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起来看看佛家佛偈五十句经典
佛家佛偈五十句经典语录【1】
1.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份!
2.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3.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4.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5.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6. 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7.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源自:《增一阿含经》
8.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9.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0.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11. 怅望江湖百年与谁说。
12.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13.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14. 所求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15.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6.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7.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8. 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19. 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0. 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21. 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22.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23.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佛家佛偈五十句经典语录【2】
1.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 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3. 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返,是故至心稽首礼。——源自:《无量寿经》
4. 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真言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祝福您六时吉祥,身心安乐,法喜充满!
5.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6. 别人撒盐伤不了你,除非你身上有溃烂之处。
7.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8.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9.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10.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11. 漫漫长路无声无息,或许我们一生也在追寻,那又怎样,打破的宁静换回一生的威名,哪怕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千山暮雪天涯远,万古流长的亘古情怀,学智者接纳红尘纷扰,却置身事外,博得一份淡然。尽避曲终影自单,冷月残照孤星夜,沧海连天堑,南辕北辙的沦陷,不自觉反省饼往。
12.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3. 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14. 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希望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15.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6. 花开、花谢,生死、死生,人的真实生命在哪里?
17.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8. 也许我们应该将远志封存起来,用闲逸的山水蓄养,于杯盏中自在把玩。看一场烟雨,从开始下到结束;看一只蝴蝶,从蚕蛹到破茧;看一树的蓓蕾,从绽放到落英缤纷。不为诗意,不为风雅,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成一杯白开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简单。
佛家佛偈五十句经典语录【3】
1. 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
2.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3.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4.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5. “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常常是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6.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7. 勇於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8. 澹澹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顾春《早春怨》
9.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10. 有一种伤叫悲伤,是睫毛再也承受不住泪球的重,轻轻碰到就会滴落。
11.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12.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1、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2、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3、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4、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5、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6、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7、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8、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9、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0、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3、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14、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15、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16、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7、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1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0、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1、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2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3、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5、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26、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27、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28、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29、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3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1、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3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33、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4、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35、众生界即诸佛界。
36、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7、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38、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3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40、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41、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42、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3、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4、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46、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47、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48、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49、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5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51、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5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53、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54、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55、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56、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57、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58、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9、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60、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1、【人心与佛性】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2、【爱心是福种】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3、【保护心念】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不毁谤同道】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5、【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7、【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8、【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则
9、【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
10、【何谓功德无量?】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1、【化瞋恨为爱】佛陀一再教诫我们:要好好调节自心,把瞋恨、怨嫌之心转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宽恕别人,发挥爱念。
12、【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13、【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4、【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5、【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16、【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17、【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啟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18、【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19、【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20、【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21、【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22、【如何成就道业】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23、【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24、【四重德行】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25、【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26、【无条件地奉献】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27、【心贼害人害己】极凶大恶,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28、【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29、【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30、【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31、【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32、【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33、【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34、【用慈施悲】把贪念转为满足,把满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满足,还可发挥「用慈施悲」的爱心。
35、【用佛心看人】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36、【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37、【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38、【真菩萨】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39、【真善无贪】人之所以虚偽,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40、【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41、【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42、【真正的洒脱】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43、【众生与人生】人若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众生」才需要「佛」救济,「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44、【重业轻受】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45、【注重礼仪】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最至真最美的形态。
46、【自杀的罪业】自杀所犯的罪有三:一、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二、造自杀罪业。三、犯遗弃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47、【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48、【宝藏的琢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宝藏,与佛陀无异。只是佛陀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了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物。
49、【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50、【别让良知睡着了】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