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5、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6、痘要结,麻要泄。
7、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8、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9、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10、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11、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12、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13、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14、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15、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16、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17、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8、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19、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
20、久病成良医。
21、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
22、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23、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4、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25、用药难,识证难。
26、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7、六腑以通为用。
28、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30、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31、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32、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3、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34、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35、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36、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8、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39、风为百病之长。
40、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撑痢疾,饿伤寒。
41、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42、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43、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44、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45、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王清任《医林改错》
46、大医精诚。
47、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48、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49、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50、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51、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52、六腑以通为补。
53、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54、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55、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56、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5、百病挟痰
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39、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40、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41、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42、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43、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4、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45、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4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47、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48、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9、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5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51、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52、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53、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54、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55、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56、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57、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5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59、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6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61、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6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64、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65、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66、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7、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6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6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70、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71、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72、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73、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74、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77、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78、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7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80、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81、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82、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83、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84、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85、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86、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7、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88、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89、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90、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91、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9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93、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94、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9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96、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9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9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99、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100、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101、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102、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103、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04、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05、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106、百病生于气
107、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108、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10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110、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111、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很久以前就有一个想法,想写一篇中医与人生的文章,但因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如愿。今年春天,终于有了一个清闲的时间,面对满眼春色的窗外,读着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真有古人那种“闲坐小窗读周易,不觉春去已多时”的感觉了。
已到而立之年的我,面对即将踏入“奔四”的不惑年龄,心中感慨万千,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和挫折,事态的炎凉和过去遭遇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一并涌上心头,提笔之间,不知不觉泪水已沾满眉间,真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谈起中医与人生,自幼便与中医有着深厚渊源的我,心情反而显得格外的平静和坦然,由于家传的缘故,从懂事起便跟随父亲被中医汤头歌,升入初中后,便开始学习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读着《上古天真论》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的佳句,真正明白了古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情。而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心头都有一种负重的感觉,环境的污染、噪音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引起了一系列的现代文明病,而诸如失眠、忧郁症等诸多疑难病症,使许多人的人生面临困惑与抉择,这使得中医又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其实早在远古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过中医与人生的看法和养生观点,如《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桨,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以快其心……故半百而衰也”。所以人生百岁不是梦,人生正常的生理寿命应该是120岁,我们应该遵循着中医的养生观,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活到百岁。于是新世纪我们提出了新的口号:“21世纪比健康,健康比金子还重要,千好万好不如身体好”。很多人只是一味的盲目的攀比房子车子的观念也已悄然改变。“快乐是福,健康是福,平安是福”,已成为时下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当我们脚步匆忙遇经济大潮时,我们能否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有时我们是不是离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远了?虽然“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我们仍然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去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去运动健身,去大自然中陶冶情操。虽然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也整天地为了吃、喝、拉、撒、睡,整天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但我们不能为名利而憔悴身心,而应该以一份全新的心情去面对一天,面对每一次升起的朝阳。中医的静养其实就能治愈许许多多疑难杂症,它讲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通途而异殊。“以静制动”、“以柔制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依,体悟自然”。中医的最高境界即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它要求人们达到一种中和的境界,即“致忠和,守静笃”,这和我们国家现代提出的创造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孔子的人生三戒和中医的治病三大要法在某些程度上十分吻合。即“少年之戒、戒之在色,中年之戒、戒之在斗,老年之戒,戒之在得”,而中医的“少年补肾、中年补肝、老年补脾”,不正与此不谋而合吗?
人类现在又面临越来越多的疾病,痛苦也随之越来越多,我们中医应该站出来,多向人们宣传养生保健的知识,以预防为主,让更多的人们从中受益,以愉快的心情面对人生,面对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