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比较喜欢看鬼片,而且越恐怖越好。我也不例外,看鬼片实在很刺激。看得多了,发现有很多都是鬼手从地下伸出来抓人的脚,把人拖下地狱,或是上楼梯时楼梯突然断掉之类的。太多的雷同让我觉得没有新鲜感,就想找朋友聊聊对鬼片的感受。
到了楼下,老远就听到几个朋友正在谈论“鬼巷子”的.事。
“……听说‘鬼巷子’里吊死过人呢!”
“就是就是,每到傍晚,那个吊死鬼就会吐着长舌飘来飘去,寻找当年吊死他的绳子,好恐怖呀!有个小孩儿进去了就没出来,听说是被鬼吃了!”
“啊!可现在就是傍晚啊,我们还是不要进去探险了吧。”
“你真是个胆小鬼,再来一个人我们进去,探险嘛,就该勇敢点嘛。”
她们见我来了,就问我去不去“鬼巷子”,我也很喜欢探险,自然乐意前往。为公平起见,我们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走第一个,结果我输了,只好给她们开路。
“鬼巷子”果然名不虚传,到了那里,气氛完全变了,没有一丝阳光,阴森森的。刚进巷子我就踩到了一个老鼠的骨头,风吹过来,在耳边“呜呜”地响,我后背一阵恶寒,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突然,一只“手”一下抓住了我的鞋子,开始我还以为是鞋子卡在石缝里了,于是想把脚拔出来,可我越是用力拔,它越是拔不出来,这时,我忽然感到这绝不是被卡住的感觉,而更像是……更像是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呀——”我再也忍不住了,高叫起来,没想到,她们不但没有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反而很没义气地丢下我各自尖叫着逃走了。
惊慌中,一股强烈的悔意笼罩了我的心头,为什么我要来这里玩?为什么我要进“鬼巷子”?不过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过了好久,那只“手”没有再动,我使劲儿咽了口唾沫,定定神,往下一看,原来是一团枯萎的爬山虎把我的脚缠住了。我长舒一口气,真是虚惊一场!
自从经历了这件事后,我受够了自己吓自己,再不对那些鬼片好奇了。那些刺激过后的心悸,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字数太多不能短评
相对1来说,格局庞大起来,对地狱进行了立体描绘,很有意思,只不过越到后面唐突的情节越多,不知是剪辑的事还是年代描述能力有限,文字原著应当是很清楚的,不过就观赏性来说,88年的片子拍的比现在的三流恐怖片要高明的多,通篇没有一惊一乍的软弱手法,视觉与心理恐怖的传递都是直接有力的,如果有大师操刀重拍,以现在的特效技术,仍是极品大作的题材。
(二):灵与肉的黑暗哲学,肉体上的痛苦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
其实西方的恐怖片并不完全是视觉恐怖,它有很多灵与肉的黑暗哲学在里面,与东方哲学相差很大,所谓的 CULT片,其实说白了也是与恐怖片差不多的东西,它反映的是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就象《养鬼吃人》里面的经典台词:“The sweet suffering”,反映肉体上的痛苦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所以请不要把西方的恐怖片与东方的鬼片混为一谈,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就象《养鬼吃人》里钉子头是黑暗世界的主宰,克里夫.巴克就是这所有恐怖系列幕后操控一切的那个神,那个造物主
(三):随想
深吻一个身上裹满纱布,血浆到处飙的进击的巨人,是否有种吃果冻的快感?
修道四金刚中的.异形脸是个正太我就忍了,开嗓男居然是个美女?wtf?
弗兰克所谓的地狱的只是不断出现裹着床单若隐若现的胴体的诱惑?难道对于种马男看得见吃不着才是最大折磨?此君皮都烧没了还一脸淡定说kiss me,这是有多么强大自信心的男人?
医生被控制后满身伸出触手,还可以伸出中指,是日本小电影的灵感起源嘛?
朱莉小姐干掉一个吊着的女人,换下来的皮居然让她变回第一部的样子?而且人皮为啥比戴橡胶手套还容易脱落呢?
(四):虽是续集可还是有看头
剧情:
经过第一集的事情,Kirsty住进了精神病院,在这里她认识了不爱说话总是摆弄智力玩具的神秘女孩Tiffany。另一方面,Julia的阴魂不散,通过精神病医生Channard的帮助,她得到大量精神病人的鲜血,并恢复了她本来的面目,她们正利用女孩Tiffany帮她们打开“魔盒”,以穿梭阴阳界,那么Channard到底又是谁呢?他怎么会有“魔盒”呢?还有就是“地狱使者”能放过Julia吗?
评论:
虽然换了导演,可是第二部与第一部的关联性极大,可看作是第一步的延续,但续集总摆脱不了......。
(五):Hellbound: Hellraiser II 深入与追忆
在Hellraiser第一集的评论中,我历数了几条小成本电影的特点,现在还补充的一条就是,只要主创人员愿意和一定的经费保证,就可以无阻碍的继续拍下一部续集。
说道恐怖片的续集,惯用的手法无非就是继续说故事和追忆往昔,Hellraiser II则是在接下去讲故事的前提下,把在第一集中各种细节和线索加以延伸和发展,我在Hellraiser第一集中猜想的Clive Barker的地狱世界,在这一集中有了完美的发展。
24年过去之后,这部电影看来依旧内容饱满,话题十足,按照现在续集拍摄的规矩,必要的角色升级,装备升级和画面升级几乎都在这部小成本制作中得到了实现。
在本作中明暗线索和情节的交织环绕和巧妙的组合令人叹服,最重要的是三条主线,中间的动脉是迷恋“黑魔法”的切诺德医生从第一集死里逃生的克里斯蒂身上得知了地狱的秘密,便利用“重生术”让在第一集中死去的朱莉复活,并希望通过她的引导,寻找地狱的秘密,两条分动脉其一是克里斯蒂无法摆脱前作中地狱和修道士的阴影,以及对于父亲遇害的内疚感,得知朱莉起死回生后,希望利用魔方去地狱救父亲;其二则是大家都非常想知道的“修道士”的前身;而故事中的支线情节和副线则更是多如皮毛,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切诺德医生是如何得知魔方的奥秘的,他家里玻璃瓶中好几个魔方是怎么回事,女孩蒂芬妮的身世在地狱中有所闪回,她和她的母亲究竟遭受到了怎样的伤害,而切诺德医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在地狱中弗兰克房间里如同风箱般永远开合的尸床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弗兰克的照片被火焰燃烧后自己的身体也被毁灭,而切诺德医生在地狱中的遭遇又表明了什么,似乎有一个主宰使得切诺德医生成为大魔头,是不是修道士和守卫也是这个“主宰”创造的,而最后让切诺德医生和修道士火并,难道是主宰类似于“养蛊”的行为吗?许多的疑问无法解决,却也是让这部电影成为Cult经典的另一个原因。
最后说两个题外话,第一是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成为了倒霉鬼,除去坠魔的切诺德医生,他的好心肠助手以为会是男一号,没有想到很容易就被朱莉吸血插脑了,弗兰克叔叔在自己的地狱里却如此弱不禁风,就连在第一集中迷死无数人的修道士四人组也是弱爆了,居然无比容易地就被弄死了。第二就是修道士和守卫们被搞死后恢复的真身肯定出乎大家的意料,而且Hellraiser II应该是整个系列中最温情的一部,修道士难得露出了和善的神情,而且还做了一把“弱者保护神”的角色,割喉守卫原来是姑娘,龅牙守卫是个孩子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似乎Clive Barker应该有关于这几个守卫前传的构思,却因为后作把版权卖给电影公司而终无下文,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篇一:捉迷藏影评
刚看完韩国电影《捉迷藏》,其实个人感觉在人物刻画上面流于脸谱化,人物张力小,“惊悚”手段也没有大的突破,而且楼主对这类片子也不甚感冒,纯粹是陪着老婆“交作业”,可是看到最后紧张快速推进的剧情还是比较耐看的,也有很多惊喜和意外存在。可是看完之后心中对一些电影中的细节耿耿于怀,总有一种被牵引到剧情之外的力量主导着。闲来无事上网翻了一下想看其他影片对证一下。但是只看到看了一些简介,现在引述一下最具代表性的“《捉迷藏》在Naver上的观众评分为7.83,很多网友的评论都集中于形容影片的恐怖程度,随处可见"吓得无法入睡"、"有着鬼片的惊悚刺激"这样的清凉评论。然而,与鬼片的故弄玄虚相对的,《捉迷藏》的故事则源于发生在韩国冠岳区新林洞的真实事件。那么观众被成功"吓"到,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成功的惊悚氛围塑造,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恐惧,即中产阶级隐性的对于来自底层陌生人生活侵入的恐惧。”
以上的简介我是无法认同的,我认为导演把这个片子起名叫《捉迷藏》应该有两种意义的,其一是头盔对男主而言,其二就该是导演对观众而言了。
也许是我打开搜索的姿势不对,但是实在无法找到一篇于心解惑的,在下只好把自己所感写下来抛砖引玉。
片头从一个酱油女开始,把气氛和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是把姑且称为“鬼楼”的案发现场种种后来的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个开头其实很有迷惑性,一开始就是一个单身女性通过了几条小巷,小巷盘踞的人群也都有侧面描写,一看就是那种蛇鼠混杂的,这样开始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把阴暗的气氛烘托出来,另一个却是很大的“陷阱”,让观众下意识里认为“头盔”就是住在隔壁,因为他是从外面回来,更像是回家,再加上后来每个房间门口的记号和杀人过程像有计划一样,很容易给人一种,“头盔”是居住在这个房间,而有计划杀人一样,对于另外一个可能性——这个房间其实是第一受害者的可能性进行屏蔽。而这个细节对于全片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解开整片主旨的最重要的钥匙。
一阵提心吊胆,阴暗死亡之后,开始用很大的篇幅塑造男主和男主家庭,对于男主家庭而言一看就是精英人士,而且是韩国现代最高看的一种人——有美国关系,还有韩国传统最偏爱的一种人——儿女双全。可谓典型的高富帅,但是这个高富帅却有一个特点——洁癖,当然这样的人没有洁癖更不可思议。不过这里用大量的镜头通过特写交代了一个细节,男主怕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污点一个却是水,这两样东西对于后面是很大的一个伏笔,对于整个电影而言是一个突破口。
大家应该知道有洁癖的人很多是因为心理缺陷,随着片子的开展,男主的身世展现了出来,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需要仔细品味,可以说电影主旨会因为这个细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很大的细节是,男主开始回忆自己被领养的细节,被很老的一个男人带下奔驰车,房子里一个女人带着另一个男孩,在男主还在迷茫的时候对面这个男孩主动说了句你好
。好了我们开始细细的说这段情节,第一带来男主的男人很老,开着这个时代也是身份象征的奔驰轿车,停在了一个不错的多层别墅前,这说明这个领养者很成功,有了男孩为什
么还要领养?有钱有儿子还怕没人养老送终?还怕事业无人继承?为什么领养要在自己这么大的时候领养?好了镜头一转一切都有了答案,对面的男孩一脸的红斑,很显然领养者
的心思被解剖了,这样形象不佳的孩子作为继承人是有缺陷的,父母的“原罪”有了,而这是后面一系列伤害的开始。当然还有一个镜头细节,领养妈妈指着男主告诉亲生男,让他认识自己的弟弟,亲生男露出了阳光一般的笑容,可以看出男主已经5,6岁的年纪,实际上后面有个剧情细节专门交代了男主当时是7岁。已经可以自己拿着一个大大的纸箱子了,亲生男已经十岁的摸样,看不出任何的痴傻,这样的年纪应该懂得领养的意义,明知道这个是多出来的弟弟,还是展现了阳光的一面。我认为这段不仅仅是交代剧情,而是很重要的隐喻,为什么要把领养的时机选择在这里,我认为有这很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后面相印证才有了我开始的疑问。
接着就是男主探查亲生男的下落,开始接近“鬼楼”发现记号,完全按照电影的明线在叙述剧情和堆积气氛,没有什么特别讲的。
到后来男主家人开始遇袭,加上开始的铺垫,电影的明线开始指向“亲生男”的作案动机,酱油警察说了句“哥哥本人好像有什么很冤的事情,虽然哥哥也有错,但是爸爸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弟弟,父亲做的也有点太过分了”,通过后面的强x诬告,让观众都开始理解“头盔人”的作案动机了。在讲完合理的推论的时候,也把开始的两个细节一一对上了,男主最讨厌污点和水,污点对应的应该是“亲生男”脸上的红斑,水对应的是诬告时那双水淋淋脚部的特写。
好了,电影是艺术吗?是的,但是艺术越来越像科学一样严谨,科学也越来越像艺术一样需要想象力。在电影完成寻找罪犯这条明线真相大白的时候,电影除去片尾,正好用了一半,这部片子更像一步精密的齿轮契合的。
我理解这部片子是由于看到这里的一种巨大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折磨我到片子结束,这种不适感,来自于“亲生男”这个永远不露面的迷雾之中,片子里面的“亲生男”面目全非,一会是带着头盔的杀人犯,一会是第一次见面的阳光少年,一会是面对污水愤怒的反抗者,一会是“有三项强x罪史”的变态者。
电影让最无存在感的一个龙套说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三项强x犯罪史,2年前出狱”,一个富家子一个阳光少年堕落成至少三次在案的强x者——这是隐藏在第一个捉迷藏之后的捉迷藏。如果你还有疑惑,请再看一个细节,男主和另外一个哥哥一起去上坟,看见那个哥哥的打扮了吗,身边只有男主开来的奥迪,男主穿着西装带着一家人,那个哥哥呢?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家人,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一头乱糟糟的白发,这个靠阴谋继承了所有家产的寄居者并没有回报身边的人,再想想前面儿女吵闹时他的病态,再想想开始高调的老婆一直强调的美国关系,贯穿始终面无表情的男主一下子苍白起来。
后面的剧情就不剧透了,个人感觉有点老套,直到最后有个细节很经典。男主第二次上坟,这次是给亲生男上坟,这个时候剧情明显已经全部完结,很多人认为男主是良心发现对吧,呵呵,记得男主怎么出现的吗,一个人拿着小小的纸箱子被人从奔驰接出来,看看他怎么走的吧,导演来了个大大的特写,几个大大的箱子放在奥迪后备箱里面,男主放了一束鲜花就走,继续的面无表情,男主老婆又开始联系去美国的事宜,男主双眼无神的打开车门眺望了远方一阵,更像是要告诉所有人,他还要继续的冷漠走向前途。
到此,我一直觉得《捉迷藏》的题目就是在暗示,其实电影在和观众捉迷藏,你以为你看懂了这个片子,在片子里面捉完了迷藏,其实片外的捉迷藏才干刚开始。电影一头一尾的像鬼故事一样的奇怪传闻,越听越是像在诅咒这种人性寄居者,虚荣的父母把善良的孩子逼疯(领养者),受挫的孩子自甘堕落变成惯犯(亲生男),一贯的冷漠者有惊无险的寄居着(男主),普通人人云亦云的苟且(二哥)。
篇二:捉迷藏影评
只是即便有了演员的光环,《捉迷藏》还远称不上是一部成熟的悬疑电影。
家伟(霍建华饰)和苏红(秦海璐饰)贫富悬殊的对比贯穿影片始终
没想到演变态,秦海璐[微博]也能这么像,最后一幕在大火中发疯的戏,秦海璐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偏执;而比起韩版的演员孙贤周,霍建华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多了一丝克制,但却更能让人感受到角色本身的精神紧绷……可以说,演员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元素。
有句老话叫做: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或许这句话反向也是成立的。越安全的地方,我们对于他的防备和警惕性越弱,而更容易遭受到威胁。现实中警察办案的时候第一考虑的就是熟人作案。《捉迷藏》设置的作案背景就是所有人最不设防的地方:家。而当家都不再安全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毛骨悚然的恐惧,因为世间将再也没有任何“安全”的地方。
作为一个发生在现代都市的惊悚悬疑片,《捉迷藏》力图去给我们营造一个相当恐怖的心理暗示:你以为自己住在有门禁、保安、监控的商品房小区,做一个小富即安的中产阶级就很安全了吗?在你不经意间、某个时刻会不会已经让陌生人进驻家中?而一旦你被取代,又是否会有人知道?在全民都在关心房子和房价的今天,这部影片无疑有极强的代入感。
“鸠占鹊巢”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而《捉迷藏》特殊之处在于贯穿始终的对比。将哥哥、苏红(秦海璐饰)呆的破楼和男主的高档小区进行对比。影片中秦海璐偏执地说:“女儿要上小学,在此之前必须搬到更好的地方去。”这些对于贫富差距的暗指,以及事件背后试图消弭这种差距的深层次社会原因,似乎才是“秦海璐”不满的源头。说到底,疯子到底生而为疯子还是被逼疯的,这才是电影所要影射的真相。
电影其实是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捉迷藏》,导演刘杰此前其实更多着力于艺术电影,而以翻拍来进行商业转型尝试,在我看来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国内观众对于翻拍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更不吝于冠以抄袭之名,委屈自己看完之后还要与原著比较,然后得出一个“翻拍都是垃圾”的被预设的结论。同时,由于惊悚悬疑多出烂片,剧情、逻辑不被诟病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作为翻拍,对于原版来说实在是没有太大突破,很多人吐槽的剧情和逻辑硬伤、哥哥的剧情线突兀、警察的无能、妻子的智商下线等问题其实都是在韩版《捉迷藏》中就为无数人诟病的地方,无论是韩版编剧的能力和中国版编剧的改编能力,都让人实在不敢恭维。而影片最后对于偏执型人格的解释则太过画蛇添足,弱化了电影的惊悚感,可谓是败笔。
秦海璐和霍建华都演出了“变态”
幸而,演员给力。毋庸置疑,秦海璐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直以来,秦海璐都是当仁不让的演技派,无论是《榴莲飘飘》还是《钢的琴》,无论是《到阜阳600里》还是《红高粱》,从电影到电视剧,每部戏中的角色都能感受到她在表演中的张力和生命力。但我没想到演变态,秦海璐也能这么像,最后一幕在大火中发疯的戏,秦海璐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偏执。不过这个人物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归功于角色和剧本本身——这个反面人物的出彩。她的癫狂、疯魔以及背后,是这个高压社会下无数个“秦海璐”的诉求,使得人物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在戏骨秦海璐的光彩下,很多人忽视了霍建华。不同于秦海璐,老干部出道多年其实很少接电影,更多的还是扎根于电视剧发光发热。多数人结识他缘起《海豚湾恋人》中的完美配角钟晓刚,他面部棱角突出,长相书生气、适合古装。但受限于外形,这些年来也一直难以有突破,电视剧角色大多也是古装,或浪子或公子。最接近这个角色的可能就是去年年末在《他来了,请闭眼》中搭档马思纯[微博]饰演的犯罪心理学家,善于观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轻微洁癖。
《捉迷藏》中霍建华饰演了一个过着体面生活,妻美女甜,住在高档商品房,但内心惶惶不可终日、有点强迫症和偏执的所谓中产阶级。比起韩版的演员孙贤周,霍建华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多了一丝克制,但却更能让人感受到角色本身的精神紧绷:他不能忍受任何事物脱离控制,即使是一个排列的不整齐都会让他崩溃。数次梦到哥哥闯入自家的家中、睡在妻子身旁、以至于半夜醒来抽打床铺。他内心的不安源于一个童年的误会,他不能放过自己,纠结于过去,质问哥哥为什么不放过自己,最后才明白不放过自己的正是他自己。
可能是因为对于“国产惊悚悬疑片”形成了后天的防御和抵抗机制,看到这样一部虽有硬伤,但稍微用心的作品,竟也不忍苛责了。只是即便有了演员的光环,《捉迷藏》还远称不上是一部成熟的悬疑电影。
篇三:捉迷藏影评
看到很多人都说猜到了结局,即父亲是人格分裂,杀了母亲,杀了伊丽莎白,还有猫,甚至还要杀害警察和女同事。但我认为,这只能算是结局的一部分。
而这部片子真正的亮点在于小女孩的人格分裂,如果这点猜到了,你才算猜中了导演和编剧精心设下的骗局。
不觉得有关父亲的人格分裂的提示出现的很早吗。就在大家埋怨剧情老套,顺理成章地以为人格分裂的父亲犯下了所有的罪行时,结尾的那幅画带来了逆转。
画中的小女孩,即艾米丽,肩膀上有两个头,而且两张脸一模一样。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艾米丽同样拥有双重人格。
这么一来,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沉默寡言,行为举止怪异的艾米丽到后半部分会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并且一个劲地嚷着不要再看见“查理”,诸如此类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解释了。
而且影片也因此显得比较独特。因为在之前烂大街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里,拥有双重或者多重人格的往往只有一个角色,而这部电影却通过捉迷藏这种游戏巧妙地制造出了两个人格分裂的主角。
仔细想想看,既然是捉迷藏,如果要玩得好,必然得要求两个人相互配合地一起玩。影片里艾米丽有这样的一句台词:“他让我帮他(查理),是他逼我的”。这是小女孩在正常人格下说的话,自然要为自己所做的作出辩护。其实当她处于扭曲的人格时,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查理”杀了伊丽莎白吧。
另外听说影片的结局共有5个版本,特意去查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结局大都暗示着艾米丽也拥有双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