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圣域经典语录台词 正文

圣域经典语录台词

时间:2024-10-01 23:43:14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译文: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你就同狼一样,往前走会踩住自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进学解》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 解题,简介写作背景。

“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味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先生训示

提出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目的),勤(方法);行成(目的),思(方法) 。

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对英才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人才尽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勉励诸生一心尽学。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不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

“患”与“无患”形成尖锐对比,暗伏与字面相反意思。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分两层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博学→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

行成: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第二层:不被重用,遭遇可悲

公得不到信任,私得不到帮助

仕途坎坷,进退无由

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

至此虽未有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第三部分(第3-5段):先生自责。

匠人选木料、医师选药材“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是为了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财录用。

(段末假托对匠人、医师的指责,表面上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投闲置散,乃分之宜”,实际上是指斥有司选人不公。)

举孟子、荀子的例子有何作用?

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的不遇于世。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三、积累成语

1.细大不捐:

2.焚膏继晷:

3.力挽狂澜:

4.含英明华:

5.佶屈聱牙:

6.异曲同工:

7.跋前踬后:

8.动辄得咎:

9.钩玄提要:

10.各得其所:

11.兼收并蓄: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进学解》教案7

进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一、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 毁于随 治具毕张 占小善

率以录 庸 扬 有司

2、翻译句子

行成于思毁于随

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

3、分析课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 "进学"。但细究一下.作者言"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1、 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有年 披 记事者 要 玄 捐 兀兀 苴 罅 绍

2、 翻译句子

焚膏油以继晷

补苴罅漏

3、分析课文。

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注意"可谓"所领的几个总提句,分说四个不同的方面。"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言勤于所业。

1、是博学,广泛阅读,"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细大不捐";

2、在博学的基础上,还精益求精,"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

3、还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言劳于卫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此前三者论"业精"。"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言"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作业:完成《第二教材》 的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4、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教学过程: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写先生自责。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工匠只工 登明选公 辙环天下

绝类离伦 不要其中 从徒

分之宜 常徒 陈编

2、翻译句子。

登明选公

杂进巧拙

3、分析课文:

作者先以匠人冈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4总结全文: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不过是反话正说。《古文观止》评日:"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为得体。"如文章一开头就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峻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都是反话正说,别有寄托感慨,讽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宣传任人唯贤的主张,写得十分巧妙。反语的运用,使讽刺不仅寓巧于朴,诙谐幽默,而且形神毕肖,冷峻犀利。

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酞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继晷…'回狂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贪多务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语,熔铸新词,于本篇尤显。

三、课文讨论与检测:

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先生训示"和第三段"先牛答问",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抑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懑。

2.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方l卣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3.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虽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但对我们读书治学却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更是极为可贵。

《进学解》导学案2(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专题一 论说

进学解 韩愈

编写:卞建容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二)韩愈传世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4)事业无穷年。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圣人无常师。 (10)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三)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四)文言知识归纳

1、正字音

爬罗剔抉( )( ) 纂言( ) 焚膏继晷( ) 补苴罅漏( )( )

幽眇( ) 佶屈聱牙( )( ) 正而葩( ) 闳其中( )

跋前踬后( )( ) 何裨( ) 侏 儒( )( ) 玉 札( )

纡余( ) 卓荦( ) 动辄得咎( )( ) 校 验( )

岁靡廪粟( )( ) 崇 庳( ) 瑕 疵( )( ) 从 徒( )

本 分( ) 以杙为楹( )( )

2、通假字

(1)登崇畯良 (2)校短量长

(3)冗长见治 (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5)若夫商财贿之有亡 (6)计班资之崇庳

3、重点实词中学

(1)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3)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5)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6)《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7)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8)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9)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10)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4、古今异义

(1)作为文章 (2)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3)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4)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5) 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6) 指前人之瑕疵

5、词类活用

(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2)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3)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4)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5)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6)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7)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6、特殊句式

(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2)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3)惟器是适者

(4)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5)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6)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

(7)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8)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

(9)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7、成语归纳

细大不捐 焚膏继晷 含英咀华 佶屈聱牙

异曲同工 动辄得咎 兼收并蓄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2004年全国)。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官吏贪财积弊,朝廷任命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发信要求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和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清廉之士引为光荣,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作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拓展练习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答案】D

【分析】第11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答案】C

【分析】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C

【分析】第13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官吏贪财积弊,朝廷任命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发信要求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和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清廉之士引为光荣,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作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答案】A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分析】第14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5翻译

(1) 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的口粮,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凡饭食。

(2) 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进学解》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学习。

1.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2.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

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

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拟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表现.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

3.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p.89-91)

二.常识简介

1.了解韩愈(学生简介,教师总结)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文章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2.解题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先生训示。提出第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二部分:(2)虚拟学生诘难。

第三部分:(3-5)先生自责。

四.课时小结

本文用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上是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之情,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之情。

五.作业布置

⑴熟读课文。

⑵对照注释,进一步理解文意。

第 二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通过对话的形式写别人,来嘲讽自己的失意,来借以发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骚的。

二.文本研读

㈠研读第一节

1.学生齐读第一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一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行成于思,毁于随。

⑵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⑶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⑷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5.分析第一节

⑴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明确:“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

⑵找出本节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

明确: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㈡研读第二节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二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⑵纂言者必钩其玄

⑶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⑷独旁搜而远绍

⑸含英咀华,作为文章

(6)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5.研析第二节

⑴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可分为几层?

明确: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第二层从“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⑵“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治学之勤恳 ②儒学的功绩 ③文章的境界 ④为人的成功

诸生从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他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一样的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⑶对比诵读1、2节,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的不同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明确:第一节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而第二节则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谪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慨。

三.课时小结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的进步,然后学生再提出质问,从而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四.作业布置

⑴整理 1、2节重点字词。

⑵熟读课文1、2节。

第 三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面对学生的质问的。

二.文本研读

㈠研读第3-5节

1.学生齐读第3-5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一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⑵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

⑶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⑷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⑸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

(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⑺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5.研读3-5节

⑴作者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

明确:作者先以匠人因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⑵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进学的观点的?

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

⑶关于人才,韩愈在他的《杂说》中的《说马篇》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学解》中他又是怎样看待人才这一话题的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点拨:作者在《进学解》中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他这种思想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文本小结

从语言或结构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欣赏之处。

方法:小组交流,个别发言。

点拨:⑴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

⑵文章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

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以及大量成语的使用,辞采丰富。

⑷大量短句的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文本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四.作业布置

⑴整理文言知识 ⑵熟读文本

附:《进学解》中的成语

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如:“业经于勤”、“形成于思”、“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投闲置散”。

第二类是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如:

“提要钩玄”: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焚膏继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力挽狂澜”: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闳中肆外”: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号寒啼饥”: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兼收并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第三类则是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语,如:

“跋前踬后”:语本于《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疐,音zhi,跌倒。诗的原意是说,狼向前走,便踩着颈下肉;往后走,则被尾巴拌倒。韩愈将《诗经》中这两句话,浓缩成一个四字成语,用来比喻进退两难。

“各得其宜”:语源于《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韩愈巧妙地将“所”字变成“宜”字,指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第四类是还有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语,今天仍然在使用,作用已经接近成语,如:

“左右具宜”、“较短量长”、“绝类离伦”、“安坐而食”、“动而得谤”、“人之瑕疵”,诸如此类四字短语,在《进学解》中,比比皆是,不可遍举。

《进学解》学案设计

一、题解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杨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杨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二、练习

1、读准加点字字音:

①荒于嬉( ) ②纂言者( ) ③补苴( )罅( )漏

④焚膏继晷( ) ⑤闳其中( ) ⑥佶( )屈聱( )牙

⑦靡廪( )粟 ⑧訾( )医师 ⑨跋( )前踬( )后

2、写出下列各词句中的通假字:

①登崇畯良 ②占小善者率以录

③冗不见治 ④校短量长

⑤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⑥计班资之崇庳

3、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立馆下( ) ②行( )成于思( )毁于随( )

③占( )小善者率( )以录( ) ④无不庸( )

⑤手不停披( ) ⑥细大不捐( ) ⑦继晷( ) ⑧远绍( )

⑨佶屈( )聱牙( ) ⑩跋( )前踬( )后

⑾踵( )常途( ) ⑿乃分( )之宜

⒀诘( )匠氏 ⒁訾( )医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拥有、占有

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花费、消耗

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明:阐明、表明

D.忘己量之所称         称:相当、相称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占小善者率以录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B.①冬暖而儿号寒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C.①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②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D.①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方今圣贤相逢 B.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C.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D.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B.第一段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激励学生应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这也是韩愈认为的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C.第二段写学生针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质问,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反驳。文章从肯定到否定,显出波澜起伏之美。

D.第三段写国子先生针对学生驳诘的辨析,其中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

②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译文:

③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译文:

④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译文:

⑤焚膏油以继晷

译文:

⑥补苴罅漏

译文:

⑦登明选公,杂进巧拙。

译文:

9、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参考译文: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你就同狼一样,往前走会踩住自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咦!你走过来听我说:粗木料做房梁,细木料当椽子,壁柱、斗拱、梁上短柱、门枢、门橛、门闩、门两旁的木头,各得其所,用它们把房子建成,这可是工匠的技术呀。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破朽的鼓皮,兼收并蓄,一无遗漏,预备着日后派上用场,这可是医师的好习惯呢。既明察又公平地选拔人才,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都能一起量材录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则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当宰相的本事了。想当初,孟子喜欢辩论,孔子之道才得以发扬光大,可他的车迹遍于天下,却最终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度过一生。荀卿信守正道,其博大的学说才得以弘扬,可是却为了躲避谗言逃到楚国,最终被废了官职,死在兰陵。这两个了不起的学者啊,说出话来就可当作经典,一抬脚的行动,都可成为别人效法的准则,出类拔萃,真能达到圣人的地步。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先生我学习虽然勤奋,却没有什么系统;话虽然说得多,却抓不住要害之处;文章虽然奇特,却不能起点实用;道行虽然修习了,在一般人中却都显现不出来。就这样,还每年每月花着国家的钱,吃着国家的饭,孩子不懂种田,妻子也织不来布。骑马行路时,奴仆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行事呢,老是按着世俗常规去做,学问呢,不过是沿袭窃取些古书上的道理。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可是名声也随之增大了。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还要计算财产的有无、官阶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才能到底有多少,还要来指摘别人的毛病,这就真好比是去责问工匠为什么不拿小木桩来做厅堂的大柱子,或非议医师为什么用有轻身明目效用的昌蒲而不用有排泻作用的猪苓去使人延年了!”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虽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但对我们读书治学却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更是极为可贵。

《进学解》教案教学设计5(苏教版高二选修)

进 学 解

主备人: 陈玉良 复备人:徐进行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了解并体会韩愈论说类散文“语言精美凝练,纵横恣肆,气势雄浑,善用修

辞”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这种治学的态度,即使到今天仍然有现实的积

极意义。增进学业、德行的方法在于“勤”“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释题:“进学”使学业、德行进步;“解”,辩解,解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进学解》第一节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在书上注音,在笔记本上写一遍,记下来。

主要有:畯 剔抉 纂 晷 攘 苴 罅 醲 姒 周诰 佶屈聱牙

诗正而葩 闳其中而肆其外 跋前踬后 (找出两节中的通假字)

2、重点实词解释:第一节

主要有:诲之曰 行成于思 毁于随 治具毕张 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 爬罗剔抉 孰云多而不扬 有司之不明

3、指出实词用法并作解释:

主要有:方今圣贤相逢 拔去凶邪 登崇畯良 刮垢磨光

4、翻译语句

主要有:A、行成于思毁于随 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C、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5、理解这一节的内容:请大家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提示:从“诲”字出发概括。(参考:韩愈对太学生的教诲:教导他们修业修德而不必埋怨才

能被埋没。)(学生理解成功的主客观的条件:自身和社会状况。)

老师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既有对学生的教导,也有对朝廷的赞美。找出这样的语句,并

画出来。我们通过下文的学习,看是不是由衷的赞美?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重点实词解释:

主要有:言未既 于兹有年矣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指出实词用法并解释之

主要有:细大不捐 补苴罅漏 上规姚姒 张皇幽眇 沉浸醲郁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3、句式理解

A、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B、有笑于列者曰

C、寻坠绪之茫茫        D、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E、其遇于世何如也(三节中)

4、一二两节虚词的用法小结:

“于”字

A、业精于勤荒于嬉 B、笑于列者曰 C、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D、先生之于儒 E、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

“之”字

A、有司之不明 B、坠绪之茫茫 C、先生之于儒 D、障百川而东之

“见”字(含实词义)

A、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B、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

C、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以”和“而”字

A、率以录 B、焚膏油以继晷 C、恒兀兀以穷年

D、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E、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  F、先生之于文,闳其中而肆其外

G、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5、重点语句翻译

A、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B、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C、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6、概括第二节的内容并分出两个层次

提示:从“笑”字出发进行概括

表面上看是对国子先生的讪笑,实际上是对韩愈的高度赞美。

从四个方面进行赞美。请分条列出。利用这些信息,对韩愈作一简要评价:从中我们也可

以看出韩愈的遭遇:划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翻译。

选译: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头童齿豁,竟死何禆

三、总结课堂内容:阐述课文中韩愈的言外之意。

四 布置作业:整理1-2节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生找出生字并注音

杗 桷 欂 栌 侏 儒 椳 扂 楔 纡 牛 溲 卓 荦 繇

廪 粟 踵 崇 庳 瑕 疵 诘杙 楹 訾 豨 苓

二、解释重点字词

1、各得其宜 2、匠氏之工也 3、登明选公

4、杂进巧拙 5、宰相之方也  6、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7、卒老于行 8、大论是弘 9绝类离伦

10、不繇其统 11、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12、犹且月费俸钱 13、岁靡廪粟

14、踵常途之促促 15、宰臣不见斥

16、乃分之宜 17、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18、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 19、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20、校短量长

三、实词活用解释

1、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2、乘马从徒

3、踵常途之促促 4、投闲置散

四、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2、计班资之崇庳 3、校短量长

五、辨析句式兼作重点句翻译

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作宾前解)

2、荀卿守正,大论是弘(作宾前解)

3、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整句作串讲、让学生自译)

六、分析课文

问题设计:

1、把第三节分为两个层次,用‖标出,并概括每一层内容。(“昔者孟轲”句前)

讨论明确:第一层:朝廷能够量才而用。

第二层:孟、荀不遇于时

2、第一层中,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说理?

讨论明确:类比论证法(引导学生作具体的说明)

3、作者举荀、孟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字面上看,高度赞美荀孟二人在艰难中坚守儒学道统的执着精神,并为他们抱不平。

实际上,作者以孟荀自比,以儒学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坚守儒学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

蓄地抒发了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节的内容(讲解时抓住最后一句)

关键词:不遇于时,份所当然,此为自谦之辞,实乃内心不平。

5、讨论最后一节,思考,韩愈批评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明确:不考虑自身情况,而单纯地纠缠于俸禄多少,官位高低;盲目指责有司之行。

七、总结全文:

全文围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展开,陈述了自己多方面的成就和坎坷遭

遇,抒发了不遇于时的愤郁不平之情。

八、作业:

找出全文中的古今异义词(3—5个)张皇幽眇 作为文章 左氏浮夸

三年博士 窺陈编以盗窃 指前人之瑕疵

找出全文中成语写下来(3—5个) 业精于勤 提要钩玄 细大不捐

焚膏继晷 含英咀华 佶屈聱牙 啼饥号寒 兼收并蓄

板书设计

第一层:朝廷能够量才而用(类比)

第二层:孟、荀不遇于时 (举例)

作用:表层意:赞美

深层意:自比 愤郁不平

第四节: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层意:自谦之辞

深层意:实乃内心不平

第五节:批评学生的不足:纠缠俸禄、官位盲目指责有司

1、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2、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3、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4、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5、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6、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7、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8、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9、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10、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11、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12、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13、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14、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15、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16、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17、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18、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19、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20、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21、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22、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23、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24、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25、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26、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27、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8、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9、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30、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1、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2、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33、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34、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35、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36、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37、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38、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39、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40、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41、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42、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43、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44、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45、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46、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47、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48、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49、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50、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51、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52、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53、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54、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55、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56、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57、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58、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59、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60、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61、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62、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63、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64、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65、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66、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67、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68、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69、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70、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71、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72、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73、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74、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75、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76、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77、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78、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79、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80、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81、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82、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83、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84、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85、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86、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87、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88、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89、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90、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91、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92、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93、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94、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95、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96、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97、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98、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99、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100、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101、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102、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103、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104、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105、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106、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07、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108、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109、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110、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111、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112、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113、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114、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115、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116、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117、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118、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19、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120、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121、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122、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123、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124、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125、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126、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127、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128、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129、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130、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131、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132、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133、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134、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135、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136、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137、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138、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139、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140、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141、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142、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143、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144、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45、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46、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47、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48、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49、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150、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151、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152、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153、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154、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155、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156、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157、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158、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2、.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4、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5、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6、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7、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8、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9、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10、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11、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12、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13、.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14、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15、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16、.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17、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18、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19、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20、.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21、.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22、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但是,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23、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24、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25、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6、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我,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27、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28、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29、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30、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31、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32、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33、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4、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35、.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36、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37、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8、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39、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40、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41、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42、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43、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44、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45、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46、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47、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48、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49、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50、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51、.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52、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53、.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54、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55、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56、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我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57、.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58、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59、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60、.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61、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62、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63、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64、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6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6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7、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68、.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69、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70、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71、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72、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73、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74、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75、.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76、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77、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78、.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79、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80、.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81、.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82、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83、佛语经典语句-阅读

84、.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85、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86、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87、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88、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89、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90、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91、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2、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93、.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94、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95、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96、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97、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98、.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9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00、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101、.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102、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03、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10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玻

105、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此刻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106、众生界即诸佛界。

107、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108、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09、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110、佛祖奚以异于人,而因此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111、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112、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13、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114、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115、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116、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117、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118、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19、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期望获福,无有是处。

120、.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121、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22、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23、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124、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125、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126、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127、.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128、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129、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130、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131、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132、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133、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134、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135、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136、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37、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138、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39、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140、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141、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142、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143、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44、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145、.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146、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147、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148、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49、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0、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151、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152、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53、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154、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55、.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156、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157、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158、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159、.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160、.一心有滞,诸法不一样。

161、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2、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163、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164、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能够身得,不能够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165、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66、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167、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168、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69、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170、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171、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172、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173、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174、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175、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176、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177、.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178、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179、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180、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181、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182、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183、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184、.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85、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186、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因此有贪嗔也。

187、.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188、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189、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90、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91、.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192、.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193、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194、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195、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96、.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197、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98、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199、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200、.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201、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202、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203、.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204、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05、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206、.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207、此灵觉性,不能够智慧识,不能够言语取,不能够境物会,不能够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208、.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209、莫?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210、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211、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212、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13、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214、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215、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16、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217、.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218、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219、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220、.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221、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222、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223、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224、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225、.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226、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227、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228、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229、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230、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231、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232、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此刻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