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丁鸿传的经典语录 正文

丁鸿传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2-13 00:08:36

去末归本

反败为胜

口是心非

古为今用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病――――劳累.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非徒―――不仅只是.

评点

此则

防微杜渐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后汉书 原文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注,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予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译文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父亲丁林,字幼春,被封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改封为陵阳侯。丁鸿十三岁时,跟从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争论焦点问题),担任都讲,于是立志深造,穿上布衣,挑着行李,不远千里

永平十三年(71),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80)徙封为鲁阳乡侯。肃宗诏丁鸿与广平王羡和诸儒,在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的异同。丁鸿因为才学极高,辩论诘难最是明了,诸儒们称赞丁鸿,皇上也多次嗟叹赞美丁鸿。当时人们赞叹道:“殿中没有第二个丁孝公。”丁鸿多次受赏赐,被提拔为校书,于是代替成封为少府。门下从此更盛,远方来门生达数千人。和帝即位,丁鸿升迁为太常,永元四年(92)代替袁安担任司徒。这时窦太后临朝执政,窦宪兄弟各擅威权。丁鸿借日食,上书陈事。书奏呈上十多天,皇帝派丁鸿行太尉兼卫尉之职,屯于南、北宫。于是(皇帝)收缴窦宪大将军的印绶,窦宪和诸弟们都自杀。永元六年(94)丁鸿死了,赐赠比常礼有增加。

桓荣子郁。郁字仲恩,少以父任为郎。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荣卒,郁当袭爵,上书让于兄子泛,显宗不许,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贵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迁越骑校尉,诏敕太子、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纳录。肃宗即位,郁以母忧乞身,诏听以侍中行服。建初二年,迁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礼记》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则中道若性。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近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昔五更桓荣,亲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宜令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顷之,转为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代丁鸿为太常。明年,病卒。

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朱宠,皆至三公。

子普嗣,传爵至曾孙。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孙鸾、曾孙彬,并知名。

(节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B. 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C. 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D. 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桓郁本来应承袭桓荣爵位,但他却要将爵位让给他哥哥的孩子桓泛,但皇帝不答应,桓郁虽接受了爵位,但将所有的租税收入都交给了桓泛。

B.桓郁升迁为越骑校尉,皇帝特意下诏命令太子和诸王都进奉贺表向桓郁致敬祝贺,桓郁多次向太子进谏忠言,多次都被采纳。

C.窦宪自认为身负重任,于是上书皇太后要选择贤明来教导小皇帝读书,皇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让桓郁再人宫中侍讲。不久,转任侍中奉车都尉。

D.桓荣和桓郁父子因为个人品德、学识突出而分别在宫中授课,已经历四世,特别是桓郁擅长讲论《诗经》,为先帝所褒奖赞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5分)

(2) 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5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掌握基本的虚词、固定词组等,此句可根据人名、官职、地名等专有名词和句意、标志来断句。

5.D解析:此题考查了解古汉

6.D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一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就是运用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年份等名词去快速定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对原文。茌D项中,擅长讲 论《诗经》的应是刘方。

7.参考答案:(1)汉和帝即位后,年龄还小,侍中窦宪自认为自己身负外戚重任,想让小皇帝多涉猎一些经书。

(2)我私下想皇帝陛下,体姿天然,正是应当逐步教育他的时候,他却独对左右的近臣,没有听闻经典的内容。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准确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等)的认定和翻 译,词类活用等。

(1)句中的关键词:“富”“春秋”“重”“颇”。(2)句中的'关键词: “伏惟”“渐”“ 典义”。

参考译文:

桓荣的儿子桓郁。桓郁字仲恩,年少时因父亲(有爵位)担任郎官。他性情敦厚,学习认真,承传父亲的学业,用《尚书》教授学生,门生常有数百人。桓荣死后桓郁应当承袭爵位,他却上书要让给他哥哥的儿子桓泛,汉明帝不同意;没办法,他只有接受封爵,便把封地内的租税收入都给了桓泛。明帝因为桓郁是已故老师的儿子,有礼让的风度,对他很是亲厚,常留他在宫中谈论经书,向他询问国事,不久就把他升迁为侍中。明帝自己撰写<五家要说章句》-书,让桓郁在宣明殿进行校诃,并让他以侍中的身份主管虎责中郎将。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桓郁入东宫传授太子经书,升迁为越骑校尉,诏令太子和诸王都进奉贺袁向桓郁致敬。桓郁多次向太子进谏忠言,多次都被采纳。汉肃宗即位后,桓郁因为要为母亲守孝请求辞职,汉肃宗诏令他以侍中身份为母亲守孝,汉肃宗建初二年,(肃宗)转迁桓郁为屯骑校尉。

汉和帝即位后,年龄还小,侍中窦宪自认为自己身负外戚重任.想让小皇帝多涉猎一些经书.就上书皇太后道:“《札记》中说,‘天下的命运,都系在天子身上,天子的善行形成于他的学识。智慧与学识共长自然会自我砥砺而不需要经常告诫;教化与心性共生,言行舍乎道义就会变成自然本性。昔日周成王年幼,还在

襁褓中生活时,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成王中立听政,四圣竭力维护。所以虑无遗计,举动也没有过失。’本朝孝昭皇帝八岁登基,大臣辅政,也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肚等人进宫传授天子,自然使天子形成圣明的德性。先帝建初元年,张醣、魏应、召训也在宫中讲学。我 私下想皇帝陛下,体姿天然,

正是应当逐步教育他的时候,他却独对左右的近臣,没有听闻经典的内容。昔日五更桓荣,亲自担任明帝的师傅。桓荣的儿子桓郁,自幼敦厚聪慧,继承家学,因此再次以校尉身份入宫教授先帝学业。桓氏父子在宫禁授课,已经历四世,当今更是年高德重,德性与学识都更加完备。还有宗正刘方,是皇家宗室的表率,擅长讲论《诗经》,为先帝所褒奖赞赏。应该诏令桓郁、刘方,一起入宫传授太子学业,来使本朝兴盛,明确宣示大化盛行。”因此,桓郁转任长乐少府,再入宫讲学。不久,桓郁转任侍中奉车都尉。和帝永元四年,桓郁接替丁鸿为太常卿。第二年,桓郁病逝。

桓郁先后担任雨位皇帝的师傅,所受到的恩宠都很是深厚,所受到的赏赐前后相加有上千万,在当世非常显赫。桓郁的门生杨震、朱宠,都位至三公。

桓郁的儿子桓普继承爵位,一直传到曾孙。桓郁的中子桓焉,能传承家学。桓郁的孙子桓鸾、曾孙桓彬,都在当世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