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唐山地震励志语录 正文

唐山地震励志语录

时间:2024-10-11 10:16:52

这部电影讲诉了一家四口,夫妻和姐弟,地震中父亲先去世,用自己的命换回来母亲的命,由于姐弟俩都被同一块预制板压着,在被救援人员问及先救哪一个的时候,尽管母亲坚持两个都要救,但是时间以及当时的情形决定了只能在两者当中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漫长的人生岁月都会遇到,建议多看一下哈佛大学公开课程:公平:如何做是好),母亲选择了救弟弟。这句话被姐姐牢牢的记在了心里。随着姐弟俩被挖出,母亲以为姐姐已经死了,就带着弟弟离开。哪知道姐姐在尸体堆里面醒来,遇上了救援的解放军夫妇,并被收养。在高考前一次回唐山的机会,肄业后的很多机会她都没有回唐山寻找亲人,因为即使她的父母回着,在她心里,也已经死了。姐姐大学期间,因为跟男友在处理怀孕的问题上有分歧,就退学了,一个人坚强的选择了对面未来的生活,因为这一次她要保住她腹中的生命。直到汶川08年大地震,她和弟弟同时不约而同的赶到四川进行救助,终于32年没有见的亲人中最终见面了。在汶川地震中,她看见一位母亲因为就不出女儿而选择锯断女儿的腿抱住女儿的生命,并且选择了宁愿让女儿恨她一辈子的决定,此时,她有点理解她的母亲当年的选择了。

跟随弟弟回到唐山的家,看到墙上挂着的自己儿时的遗像,看到桌上摆着自己小时候爱吃的洗干净的西红柿,她知道母亲没有忘记她,母亲跪下的这句对不起,让她理解了母亲当初的选择也是多么痛苦,来到母亲为她买的墓地,看到深埋在里面的自己小时候的书包和课本,这一刻,她终于释怀了,她悔恨自己对母亲太残忍,折磨了母亲32年,她本来可以早早的就去唐山找亲人,她一直没去,让母亲抱着歉意的生活了32年。今天,她已经对母亲冰释前嫌,母亲心里坍塌的房子又再次被建立了起来。

地震后,母亲辛苦抚育弟弟成长,再也没有嫁人,23秒的地震,她却用了整整32年来还。这种超越一切的伟大力量,叫做母爱!

四十年前的今天,此时此刻,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夷为墟土,二十四万生灵殁于瓦砾。四十年后,百废俱兴,高楼林立,街市繁华,找不到伤痛的痕迹。

寄语唐山地震40周年

历经40年的风雨,我们发现,人性才是可以穿越一切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守护,才是我们面向一切灾难的起点。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40年前,如同一声惊雷,一场7.8级地震撕裂了唐山大地,23秒,24万生灵罹难,弥望尽是疮痍,这场惨烈的大地震,瞬间让唐山变成荒墟,更成了国人心头恒久的伤痕。

40年里,昔日痉挛的大地创口渐渐愈合,那些亲历者则以舔舐伤口的方式不屈地活着。40年后,我们回望这场灾难,不是为了以灾难纪念灾难,以一种痛去承接另一种痛,而是为了于温故中缅怀那被灾难夺去的一个个曾盛开的生命,也感受寓于“向死而生”中的人性力道与“人是目的”的分量。

每次灾难,都该以历史进步为补偿。从唐山大地震发生到现在,中国社会“苟日新又日新”,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而种种变化中,与人类社会进步脉络最为契合的,就是个人价值的被打捞和重新发现——历史叙述笔触越来越多地从集体转向个人,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力和人性尊严的着墨,而非将人作为宏大叙事里抽象虚焦的脸谱化存在。

社会学家梁漱溟曾说过: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个体权利、个人尊严,本是法治和文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旨归;一个社会的成长,也是以对每一个人的权利珍视程度为衡量尺度的。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集体本位作为主流价值嵌入社会认知图谱中,集体主义也从道德原则泛化到了社会各个层面,计划经济即是其在经济领域的映射;普罗大众多样的生命形态、个体诉求,则动辄被放逐在集体话语之外,个人被认为是集体的附庸,没有独立于集体之外的价值。

但随着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各维度上的纵深发展,人们的尊严、权利意识不断苏醒,个体的生命和其他方面价值也日益凸显,更多的集体性要求被移至“责权利”的现代话语框架下,更多的权利被重申被保障。中国社会也渐次迎来“大写的‘我’从混沌的‘我们’中凸显出来的时代”。王小波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而今天的很多制度、政策和法规,也指向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指向每个人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由此,我们看到,在2008年兴建的唐山大地震纪念墙上,铭刻着那场地震中罹难同胞的姓名。

人本立场、人文主张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唐山大地震的纪念,嵌入更多“人性”与尊重个体价值的视角:冯小刚拍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不再是宏大的叙述策略,而是重点讲述地震后的个体境遇和人性纠葛,地震也成为个体精神救赎的“试验场”;而媒体对地震幸存者灾后疗伤的报道,对4204个孤儿生活日常和命运“隐伤”的探访,也是落脚于“人”——灾难之为灾难,首先在于它带来的是个体的不幸。关注这些不幸者,进而改善其境遇,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的人性关怀。

任何灾难,都是对命运共同体的考验,也是对人性的砥砺。命运共同体里的相互守望,亟须对个体价值的'珍视。这需要的,不止是灾时的互助搀扶,灾后的救济关怀,更是对个人生命和尊严的充分庇护。我们不止是要在唐山大地震后去帮扶当年的受害者,或在汶川地震后“济川”,更要借此明确生命与个体尊严至上的人文理念,缝合权利保障的短板,让我们所有人不踏入“修短故天”以外的灾难中。

逝者为生者承担了死亡,生者承担灾难的记忆,举凡天灾,莫不如此。唐山大地震过去整整40年了,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年出生的婴儿,如今也进入了不惑之年。历经40年的风雨,我们发现,人性才是可以穿越一切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守护,才是我们面向一切灾难的起点。

纪唐山,念唐山。愿家园永远平安,愿每个同胞都幸福、有尊严! 

2、“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珍爱面前的所有,爱护来之不易的幸福,满足常乐。

3、“小震不必逃,大震逃不了”——或许在唐山等经历过地震的城市才懂得地震的恐怖,这句话也诠释着生涯中有些时候应顺从,服从就是接受。

4、“亲人,永远是亲人”——亲情不记仇,血脉相连的人与人才知道真情与打动。

5、“我求求你们了,都救吧,要都救出来啊,我给你们当牛做马!”——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忘我的,无暇且巨大的。或者咱们一时的不懂得,也许我们有了儿女后才理解一点点。

6、“不是我不记得,而是我忘不掉!”——唐山大地震,对于经历过的人们来说是个永远无法抹去的痛,7月,唐山人再悼亲人的同时也将再次刺痛心坎的伤。

7、“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屋子永远盖不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日子”——阅历过当年地震的不少白叟总会翻开话匣子,向子弟们讲述地震时的故事,由于即便是城市的变迁也无奈抹去他们伤痛的记忆。

8、“你是从哪冒出来的,怎么不给我个信儿呢?!”——片子中成年方登回到唐山老家与分辨三十年的母亲会晤,元妮意外跟激动,也凸显着失去亲人的母亲不能接收这一大悲大喜的起伏。

9、“解放军对唐山有恩呐!”——实在不仅是解放军,全国各族国民都对唐山有恩,唐隐士也从不忘却过那种恩情,始终在,传递着大爱。

10、“考不上大学没关系,大学中都有少许废料。”——在7月上映的电影里面呈现这样的台词,( )仿佛抚慰了一批高考落榜的考生,但也表白着父母对儿女的爱与容纳。

11、“我不找,你也不找吗?”,——陈道明边走边脱掉军装,以一个的身份煽了杨志(陆毅)一耳光。

12、“你晓得我妈这么多年咋儿过来的?心碎的跟渣儿一样,守着废墟过日子……”——成年方登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与唐山救济队的一位老乡之间的对话。

13、“老天爷,你混蛋蛋!!”——元妮拼命救助被地震埋在废墟下的丈夫,忽然,余震又来了,眼看着丈夫被压逝世,元妮对着天空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