱丧,其姑收养了他。六岁时,他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长大后,他博览经文史籍,尤其善解佛经及《周易》、《老子》义。梁邵陵王萧纶任南徐州刺史,向来闻其名,荐引为学士。萧纶当时自己讲授《大品经》,令马枢讲授《维摩》、《老子》、《周易》,同一日阐发题解,道俗听者二千人。邵陵王想弄清讲授的优劣,便对众人说:“与马学士论义,一定要使他屈服,不能够空立主客之席位。”于是数家学者齐起发问,马枢便一一剖析,先阐发其宗旨,然后条分缕析,论述千变万化,与他论者都顶礼膜拜默默聆听而已。萧纶十分赞赏他,想把他向朝廷推荐。

不久遭遇侯景之乱,萧纶带兵援助台城,便留下二万卷书给马枢。马枢潜心阅览,几乎全部通读,便喟然叹息说:“我听说看重爵位的人把巢父、许由当作羁绊,喜好隐居者以伊尹、吕望为低贱,为名利所束缚者则把道家之言视为草芥不值。习玩于清淡者则把儒家学说当作糠米比,公正的考察,他们是各取所好。近来那些追求志向的人们,望着道路而叹息。难道是上天不愿施惠给高尚之人,以至于隐居之人是这样的少!”便隐居茅山,有终身之志。

天嘉元年(560),文帝征辟为度支尚书,他辞不应命。那时马枢的亲人故友都住在京口,每年秋冬之际,按时去游玩。鄱阳王任南徐州刺史,钦慕其品德高尚,担心不能招致,于是卑辞厚意,让使者去邀请他,马枢称病坚决推辞。有门客规劝他,马枢不得已,才前往。鄱阳王另外筑室让他住,马枢不喜欢住所高贵华丽,便在竹林间自造茅茨庐居住。每次王公的馈赠,他再三推辞,自己所要的只是十分之一。

马枢少时逢乱世,他的居所,连盗贼都不进,依托在他家的人常有数百家。他目光敏锐富有洞察力,能看见暗中物品。常有一只白燕,在他家庭院的树上筑巢,栖戏于檐庑之下,时而停集几案,春去秋来,差不多三十多年。太建十三年(581)去世,时年六十岁。他撰写的二十卷《道觉论》流行于世。

《道德经》的读后感1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从译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经分析的范围侧重于非物质的一面,分析了个体和集体。个体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与圣人。集体分析是侧重于道德来推动集体往更好的方向运转,而集体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类社会,世间万物,用哲学和科学来概括总觉得不够全面,所以我喜欢用“物质”和“非物质”来得到两个范围。自有文字以来人类文明就在物质与非物质这两个范围萌生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从古到今,从今到末来,人一定会探索下去。

哲学侧重点是“非物质”范围,道德经的侧重点也是“非物质”范围,但是他们的刻度不一样。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很大的内容差异,但是内容都是“非物质”范围,这挺重要的。我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圣人的存在就是维持圣人的标准。

其实道德经是什么这个我不是很感兴趣,为什么会有道德经呢?上面已经给出答案了。这里觉得一个事情挺重要的,哲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侧重分析“非物质”这个范围,但是人是由物质和非物质这两个范围形成的,学哲学的人不要忘了科学。

《道德经》的读后感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诚然,这与我国官员的考核的激励体系有关,我国的官员体制中,有大量与职级职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随着官员退休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健全,人们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年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严格遵守规则办事的人则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劣惩优的体制中,官员大多自身难保。需要有机会,同时也需要有动机,前者是制度环境,人人面对的制度约束一样,权力不同的机会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洁身自好,没有的动机,那就不会侵蚀到你,这就是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进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经》的读后感3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的读后感4

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

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无所不为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又如“少则多,多则惑”其实就是说自己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上,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下功夫,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像蜻蜓点水,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会一事无成,终会无所收获!就像现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万粉丝所关注的网红,其实她们就秉承着做垂直领域,就是老子所说的,在某个点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就拿读书这件事说吧,有很多人读几天感觉没啥收获,就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态度,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经》的读后感5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