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文中画波浪线的经典语录 正文

文中画波浪线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4-11-14 12:49:10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宋史·曾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宋史·曾巩传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 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军民不能自养者 养:疗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4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4分)

(2)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3分)

(3)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3分)

(4)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4分)

答案:

1.D(养:养活)

3.D《论语》不是“六经”

4.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5.(1)曾巩请他吃饭并让他穿戴齐整,借给他马匹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饮食冠裳、假、辇、徇)

(2)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3)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俾、推择、识、以次)

(4)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阙、劳、遂)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使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没而大道微 衰败

B.自是南北乖分 乖违

C.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 整齐

D.以窥隙攻难为功 辩难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于圣人之道 寡人之于国也

B.乱之以怪僻猥碎 樊哙侧其盾以撞

C.学者之变也 之二虫又何知

D.枝之猎而去其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对汉学持绝对排斥的态度,责怪他们各家抱住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

B.宋代以后,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并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这与“通儒渐出”有着很大关系。

C.作者认为,明末以来学者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的目标,想以汉儒为正宗全部抛弃程朱理学,太糊涂了。

D.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空 虚 之 谈 兴 以 清 言 为 高 以 章 句 为 尘 垢 放 诞 颓坏 迄 亡 天 下 然 世 犹 或 爱 其 说 辞不忍 废 也

20.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 (3分)

(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4分)

答案:

16.C(齐,整治)

17.A(A,都是“对于”。B,前为介词,用;后为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C,前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为代词,这。D,前为代词,它的;后为语气词,表希望。)

18.A(姚鼐对汉学不绝对排斥,他在坚持宋学立场的同时,对汉学的长处也有所肯定,有所吸取,所以能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的散文创作主张。)

19.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

20.(1)学者很讨厌功令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些浅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

(2)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魁杰,我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

【参考译文】

孔子去世后,大道便衰微了。汉代儒生在秦始皇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立专一的师门,各家抱住一部经书,老师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授,同辈之间怒恨嫉妒,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时间长了,博通的儒家学者逐渐出现,贯穿各类经典,互相比较证明,择取那些优善的说法。到后来又衰弱了,便用谶纬的说法夹杂其间,用怪癖卑俗琐碎的东西搅乱学术,世人又讥笑这类学说。大约到魏晋时期,清谈空论的风气大盛,学者们都以擅长清谈为高雅,把章句之学看得尘垢一般,一个个放纵怪诞,萎靡颓伤,直到天下灭亡。然而世间还是有人喜欢那些清谈家的言论,不忍心废弃。从此南朝北朝分裂对峙,学术主张也不相同,一直持续了五百多年。唐朝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两派的长处,确定作出经义的疏解,明白告示天下统一贯彻,但所取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还没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认的说法。到了宋代,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元代明代遵守宋儒的观点,并制定求取功名的法令。当明代屡次出现昏君败坏政治,士大夫却能维持国家纲纪法制,明确守持节操道义,使明朝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才灭亡,这大概是宋儒论述力学的效果吧!

再说天地的运动,时间长了,必定要发生变化。所以夏朝崇尚忠义,商代崇尚朴质,周代崇尚文化。当学者发生变化时,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整治弊端,那么推崇的就会比原来的好,否则就赶不上原来的,从汉代以来都是这样。从明末到现在,学者很讨厌功令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些浅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于是专心于考求古代的名物制度、字句训释、六艺知识,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的目标。而严重的,竟想全部抛弃程朱理学,而以汉儒为正宗,猎取枝节而舍弃根本,搜寻细微而漏掉重大,这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

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魁杰,我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虽然如此,但他毕竟还是居住在京师这种各学派混杂在一起的地方。钱君将要返回江南而到岭南去,旅行几千里,身边没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川和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兽的怪异鸣叫,四面环视天地之内,寥廓苍茫,在这种情况下低头思索古代圣人留给后人的训导和教诲世人要以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的用意。那么和我的观点,将会变得更加一致吧!

曾巩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写的非常好,有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宋史·曾巩传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 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军民不能自养者 养:疗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4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4分)

(2)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3分)

(3)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3分)

(4)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4分)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1.D(养:养活)

2.B

3.D《论语》不是“六经”

4.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5.(1)曾巩请他吃饭并让他穿戴齐整,借给他马匹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饮食冠裳、假、辇、徇)

(2)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3)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俾、推择、识、以次)

(4)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阙、劳、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