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子罕以不贪为宝语录 正文

子罕以不贪为宝语录

时间:2024-10-14 08:27:57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翻译:

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雕琢玉器的人鉴定过,他认为这玉是一块宝玉,所以我才敢进献它。”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将玉给予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心中的宝,还不如我们都拥有各自的宝物。”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这块玉石放在自己的手里,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富有后再让他返回家乡。

注释:

1、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宋国国相,又名乐喜;

2、示:给……看;

3、以为:认为

4、或:有人;

5、诸:之,代词,放入文中具体解释。于,介词,放入文中具体解释,在本文意思是,把玉献给谁;

6、弗:不;

7、尔:你;

8、故:所以;

9、若:假如;

10、与:给;

11、人有其宝: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12、以……为:把……看作;

13、以为:认为;

14、皆:都;

15、丧:失去;

16、献:进献,进贡;

17、玉人:从事玉石加工、雕琢的匠人;

18、怀:藏;

19. 稽首而告:献玉人跪拜着所述。 稽首,跪拜;

20. 请死:请求免于死难;

21. 置诸其里: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所。里:乡里,文中指子罕所居住的地区;

22. 为之攻之:替献玉人雕琢好那块玉。

道理启示:

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光明得多了。  道理: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他想把它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石之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难得宝石,所以才敢拿来献给您,可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罕说:“我为人处事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石为宝。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么我们两个都丢失了宝。我不收,那我们就各自有各自的宝石啊!”曾记否,虽落叶千年,子罕的故事终究是那最为称赞的清风之景。

群雄争霸的三国,运筹帷幄于草庐的他,为何可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只为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吧。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可曾想到,诸葛亮病危时,却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看吧,这就是灰色一代名相卧龙先生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花开花败,草荣草枯。弹指间,“草船借箭”、“空城计”……也许早已成为那一抹红艳后的萧条,但后人却依稀记得不贪于权贵的孔明就应该是万绿红中一点红。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韩诗外传》如是说也。在温婉词阙、飞扬豪情的笔尖下,我沉醉于落日的余晖里,呼吸着恬静的味道,发梢间的思绪不由的在春景、夏花、秋霜、冬雪之间徘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的张伯行;赵氏三坊上留有万历皇帝御笔“清风劲节”、“一代清臣”、“孤清震世”的廉吏赵邦清;十里长街感天动地的任长霞;不惜献血来补贴救助藏族孤儿的孔繁森……当韶华不再的时刻,或是明媚回眸的瞬间,他们留下的就是那世间最美的容颜,永远晃动着最为炫目的.光团。

然而,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浮浮沉沉。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有的人还是抵不住诱惑,撑不住信念,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

古语道:“纵贪欲如落水,不用吹灰之力,终成灭顶之灾。”且看:被史家称为“贪辩之极”的北魏定州刺史元琛;史书形容“飞第簷反宇,辖辅周通”的北魏孝文帝之弟元雍;可谓“富可敌国”的以锦围步幛五十里的西晋石崇;还有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大清国“二皇帝”和珅。茫茫归尘,带不来同样也带不去的是世俗的樊笼,他们留下的却是无可脱逃的宣召——遗臭万年尔!

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时了?鱼为诱饵吞钩,鸟为秕谷落网。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厅级干部,正值风华正茂之年,拥一身位高权重的他,却拜倒于花花色色的诱惑之下,错把开始当作结尾,不再思量自己清贫的童年,曾经饱满的工作热情无迹可寻,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念早已烟消云散。朝朝暮暮间,将罪恶的黑手伸向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渐渐成为社会的蛀虫,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最终沦为阶下囚,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试问,李真是否明白落叶终究要归根呢?或者是否懂得香饵之下,触口是钩啊?非也。

尘埃落定,旧事回放。作为肉眼凡胎的我们,也许真的不能像佛家儒生那样无欲无求四大皆空。但是否铭于心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历经沧桑的古训,曾何几时拯救了多少被世俗所耍弄和麻痹的灵魂?

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举手投足间,不妨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去思索这浮生究竟走过怎样的路?给自己留下任何回旋的余地,也给自己一个救赎的机会吧!经年以后,也许不能引来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无法赢得才子佳人的风雅颂,但也不会有无尽的遗憾和久久的叹息。

乐喜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贤臣。后因批评向戌被宋平公误解,辞官而去。但是由于他名声甚好,所以登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商人路过乐喜家,闻其声名,就去拜访乐喜。他掏出随身携带的一块宝玉,递给乐喜,有意卖给乐喜。他说:“这是祖传的`宝玉,是上等的和田玉。”并反复向众人强调这是一块好玉,经得起检验。

这时乐喜笑着说:“好玉如何?坏玉又如何?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好玉为宝。若你硬要把玉卖给我,那咱们两个人都失去了宝贝,何苦呢?”于是拒而不受。

商人一听这话,马上跪倒在地,连连向乐喜磕头说:“求大人救我!这么好的玉我一介平民拿着,随时会惹来杀身之祸啊!”在场的许多人都劝乐喜买下这块玉,乐喜这才派人给玉估价,按市价付了钱。

就在大家都赞叹乐喜得了一块好玉时,乐喜却出人意料地把玉砸碎了。砸完之后,他哈哈大笑:“他把宝贝卖给了我,但是我可不能失去我的宝贝!”众人一听更加钦佩乐喜的品格。

面对嘈杂的世界,平庸的人,总是贪恋凡俗的奢华,最终忘了赶路;而优秀的人,则能够独自在沉默的时光中,忍受清贫与寂寞,最终攀上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