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皇上早朝经典语录 正文

皇上早朝经典语录

时间:2025-01-17 08:54:33

1、安贵人的性子和婉谦卑,最适合在这个时候安抚皇上失子之痛,向来这女人的温柔是抚平男人伤痛的一剂良药啊。——皇后

2、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容不容得下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 人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他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自己,让自己活出潇洒自我。

3、禀小主,这是新贡的金桂,皇后娘娘特意嘱咐的,碎玉轩里多种些桂花,以示新贵入主,后宫吉庆。——佩儿

4、不过人心都难测,何况是畜类,越是亲近温驯就越容易不留神呐。——皇后

5、阖宫朝见的.日子,实在不需要穿得太出挑,这样温婉谦卑最相宜了。——槿汐

6、宫中培植的菊花再名贵艳丽,到底是失了陶渊明所植菊花的清冷孤傲。——莞嫔

7、给太后的东西,要送就送最好的,否则还不如不送。——华妃讨好婆婆的经验

8、歌舞娱情,自然不比诗书乏味,再好的书读熟了也会撂开一边。就好比这把扇子,天热的时候握在手里舍不得放下,一入了秋自然是碰也不愿碰了。——莞嫔

9、风骨虽好,可是世人却不懂,装点这宫中的精致,大抵还是越鲜艳越好。——槿汐想警醒莞嫔

10、放不下荣华富贵的人,就永远成不了大气候。——槿汐说曹贵人

11、凡事就怕用心学。——黄桑

12、第三愿,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13、到底是那樊梨花有身家,出身西凉将门的嫡出女儿,若是换做庶出女儿,再没有这移山倒海的本事,那可真是死路一条了。——华妃

14、倒是臣妾读欧阳修的朋党论时,有段话深觉有理。欧阳公说,小人同利之时,暂相党引成为朋党,等到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时,则互相贼害。——菀贵人

15、淡泊自抑,才是在皇上身边的生存之道。——王爷

16、但愿你一直能记得,今日的我你一定要忘记。——安陵容

17、但凡海上有风暴来临前,海面总是格外平静。——沈贵人

18、承恩不在貌,也无关家世,只看皇上是否中意,要不然也是枉然。

19、臣妾要这天下来做什么,臣妾要的,始终都没有得到。——甄嬛

20、臣妾虽为皇后,也是皇上的妻子,身为人妻,侍奉夫君,怎么会觉得累呢。——皇后

21、不偏爱,懂节制,方得长久。——皇后

22、皇后娘娘,咱们再点一出南柯记好不好 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高楼塌,越是显赫就越容易登高跌重,人去楼空,谁还管嫡庶贵贱,谁还分钱财权势,不过是南柯一梦而已。——菀贵人

23、皇家最要紧的是要开枝散叶,绵延子嗣,才能江山万年,代代有人。——太后

24、皇上待我这样好,我自然要全心全意待他。——菀贵人

25、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氏出美人。——黄桑

26、她们这些女人心中永远的痛。

27、姐姐不是不明白身不由己的事,陵容身似蒲柳,所有这一切不过是成也歌喉,败也歌喉而已。——安贵人

28、姐妹间的情谊再深,不留意也会生出芥蒂。——安答应就是喜欢乱想

29、今后,你们便是我的人了,在我名下当差伶俐自然是好,但我更看重忠心二字。——菀常在

30、溃疡烂到一定程度,才好动刀除去,烂得越深,挖得越干净。——莞嫔

31、两虎相争,就算在夹缝中的小兽,也得给自己找条后路啊。——曹贵人

3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此事若有端倪,必定有迹可寻。

33、茫然而空洞地看着华丽奢靡的七宝攒金丝帐帘,无力道:“是啊!已经回不到从前了……那时候,朕与嬛嬛……与宛宛……那时侯,我们多年轻……再回不去了。”

34、妹妹心善是好事,可是在这宫里,只一味地心善就只能坏事了。唯要牢记一句话,明哲保身才是最要紧的。——敬妃

35、牡丹亭的戏文上说,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菀贵人

36、那日在御花园初次见你,你独自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仿佛宫里的人事纷扰都与你无干,只你一人,遗世独立。

37、能吃是福,有人挂记也是福。——安常在

38、你父母伉俪情深,所以生出的女儿才如此温婉多情。

39、你年轻不经事,女人的容颜比树上的花凋得还快,一点也经不得老,老了再好的容颜都没了样子,想要回头谈何容易啊。这些日子,你只顾着自己的丧子之痛,你想过皇帝吗 若你没有想着皇帝,这次你没有了的只是个孩子,下一回便是你自己。——太后

40、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41、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沈贵人喜欢菊花的气节

42、女儿不求能获得圣上宠眷,只求在宫中安稳一生,保住甄氏满门和自身性命即可。——嬛嬛

43、女子宠而不爱,是对女子最大的侮辱。

44、女子无才便是德。——沈眉庄之母

45、平分春色总胜于一枝独秀。——太后想选个新人进来分华妃的恩宠

46、其实这后宫里头啊,从来就只有一棵树,只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罢了,只要你看得清,哪棵是树哪朵是花就好了。——皇后

47、曲有误,周郎顾,王爷耳力堪比周公瑾。

48、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安答应

49、让她住承乾宫,想让她独承乾坤恩露吗?——华妃

50、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菀贵人

51、人生难免不如意时,你懂得排遣就好。——太后

52、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沈贵人

53、人心贪婪,总是进了一步,还想再进一步,若是懂得适可而止,才能存长久之道啊。——惠贵人

54、人有喜怒哀乐,伤心流泪何罪之有。——菀常在

55、容奴才回禀,正殿两边啊,是东西配殿,后边是寝殿,寝殿后边有一小花园,南边啊是饮绿轩,供夏天避暑的住所,因为这后边有梨花,开花的时候特别好看,所以叫做碎玉轩。——康禄海

56、如果两个人有解不开的心结,凑在一块儿反而会更僵,这件事啊,只有两个人中的一个想明白了,先走出那一步才行。——太后

57、若是轻而易举取胜,那还有什么意思,非得苦心经营,大功告成,方才有兴味。——皇上

58、若无完全把握获得皇上恩宠,你可一定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为父不指望你日后大富大贵,能宠冠六宫,但愿我的掌上明珠,能舒心快乐,平安终老。——甄远)

59、若以后你还肯想起,一定要是当年的我。

60、烧不烧都不要紧,暖得了身子,也暖不了心。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韵译】

卫士头戴红巾象雄鸡高唱报告天明,管御服的官员刚把翠云裘捧进宫廷。

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临着向前移动,香炉的轻烟依傍着皇上的龙袍升腾。

朝拜后贾舍人就用五色纸起草诏书,可听到服饰铿锵声他已回到中书省。

【赏析】

贾至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全诗是:“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当时颇为人注目,杜甫、岑参、王维都曾作诗相和。王维的这首和作,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以警百官,称为“鸡人”。“晓筹”即更筹,是夜间计时的竹签。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宫殿”即题中的大明宫,唐代亦称蓬莱宫,因宫后蓬莱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见的地方。“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仙掌”是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袞龙”亦称“龙袞”,是皇帝的龙袍。“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这里即代指贾至。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汤贵仁)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几百个皇帝。在所有皇帝中,我最欣赏和佩服的是康熙帝了。二月河老师和阎崇年老师都不约而同地称他为“康熙大帝”。

我喜欢看电视剧和听百家讲坛“康熙大帝”,跟着剧情随着讲解,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些不平凡的岁月,慢慢走近这样的一位“千古一帝”。了解他,是为了学习他,更是为了借鉴他的很多有益的思维方式。

回顾康熙的幼年,三岁出天花,被送出城外治疗。8岁丧父,10岁丧母,而且他的亲生母亲在世之时,因为母亲不得宠,自己也没有得到太多的父爱。况且清廷的规矩,孩子一生下来,就由乳母抚养。所以康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虽然他生在皇家,但是他并没有快乐无忧的童年。童年的磨练造就他性格的坚韧,给他以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童年的无忧无虑往往只会造就凡人,不平凡的童年或者生活的不幸经常会创造出奇迹。是不是该给我们如今的教育有些启示呢?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和历史上的名帝相比,汉武帝,或者唐玄宗,都不如比他在位的太平时间长,康熙24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一直都是太平盛世,很长时间没有战争,国家可以修生养息,才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康熙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沙俄、剿葛尔丹。这一系列的重大功绩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可是这里面包含了康熙多少的心血和智慧啊!就拿平三藩来说,当时,康熙只有二十岁,面对的吴三桂却是62岁久经沙场的老将,康熙只是他的孙子辈啊!战火绵延了大半个中国,用现在的行政区划就是16个省已经沦陷了。可是历史却翻开了新的一页,康熙胜利了。

康熙作为满族人想统治好全国真的是不容易,有多少人反清复明啊!风雨飘摇之中,康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笼络士人心,虚心像汉人学习,尊重汉族读书人,开博学鸿儒科,修明史等等一系列举措。渐渐地赢得了很多仕字的理解和拥护,也巩固了自己的帝国。

佩服康熙的勤奋,一生手不释卷,学习再学习,他的博学被人称为汉学家。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慢慢走近康熙帝,眼前总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黑幕笼罩下的楼台殿阁,没有了阳光下的金碧辉煌,更是增加了神秘和庄严。却总会有一扇窗户透出一点亮光,灯下总会有一人在苦读,夜夜如此,年年如此,在万籁俱寂中,在晨曦初至时。

康熙帝的读书是他人生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浓墨重彩描绘的`,更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他的读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也就说少年读书,重在培养读书的兴趣;青年读书,重要的是打下坚实的基础;盛年读书,重在博览群书;老年读书,就是回眸人生,融汇贯通所学知识,成为人生的重要财富。

他少年时喜欢学习,他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不需要读书换来黄金屋和颜如玉,但是他依然苦读。他的乳母心疼他,把书给他藏起来,他会到处寻找,找到之后继续读。他每篇文章都是读120遍,背诵120遍,滚瓜烂熟于心。他自己说小时候读书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如日出之光,年龄大了读书如秉烛之光。可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有多么的重要和必要啊!我总会给孩子说:“你看人家作为一个皇帝,都这样勤奋读书,你不是更应该好好读书吗?”

勤政的康熙帝,每天日理万机,依然苦读不已。读经学,可以让他获得智慧;读史书,可以让他知兴替懂得治国的道理;读子,可以得到很多启迪;读文集诗集,可以让他接受文学的熏陶;虚心像外国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历法等等自然科学,让他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维。他不仅听老师将,听过之后,自己讲给老师听,有利于进一步领会,和加深自己的理解。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有所思考吗?

我想,康熙帝的心目中也许是憋着一股气在读书,就是为了从内心里征服汉族的文人,不让自己输在文化上,只有文化领域上赢得了士人的佩服,才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因为有很多汉族文人一直瞧不起以前的满族人,认为他们只懂得涉猎弯弓,配不上汉族的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然这只是我的妄加猜测了。

康熙帝对于读书达到了四种境界:欣然境界,愤然境界,敬然境界,陶然境界。这四种境界对于我们现在的读书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欣然就是喜欢爱好读书,并以此为乐趣;心中有目标,想达到某个境界而没有达到时,就发愤读书,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愤然读书;读书,要有尊敬的心态,敬,才会用心才会真诚去接受书里的各种知识;最后就是读书使人得到快乐得到幸福,陶然醉之。

康熙帝的读书留给后人的四种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一个人读一本书容易,读一天书也容易,读六十五年就不容易了,无论公务多么繁忙,手不释卷,寒暑不间断,更不容易了。读书如果仅仅是被动的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读书必须要思考,要悟出些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有效率。读书是为了实践,知是为了行,行应该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著述呢,就是写写自己的心得感悟,以便后人借鉴。康熙一生写过文集126卷,诗1147首,自然科学方面的

康熙帝作为皇帝至尊,没有奢华糜烂的生活,没有日夜笙歌,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真是令人敬佩,令人仰慕,令人击节赞叹!借鉴康熙帝的读书之道,完善自己的平凡生活,纵然不能“齐国治天下”,亦可修身养性,逐步去品味康熙读书的境界,扪心自问,自己能达到哪一个境界呢?

佩服康熙的勤政,他一生都坚持御门听政,也就是早朝。在位55年,从不间断,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在故宫的乾清门举行。如果去避暑山庄,就在避暑山庄举行,如果在外地,就在外地举行。地点可以改变,会议不变。每年只有春节,冬至,这两天要举行祭祀活动,还有自己生日不能举行以外,从不间断。如此勤政的皇帝,前无古人。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作为皇帝的工作可以理解的话,康熙自己种试验田当农夫,和以前的皇帝比更是前无古人了。一连串的战争已经使得田地荒芜,饥民遍野,年轻的帝国要强大,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康熙每年都要行“亲耕礼”,也就是说他亲自带领百官到田间,指挥牛耕地。他耕三个来回,三个亲王耕五个来回,其他大臣是九个来回。体现了他的敬农,重农思想。他还亲自主持绘画“耕织图”,从播种开始到粮食入仓,23副画23首诗。从养蚕开始到做成衣服,也是23副画23首诗。

作为一个皇帝,在百姓田间耕地一亩,大约需要半天时间。这些史书上均有记载,说当时围观者万人。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肯定是很多人围观。康熙自己在南苑亲自耕种田地,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所有这些,体现了康熙当时重视农业生产,爱农,恤农的思想。

在那个年代,康熙几乎是完美的,无论是对皇后妃嫔还是子女,他都能够称得上是个有情意的皇帝。他的后宫也是相对稳定,虽然有皇位之争,但是他在位时后宫没有血腥没有杀戮。

他为了自己的帝国做到了殚精竭虑,做到了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所以有了康乾盛世的出现。但是历史的车轮在前进,转过头看看,康熙也有自己的缺憾,那就是他始终没有走入工业文明的进程。为日后清政府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康熙的局限是当时的制度引起的局限,是社会进步过程的局限,不影响他的辉煌,他从历史的纵向来看比以前的皇帝做得好,从历史的横向看,也是和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路易十四并称媲美的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