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赞美芝麻烧饼的经典语录 正文

赞美芝麻烧饼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4-09-29 15:27:45

篇一:家乡的烧饼作文

“缙云烧饼,真是好吃……”想必不少人都听过这首歌吧!这就是缙云歌手基地小虎演唱的“缙云烧饼”。

烧饼是我们缙云的一大名小吃。在我们这个小镇上,几乎每走几十米就有一个烧饼摊。烧饼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先和好面,取一小团压成圆薄片,加上肉馅后,用五指把面片四周一收,接着用拼面杖拼圆,然后在表面抹上一层糖油,撒上几粒芝麻,最后贴在特制的饼桶里烤上三五分钟,一个香喷喷的烧饼就做成了。

拿到烧饼可不要急着吃,可先观饼姿,圆国的饼白里带黄;后闻饼香,在香味中还有丝丝甜味,让人垂涎三尺;最后咬上一口,霉干莱香、肉香、葱香热腾腾地一齐胃出来,顿时令你峋醉。

烧饼的味道十分鲜美,如果同时再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那就更惬意了。

馄饨和烧饼一样,也是我们缙云的一道风味小吃。馄饨的制作简不简单,得看你的手巧不巧了。首先要在薄如纸的馄饨皮中填入一点点肉,用手一捏,筷子一点,再将其包住,一个馄饨就做好了。要想吃上一碗美味的馄饨,何时下锅可是很重要的峨,一定要等锅内的水沸腾的时候下馄饨,一般十几秒钟后馄饨就会往上浮,像在水面上开了一朵朵小白花。聪明的缙云人在汤里再调上紫菜、虾米、小葱等,那味道简直鲜美无比。

除了烧饼和馄饨外,我们缙云还有麻鸭、土爽面、麻糍等小吃,它们在缙云人的努力下,盛名远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你有机会来缙云,一定要记着品尝峨!

篇二:家乡的烧饼作文

烧饼那脆脆的,香香的味道一直吸引着我。因此,我每天都少不了烧饼作早点或晚点。 来到一间烧饼店附近,就有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真让人垂涎欲滴。 我天天与烧饼打交道,已看惯了一位伯伯的灵活动作:随手拿起一个大面团,拉起来用双手搓了搓,变长了。然后再一手抓住,一手捏住一块,用力一摘,便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在捏捏、拍拍,又麻利地夹了点馅,放在中间。

随即一搓,然后“趴”地一压,变成了一张又薄又白的饼坯。就这样,在几声“趴趴”声中,一张张饼坯就做好了。一排排一行行,依次排队。另一位叔叔左手拿着油碗,一手拿着毛刷在一张张饼坯上涂满酥油,再均匀地撒上芝麻,又将两个饼坯合二为一。接着把手放在凉水里浸一浸,拿起合成的饼坯托在手中,用手一一剥开,俯下身子,把饼坯贴在早已扫尽炉灰的滚烫的炉壁上。他时而单臂探进,时而左右逢源;脚下也是马行马步,进退倚侧。待饼坯贴满炉壁,打开吹风机,那跳跃的火苗在炉膛里游走。所到之处,饼坯由白变黄,由薄变厚,有时还渗出一滴滴油落入炉底,溅在火苗上,发出“嗤嗤”声。

不多会儿,一只只黄黄的烧饼烤好了,被一位叔叔用夹子夹出,整齐地排在桌上。这时,守在门口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喊道:“咸的”“甜的”“我两个”“我四个”这时,整个小店弥漫着醉人的香味。事实,这香味早已飘的很远很远。。。。。。 我吃着一块刚出炉的烧饼,嘴上甜甜,身上暖暖,心里香香,香甜可口,食而不腻,真是人们常说的“打嘴不丢”啊!拿到烧饼的老人们,就着豆腐脑,在那儿谈天说地;孩子们奔跑、嬉戏;吃完烧饼的人们嘴角都留着烧饼的余香。

啊,烧饼!你是小众的大品,大众的小品,要不,怎么会人人皆喜爱呀?

篇三:家乡的烧饼作文

我的家乡是皖北的一个小城,这里不但景色怡人,而且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湖沟烧饼,任桥牛肉汤,还有连龙花生等等,但是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湖沟烧饼。

这烧饼原来是大有来历的。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送来烧饼的'大婶因为紧张,还没将烧饼送到骑马将士的手里,就掉落在地上,摔成了好几块,于是这烧饼还有另一个名字“马蹄酥”。

虽然是乡野间普通的饼子,它的做法却很考究。要用当年雨水充沛时收下来的小麦磨成最精细的面粉,这样做出来的面饼才有弹性,色泽也更好。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涂上油放置一个钟头待用。再选用上好的猪油,加葱花和盐,拌成辅料。然后将面团擀(ɡǎn)成椭圆形,卷上猪油后再擀成椭圆形,撒上白芝麻,放进烤炉里,2分钟就可以新鲜出炉了。

这饼子外酥里软,层数很多,技术好的师傅能做出30多层。对着阳光看烧饼都是透亮的,咬上一口,满口留香。如果再配上我们当地的大碗油茶,别说陈胜吴广了,就连那秦始皇也要捋(lǚ)着胡子大声赞叹啊!你不想来尝尝吗?

篇四:家乡的烧饼作文

曾经有远方的朋友这样向我发问,假如他们去到我的家乡,我拿什么款待他们?我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东乡饼子”。 东乡是古时家乡那一带地域的别称,制作烧饼是家乡流传千年的一道独特的民食风情,烧饼是家乡特别馋嘴的风味美食。家乡的烧饼有其独到的特色,连载了家乡的古往今来,包罗了家乡的新意旧念,故我拿来招待远方的客人更能彰显我待客的热情和厚道。

家乡小镇的烧饼铺子,是家乡一道千年不变的风景。家乡的烧饼,是对家乡千百年历史陈情的最好回味。

家乡的烧饼已流传千年。制作烧饼的手艺究竟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家乡的小镇西晋时就已设置县郡,民情辽远,家乡很多古旧的风物早已尘封在苍茫的遥远的记忆里,唯有家乡的烧饼,是家乡历久弥新的风情。

近日欣闻家乡的烧饼被授以本土一绝,家乡的烧饼享有这样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那些制卖烧饼的铺子,至今还沿袭着传统原始的制作技艺,整个制作过程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纯手工制作出的烧饼,外壳干脆酥香,内在绵软爽口,老少皆宜。

甘肃中部的东乡族也有喜食烧饼的习俗,原以为家乡的烧饼是远借他乡的外传,细究与其没有半点渊源,家乡周边如今都是“楚民实川之诏”迁徙而来带有浓郁客家民俗的移民,先前也没有过移民栖居的历史,实无回民聚居。无可厚非,家乡的烧饼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善慧的先民们独创的民食风情。

每逢赶集的日子,小镇东南西北四个场口,都会摆架起炊烟袅袅的烧饼铺子。那些烧饼铺的师傅,乡民们无需去知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沿袭着传统的手艺,让家乡烧饼千百年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在他们手中代代相传。他们把一身的心血倾注在小小的烧饼上,让小小的烧饼有了万人渴求的念想。家乡的烧饼,能让人咀嚼出千百年来家乡人间烟火淳朴的味道,是家乡一个丰润圆满的传说。

细细品味,家乡的烧饼沉淀着故乡纯正浓厚的麦香,那是一种深沉的气息,飘荡在每一个虔诚的子民心里,浓烈的无法抗拒,难以释怀。

家乡的那一方山水里,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无一不喜爱家乡有口皆碑的“东乡饼子”。

家乡脆香便携的“东乡饼子”,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征途上将士们果腹的军粮,是金牛古道上行商坐贾劳累时打尖的伙食,是爹娘娇惯儿女的归家捎带,是家乡那一方多情的土地对它的子民最真切质朴的恩赐。

小小的烧饼是家乡子民醉心的念想,那些远走他乡的子民,无论天涯海角,重重远山,挡得住山,挡得住水,挡不住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家乡烧饼的无穷回味,外出奔波离开故土时行囊里总忘不了要揣上几个家乡的烧饼,带着那一份淳朴的家乡的气息远行。归乡的游子,踏上故土总会热切地奔向烧饼铺子,迫不及待的亲尝一口久违了的家乡的味道。那些行经家乡小镇的过客,也会在家乡的烧饼铺子驻足,贪恋一份异乡奇美的民食风情。

家乡的烧饼是它的子民古往今来一贯的喜爱。今天家乡的烧饼依然在那原始的烟火浴烤下成就它一贯固有的气息。小小的烧饼,已无法翻阅出它历经了多少代人的传承和受用,家乡的烧饼是祖先给我们最为珍贵的馈赠和恩赐。家乡的烧饼,是家乡农耕文明的一个厚重的缩影,带给我们无尽的骄傲和景仰。

引导语:烧饼油条是一道汉族特色小吃,在北京,上海等地较流行。先取面粉,精盐倒入盆中,合成面团,反复搓柔,至面团光滑柔韧,分成若干份,烙制成烧饼。 将生油条放入滚汤的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时,即可捞出,夹在烧饼中即可食用。下面就是有关梁实秋的一篇《烧饼油条》散文原文,欢迎大家阅读了解相关的信息。

烧饼油条是我们中国人标准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分、不分阶级、不分老少,大概都欢喜食用。我生长在北平,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是一套烧饼油条——不,叫油炸鬼,不叫油条。有人说,油炸鬼是油炸桧之讹,大家痛恨秦桧,所以名之为油炸桧以泄愤,这种说法恐怕是源自南方,因为北方读音鬼与桧不同,为什么叫油鬼,没人知道。在比较富裕的大家庭里,只有作父亲的才有资格偶然以馄饨、鸡丝面或羊肉馅包子作早点,只有作祖父母的才有资格常以燕窝汤、莲子羹或哈什玛之类作早点,像我们这些“民族幼苗”,便只有烧饼油条来果腹了。说来奇怪,我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我清早起来,就有一大簸箩烧饼油鬼在桌上等着我。

现在台湾的烧饼油条,我以前在北平还没见过。我所知道的烧饼,有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几种,油鬼有麻花儿、甜油鬼、炸饼儿几种。螺蛳转儿夹麻花儿是一绝,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有一天和齐如山先生谈起,他也很感慨,他嫌此地油条不够脆,有一次他请炸油条的人给他特别炸焦,“我加倍给你钱”,那个炸油条的人好像是前一夜没睡好觉(事实上凡是炸油条、烙烧饼的人都是睡眠不足),一翻白眼说:“你有钱?我不伺候!”回锅油条、老油条也不是味道,焦硬有余,酥脆不足。至于烧饼,螺蛳转儿好像久已不见了,因为专门制售螺蛳转儿的粥铺早已绝迹了。所谓粥铺,是专卖甜浆粥的一种小店,甜浆粥是一种稀稀的粗粮米汤,其味特殊。北平城里的人不知道喝豆浆,常是一碗甜浆粥一套螺蛳转儿,但是这也得到粥铺去趁热享用才好吃。我到十四岁以后才喝到豆浆,我相信我父母一辈子也没有喝过豆浆。我们家里吃烧饼油条,嘴干了就喝大壶的茶,难得有一次喝到甜浆粥。后来我到了上海,才看到细细长长的那种烧饼,以及菱形的烧饼,而且油条长长的也不适于夹在烧饼里。

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相当不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有一位华裔美籍的学人,每次到台湾来都要带一、二百副烧饼油条回到美国去,存在冰橱里,逐日检取一副放在烤箱或电锅里一烤,便觉得美不可言。谁不知道烧饼油条只是脂肪、淀粉,从营养学来看,不构成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习惯,对此不能忘情。在纽约曾有人招待我到一家中国餐馆进早点,座无虚席,都是烧饼油条客,那油条一根根的都很结棍,韧性很强。但是大家觉得这是家乡味,聊胜于无。做油条的师傅,说不定曾经付过二两黄金才学到如此这般的手艺,又有一位返国观光的游子,住在台北一家观光旅馆里,晨起第一桩事就是外出寻找烧饼油条,遍寻无着,返回旅舍问服务员,服务员登时蛾眉一耸说:“这是观光区域,怎会有这种东西,你要向偏僻街道、小巷去找。”闹烘了一阵,兴趣已无,乖乖的到附设餐厅里去吃火腿、鸡蛋、面包了事。

有人看我天天吃烧饼油条,就问我:“你不嫌脏?”我没想到这个问题。据这位关心的人说,要注意烧饼里有没有老鼠屎,第二天我打开烧饼先检查,哇,一颗不大不小像一颗万应锭似的黑黑的东西赫然在焉。用手一捻,碎了。若是不当心,入口一咬,必定牙碜,也许不当心会咽了下去。想起来好怕,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这话不假,从此我存了戒心。看看那个豆浆店,小小一间门面,案板油锅都放在行人道上,满地是油渍污泥,一袋袋的面粉堆在一旁像沙包一样,阴沟里老鼠横行。再看看那打烧饼、炸油条的人,头发蓬松,上身只有灰白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说不定嘴里还叼着一根纸烟。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使老鼠屎不混进烧饼里去,着实很难。好在不是一个烧饼里必定轮配到一橛老鼠屎,难得遇见一回,所以戒心维持了一阵也就解严了。

也曾经有过观光级的豆浆店出现,在那里有峨高冠的厨师,有穿制服的侍者,有装潢,有灯饰,筷子有纸包着,豆浆碗下有盘托着,餐巾用过就换,而不是一块毛巾大家用,像邮局浆糊旁边附设的小块毛巾那样的又脏又粘。如果你带外宾进去吃早点,可以不至于脸红。但是偶尔观光一次是可以的,谁也不能天天去观光,谁也不能常跑远路去图一饱。于是这打肿脸充胖子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烧饼油条依然是在行人道边乌烟瘴气的环境里苟延残喘。而且我感觉到吃烧饼油条的同志也越来越少了。

[延伸阅读]

梁实秋笔下的美食文化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一经出版便风行不衰,至今已发行五十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记录。人们在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和优雅的美学风格的同时,会发现梁实秋还是一位资深“美食家”。

梁实秋一生颠沛流离,走南闯北,得以有机会遍尝天下美食,于是也就有了《雅舍谈吃》这本散文集。其实关于吃的话题不少散文名家都曾涉及过,但是象梁实秋这样系统地“谈吃论喝”恐怕绝无仅有,由此可见其美食功底之深厚。《雅舍谈吃》包括37篇佳作,如数家珍地介绍了西施舌、佛跳墙、醋溜鱼、烤羊肉、咖哩鸡等南北名吃,令人读后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雅舍谈吃》颇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我们经常把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行灌输知识比喻为“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填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烧鸭》一文进行了详细介绍:原来,北平苦旱,并非产鸭盛地,鸭子大多来自通州运河一带,在挂炉烤制之前需要填肥。即把高粱等饲料揉搓成条状,用手掰开鸭嘴,把食料蘸着水挤送至鸭胃,直至其饱涨。鸭子需连续填若干天,这期间只是让其喝水。如此填制的鸭子烤出来又肥又嫩,堪称一绝。

梁实秋谈美食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色香味这一层次上,他还经常在文中详述做法,使这本散文集兼具菜谱的功用。如介绍河南馆的生炒鳝鱼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旺火爆炒,加进少许芫荽,加盐,不须其它任何配料。这样炒出来的鳝鱼丝,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极可口,不失其本味;介绍东兴楼的芙蓉鸡片:取鸡胸肉,细切细斩使成泥,以蛋白搅和之,拌到融为一体,入温油锅中摊成片状,片要大而薄,薄而不碎,熟而不焦。起锅时加嫩豆苗数茎,取其翠绿之色以为点缀。如洒上数滴鸡油,风味更佳……让人疑是在捧读一本名家菜谱,几欲下厨付诸实践。

《雅舍谈吃》还堪称一本美食向导。京城各大酒楼饭庄的特色美味,梁实秋在亲自品尝之后最有发言权:东兴楼的乌鱼钱、正阳楼的螃蟹、厚德福的核桃腰、致美斋的四做鱼、信远斋的酸梅汤、玉华台的汤包……以及散落于北平街头巷尾的各色风味小吃,如豆汁儿、糖葫芦、面茶、豌豆黄等,还有西湖醋溜鱼、扬州名菜狮子头、金华火腿等,无不体现出中华美食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雅舍谈吃》一书出版于1985年,那时梁实秋已是83岁高龄。作为一个历经风雨坎坷,临近迟暮之年,远在海峡对岸的老人,极易陷入对故乡的深切怀恋之中,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萦绕在《雅舍谈吃》的字里行间。看来,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分明是在借怀念故乡美食来寄托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缙云烧饼真好吃,真好吃……”一听到这首歌谣,我便想起了家乡的美食——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之所以在浙江家喻户晓,不但是因为它的美味还因为关于它的一个传说:

“在朱元璋还每当皇帝时,有一次出去打仗路过缙云,买了几个缙云烧饼吃。后来,他当上了皇帝,就叫侍从叫来缙云做烧饼的师傅为他现场做烧饼,话说朱元璋吃了烧饼后还赞不绝口。”

缙云烧饼的制作过程也并不是很难。先和面,把和好的面切成包子大小的面团;再把肉.葱.梅干菜加上味精调好味放在一边备有;最后把面团压扁,在上面放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肉馅,捏成圆形,再压平,用擀面杖来回滚平,把它的正面刷上糖水,背面洒上水,快速把饼贴在圆筒的筒壁上,等到两面都成土黄色的时候,用做烧饼专用的钳子把饼夹出来。一个外酥内脆的烧饼便呈现在你面前。咬一口,香味立马蹿了出来,里面夹着糖水喝和芝麻特有的香味,让人鲜的`直流口水,我一次能吃好几个呢。

缙云烧饼不但在浙江省家喻户晓,还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他们都囔囔着要吃缙云烧饼。而且,缙云县的人还推出了缙云情侣组合——缙云烧饼和缙云馄饨。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馋嘴了吧,还不快来尝尝这美味的缙云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