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天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1。
校对用:
1、《金刚仙论》(世亲菩萨造,金刚仙论师释,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2。
2、《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著),文见《大藏经》第三十三册1701。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撰)文见《大藏经》第八十五册,2733。
4、《金刚般若旨赞》(唐昙旷著),文见《大藏经》第八十五册,2735。
5、《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八册。
6、《金刚般若经偈会本》(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清通理集),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金刚经新眼疏经偈合释》。
7、《金刚鎞》(清广伸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
8、《金刚经郢说》(清徐发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
又:校对结果,除在下列八十偈中注明外,尚有二点需要指出:
一、有少数本子将(15)提前到(11)前,不知何据。
二、有在(67)前加上一偈:「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身不可见,彼识不能知。」最早见于宗密之《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上述二点,或与七十七偈数目不合,或与义净译系不能契合,故不取。仅于此指出,聊备一说。
(1)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大智通达教我等归命无量功德身
(2)应当敬彼如是尊头面礼足而顶戴以能荷佛难胜事摄受众生利益故
(3)巧护义应知加彼身同行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嘱
(4)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或作「工」)德满
(5)檀义(或作「度」)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6)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
(7)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
(8)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
(9)说因果深义于彼(或作「后」)恶世时不空以有实菩萨三德备
(10)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戒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
(11)彼寿者及法远离于取相亦说知彼相依八八义别
(12)差别相续体不断至命住复趣于异道是我相四种
(13)一切空无(或作「生」)物实有不可说 依言辞(或作「词」)而说是法相四种
(14)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闻声不正取正说如是取
(15)佛非(或作「不」)见果知愿智力现见求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
(16)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
(17)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
(18)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
(19)于实名了因亦为余生因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
(20)不可取及说自果不取故依彼善吉者说离二种障
(21)佛于然灯语不取理实智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
(22)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23)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
(24)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
(25)尊重于二处因习证大体彼因习烦恼此降伏染福
(26)苦身胜于彼希有及上义彼智岸难量亦不同余法
(27)坚实解深义胜余修多罗大因及清净福中胜福德
(28)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
(29)离我及恚相(或作「嗔恚」)实无于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30)为不舍心起修行及坚固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31)修行利众生如是因当识众生及事相远离亦应知
(32)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
(33)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以诸佛实语彼智有四种
(34)实智及小乘说摩诃衍法及一切授记以不虚说故
(35)随顺彼实智说不实不虚(或作「不实亦不虚」) 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
(36)时及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
(37)闇明(或作「如」)愚无智明者如有智 对治及对法(或作「对法及对治」)得灭法如是
(38)于何法修行得何等福德复成就何业(或作「等」)如是说修行
(39)名字(或作「见」)三种法受持闻广说修从他及内得闻是修智
(40)此为自淳(或作「醇」)熟余者化众生以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
(41)非余者境界唯依大人说及希闻信法满足无上界
(42)受持真妙法尊重身得福及远离诸障复能速证法
(43)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于法修行知(或作「显彼修行业」)
(44)于内心修行(或作「如是无有相」)存我为菩萨 此即(或作「则」)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45)以后时授记然灯行非上菩提彼行等非实有为相
(46)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或作「说故」)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
(47)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
(48)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非(或作「大」)身
(49)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
(50)众生及菩萨知诸法无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
(51)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或作「无」)种实以见彼颠倒
(52)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53)佛智慧根(或作「为」)本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或作「根」)故重说譬喻
(54)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
(55)不离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说成就亦无二及有
(56)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
(57)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
(58)彼处无少法知菩提无上法界不增减净平等自相
(59)有无上方便及离于漏法是故非净法即是清净法
(60)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
(61)数力无似胜无似因亦然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
(62)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
(63)取我度为过以取彼法是取度众生故不取取(或作「彼」)应知
(64)非是色身相可比(或作「显」)知(或作「诸」)如来 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
(65)非相好果报依福德成就而得真法身方便异相故
(66)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
(67)不失功德因及彼胜果报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
(68)示(或作「亦」)胜福德相是故说譬喻(或作「故重说胜喻」) 是福德无报如是受不取
(69)是福德应报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
(70)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不(或作「非」)异
(71)世界作微尘此喻示彼义微尘碎为末示现烦恼尽
(72)非聚集故集非唯是一喻聚集处非彼非是差别喻
(73)但随于音声凡夫取颠倒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
(74)见我即不见无实虚妄见此是微细障见真如远离
(75)二智及三昧如是得远离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
(76)诸佛说法时不言是化身(或作「佛」)以不如是说是故彼说正
(77)非有为非离诸如来涅槃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
(78)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
(79)观相及受用观于三世事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
(80)诸佛希有总持法不可称量深句义从尊者闻及广说回此福德施群生
第二部分
摘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无著菩萨造,唐三藏法师义净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4。
校对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无著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释,三藏法师义净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3。
(1)此经文句义次第世无明慧不能解稽首于此教我等无边功德所生身
(2)具如斯德应礼敬彼之足迹顶戴持觉辕难驾彼能乘要心普利诸含识
(3)胜利益应知于身并属者得未得不退谓最胜付嘱
(4)于心广最胜至极无颠倒利益意乐处此乘功德满
(5)六度皆名施由财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修行不住
(6)为自身报恩果报皆不著为离于不起及离为余行
(7)摄伏在三轮于相心除遣后后诸疑惑随生皆悉除
(8)若将为集造妙相非胜相三相迁异故无此谓如来
(9)因与果甚深于彼恶时说此非无利益由三菩萨殊
(10)由于先佛所奉持于戒学并植善根故名具戒具德
(11)能断于我想及以法想故此名为具慧二四殊成八
(12)别体相续起至寿尽而住更求于余趣我想有四种
(13)皆无故非有有故不可说是言说因故法想有四种
(14)由彼信解力信故生实想不如言取故取为正说故
(15)佛了果非比由愿智故知为求利敬者遮其自说故
(16)证不住于法为是随顺故犹如舍其筏是密意应知
(17)化体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非二取所说离言诠
(18)自受为他说非无益集福福不持菩提彼二能持故
(19)得自性因故此余者是生唯是佛法故能成最胜福
(20)不取自果故非可取可说解脱二障故说妙生无诤
(21)在然灯佛所言不取证法由斯证法成非所取所说
1、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8、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4、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6、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8、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9、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2、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4、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7、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8、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2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30、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1、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3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3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34、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35、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36、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7、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38、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39、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0、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中国历代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澳》
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5.兄弟阋(xi)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棠棣》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
1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
1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3.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14.皮之不存,毛将焉(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15.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3、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4、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7、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8、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9、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0、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2、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3、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4、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5、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6、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20、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21、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22、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3、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4、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25、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26、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7、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8、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9、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30、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31、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3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3、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34、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35、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36、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37、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38、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39、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1、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42、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4、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45、真心是菩萨净土。
4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7、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48、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4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50、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佛学常识
1、七佛:在燃灯佛之后到我们生存的这一劫世之间(过去庄严劫和现在贤劫之间)有七位著名的佛陀,都曾经教化无量。他们是:毗婆尸佛(距今九十一劫)、尸弃佛(距今三十一劫)、毗舍婆佛(距今三十一劫)、拘留孙佛(现在贤劫中)、俱那含牟尼佛(现在贤劫中)、迦叶佛(现在贤劫中)、释迦牟尼佛。
2、三身佛:中为法身佛(显法所成的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证得绝对真理而获佛果的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佛原来的生身)释迦牟尼佛。
3、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时间意义而划分的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称为竖三世佛;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的东方净琉璃世界之佛(药师佛)、娑婆世界之佛(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之佛(阿弥陀佛),称为横三世佛。
4、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苦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
5、西天“四七”印度的二十八祖:摩诃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氇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驮蜜多、胁尊者、富那夜奢、马鸣、迦毗摩罗、龙树、迦那提婆、罗喉罗多、僧伽难提、祖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阁夜多、婆修盘头、摩孥罗、鹤勒那、师子尊者、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
6、东土“二三”中国的六位祖师: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法印,不传衣钵。
7、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度人,上乘佛法既度己又度人。小乘佛法信仰罗汉,大乘佛法信仰菩萨,上乘佛法信仰佛陀。罗汉利己不利人,菩萨利人不利己,佛的最高境界则是利人又利己。从菩萨到佛的进级,只差最后一步,那就是度己。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也是菩萨成佛的时候,因为那时已无人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