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1
读了白岩松的白说,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小时候吃不饱肚子,谁能给两个包子就是幸福的,就像有句古话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在最需要水的时候,一滴水就能让人记住一辈子,有水就是幸福的。终于有一天绝大多数人饱了,但是才发现欲望更强了,想拥有的东西更多了,所以不饿了,却有了更多的麻烦。
现阶段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幸福,不满足现状,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如果没有物质基础,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因为基础不牢靠,地动山摇。所以吃饱、穿暖了,对一个人的幸福太重要。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所以物质是基础,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缺少,依然不会幸福。正如花钱可以买来房子,却买不来家的温馨,花钱可以买的开书籍,却买不来文化。当有一天你再次回到母校或者童年玩耍过地方时,会不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很多开心的不开心的事,会不由得涌上心头,那一刻你肯定是幸福的。回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会不由得喜上心头,因为在那个玩具匮乏的年代,我们那些简单而玩过千遍的游戏是有感情,有精神的。
每次回去神木,我总是不由得想去吃一碗老街上的杂酱面,那是我七岁的时候,第一次吃过那么香的饭,直到今日,无法忘怀,虽然在怎么吃也找不回那个时候的那种感觉了,但还是会大口大口的吃完,最后在倒一碗面汤才会满足。让我有时会感慨,所谓想老家了,也许就是想吃老街上的杂酱面而已。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占5%,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能不能把这90%过得不那么平淡,是我们一生去琢磨的。有时候我们会去问别人,你过的幸福吗?一百个有一百个回答,但总之离不开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谁说的都对。
百米比赛会有一条固定的终点线,即使你跑的再慢,十几秒、二十几秒总能撞线,但是幸福没有终点线,有的人刚跑不久接近幸福,有的人跑了很久还是没到。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也许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黄金没有百分之百的黄金,最多有99%、99.9%,幸福也许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一样,没有绝对的到达,但可以无限靠近。
人生路上总会有坎坷和挫折,希望我身边的人都可以走出低谷,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向着幸福无限靠拢,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2
今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系),我们应该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欢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意义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没有意义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意义,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悲剧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悲剧的时间会长于喜悦的时间,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无意义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写到这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可以买更多的羊,卖了羊可以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剧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因为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意义,而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意义,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3
白岩松,同龄人,却很尊敬,把他当做新闻业界的良心的标尺,有他在,有他的节目在,新闻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我都细细读过,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鸣。《白说》是他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爱,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的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写的标语,听到空洞的口号,我都会皱眉,如果跟进的是具体的行动还好,就怕是民众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像写标语的人在自娱自乐。汉语的凝练被稀释,寡而无味,言之无物,就像行动与语言,越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行动,越是洋洋洒洒的总结宣传。看到一篇好文章,听到一次好讲座,激动半天,同样的汉字,被不同人编排就有不同的.感觉,因为好的文字揉进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脑。最近喜欢听一些旧的世界名曲,以为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答案原来在白岩松的这一席话里。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
常说信仰缺失,其实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标尺。小时候大人告诫我们:”不能冲着人泼水,不能隔墙泼水,泼水要低点,否则神灵要怪罪。“这些规矩形成了习惯,长大了,知道不是神灵怪罪,是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小习惯会折射到大的行为上,就是”底线“。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随,但起码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如今,主持人纷纷跳槽,其中一些给人正能量的新闻人的辞职挺让人惋惜,郎永淳、赵普......有思想有见识有水准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视,需要这些荧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满满的人,不知道他们离去后会不会再出现又一个赵普?真担心下一个听到的消息是白岩松离开央视。白岩松针对别人的询问,说了上面这句话,相信他,正如赵普的微博:”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错,但核心是价值观留人。“希望不要听到白岩松离职的消息,希望一直听到他的”声音“,他的《白说》并不白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众中。
”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吧,很正常,很简单,却又很复杂,未来还需要白岩松这样的一群新闻人坚守,为了希望,为了努力向好。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4
《白说》之所以能在近期畅销书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题目比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拥有一定的人气指数这样的因素之外,近日频频爆出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显然也是“功不可没”的幕后推手。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在各大电商推出的图书促销活动中,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始终占据着十分显眼的位置。从《痛并快乐着》开始,这差不多已经是人过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书了。说是新书,其实内容并不新鲜:书里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来作者在各种场合的讲演文字记录,从大学到政府部门,从媒体沙龙、文化论坛到公益讲座,甚至连看似颇为专业的医疗改革研讨会也将其列为主讲嘉宾,让这位央视名嘴过够了一把嘴瘾,最后还不忘攒起来做成书,图的就是再赚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书易如反掌,而想当年开此风气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众央视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当仁不让,至于质量参差不齐,大概也是早已在人们意料之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刚开始读这书时,还真被它吸引过一阵。虽然明知作者在大学演讲,听者主要是冲着其“成功人士”的光环而去,不过读了这部分演讲内容,我琢磨着,换作是我,在上大学的年纪,估计也会觉得花时间去听一场这样的讲座还算值得。比如他说到,年轻人要敢于“做点无用的事儿”,“不仅要懂得如何成功,还要懂得如何有尊严地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开启了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还反复提及阅读与音乐的“治愈力”。诸如此类的话题,虽说和更有意思的学术讲座不可同日而语,但至少证明此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证明白岩松此人在投听者所好上的确下过一些工夫,归结起来这还是要拜其本职工作所赐。
众所周知,央视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几年黄健翔、崔永元、李咏、柴静等人的离职,就震动程度而言,绝不亚于如今张泉灵、郎永淳的告别。只不过,之前的数人虽已离职,但其新东家不是别的媒体,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仍然身处广义的传媒圈中,并未跨界。而此番张、郎二人的离去,则是彻底告别这个行业,转战投资领域和互联网医疗行业,对比之前央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觉过于“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为出人意料,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闻联播》栏目有史以来第一位主动选择离职的主播。在此之前,这档“第一传声筒”栏目的主播,要么是退休或病亡的,要么是退居二线的或被下岗的,哪里会有人捧着这个据说工资高达二十六万的金饭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时间黑洞一般的初创公司呢?但据说,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学,仅靠郎一人的工资入不敷出。也许这仅仅是传闻,不过此前他们夫妇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记出版,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某种背书,毕竟公开私人记录,无论对于家庭还是个人都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何况是郎永淳这样的公众人物——如今看来,除了经济原因,为跳槽做准备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妇决定出版此书时的另一层考虑。
如此之多的央视主播选择离开,以至于白岩松说他在出席一些场合时总在被周围的人暗示“你怎么还不走?”这听起来似乎令被问者哭笑不得的疑问,也许正凸显出了白岩松所在的这家头牌媒体的逐渐式微。的确,二十六万的高薪难得,但也并非舍此无处得;央视的工作稳定、声名在外,可也并非人人都留恋。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这是白岩松面对“你为何不走?”的疑问给出的回答。如果说这样的回答不够坦诚,那么可以说,事实上任何处于作者这样位置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应该都很难做到真正的真诚与坦率,因为说到底,在任何时代,决定一个人的言说姿态和内容的,正是他身处的那个位置。在《白说》这本书的后半段,出现了《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这类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甚至情不自禁将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败笔——对于一位本应将社会公众作为第一受众人群的新闻评论者而言,这类“瞎操心”的表述应该越少越好。一个人为了新闻评论的需要对社会或政府说长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谋士”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5
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