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五灯会元经典语录大全 正文

五灯会元经典语录大全

时间:2025-02-12 14:51:51

佛经中的十大经典语录是什么呢?十大经典语录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四: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五: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 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详之道。安详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3)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注:修学过程中,如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4) 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5) 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6) 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7)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没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百喻经》

8)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9)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注:听到讥讽毁谤,要能忍辱,听到赞扬,反要生惭愧之心。

10)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懂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

关于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达到弘愿。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为乐,求人痛苦。

2)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3) 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4)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

5)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灯光明亮…但却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6)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藕益大师《阅藏知津叙》。注:不调理饮食,病患必生,不阅三藏经典,智慧之眼就会蒙昧。

7)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章经》

8) 一个人若不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9) 法譬如水,能洗诸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大海,皆悉能洗诸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无量义经》

10)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11)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注:如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勤奋追求真理。

12) 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因为他的感受是错误的,所以心很乱很苦,若事事怀疑,过度保护自己,扭曲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13) 朱元璋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莲池大师

14) 有一次孟子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15) 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16)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17) 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

18) 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

19)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20)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也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大全

1)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见。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灭万年愚。

2) 问:“如何是招庆风?”师曰:“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景德传灯录》

3) 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4)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五灯会元》

5)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6)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7)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8)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9) 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会得到净化,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

10) 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马祖大师问:作什么?巩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11)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片田,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

12)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仰曰:“和尚今夏不虚过。”

14) 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15)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16) 环境的脏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积尘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恶习。

17)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与“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应“知行合一”,才是真理与真知。

18) 生世间,最苦的莫过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须知不满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19) 欲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20) 真正地舍弃一切尘世的欲望的人,便能在此时或将来、此处或任何地方、目前的层次或将来的境界都能获得最高的受益。

21)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22)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23) 犹如葫芦瓜,散弃于秋季,骸骨如鸽色,观此何可乐?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储藏老与死,及慢并虚伪。

24) 第一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贤者始无过。若欲诲他者,应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25)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便能解除干渴;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如果能够确实奉行一法不违,便能得到利益。

26)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27)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28)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29) 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如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30)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

2、此生空过,后悔莫及。-----《涅磐经》

3、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灵默禅师

4、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荆-----宗密禅师

5、事怕有心人。----黄檗(BO)

6、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拾得禅师

7、大厦之材,本出幽谷。------《楞伽师资记》

8、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坛经》

9、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善慧大师

10、先学自正,然后正人。------《法句经》

11、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道信禅师

12、如大海水,一切鱼龙初生及至老死,所受用水悉皆平等。——慧球禅师

13、日应万机即是佛心。——弘辨禅师

14、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法句经》

1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16、于已无事,则勿妄求;而求而得,亦非得也。——宣鉴禅师

17、敏学摄身,常慎思言。——《法句经》

18、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五灯会元》

19、肉重千斤,智无铢两。——义忠禅师

20、风吹荷叶,满池青绿;十里行程,还差一程。——善会禅师

2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坛经》

22、无佛无世界——《华严经》

23、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五灯会元》

24、一切宝中,人命第一。——《大智度论》

25、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出曜经》

26、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崇慧禅师

27、毒无过怒。——《法句经》

28、来莫可抑,往莫可追。——法常禅师

29、欲界无禅,禅界无欲。——《五灯会元》

30、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

31、见怪不怪怪自息——《五灯会元》

32、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出曜经》

33、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维摩经》

34、青山不碍白云飞。——道通禅师

35、不经冰霜苦,怎识岁寒心——《五灯会元》

36、如何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譬喻经》

37、世味何如道味长,佛心本是人心转。——圆瑛法师

38、我见诸法空相,变即有,不变即无。——义玄禅师

39、清净之水,游鱼自迷。——善会禅师

40、爱欲如大海,终止无足时——《佛所行赞经》

41、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注心赋》

42、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法句经》

43、心物俱非,除之益患。——《景德传灯录》

4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义玄禅师

45、浆儿拔清波,难遇金鳞鱼。——船子和尚

46、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义端法师

47、吾心似秋心,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禅师

48、钓尽江波,金鳞始遇。——船子和尚

49、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慧虫禅师

50、佛性平等,贤惠一致。——玄素禅师

1.

2.

3.南怀瑾佛学经典语句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