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和珅当皇帝时的经典语录 正文

和珅当皇帝时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4-11-20 19:41:41

巧言释褒贬

纪晓岚常在皇帝面前揭和珅的短儿,弄得和珅好不尴尬。乾隆也是有意偏袒和珅,总是找个机会捉弄纪晓岚。一天,乾隆在批阅奏章时,忽然发现一件参劾纪晓岚的奏折。奏折上说,纪晓岚宽于治民之说是有意收买人心,博取虚名,不如和珅严刑峻法,敛财富以利国家,堪称治世能臣。乾隆看罢,眼前一亮,心想,待我逗一逗纪晓岚,看他如何分解?

次日早朝,议罢政事散朝时皇帝把纪晓岚与和珅这对儿逗口冤家留下。他先对纪晓岚说:“纪爱卿,你天天说和珅如何*诈,如何贪婪,群臣如何愤恨,敢怒而不敢言,还说天下皆曰可杀,可是你看看这个奏折,有人称和珅是治世之能臣,而你纪晓岚只不过是好图虚名罢了。”

纪晓岚接过奏折,用眼一溜就放在龙书案上,和珅连忙抓到手里,一边看,一边得意洋洋。“纪晓岚,你还有什么话说”乾隆故意敲山震虎。

和珅在一旁奸笑:“皇上,其实臣也没有奏折上说的那么好,只不过为皇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而已。至于纪晓岚嘛,嘻嘻,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可也不至于罪大恶极。我看皇上就开恩留下他这条小命,料他一条小泥鳅也翻不了大船,把他削职为民也就算了。”

纪晓岚微微一笑:“启禀皇上,臣有话要说。”

“说吧!”乾隆把脸一黑。

“臣虽下愚,亦知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有人奏称和大人为能臣,并诋毁臣下,不足为怪。譬如春雨如油,农夫喜其润泽,而行旅之人则恶其道路泥泞;月光皎洁,佳人悦其舒朗,而盗贼则恶其光亮。上天尚且不能尽如人意,何况臣乎?至于和大人之能,臣亦明了其中道理。大粪臭污,其质倒可肥田;乌龟丑陋,皮肉却能延寿。”

和珅听了,自然气得咬牙跺脚,指着纪晓岚的鼻子:“你,你,你——”乾隆哈哈大笑,心中暗想,这个纪晓岚,言语虽然尖刻。释辩倒也得体,举例妥帖,终是机智敏捷,于是赶紧圆场:“两位爱卿,不要闹了,你俩都是朕的股肱之臣,朕需要你,也需要他,一个也不能少,望你们能携起手来,共保大清江山。

君臣下江南

乾隆一生多次去江南巡游。乾隆下江南的真正意义除实地考察一些民情外,更主要的便是游山玩水。因此在扈从官员中,少不了纪晓岚、刘墉、袁枚等文人雅士们开心凑趣,开心解闷,而每次下江南都能给后世留下一些可资谈笑的风流佳话。说话这年,乾隆皇帝在宫里住得烦闷,又想出来走走,决定再次下江南,随行人员中依旧有纪晓岚、袁枚、和珅等人。出得紫禁城,抛却宫中的繁杂事务,立刻觉得神清气爽,格外舒畅。不多时间即到了通州。乾隆打起轿帘一看,通州道路宽畅,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一片热闹景象。立刻来了兴致,召纪晓岚至轿前说:“纪爱卿,通州乃京门首驿,一派繁华,你可知江苏也有一通州,也是交通要道,这真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纪晓岚一听,知道乾隆无意中出了一个上联,要自己对下联。刚出京,可千万不能扫了皇帝的雅性。可这个上联说的巧,下联很难对。纪晓岚往路左右一瞅,看到有好多当铺,便有了主意,说:“万岁,你瞧这路东西两侧,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一听,说:“纪爱卿果然名不虚传,此联对得即景生辞,自然天成”。随后君臣一行弃马登舟,沿着京杭运河兴致勃勃地继续南行。

来至沧州地界,远远看到运河东岸有一寺院,飞檐斗拱,亭台楼阁,气派宏大。乾隆说:“纪爱卿,到了你老家沧州了,这是什么寺院如此恢弘?”

纪晓岚马上回答:“启禀万岁!此乃沧州名刹的水月寺。”

乾隆说:“水月寺,好啊!纪爱卿,我有一联,你何不对来?”

纪晓岚说:“请皇上赐联!”

乾隆吟道:“水月寺鱼游兔走。”这个上联看似平常无奇,实则构思巧妙,水中有鱼,月中有兔,月映水中,兔伴鱼动。又是本地风光,现成之景。

纪晓岚听后,略加思索,便说:“山海关虎跃龙飞。”山海关对水月寺,虎跃龙飞对鱼游兔走,而且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山海关本身又依山傍海,上下呼应,自然贴切,乾隆听后拍手称妙。

君臣一行过了长江,大自然也换了个天地,一改江北辽阔粗犷的面貌,处处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乾隆不住称好。

这时江南大才子袁枚上前说:“万岁,我们南方是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称是。

纪晓岚上前说:“袁大人,你们南方虽是多山多水多才子,但我们北方有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听后说:“纪爱卿真是厉害,连开玩笑也不让过。”说完三人哈哈大笑,继续前行。

到了杭州,已是黄昏时分,君臣一行下榻行宫。 第二天一早,畅游西湖。西湖的早晨别有一番景致:四周袅袅的炊烟,湖面上一层薄雾,水中的红鲤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远处有一艄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划着小船,唱着渔歌,悠哉游哉,自得其乐。见此情景,乾隆兴致大增,问到:“众位爱卿,谁能就眼前景象用十个‘一’字做一首诗?”话音落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无人答话。 乾隆说:“论文才,有‘南袁北纪’之说,袁爱卿先说说看。”只见袁枚搜肠刮肚,一脸的木讷,说:“万岁,微臣愚钝,一时想不起来。” 乾隆说:“那纪爱卿呢?” 其实纪晓岚早就想好了,只是一路上出尽了风头,这次不愿占先罢了。听到皇上钦点,才轻轻吟道:“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吟罢,大家一数不多不少,正好十个“一”字,乾隆赞叹到:“论才华还是纪爱卿胜大家一筹啊!” 到了湖心,但见红莲映日,绿叶接天。船儿轻轻划过,一只青蛙从水中跳到一个荷叶上。 这时一直闷闷不乐的'和珅诡秘一笑,心想纪晓岚一路上算是风光够了,这次我也要在皇上面前露一手,捉弄捉弄他。于是指着刚刚跳起的青蛙对纪晓岚说:“出水蛤蟆穿绿袄。”纪晓岚时任侍郎,着绿色官服,和珅此句是把纪晓岚比作蛤蟆加以戏弄。

纪晓岚听后,立刻面带微笑地说:“和大人,落汤螃蟹罩红袍啊!”和珅当时为尚书,着红色官服。纪晓岚回敬的这一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和珅比作横行霸道的螃蟹,暗含讥讽。众人听后都忍俊不禁,大笑不止,弄得和珅面红耳赤。

君臣等人一唱众和,妙语连珠,气氛高涨,时不时地传出一阵笑声。不觉已到傍晚,艳红的晚霞照在湖上,波光鳞鳞,树影倒立,给美丽的西湖增加了一层诱人的光环。

突然,一只白鹤长啸一声飘然飞过。乾隆本来兴犹未尽,见此情景,脸上更是流光溢彩,起身道:“纪爱卿,朕要你以此鹤为题,做诗一首助兴。”

纪晓岚哪敢怠慢,上前吟到:“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玉为衣。”

刚吟到这儿,乾隆灵机一动,指着远去的黑点说:“纪爱卿,你说错了,那鹤明明是黑色的。”

纪晓岚微微一笑,接着吟到:“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砚池。”

乾隆和众大臣一听,都为纪晓岚的灵活机智赞叹不已。

后来,乾隆游钱塘江边之六合塔时,又出一联:“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纪晓岚以“宪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对之,再次博得了乾隆的欢心.。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

及道光癸巳之岁,河南裕州知州谢兴

敏树又记在都时,有郎官当推御史者,语次,因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 名:闻名

B.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壮:雄壮

C.语次,因举

D.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 之:到

2.下列加点字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先生为御史 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 故去官而名益高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 喜山水,乃遍游江浙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昨见其子来 汝其勿悲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谢御史“气节重江湖间”的一组是(3分)( )

①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②所至,人士争奉

③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⑤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 ⑥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

A.谢御史名振定,号

B.谢御史之子谢兴

C.作者向那位“郎官当推御史者”谈起谢御史,意在用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事迹勉励他做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

D.“郎官当推御史者”的腐败言行和谢御史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对这种只重官位、只重身家利益的庸俗之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5.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

(1)用斜线(/)断句:(3分)

方裕 州 入 见 时 吾 乡 人 士 在 京 师 者 盛 传 天 语 以 为 谢 氏 父 子 之 至 荣 也 又 幸

(2)

①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3分)

②孰知当

参考答案:

1. B (壮:认为勇敢)

2.选B(A第一个为作动词,第二个为作介词,解为“替”;B而表转折; C 第一个乃为于是,第二个乃为竟然; D第一个其做代词,他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一定)

3. C (①表现气节而非“气节重于江湖”;③述其仕途经历,⑥假设不被罢官的仕途走向,皆无关“气节”。)

4.B (谢兴

5.(1)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

(2)①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

原文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到了道光十三年,河南裕州知州谢兴

我又记起在京城的时候,有一个正被推举为御史的郎官,在和他交谈中间,我顺便提起谢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会试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场风波,不过还好,最后总算没有出现严重后果。但这场科考争斗,是一个官场内部派别斗争明显的典型事例。

在当年的会试中,主考官是左都御史、山东诸城人窦光鼐。窦光鼐在地方为官时曾经长期主持浙江全省的“学政”,主管教育和

窦光鼐在主持这次会试中,坚持以文取士、公平竞争,结果发榜时发现头两名皆为浙江人且为亲兄弟。第一名(会元)是弟弟王以铻,第二名是哥哥王以衔。二人在通过了浙江省的童子试和乡试后结伴来到京城参加会试。此次兄弟二人联名高中,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按康熙皇帝1712年的圣旨规定,每省二十八名举子录取一名(台湾省每十人录取一名)。一直以来,在科举考试中搞省际平衡的配额制已经是个惯例。第一名(会元)如果出自浙江省的话,那么第二名就绝对不应该出自浙江省了。

由于当时的南北地域之争,社会舆论对兄弟两人同时高中意见很大,而且王氏兄弟又是窦光鼐任浙江学政时所赏识的门生。在发榜前,副主考官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主张调一下,第二名换别的省份的考生。但是,窦光鼐坚持名次不用顾及籍贯,力主按原批阅意见发榜。

窦光鼐在当时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地域不平衡的状况下仍然坚持以文取士、公平竞争的原则,必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何况又遇到了发榜时头两名皆为浙江人且为亲兄弟这一千年不遇的'现象。也正因如此,当王以铻、王以衔二人被录取为第一名、第二名时,才会“群议哗然”,窦光鼐的做法激起了其他各省官员的强烈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和珅感觉到打击窦光鼐的时机已经到来。当时,正是和珅气焰熏天的时候,于是他便借机推波助澜,先是奏请乾隆皇帝磨勘试卷——对答卷进行复查。他还向乾隆皇帝汇报说,他怀疑窦光鼐或是为了显示其政绩,或是与王氏兄弟试前有染而收下了他们的巨额贿赂,因此向他们泄露了试题。乾隆皇帝听后也感到很诧异,不禁怀疑起来,决定重派纪晓岚作为主考官对答卷进行复查。

为了平息全国省区的斗争矛盾,纪晓岚会同相关诸位官员,经过反复逐字逐句进行评点,从鸡蛋里面挑骨头,觉得王以铻的试卷“语句多有瑕疵”,取消了他的会元和参加殿试的资格。但王以衔可以继续参加殿试,王以衔的会试排名由第二降至第四。主考官窦光鼐降级为四品官员,并强令他立即退休。不管怎么说,从当时中国的教育水平来说,南方各省还是要高出其他地区一大截的,因此还要继续维持省际平衡的原则。这也是朝廷和社会都能理解的。

会试完了是更高一级的殿试。殿试时,和珅为读卷官。因为和珅不满此次会试结果,所以就尽量诋毁此次殿试。殿试结束,和珅向乾隆皇帝奏请,说此科所取贡士质量很差,选不出十份优秀的试卷来让乾隆阅读,只能将前八名的试卷进呈乾隆皇帝御览,想以此来激怒乾隆。乾隆亲自审阅了八份答卷,认为这几份答卷都相当优秀,并排定了名次,当场拆开弥封,排在第一名的竟是王以衔。和珅等读卷官员面面相觑,乾隆便解嘲:“朕总不至于有通关节的嫌疑吧!”乾隆觉得此事有些滑稽,不无讥讽地对和珅说:“那么,你二人难道也有私情吗?”和珅回禀:“此次阅卷诸臣皆秉公以待,绝无私弊,如有失当之处,何妨另换一名?”乾隆帝叹道:“如此看来,王氏兄弟在会试中联名一二,实属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非人意所能测知,既已拆封,岂能再换?”皇帝金口玉言,王以衔为头名状元由此一锤定音。弟弟王以铻后来被恩准补考嘉庆六年(1801)殿试,由进士步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