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成语东征西讨语录 正文

成语东征西讨语录

时间:2024-11-15 11:24:21

左右为难、多许少与、半信半疑、东来西去、上智下愚、东游西逛

进荣退辱、黑地昏天、得失在人、赏善罚恶、男欢女爱、撼天震地

早出晚归、恃强凌弱、彻上彻下、东磕西撞、东央西浼、大巧若拙

明辨是非、朝经暮史、进退迍邅、来迎去送、东冲西撞、朝朝暮暮

颠倒阴阳、轻身重义、古为今用、得失参半、藏头露尾、寒来暑往

惹是生非、卖刀买犊、邪不胜正、南枝北枝、一无所有、优胜劣败

南舣北驾、天覆地载、左萦右拂、天崩地陷、日日夜夜、圆颅方趾

虚虚实实、来去无踪、强本弱末、有己无人、纵横交贯、天南地北

断长补短、小枉大直、天荒地老、暮去朝来、花天酒地、震古烁今

喜新厌旧、有声无实、别有天地、朝梁暮陈、藏头露尾、大江南北

外方内圆、否终复泰、超前绝后、祸福相生、朝更暮改、公是公非

博古通今、话长说短、非此即彼、文武双全、此界彼疆、避祸求福

横眉立目、背公向私、呼天唤地、有名无实、不置可否、进退中绳

冷言热语、借尸还阳、舍旧谋新、一来二去、男婚女聘、盛衰荣辱

东碰西撞、男女老少、进贤退奸、方趾圆颅、推亡固存、语近指远

指南攻北、黑白分明、否去泰来、南箕北斗、浮石沉木

通天彻地、朝趁暮食、贩贱卖贵、熔古铸今、扭转乾坤、东搜西罗

偷东摸西、主客颠倒、不顾死活、是是非非、忆苦思甜、黜邪崇正

干啼湿哭、重男轻女、称家有无、有害无利、送故迎新、刚柔相济

生死攸关、假公营私、盛衰荣辱、强本弱支、删繁就简、古今中外

迎来送往、买贱卖贵、东驰西击、今是昔非、偃武行文、你唱我和

善文能武、前仰后合、居重驭轻、道东说西、咸嘴淡舌、进本退末

东鳞西爪、急吏缓民、祸福之门、送旧迎新、谢天谢地、东征西讨

鬼使神差、谩天谩地、死去活来、哭笑不得、强本弱末、因祸得福

思前想后、有进无退、东西南北、进退狼狈、本同末异、由浅入深

废文任武、说短道长、捐本逐末、明争暗斗、东征西怨、同生共死

褒善贬恶、地塌天荒、避强打弱、盛衰兴废、嫌长道短、贪生怕死

命在旦夕、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党邪陷正、颠来播去、白往黑来

说地谈天、改是成非、急脉缓受、扑地掀天、黑家白日、是是非非

里外夹攻、通前澈后、明珠暗投、宠辱不惊、无独有偶、内柔外刚

进退无所、随圆就方、冤天屈地、没里没外、男女老少、头重脚轻

环肥燕瘦、折长补短、较武论文、露尾藏头、当务始终、圆顶方趾

跋前踕后、倚强凌弱、披古通今、地老天荒、方领圆冠

彻里彻外、来情去意、不分彼此、不差上下、弃本求末、齿亡舌存

进贤退佞、进退有度、进寸退尺、新愁旧恨、超今越古、织白守黑

谨始虑终、不文不武、功败垂成、扑天盖地、有始无终、震天动地

祸福无门、于安思危、暮楚朝秦、胡肥锺瘦、轻死重义、爱憎分明

鉴前毖后、是非口舌、外简内明、引短推长、朝成暮徧、谈优务劣

彼唱此和、首尾相应、古肥今瘠、燮理阴阳、掀天揭地、朝生暮死

长吁短气、白黑颠倒、眉高眼低、文昭武穆、生生死死、彼倡此和

卖剑买犊、争先恐后、生死存亡、上下其手、恩恩怨怨、转败为成

表里受敌、表里一致、随方就圆、由近及远、重男轻女、贵少贱老

前倨后卑、左拥右抱、七纵八横、东躲西藏、进退触篱、喜怒哀乐

朝野上下、心长力短、局天扣地、若隐若显、死去活来、决一胜负

东涂西抹、云朝雨暮、数短论长、左支右调、避祸就福、呼来喝去

地角天涯、无足重轻、冤天屈地、无独有偶、东歪西倒、尊己卑人

软硬兼施、一旦一夕、居下讪上、南阮北阮、泰来否往、极古穷今

论长说短、古是今非、枘圆凿方、表里不一、越古超今、下情上达

此问彼难、半新不旧、迎新送故、昧地谩天、见小暗大、推天抢地

道长争短、厚今薄古、天堂地狱、舍本求末、恩甚怨生、不知进退

舍本求末、有眼无珠、善善恶恶、外合里应、厚积薄发、呼天抢地

是非曲直、暮去朝来、阴差阳错、进退两端、挑肥拣瘦、是非之心

雁去鱼来、以强凌弱、有勇无谋、朝发暮至、兴亡祸福、外感内伤

迈古超今、虚虚实实、大头小尾、东邻西舍、藏头露尾、吉凶祸福

吞吞吐吐、扭曲作直、否去泰来、是古非今、死去活来、原始反终

舍近即远、长幼尊卑、摧刚为柔、朝成暮毁、送旧迎新、论短道长

暮想朝思、直内方外、明升暗降、蹐地局天、束上起下、济弱锄强

东捱西问、嚎天动地、迎来送往、成语标题、旋得旋失、翻来覆去

绿肥红瘦、迎新送故、上勤下顺、乾端坤倪、长幼尊卑、上慢下暴

明来暗往、送故迎新、高天厚地、轰天裂地、天地诛戮、贵古贱今

左支右绌、沉浮俯仰、播弄是非、镕今铸古、进退荣辱、招是惹非

是非曲直、煨干就湿、吞吞吐吐、不足轻重、东驰西撞、撑天拄地

局天促地、覆去翻来、否去泰来、破旧立新、拿粗夹细、彼此彼此

患得患失、贱入贵出、官偪民反、前街后巷、怨天怨地、生离死别

昏天黑地、以私害公、悦近来远、公私兼顾、避难就易、是是非非

外方内圆、进锐退速、察今知古、里出外进、纵横天下、改恶为善

下陵上替、朝种暮获、邪不伐正、外宽内忌、百密一疏、进善退恶

酒地花天、参天两地、东寻西觅、逐末弃本、有目无睹、战天斗地

挟细拿粗、圆首方足、校短推长、崇本抑末、前挽后推、茹柔吐刚

冠上履下、长街短巷、天愁地惨、成语标题、日日夜夜、乐新厌旧

借古讽今、熏天赫地、迎新送旧、不相上下、怜新厌旧、东西南朔

朝歌暮弦、一字褒贬、东猜西疑、纵曲枉直、革旧从新、表里相济

小往大来、卖男鬻女、女织男耕、红男绿女、先公后私、朝朝暮暮

非昔是今、谄上欺下、争前恐后、有气无力、公而忘私、从俗浮沉

援古证今、男女老幼、前思后想、不置褒贬、凹凸不平、半饥半饱

前跋后疐、轻财重义、纵横开合、天凝地闭、一高二低、好逸恶劳

大呼小叫、前倨后恭、进本退末、遏恶扬善、左邻右里、铺天盖地

德本财末、上天入地、左枝右梧、轻重缓急、独是独非、生死存亡

甜酸苦辣、进退狐疑、笃近举远、肥冬瘦年、小屈大伸、舍近务远

安内攘外、来踪去路、移东补西、进退无门、迎新弃旧、东走西撞

弃短用长、布天盖地、白山黑水、椎天抢地、西颦东效、背前面后

东撙西节、面是背非、贵贱高下、男尊女卑、有始无终、鹤长凫短

大惊小怪、南航北骑、死里逃生、随声是非、纳新吐故、进退无依

安老怀少、异口同声、左右图史、男耕女织、缓急轻重、东家西舍

雌雄未决、翻天覆地、通今博古、进退应矩、侭多侭少、大题小作

【成语原文】:东征西讨

【标准发音】:dōng zhēng xī tǎo

【繁体写法】:東征西討

【东征西讨是什么意思】:指四处出战征伐。

【东征西讨成语接龙】:马首欲东 → 东征西讨 → 讨价还价

【用法分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dōng zhēng xī tǎo】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唐 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

【对应近义词】:南征北战、转战南北、;

【对应反义词】:安常处顺、安家立业

【东征西讨的造句示例】:

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汴京下耳!当其勉之。(《元史 木华黎传》)

1、帝皇的.军队东征西讨,开疆拓土,重新发现一度失落的人类世界,驱逐异星压迫者。

文言文常识1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常识2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孙丑》“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意思是说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墨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左传》编年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4、《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五经”

7、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中唐三大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在恢泪始干”。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憧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8、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代表宋代词坛两大流派风格的人物是以苏轼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约派。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9、明清时代四大古典小说是:

《三国演义》(罗贯中?明) 《水浒传》(施耐庵?明)

《西游记》(吴承恩?明) 《红楼梦》(曹雪芹?清)。

10、《儒林外史》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就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二)文体常识

1、古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学过的《朱元思书》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文体,只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说请求或愿望。

5、说: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常常是叙议结合,来表明作者的一些见解,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如《马说》《爱莲说》。

6、记:古代的一种文体,有时用于说明,如《核舟记》;有时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如《岳阳楼记》等。

7、铭:古代刻在器物上告诫自己或歌颂功德的一种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文言文常识3

一、重要作家作品

先秦时期

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6,《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两汉时期

1,刘向:汉朝人。《战国策》是汉朝刘向所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赵国依次分国编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都是《战国策》里的名篇。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描写邹忌婉词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长、修明政务的故事,表现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技巧。

3,《出师表》:作者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4,《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史记》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有的称作“太史公书”,也有称作“太史公记”的。到了三国时期,这本书才被明确称为“史记”。本书的体例如下: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魏晋时期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散文家。著有《陶渊明集》。

著名篇章《桃花源记》《饮酒》。

2,(南北朝)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代表作品:《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晋代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唐朝时期

1,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苏轼对其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品:《使至塞上》。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唐朝浪漫主义大诗人。

代表作品:《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评作“诗史”。

代表作品:《望岳》

4,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代表作品:《钱塘湖春行》

5,刘禹锡:字梦得,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

6,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

代表作品:《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7,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赤壁》、《泊秦淮》

8,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诗词人——花间派——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代表作品:《望江南》、《商山早行》

9,李商隐(813—858):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为“三十六体”。

代表作品:夜雨寄北》、《无题》

10,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诗,被称为“千古词帝”。

代表作品:《相见欢》

宋朝时期

1,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代表作品:《渔家傲》、《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借“记”名,表达对友规箴之意。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环环相扣气势宏大。骈散结合语言凝练,形象富于音乐美。

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代表词人。

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

4,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史学家。

代表作品:《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以口诀记忆如下:

秀丽环境精笔描,自然风光变化多。

勾勒与民同乐图,抒发作者政(治)理想。

排遣抑郁复杂情,与民同乐是主旨。

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

代表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代表作品:《西江月》、《破阵子》《》《》

7,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卜算子咏梅》《诉衷情》《游山西村》《》

8,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观书有感》

9,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过零丁洋》

10,郭茂倩(1041—1099),——《乐府诗集》——(郭茂倩——宋)——南北朝北方乐府民歌

代表作品:《木兰诗》《长歌行》

11,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著有《清苑斋集》

代表作品:《约客》

元明清时期

1,马致远:元朝戏曲家,著有演绎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等。

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2,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朝家。1958年被评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代表作品:《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南吕?四块玉?闲适》。

3,《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是一部神话小说,书中记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精彩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和大胆奇特的夸张。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尤其为人所熟知。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他勇敢机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却也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大战流沙河;

他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中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他举止文雅、性情和善,崇信佛法,佛经造诣极高、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4,《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特别是通过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又名《忠义水浒传》,全书定型于明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

这部小说人物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在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精彩章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花和尚)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行者)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智多星)吴用: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豹子头)林冲: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黑旋风)李逵: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及时雨)宋江: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用用人,但总想招安。

(青面兽)杨志: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5,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

代表作品:《送东阳马生序》,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序。

6,《聊斋志异》:著名文言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腐坏、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里面的名篇有《狼》等,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7,吴敬梓:清朝文学家,代表作《儒林外史》。我们学过这里面的《范进中举》。口诀记忆如下: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字敏轩来号粒民;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

《儒林外史》代表作,五十五回章回体;

长篇讽刺小说第一部,揭露科举制度的。

8,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之小说。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

开篇诗词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著名事件:黄巾起义—董卓乱政—逐鹿中原—曹操崛起—孙策立业—刘备兴起—赤壁之战—孙刘争荆州—马超兴兵复仇—刘备成帝业—关张之死—诸葛用兵—六出祁山—司马懿篡位—三国归晋。

精彩章节:关羽在一杯热酒未凉的工夫,斩了敌方大将华雄,收到曹操赏识敬重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没有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后曹操命人加急送来出关令,也是日后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一个原因。

三顾茅庐: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次与关羽、张飞到草庐去请他,谦恭有礼,是后人善待臣子的佳话。诸葛亮发表了他著名的三分天下见解,称《隆中对》。

三气周瑜:刘、孙联合破曹,但孙吴的水军都督周瑜气量狭小,多次想法害诸葛亮而不得,被诸葛亮三次出招气死,临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

草船借箭:周瑜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却不给充足的材料和人力,本是想以此陷害。但诸葛亮妙算天象,用草人布在船的两侧,趁第三天大雾潜入曹营,曹操多疑,不敢冒然出兵,便放箭攻击,于是天明雾散,诸葛亮白得曹操十多万支箭,命士兵大喊:谢曹丞相赐箭。

借东风:孙、刘破曹须用火攻,但风向不对,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诸葛亮算出某日必有东南风,探望时便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痊愈,杀孔明之心顿起。诸葛亮便乔装鬼神借风,一可令众人对自己更加钦佩,二可趁机逃离东吴。

赤壁之战:孙、刘联手,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抵御了曹操大军。用火攻将曹操击败。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的经典(还有官渡之战、肥水之战)

智算华容:诸葛亮算出曹操赤壁一败后必将走华容道,但此时不能杀曹操,否则北方必乱,便将此人情送与了关羽。由于昔日曹操对关羽有恩,云长又极重人情,将曹操放走。

水淹七军:关羽负责守荆州,利用白河之水淹死敌人数万大军,取得胜利。

大意失荆州:关羽由于自负,忘记了诸葛亮“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计策,与孙吴结仇,被吕蒙装作穿白衣的商人入了城,破了荆州。

败走麦城:关羽失掉荆州,被困麦城。刘备一个义子见死不救,终被孙权所杀。

空城计:司马懿攻打刘备,城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一些老兵。孔明用奇计,自己在城门上弹琴,几个老兵打扫城门,门洞大开,司马懿却认为孔明一生谨慎,定有埋伏,遂走而不攻。

火烧连营: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心切,攻打东吴,却不会用兵,在山林中扎寨。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一败涂地。

托孤白帝城: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将刘禅托给诸葛亮,命其如可立则立之,不可便废而自立。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诸葛亮死后,料定司马懿定会知晓,趁机攻打,便命姜维将自己尸身保存好,口中放入麦粒。出兵时将自己放在阵前给司马懿看。果然后者一看诸葛亮没死,以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计,退兵而走。

单刀赴会:关云长不带兵将赴东吴鲁肃之邀,然后借醉挟持鲁肃,安全脱身,显示出英雄虎胆及过人机智。

千里走单骑:关云长挂印封金,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大哥刘备,一路之上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完成使命。

二、古代文学常识散记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2,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施耐庵著)、《三国演义》(罗贯中著)、《西游记》(吴承恩著)、《红楼梦》(曹雪芹著)。

3,文章两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4,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5,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6,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8,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9,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言文常识4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文言,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就非常重要),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中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他们的作品90%以上用白话写成,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他们在语言“敏感期”所接受“语文教育”,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是在废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们,在语言“敏感期”,基本是“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不是“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

文言文常识5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诣:到,去。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课:考核、督促、征收。

风、化:教育感化。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游:①游玩,游览; ②旅行,外出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劾:检举,揭发。

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短:进谗言,说坏话。

害:嫉妒。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折:指斥,指责,驳斥。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党:偏袒,伙同,包庇。

矫:假托,假传。

质:作人质;抵押。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 输”引申。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 词语。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多:赞扬,欣赏。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些常见的单音节词,出现在纪传文中的频率比较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官员行为、他人(官场)反应、社会评价方面来掌握。

文言文常识6

1表官职的官职名称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军事首脑。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太史:记史,管文收。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做官。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进:进身为官。

3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4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一般指提升。

等:进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 于升任高官。

5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窜:放逐,贬官。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6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调:变换官职。

转:调动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出:京官外调。

7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行:代理官职。

署:代理、暂任。

权:暂代官职。

判:高位兼低职。

假:临时的,代理的。

摄:暂代官职。

守:代理官职。

8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

解官:辞去官职。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 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 归葬故乡。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 语。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这些词除第⑦类外都有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三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会试后同年四月举行,地点在皇帝宫殿,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

文言文常识7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令阃(kǔn) (对方妻子)、令兄、令郎、令爱。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二、官吏任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三、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四、地理知识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另《滕王阁序》一文中有: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文言文常识8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