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古墓被盗的经典语录 正文

古墓被盗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4-09-26 03:29:34

三年前,济南解放东路二钢水泥厂旧址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在挖掘土方时,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明崇祯二年砖砌多室墓。由于墓室早年被盗,没有发现墓志铭,所以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是墓室门楣上“赵公藏真处”的题额和“皇明崇祯二年端阳建”的落款等相关文字,却为我们隐约透露了这座神秘墓葬背后隐藏的秘密。

“藏真处”是什么意思 这座明代古墓西侧墓室门已经被打开,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兽首衔环图案和若干文字。门楣上的“赵公藏真处”字样,让我们首先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这座古墓应该和明代末年一位赵姓人士有关。其中“藏真”一词应有特指,肯定是有别于普通人士存放棺椁的地方。那“藏真处”是什么意思呢?

在浙江奉化有一座岳林寺,传说是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出家、圆寂、埋骨之地,宋代高元之有诗赞美岳林寺曰:“弥勒藏真处,招提映碧空”。布袋和尚能以德行感化世人。也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可惠及乡里的人死后,其墓葬才能称作“藏真处”。那么,明代济南城中有哪位赵姓人士的墓葬可以享此称号呢?

翻开浩瀚的典籍,有一位叫做赵强的人首先跃入我们的眼帘。这个赵强,是历城县的岁贡生(送入国子监读书的优秀生员),他性格慈善,被济南府城内的民众称作“赵佛”。据说曾有盗贼夜入其家,赵强不仅没有捉拿他,反而在听到盗贼诉说身世凄苦以后,倾力周济了他。两年后,赵强夜间行至山水沟(今泉城广场西),被强盗打劫,情急之下赵强连忙呼救,结果强盗听出是赵强的声音,马上就跪下祈求他原谅。原来这个强盗就是当年的盗贼,赵强在问清楚他是因为没钱安葬母亲才出此下策后,就原谅了他,并又帮他安葬了母亲,最终使这个人弃恶归善。因此赵强被时人公认为是德行著于乡里的人。

与他一样,赵强的儿子赵应奎也是这样一个人,并且为官时曾经在刀下从容地游说群盗改邪归正。因此,赵应奎和秦邦彦等八人一起并称为有品行的济南名士。可见,赵强一家以德著称于当时。但问题在于,赵强、赵应奎是明代中期人,显然和明末“崇祯二年”的年号不合。

“黄堂”是什么意思

在古墓门楣两侧,有这样一副

据史书记载,赵世卿死后葬于“荆山”,而这个荆山就在解放东路二钢水泥厂旧址的南边。由此可见,墓主人应该与赵世卿有着很大的关联。不过,1970年代,赵世卿的墓葬已经在荆山南麓被发掘,出土了《明资德大夫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兰渚赵公墓志铭》,明确告诉我们赵世卿死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与崇祯二年相差14年,所以这座墓葬的主人也不可能是赵世卿。

对联的下联称赞墓主人说,“千秋事业肇黄堂”。也就是说,家族兴旺千秋永在的基业起于“黄堂”。那么?这个所谓的“黄堂”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据《汉书·郭丹传》记载,黄堂是府一级行政长官办公的正厅。等到明清时期,借以代称“知府”。由此可见,墓主人肯定是个做过知府的人物。

赵弦和赵浚初孰是孰非

沿着赵世卿家族的谱系考察下去,我们惊奇地发现,赵世卿有个儿子叫做赵弦。这个赵弦先是担任了官后军都督府都事一职,是个从七品的小官,然后升任为六品太仆寺丞,为皇帝管理与马匹相关的事务。继而成为从五品的户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负责江西的财政事宜。最终外放出京,先后担任了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知府和高州府(今广东茂名)知府。

史志记载,赵弦很有才略,所到之处都有政声,显然是一个品德高尚可惠及乡里的人。而且他还著作有《牧民政略》一书,专门讲解如何以德行政,显然也配得上“一代文章藏玉宇”。更重要的是,作为知府,“千秋事业肇黄堂”也和他恰好合适,似乎这个墓主人“赵公”应该就是赵世卿的儿子赵弦了。

然而,赵弦也有一个儿子叫做赵浚初,查看此人的事迹可知,他先是担任周王府(在今开封)左长史。周王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导致所作所为往往触犯法律。每当周王犯错误时,赵浚初不但不怕得罪周王,反而总是按照职责对周王加以教育,全力维护百姓的权益,结果得到了开封百姓的拥护。因此朝廷便晋升他为河南知府。另外,赵浚初也有著作名为《宦迹录》,人生经历和他的父亲几乎如出一辙。如此一来,赵弦、赵浚初看似都符合墓主人的条件,此二人究竟孰是孰非呢?

秦梦皋究竟是谁

考察这座古墓,在“皇明崇祯二年端阳建”的后面,还有一个人的题名,自称“晚学秦梦皋书”。这个秦梦皋又是何人呢?这又得回到赵世卿的父亲赵应奎的时代来考察了。前面说过,赵应奎与一个叫做秦邦彦的人被后人并称为有品德的名士,但这个秦邦彦比赵应奎要小一些。

秦邦彦在任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丞(相当于副县令)时就以“精律令,性刚直”而著称。当时的大兴县令想要冤杀一个平民,秦邦彦起而为其鸣冤,县令不听,二人居然相互殴打着到上司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那里去评理,最终结果是以秦邦彦的胜利而告终。然而秦邦彦自此看透了官场的腐败,愤然辞官返回济南,以教书终老故里。

在返乡教书的晚年,秦邦彦居然喜得贵子,他给这个儿子起名秦梦皋。秦梦皋专心读书,进入县学专心学问并且文章出众,成为当时济南城内的文化名人。秦邦彦和赵应奎两家都在城内颇有声望,所以秦邦彦的儿子秦梦皋和赵应奎的后人自然相交甚得,给墓主人“赵公”题写门楣和对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山东巡抚蒋国柱是“赵公”的孙子?

知道了秦梦皋的身世,那么我们梳理人事脉络可知,赵应奎和秦邦彦大致生活在嘉靖年间,且秦邦彦年龄比赵应奎要小。赵应奎的儿子赵世卿出生较早,为嘉靖十七年(1538年)。故而按照常理推测,赵世卿的儿子赵弦出生在嘉靖末年(嘉靖年号共使用了45年)。秦邦彦是晚年得子,所以基本可以肯定秦梦皋的年龄比赵弦还要小,所以秦梦皋在落款中自称“晚学”。由此可以想见,墓葬的主人就是赵弦。

这是因为,在赵弦父赵世卿死后14年,也就是崇祯二年,赵弦也逝世了,他被埋葬在父亲墓葬的荆山附近。赵弦的经历和作为完全可称为“一代文章藏玉宇,千秋事业肇黄堂”。加上赵、秦两家在济南城内的地位,秦家的子孙来给赵家的子孙彪炳功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虽然赵弦的儿子赵浚初也有过知府的名分,但显然又比秦梦皋的年龄要小,秦梦皋自然也就不可能称“晚学”。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攻入济南,赵弦的一个孙子赵棕被清军掳去,当时他只有11岁,由此可见赵弦逝世于崇祯二年是符合常理的。至此,这座古墓的主人身份也就可以最终确定了。再后来据清代济南诗人朱曾传考证,赵棕被掳后加入了汉军八旗,竟然又在顺治年间回到济南担任山东巡抚。他迫切想与家人团聚,但家人却因为效忠明朝而不愿和他相认。考察顺治年间的山东巡抚,年龄与赵棕相契合的,仅有顺治十八年的汉军镶白旗人山东巡抚蒋国柱。假如此说为史实,那这才是“赵公藏真处”背后最大的秘密。

1、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2、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

3、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4、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5、千古遗恨《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6、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7、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8、《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9、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10、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古代,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千方百计把墓穴建造得坚固、牢靠,不能说坚不可摧,但用坚如磐石、固若金汤来形容恐不为过。其目的是为了防备盗墓者盗挖,可事实是,许多墓穴仍然被挖被盗,有的被洗劫一空。

河南上蔡有座古墓,建造于春秋时代。200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时发现,古墓上被挖开了大大小小17个洞,说明盗墓者不知光顾过多少次。从洞里的器皿、古钱币、矿泉水瓶等遗留物考证,盗墓者来自于不同的朝代,最早的盗墓者来自战国时代,最近的来自现代。他们都对这座墓穴觊觎已久,想盗取里面的金银财宝。他们费了多少心思无从考究,唯一可以考证的是,他们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因为,考古工作者打开古墓之后发现,里面的藏品大都保存完好。

难道这座古墓有什么特别的防盗措施吗?其实,在建造方法上与其他古墓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其他墓穴砌筑完后都是用土回填,而这座墓穴是用沙回填。17米深的墓穴,上面回填了11米深的细沙,表层再填土封盖。细沙里放置了1000多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尖利石块。它被后人称为流沙墓,这就是它防盗的秘密。

我们知道,细沙的流动性很强,当盗墓者挖洞时,旁边的'细沙会向洞里流动,掩埋刚挖好的洞。当挖的洞很深时,极易造成塌方,轻则把挖开的洞掩埋,重则会把洞里的人埋掉,更可怕的是藏在细沙里的石头,随着垮塌的沙子坠落,成了打击盗墓者的武器。

在盗墓者眼里,再坚硬的古墓都不在话下,唯独这座古墓,面对散软的黄沙,他们竟束手无策。

这座古墓的防盗构思实在巧妙。一般都是想尽办法用岩石、夯土等坚硬的材料把墓穴建造得坚固。而这座墓穴却一反常规,弃用只有坚硬才坚固的理念,利用细沙的流动性,采用软防御的办法,而且极其成功。谁敢说它不坚固呢?

老子曾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并感叹,这柔之胜刚之道,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而很少人能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