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讲述了慧能从一个砍柴的樵夫到开悟成佛的过程。在这一品中提到了与慧能打交道的九个人,从慧能与这九个人的交往,可以品出一些味道。
第一个人念金刚经的人
慧能出身很苦,三岁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无力供他念书。慧能长大以后砍柴为生。有一天他到一家送柴,刚刚走出大门,遇见一个念佛经的人。慧能听他念的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慧能就问那个人念的是什么?那人回答说:金刚经。慧能又问他从哪儿来,怎么会修持这部经典。那人回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个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教化,门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礼朝拜,听讲领受了这部经典。大师经常劝谕僧俗两众,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 这个人与六祖慧能擦肩而过,这擦肩而过亦是一种缘分,把慧能引上了学佛之路。
第二个人慧能的恩人
慧能下决心学佛之后,有一个后顾之忧老母亲生活还没有安排好。这时候有一个人拿出十两银子给慧能,让他拿去做老母亲的衣食赡养费。这个人对慧能也很重要,解决了他学佛的后顾之忧。十两银子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这个人也是慷慨大方之人。不过有人对此事表示怀疑,说敦煌本没有写客赠银两安置老母的事,从惠昕本开始才加上这一情节的。不管哪个本子写上的,能想到老母亲的安置,也是佛教的慈悲。
第三个人五祖弘忍
慧能经过三十多天的跋涉见到五祖弘忍,这次见面是中国佛教界的重大事件。五祖弘忍慧眼识才,在慧能来到寺里仅仅八个月的时间,仅凭慧能的一个偈子,就把佛法、衣钵传给六祖慧能。五祖不仅具有超级的智慧,还有非凡的决策能力。有了这次交接班,才有了中国禅宗的发扬光大,这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开始。
第四个人一位行者
五祖打发慧能到后院干活,这是寺院的规矩,新来到的都要从干粗活开始,对僧人来说是磨炼意志、学习规矩的阶段,对寺院来说是考察修行者的品行、智慧的阶段,也是和尚们晋升起步的台阶。慧能遇见的第四个人是一位行者,这是寺院内一位管理杂务的中层干部,他分派慧能劈柴、踏碓舂米。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寺庙里也分三六九等,也有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区分。现在中国寺庙管理最好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是河南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用经营的理念办寺庙,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没的说,但符合不符合佛法,佛教内外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佛教教派甚多,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评判,只好让时间来检验了。
第五个人一位未正式出家的童子
有一天这个小童从碓房门前经过,一边走一边唱诵神秀的偈语。慧能一听,就知道这篇偈子没有认识佛的本性,虽然慧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导,但已经听懂了这首偈语的大意,就问小童说:你念诵的是什么偈子?童子回答说:你这獦獠哪儿知道,(像寺里的其他人一样小童没有把慧能放在眼里,童言无忌直接表达出来。)弘忍大师想把衣钵法教传承下去,让众门人都作偈语给他看,如果能觉悟大意,就把衣钵法教传给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边廊壁上写了这篇揭示万物无相的偈语,大师让众人都来唱诵,按照这篇偈子来修持,以免堕落三恶道,照这篇偈子修持,可以获得大好处。慧能说:我也要念诵这篇偈语,好结下辈子的佛缘。上人(慧能蛮谦虚的),我在这儿踏碓舂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从来没有到前面法堂去过,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偈语前礼拜。我想童子听到上人一定非常受用,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引导慧能到前堂去了。
第六个人江州别驾张日用,
张日用正好在神秀题的偈子旁边,慧能央求他:我不识字,请上人给念一念。张日用高声朗诵神秀的偈语。慧能听了以后说:我也有了一篇偈子,希望别驾替我写到壁上。别驾说:你也能作偈语?这种事可是少有。张别驾也难免脱俗,从心底里瞧不起慧能,于是慧能就教导了他一番话:要想学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轻视初学的人。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许会埋没智慧。如果轻视初学的人,就有无限大的罪过。别驾知道自己理亏,悻悻地说:你念你的偈子吧,我替你写。但如果你将来得到佛法,首先要超度我,可别忘了我这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俗人就是俗人,张日用作为一个佛法的初学者得失心还蛮重的,不忘付出之后的回报,真是不图三分利,不起早五更。呀。
慧能念出那篇惊动佛学界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别驾把偈子写在廊壁上,众门徒看了都很吃惊,没有不感叹:看来不能以貌取人,他来的时间还不长,怎么就成了肉身菩萨了!
第七个人和尚慧明
这是慧能最危险的一次相遇,慧能辞别了五祖,一直往南走,走了两个月,来到大庾岭。东禅寺的和尚得知衣钵被慧能拿走之后,几百个和尚追了过来,想抢夺证法的袈裟和钵盂。其中一个僧人叫惠明,出家前当过四品的将军,性格行为粗暴。慧明既然当过将军,古人云:一将成名万骨枯,想必他曾经杀人如麻,不知为何放下屠刀皈依佛门。可能是修行力度不够,火爆脾气未改。他跑在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慧能。慧能看来者不善,就把袈裟和钵盂放在一块大石头上,隐身在草丛林莽之中。惠明赶来,拿不动袈裟钵盂,(这里有神话的色彩)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转变态度,高声喊道:行者啊,行者啊,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慧能见状,从隐身处走出来,在盘石上打坐。打坐的目的是形成一种气场,在气势上压住慧明。惠明向慧能行礼说:请行者给我讲解佛法。慧能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你现在就静下心,杜绝一切俗缘,一点俗念也不要产生,我就给你讲说佛法。惠明沉思静默了很久,慧能对他说: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恶,此时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吗?惠明立刻觉悟。他又问慧能:除了刚才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别的密意吗?慧能说:我对你说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来观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儿了。惠明说:惠明虽然在黄梅修行,却并没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导教诲,好像人喝水一样,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您就是我的师傅。慧能四两拨千斤,化解了这次危机。
第八个人一群猎人
慧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找追逐,于是躲到四会,与猎人为伍以避难,经常随机给猎人们讲说佛法。猎人们常让慧能看守捕获猎物的网罟,慧能每见到活猎物误入网罟,就放走它们。每到吃饭的时候,慧能把素菜放在猎人们的肉锅里捎带煮熟。有的人问慧能为什么不吃肉,慧能就回答:我只吃肉边的素菜。 过了十五年,慧能觉得危险已经解除,到了该弘扬佛法的时候了,就走出山林,直奔广州法兴寺。
第九个人印宗法师
在法兴寺印宗法师正在讲解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了旗幡,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旗幡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就参与讨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幡动,是诸位仁者的心在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慧能的话震惊了。印宗把慧能请到上座,详细询问慧能佛法的深奥含义,他见慧能回答时言语简洁理当,不受经典字句的拘束。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早就听说黄梅的袈裟佛法都传到岭南来了,是不是就是行者你呢?慧能回答说:不敢当。印宗闻到再行敬礼,请求慧能把五祖传授的袈裟和钵盂拿出来给大众观看。印宗又问慧能:黄梅的祖师在付托传法时,有什么指示教诲?慧能回答说:倒也没有什么指示教诲,只是说要认知自己的本性,并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印宗问:为什么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呢?慧能回答说:因为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听了慧能的回答,合掌作礼说:我讲的经就像瓦砾,而您的讲论就像真金。印宗为慧能剃发并拜为师,慧能开始在法兴寺讲授东山法门。
人生在世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人际交往的能力叫情商。六祖不仅智商非凡,情商亦了得,凡夫俗子在六祖坛经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与人打交道的学问。
六祖对不同的人都能保持一种平常心,谦虚、和气、低调、温雅是六祖为人处世的主色调。面对印宗的尊敬回敬不敢当,对小童子口称上人,与猎人共同生活十五年,对五祖也不曲意迎合,当五祖要度他的时候,他提出: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六祖对不同的人又能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同样是小瞧他的人,对小童子微微一笑不作计较,对张别驾就说出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的大道理。同样是讲解佛法,对慧明讲得鞭辟入里,使其心服口服,对猎人点到为止,并不强行灌输。同样面对寺庙主持,在五祖面前小心翼翼地讲述自己对金刚经的理解,是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在印宗面前讲解佛法口若悬河,为的是取得对方的信任。同样初到寺院,到东禅寺听从分配到后院劈柴舂米,到法兴寺就讲出仁者心动高屋建瓴的宏论。
六祖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有自己的底线,同时又不强加于人。和猎人一起吃饭只吃锅里的素菜,对大快朵颐的猎人也能心理相容。对慧明的错误行为,先避其锋芒,后循循善诱,终于使其膜拜脚下。作为寺庙底层的杂役勇于挑战地位比自己高、学问比自己大、资历比自己深的神秀,同时不说一句贬低神秀的话。作为没有剃度的和尚敢于参与高僧们风动幡动的大讨论,只讲自己的心得,不批判别人的观点。该讲的话一定要讲,恰到好处地兼顾到了场合、分寸和效果,六祖大智慧呀!
初读六祖坛经给我的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讲述了慧能从一个砍柴的樵夫到开悟成佛的过程。在这一品中提到了与慧能打交道的九个人,从慧能与这九个人的交往,可以品出一些味道。
第一个人——念《金刚经》的人
慧能出身很苦,三岁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无力供他念书。慧能长大以后砍柴为生。有一天他到一家送柴,刚刚走出大门,遇见一个念佛经的人。慧能听他念的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慧能就问那个人念的是什么?那人回答说:“《金刚经》。”慧能又问他从哪儿来,怎么会修持这部经典。那人回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个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教化,门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礼朝拜,听讲领受了这部经典。大师经常劝谕僧俗两众,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 这个人与六祖慧能擦肩而过,这擦肩而过亦是一种缘分,把慧能引上了学佛之路。
第二个人——慧能的恩人
慧能下决心学佛之后,有一个后顾之忧——老母亲生活还没有安排好。这时候有一个人拿出十两银子给慧能,让他拿去做老母亲的衣食赡养费。这个人对慧能也很重要,解决了他学佛的后顾之忧。十两银子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这个人也是慷慨大方之人。不过有人对此事表示怀疑,说《敦煌本》没有写客赠银两安置老母的事,从《惠昕本》开始才加上这一情节的。不管哪个本子写上的,能想到老母亲的安置,也是佛教的慈悲。
第三个人——五祖弘忍
慧能经过三十多天的跋涉见到五祖弘忍,这次见面是中国佛教界的重大事件。五祖弘忍慧眼识才,在慧能来到寺里仅仅八个月的时间,仅凭慧能的一个偈子,就把佛法、衣钵传给六祖慧能。五祖不仅具有超级的智慧,还有非凡的决策能力。有了这次交接班,才有了中国禅宗的发扬光大,这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开始。
第四个人——一位行者
五祖打发慧能到后院干活,这是寺院的规矩,新来到的都要从干粗活开始,对僧人来说是磨炼意志、学习规矩的阶段,对寺院来说是考察修行者的品行、智慧的阶段,也是和尚们晋升起步的台阶。慧能遇见的第四个人是一位行者,这是寺院内一位管理杂务的中层干部,他分派慧能劈柴、踏碓舂米。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寺庙里也分三六九等,也有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区分。现在中国寺庙管理最好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是河南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用经营的理念办寺庙,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没的说,但符合不符合佛法,佛教内外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佛教教派甚多,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评判,只好让时间来检验了。
第五个人——一位未正式出家的童子
有一天这个小童从碓房门前经过,一边走一边唱诵神秀的偈语。慧能一听,就知道这篇偈子没有认识佛的本性,虽然慧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导,但已经听懂了这首偈语的大意,就问小童说:“你念诵的是什么偈子?”童子回答说:“你这獦獠哪儿知道,(像寺里的其他人一样小童没有把慧能放在眼里,童言无忌直接表达出来。)弘忍大师想把衣钵法教传承下去,让众门人都作偈语给他看,如果能觉悟大意,就把衣钵法教传给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边廊壁上写了这篇揭示万物无相的偈语,大师让众人都来唱诵,按照这篇偈子来修持,以免堕落三恶道,照这篇偈子修持,可以获得大好处。”慧能说:“我也要念诵这篇偈语,好结下辈子的佛缘。上人(慧能蛮谦虚的),我在这儿踏碓舂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从来没有到前面法堂去过,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偈语前礼拜。”我想童子听到“上人”一定非常受用,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引导慧能到前堂去了。
第六个人——江州别驾张日用,
张日用正好在神秀题的偈子旁边,慧能央求他:“我不识字,请上人给念一念。”张日用高声朗诵神秀的偈语。慧能听了以后说:“我也有了一篇偈子,希望别驾替我写到壁上。”别驾说:“你也能作偈语?这种事可是少有。”张别驾也难免脱俗,从心底里瞧不起慧能,于是慧能就教导了他一番话:“要想学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轻视初学的人。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许会埋没智慧。如果轻视初学的人,就有无限大的罪过。”别驾知道自己理亏,悻悻地说:“你念你的偈子吧,我替你写。但如果你将来得到佛法,首先要超度我,可别忘了我这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俗人就是俗人,张日用作为一个佛法的初学者得失心还蛮重的,不忘付出之后的回报,真是“不图三分利,不起早五更。”呀。
慧能念出那篇惊动佛学界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别驾把偈子写在廊壁上,众门徒看了都很吃惊,没有不感叹:“看来不能以貌取人,他来的时间还不长,怎么就成了肉身菩萨了!”
第七个人——和尚慧明
这是慧能最危险的一次相遇,慧能辞别了五祖,一直往南走,走了两个月,来到大庾岭。东禅寺的和尚得知衣钵被慧能拿走之后,几百个和尚追了过来,想抢夺证法的袈裟和钵盂。其中一个僧人叫惠明,出家前当过四品的将军,性格行为粗暴。慧明既然当过将军,古人云:“一将成名万骨枯”,想必他曾经杀人如麻,不知为何放下屠刀皈依佛门。可能是修行力度不够,火爆脾气未改。他跑在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慧能。慧能看来者不善,就把袈裟和钵盂放在一块大石头上,隐身在草丛林莽之中。惠明赶来,拿不动袈裟钵盂,(这里有神话的色彩)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转变态度,高声喊道:“行者啊,行者啊,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慧能见状,从隐身处走出来,在盘石上打坐。打坐的目的是形成一种气场,在气势上压住慧明。惠明向慧能行礼说:“请行者给我讲解佛法。”慧能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你现在就静下心,杜绝一切俗缘,一点俗念也不要产生,我就给你讲说佛法。”惠明沉思静默了很久,慧能对他说:“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恶,此时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吗?”惠明立刻觉悟。他又问慧能:“除了刚才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别的密意吗?”慧能说:“我对你说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来观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儿了。”惠明说:“惠明虽然在黄梅修行,却并没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导教诲,好像人喝水一样,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您就是我的师傅。”慧能四两拨千斤,化解了这次危机。
第八个人——一群猎人
慧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找追逐,于是躲到四会,与猎人为伍以避难,经常随机给猎人们讲说佛法。猎人们常让慧能看守捕获猎物的网罟,慧能每见到活猎物误入网罟,就放走它们。每到吃饭的时候,慧能把素菜放在猎人们的肉锅里捎带煮熟。有的'人问慧能为什么不吃肉,慧能就回答:“我只吃肉边的素菜。” 过了十五年,慧能觉得危险已经解除,到了该弘扬佛法的时候了,就走出山林,直奔广州法兴寺。
第九个人——印宗法师
在法兴寺印宗法师正在讲解《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了旗幡,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旗幡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就参与讨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幡动,是诸位仁者的心在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慧能的话震惊了。印宗把慧能请到上座,详细询问慧能佛法的深奥含义,他见慧能回答时言语简洁理当,不受经典字句的拘束。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早就听说黄梅的袈裟佛法都传到岭南来了,是不是就是行者你呢?”慧能回答说:“不敢当。”印宗闻到再行敬礼,请求慧能把五祖传授的袈裟和钵盂拿出来给大众观看。印宗又问慧能:“黄梅的祖师在付托传法时,有什么指示教诲?”慧能回答说:“倒也没有什么指示教诲,只是说要认知自己的本性,并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印宗问:“为什么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呢?”慧能回答说:“因为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听了慧能的回答,合掌作礼说:“我讲的经就像瓦砾,而您的讲论就像真金。”印宗为慧能剃发并拜为师,慧能开始在法兴寺讲授东山法门。
人生在世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人际交往的能力叫“情商”。六祖不仅智商非凡,情商亦了得,凡夫俗子在《六祖坛经》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与人打交道的学问。
六祖对不同的人都能保持一种“平常心”,谦虚、和气、低调、温雅是六祖为人处世的主色调。面对印宗的尊敬回敬“不敢当”,对小童子口称“上人”,与猎人共同生活十五年,对五祖也不曲意迎合,当五祖要“度”他的时候,他提出:“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六祖对不同的人又能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同样是小瞧他的人,对小童子微微一笑不作计较,对张别驾就说出“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的大道理。同样是讲解佛法,对慧明讲得鞭辟入里,使其心服口服,对猎人点到为止,并不强行灌输。同样面对寺庙主持,对五祖小心翼翼地讲述自己对《金刚经》的理解,是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印宗讲解佛法口若悬河,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初到东禅寺听从分配到后院劈柴舂米,同样,初到法兴寺就讲出“仁者心动”高屋建瓴的宏论。
六祖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有自己的底线,同时又不强加于人。和猎人一起吃饭只吃锅里的素菜,对大快朵颐的猎人也能心理相容。对慧明的错误行为,先避其锋芒,后循循善诱,终于使其膜拜脚下。作为寺庙底层的杂役勇于挑战地位比自己高、学问比自己大、资历比自己深的神秀,同时不说一句贬低神秀的话。作为没有剃度的和尚敢于参与高僧们“风动幡动”的大讨论,只讲自己的心得,不批判别人的观点。该讲的话一定要讲,恰到好处地兼顾到了场合、分寸和效果,六祖大智慧呀!
初读《六祖坛经》给我的
游客朋友:
大家好(致欢迎辞)
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游览在我国佛教禅宗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著名寺院:少林寺。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登封市和少林寺的概况。
由于历史原因该寺曾被毁坏。目前大经堂已基本按原118根柱子的规模修复。现在我们来到杜康大殿,也就是大经堂,这里面积为800平方米,上下两层,规模宏大,令人费解的是,佛教寺院中的两部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也成了这里的重要藏书。大殿两侧有“甘珠尔殿”和“丹珠尔殿”。我们在寺里见到转经人的转经方向和手持转经筒的转轮方向与佛教的方向完全相反,也就是所谓“苯教逆转非佛门之道”之说。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登封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登封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告成镇)建都禹都阳城,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代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83年起隶属郑州,1994年撤县设市。
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周公测景台、中岳庙、嵩阳书院、中岳嵩山等。其中嵩山分太室山和少室山两部分,传说为禹王的两个妻子。少室山山势险峻,不易攀登,闻名海内外的少林寺就是因建于少室山的密林之中而得名的。
色果佛殿,里面供的是能仁王管水神,这是佛自己开光的灵验佛像,此外尚有三世诸佛、胜王衮噶仁青等塑像,还有《甘珠尔》、《丹珠尔》经书。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安顿印度高僧沙门跋陀而建。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它创自北魏,兴于隋唐,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少林寺和尚13人因助战有功,受到李世民的封赏。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很快,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获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元代少林寺“众常两千”,明代是少林寺鼎盛时期。从清朝末年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特别是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主要建筑和寺内珍藏的经黄、文物全部被付诸一炬。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上个世纪80年代,影星李连杰在这里拍摄了著名的电影《少林寺》,再加上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近几年来的推广,使少林寺又逐渐恢复了过往的盛名。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少林寺的山门,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跟我下车,游览少林寺常住院。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寺门即为少林寺的山门,因佛寺多位于深山之中,所以称山门,又因他们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又称“三门”、“三解脱门”山墙上的禅武两字是对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注解,禅为魂,武为衣,习武修禅、以禅入武,禅武双修,“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退则参禅习武修道行”。
进入山门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欢迎大家的到来“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永无穷”,一幅
走到甬道上,在东侧是碑廊,少林寺自建寺以来有1511年的历史,在其中的108通石碑中既记载了南北朝、隋、唐、元、明、清的盛世,也有隋末、元末、明末、清末、民国、文革的焚毁与劫难,其中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寺院40余天,烧毁的是地面的建筑,而少林的禅武精神扎根于嵩山,扎根于全国人民的心目中。
请大家随我进入山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栋建筑是天王殿,面前这两尊是警卫佛,传说佛出行有500随从,而主要就是这两位密迹金刚和那罗延金刚,不过人们根据《封神演义》中的戏言和他们的口型,称两位金刚为哼哈二将,少林武僧练功时发出的哼哈的声音就源于此。里面供奉的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光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职责是扶危济困,降福人间。手中的法器代表了风调雨顺,这也代表了封建农业经济下人们最朴实的愿望。
“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现在我们来到了锤谱堂。这里共有4组216个锤谱象,用泥塑木雕形象地展示了少林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绩等内容,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和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瞧大家伙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妨趁热打铁学俩手正宗的少林功夫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寺院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他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前方东南角是钟楼,西南角是鼓楼,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僧人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六祖堂在瘗发塔的旁边,建于北宋真宗年间,是为纪念六祖惠能而修建。堂内有座六祖惠能的雕像,为近年所雕,神态安祥,表情中充满了智慧。而在六祖堂前还有一只大木鱼,木鱼为佛教法器之一,刳木为鱼形,中凿空洞,扣之作声,鱼头是朝外的。按佛寺里的规定,只有十方丛林才能将鱼头朝外,由此可见光孝寺地位之高。木鱼是和尚们做法事诵经时撞击用的法器。又因为鱼日夜都不会合眼,所以专意用它来警醒众僧,白天黑夜都不要忘记修行,才能“以至于道”。[6]
在钟楼旁边有三通重要的石碑,这一通石碑《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是李世民为表彰僧人协助唐朝平定乱党王世充的战绩,背面是《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说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当年少林寺僧人救出的就是那时的秦王李世民,帮助平定了王世充、王仁则叔侄的叛乱,最后昙宗被任命为大将军,并且还允许少林寺自建兵营筹备五百武僧,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拍摄的依据。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说的是他挂帅出征、重振少林禅宗的公德,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从不同方面分别可以看到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的塑像,巧合的是这三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曾到周国向任柱下史(相当于国家档案馆馆长)的老子学习礼乐,现在周朝都城洛阳有孔子入周问礼处的石碑。而释迦牟尼又比孔子大12岁。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也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
请大家跟我进大雄宝殿参观,大家看,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现实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边为过去佛——东方静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方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在两边还有菩提达摩祖师和被称作少林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的站像,为什么呢?答案就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好奇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大殿的柱子下有麒麟的雕像,这代表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走进紧那罗殿,在这里展示了紧那罗王持法、护法和应身三种不同的形象。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紧那罗在梵文中的意思是佛教天神中的飞天。传说,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3月26日(在元朝时有一天),红巾军突袭少林,众多的武僧纷纷被打退,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从厨房中跑出一个蓬头垢面的烧火和尚,拿着一根烧火棍,声如吼、动如闪,退敌于一瞬间。之后,自称“紧那罗”飞仙而去。寺僧尊称他为“棍仙”和山门显武第一人。
听完了紧那罗王的故事下面来看一下达摩祖师的历史,随我走进六祖堂,供奉的是六祖拜观音,是初祖达摩、二组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当到五祖弘忍时,时间到了盛唐,禅宗分为南北两派,“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免使惹尘埃。”是北派代表神秀的主张,认为禅宗需要长期不断的修行。而南派的慧能则主张顿悟,认为只要心诚,谁都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心外无佛,我既是佛”佛不在尘世,而是在人们的心里。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奠定了他六祖的地位。在西面的山墙上画的是达摩只履西归图。魏宣武帝时南天竺僧人、释迦牟尼的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渡海三年来到了南梁金陵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后用一支芦苇渡过长江,北上洛阳后入少林寺面壁九年,首传禅宗。当他去世后有人在旅途中发现了穿一只鞋子的`达摩,打开墓室里面只有达摩的一只鞋子。
下面我们来到了寺院的图书馆——藏经阁,在后面是方丈室,当年乾隆皇帝游少林时曾下榻于此。
禅宗到南宋时与儒学结合,在嵩阳书院形成了理学,程门立雪的典故被广为传颂。而在佛教中也有断臂求法的故事。话说当年我们的达摩祖师在少林首传禅宗,学徒众多,其中一个叫神光的洛阳僧人,学法心诚。在下着大雪的一天,神光在方丈室前说:请大和尚传授佛法,普渡众生。当时下着鹅毛般的大雪,没多久神光就成了雪人,达摩说:传法可以,等到什么时候天降红雪,才可以。说时迟那时快,神光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毫不犹豫地向自己的左臂砍去顿时染红了身下的雪,达摩说:慧——可,成了他的法号,也成就了他禅宗二祖的地位。也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主张的体现。从此少林僧人右手行礼、斜披袈裟的由来,建造立雪亭来纪念他学法的诚心。
首先大家集体随我向后转,庙门正额上方浮刻极乐寺”三个一米见方大大字,笔力苍劲浑厚,落款有民国十三年七月南通张謇”字样,张謇是清朝末年江苏南通的最后一科状元,后来下海”办实业,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
来到右侧的文殊殿,里面除了供奉有文殊菩萨外,还有少林寺的镇寺之宝,达摩面壁影石。我们的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入定后小鸟在他的身上搭建鸟窝,他都浑然不知,眉毛脱落形成了一种银眉茶。水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而我们的达摩祖师的影子也可以在上面留下影子。实际上是他的身体透过紫外线的反射和深山中放射性镭光,天长日久影子就刻在了岩石上。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寺院最大的一栋建筑——千佛殿,面阔七间,高20米,神龛上的“法印高提”为乾隆题写。供奉的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毗卢佛。在他的背后是大型彩绘“五百罗汉朝毗卢”,神奇的是这些罗汉面部的颜色随时都会变化,每12年就会有一个罗汉的面貌发生变化。
好了,各位朋友,少林寺常住院的游览到此结束,请大家自由参观,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车上集合。
甘丹寺不仅荟萃了大量建筑与艺术珍品,无论在宗教、政治方面、建筑方面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在文化太革命期间,由一于混乱,曾残遭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从1980年开始,国家相继拨款予以修建,1987年,第十世班禅将原藏于该寺的国家特级文物、纯金书写的整套《甘珠尔》经和十六尊者锦缎、唐卡佛像等镇寺之宝,由北京迎请回该寺保管,受到各界群众和寺僧的热烈欢迎。现在甘丹寺已恢复了原有的模式,重新耸立在汪渡尔山。
(上车,致欢送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