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论语通译经典语录 正文

论语通译经典语录

时间:2024-10-02 08:21:40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话说的好听的人不可信,也不可太过于接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谈吐,办事,外表和爱好都要庄重,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有过则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哈哈~和谐社会的最早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典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是在于养活长者,在于敬,精神物质都要有嘛)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看人要通过他的行为的原因,人生经历,和目前思想,综合考量,就能和好的把握一个人内在)

子曰:“君子不器。”(做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能只有一门专业,艺不压身)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再说,这样有时候效果比较好)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以利益为基础形成的团体在危难之时不可寄托)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好心做坏事不要太自责,否则对以后发展不利)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凡事不要绝对的反对或支持,要妥协变通)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义间见真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要离家太远)

子曰:“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交友的数量和程度都要把握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哈哈~论语中唯一的笑话,翻成白话就是,孔子说:“现在工作真不好找,不如弄个小木筏带你出海冒险去。”本是句发牢骚的玩笑话,可偏偏大憨人子路异常激动,觉得老师肯把自己带在身边是对自己的器重,马上双手加双脚赞成。孔子心想,丫还真是个傻帽,又不想当面说,就接着调侃:“不错,你比我勇敢,可是材料不好找,所以不去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事情只要再想一次就好,想太多容易患得患失)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阳奉阴违,背后捅刀子的人最危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乐观,不要轻易接近那些满腹怨恨的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管不了的事不要管)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人不如求己,但不可绝对化)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要交正直、诚信和博学的人,不可深交善于钻营,花言巧语和谎言高超的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极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实任何时候都要戒这三样,色、单纯的争斗和贪)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进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仅小人如此,自己的女人还是要多在一起)

精编论语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摘抄: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赏析:

这一句,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去修行仁德。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付出全力,这是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所以我们做每件事都要认真严肃。我们还要宽容的对待周围的人、物、事。我们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赏析:

这句话,我看出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觉得一个国家可以丢掉任何东西,但是有一件不能丢掉。那就是人民的信任。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不对。要是我,宁可丢掉军备和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也能不丢掉食物。当没有食物时,百姓们都没有饭吃,民不聊生,更不会对政府有信心。所以我觉得不对。

摘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赏析:

我从这一句看到了如何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如果要成为有仁的人,首先,你要遵守礼的规定。比如尊敬长辈,这样你会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其次,要谨言慎行。有时,少说一句话,会少有一场灾难。有时,多做一件事,会引来更多的仇恨。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话说的好听的人不可信,也不可太过于接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谈吐,办事,外表和爱好都要庄重,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有过则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哈哈~和谐社会的最早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典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是在于养活长者,在于敬,精神物质都要有嘛)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看人要通过他的行为的原因,人生经历,和目前思想,综合考量,就能和好的把握一个人内在)

子曰:“君子不器。”(做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能只有一门专业,艺不压身)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再说,这样有时候效果比较好)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以利益为基础形成的团体在危难之时不可寄托)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好心做坏事不要太自责,否则对以后发展不利)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凡事不要绝对的反对或支持,要妥协变通)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义间见真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要离家太远)

子曰:“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交友的数量和程度都要把握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哈哈~论语中唯一的笑话,翻成白话就是,孔子说:“现在工作真不好找,不如弄个小木筏带你出海冒险去。”本是句发牢骚的玩笑话,可偏偏大憨人子路异常激动,觉得老师肯把自己带在身边是对自己的器重,马上双手加双脚赞成。孔子心想,丫还真是个傻帽,又不想当面说,就接着调侃:“不错,你比我勇敢,可是材料不好找,所以不去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事情只要再想一次就好,想太多容易患得患失)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阳奉阴违,背后捅刀子的人最危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乐观,不要轻易接近那些满腹怨恨的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管不了的事不要管)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人不如求己,但不可绝对化)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要交正直、诚信和博学的人,不可深交善于钻营,花言巧语和谎言高超的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极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实任何时候都要戒这三样,色、单纯的争斗和贪)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进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仅小人如此,自己的女人还是要多在一起)

精编论语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摘抄: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赏析:

这一句,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去修行仁德。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付出全力,这是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所以我们做每件事都要认真严肃。我们还要宽容的对待周围的人、物、事。我们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赏析:

这句话,我看出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觉得一个国家可以丢掉任何东西,但是有一件不能丢掉。那就是人民的信任。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不对。要是我,宁可丢掉军备和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也能不丢掉食物。当没有食物时,百姓们都没有饭吃,民不聊生,更不会对政府有信心。所以我觉得不对。

摘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赏析:

我从这一句看到了如何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如果要成为有仁的人,首先,你要遵守礼的规定。比如尊敬长辈,这样你会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其次,要谨言慎行。有时,少说一句话,会少有一场灾难。有时,多做一件事,会引来更多的仇恨。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十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下面是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