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韩非子》
任何成功,都是厚积薄发,多年苦修换来的,不怕走得慢,只怕不开始。
2、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走在奋斗的路上,不要过分在意一些荣辱,平常心便好。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心思澄澈,安定有力,摒除诱惑,才可成就大事业。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努力,终会有所收获,皇天不负有心人。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前进的路上,要不断反思、关照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东西,更进一步。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钻进钱眼,不惜违法乱纪;做人,穷,也要穷的有骨气!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想干成大事,除了勤于修炼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下来。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心中有理想,脚下的路再远,也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都要从自身品德的修炼为根基。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财富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留下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11、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英雄气概,威压八万里,体恤弱小,善德加身。
1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老去的只是身体,心灵可以永远保持丰盛。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做领导,要能体恤下属,一味打压,尽失民心。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越是微小的事情,越见品质。
15、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知行合一,方可成就事业。
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若是天下人都能互相体谅,纷扰世事可以停歇。
1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立志越高,所需要的能力越强,相应的,逼迫自己所学的,也就越多。
1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忠心,也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精神。
19、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若人人皆每日反省自身,世间又会多出多少君子。
20、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给世界和身边人,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担当。
2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学习之道,在于坚持和寻找正确的方法。
2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时间就是我们奋斗的战场,损失的每一秒,都是生命的流逝。
23、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无论贫穷和富贵,坚守好的品德,是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
2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成大事,不受点折磨怎么能行。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心怀国家,则一切以苍生为念。
2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立千古大志,乃是圣人也。
27、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杜甫
淡看世间事,心情如浮云。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君子,生在世间,当靠自己拼搏奋斗。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进学之道,一步步逼近真相,逼近更高。
30、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天下大事,不立志,难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 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⑴ 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 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域(yù)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 亲戚畔之( )
② 曾益其所不能( )
③ 困于心衡于利( )
④ 发家拂士( )
⑵ 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 三里之城( )城( )非不高也
② 七里之( )郭多助之( )至委而去之( )
③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 )陋室
④ 舜发( )于畎亩之中发( )于声
⑤ 行拂( )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 )士
⑥ 管夷吾举于士( )法家拂士( )
⑦ 环而( )攻之而( )不胜发于声,而( )后喻
⑧ 国恒亡( )亡( )羊补牢今亡( )亦死
⑶ 填空:
① 孟子,名 ,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 ”。他在政治上主张行“ ”,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 《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
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节
〖教学内容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
三、理解文意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 “夫环而攻之”。
⑶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4、师生互动: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7、探究讨论: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
五、引导学生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政府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政府为民办了哪些实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三节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 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⑵ 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⑶ 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⑴ 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⑵ 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⑶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
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
(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
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
(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
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⑴ 三里之城( )
⑵ 池非不深也( )
⑶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⑷ 委而去之( )
⑸ 亲戚畔之( )
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⑺ 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 )
2、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1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当然,这不是《论语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学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似为满足虚荣乎?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2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3
今年开学,班上来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她要求我们每天背诵《论语》四则,强调说《论语》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我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背诵、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觉得收获很大。
《论语》主要收集的是孔子教学生时的一些语言。孔子名叫孔丘,又名孔夫子,是春秋鲁国时期的一位私塾先生,他有三千名弟子,教出了七十二位贤人。在当时的社会,孔夫子是一位圣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孔子《论语》中的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样向他学习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习,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告诫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关于孝敬之道,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它讲的是伦理亲情之爱,我们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我们言语谨慎,诚实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爱他人,再去亲近品德高尚的人,提高自己,就可以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如果精力充沛的话,我们应该多读些文献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说明孔子很注重实践经验,他告诉我们一切要从脚下出发,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好。
关于诚信,孔子的学生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说的话能否兑现,那要看许下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性就会高一点。一个人如果恭敬有礼,又符合礼义,那么他就可以远离耻辱。如果一个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是可以亲信的人,那么他的为人处世就很可靠了。因此,诚信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
在今天,《论语》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怎样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怎样做到诚实守信。这些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我们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4
我们交朋友一定要善交益友,远离损友,学习论语心得。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孔子【论语。 季氏第十六】。最近我翻阅了学习论语方面的书籍,才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益友之一:直
直是正直,直率,直言不讳。一个正直的人,会受到朋友的欢迎和尊敬。和正直的人交朋友,我们会受到他的人格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做人有责任感,说真话,做实事,对于任何事物,既心态平和又坚持原则,这样,能给我们带来许多财富: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识别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所以孔子说正直的朋友是好朋友。由此可见,【友直】就是朋友为人正直,坦荡,没有谄媚之色,没有奉承之心,这样的人是能够成为好朋友的,我们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益友之二:谅
友谅,就是诚实的朋友。
看到的是什么,就说什么;心里头怎么想的,就让它怎么表达出来,这是诚实的表现。诚实最主要的在于不假不欺,这里的不是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诚实的人,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诚实的人总是以真实的一面出现在朋友面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时候。所以诚实的人总能嬴得朋友的信任。
我们通常把【诚实】与【可信】联系起来说,这其中【诚实】是前提、是原因,【可信】是结果。诚实是一切品德的基础,和诚实的人交朋友,我们的心灵是妥帖的,是安稳的,我们的人格也会得到升华。
益友之三:多闻
多闻,就是见闻广博,知识面宽,它常和【博学】一起出现。
博学多才是在广泛涉猎后的开阔思想下研究、寻求突破口,是在博览群书后高屋建瓴,产生新发现、新观点,心得体会《学习论语心得》。博学多闻的人,在事业上屡有建树,因为他们知识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不但不会死守条条框框,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和犀利的目光,更不会盲目行事,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会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知识。友多闻,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助益。
【友直、友谅、友多闻】,【直】的朋友可以做镜子,帮助我们通过自省而成长。
【谅】的朋友能够分享快乐,减轻痛苦。
【多闻】的朋友能够以他们的知识滋润我们的成长,以他们的行动作为我们的榜样。
有一个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欣赏你的人可以使你充满自信,
批评你的人可以使你愈挫愈勇,
伤害你的人可以使你更加坚强,
痛惜你的人可以使你知道感恩,
依赖你的人可以使你拥有能力,
想依靠的对象可以让你歇歇脚。
总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位朋友,看看他们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而靠近他们,亲近他们,交一批益友。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5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儒”字兼有象形、形声、会意三个方面的特点。讲他是象形,是说“儒”的甲骨体画的就是一个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养身心,洁身自好;说他是形声字,是说“儒”字从“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读音;是他是会意字,是因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类,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论语》涉及到求学悟道、礼乐规范、治国安民、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都是为实“仁”这一道德规范服务的。
谈到学习,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和命运,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靠个人后天的努力。围绕学习,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谈到人际交往,孔子倡导自爱和爱人,极力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号召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明辨善恶,多交益友。
谈到思想修养,孔子首先主张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欲,仗义疏财,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谈到为政治国,孔子用“正”解释“政”。他认为,所谓“政”,就是正义、正气、正道、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视执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关心民生疾苦,反对烦政扰民,主张爱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论语》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早早融进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论语》对中国史的深远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润,对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古往今来,一直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并非虚张夸饰之词。
学习经典既要探本求源,更要开拓创新。
一、求学悟道
热爱学习,刻苦勤奋。持之以恒,惜时如金。健全心理,虚心好问。敢于质疑,开拓创新。
二、修身养性
爱国忧民,立志为先。修身养性,诚实恭谦。自律自强,质朴勤俭。任重道远,一往无前。
三、人际交往
识别善恶,崇尚信义。豁达包容,彬彬有礼。助人为乐,严于律己。广交益友,见贤思齐。
四、公务方略
执政为民,克己奉公。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率先垂范,草上行风。知人善任,人和政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