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经典
道德篇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魏四》 译: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曲礼上》
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论语·学而》
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译: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译: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 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译: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译: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译: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译: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译: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译: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一、孔子手抄报内容:
孔子(公元前544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二、孔子手抄报内容: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三、孔子典故————实验欹器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四、孔子主要代表作是——《春秋》、《论语》
1、《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shu》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五、孔子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下是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欢迎阅读。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1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2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3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4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5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6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7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8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9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10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1.【犯上作乱】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
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首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4.【行有余力】
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言而有信】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慎终追远】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8.【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9.【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0.【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1.【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2.【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3.【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16.【见贤思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游必有方】
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8.【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敏而好学】
敏:聪明; 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安老怀少】
安:安顿; 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亲人。使其信服。
《论语·公治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2.【不改其乐】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经典名句
NO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NO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NO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NO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NO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NO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NO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NO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NO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NO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NO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NO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NO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NO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NO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NO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NO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NO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NO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NO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NO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NO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NO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NO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NO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NO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NO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NO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NO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NO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NO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NO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NO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NO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NO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NO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NO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NO4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NO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NO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NO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NO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NO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NO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NO5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