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
2、此生空过,后悔莫及。-----《涅磐经》
3、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灵默禅师
4、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荆-----宗密禅师
5、事怕有心人。----黄檗(BO)
6、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拾得禅师
7、大厦之材,本出幽谷。------《楞伽师资记》
8、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坛经》
9、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善慧大师
10、先学自正,然后正人。------《法句经》
11、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道信禅师
12、如大海水,一切鱼龙初生及至老死,所受用水悉皆平等。——慧球禅师
13、日应万机即是佛心。——弘辨禅师
14、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法句经》
1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16、于已无事,则勿妄求;而求而得,亦非得也。——宣鉴禅师
17、敏学摄身,常慎思言。——《法句经》
18、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五灯会元》
19、肉重千斤,智无铢两。——义忠禅师
20、风吹荷叶,满池青绿;十里行程,还差一程。——善会禅师
2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坛经》
22、无佛无世界——《华严经》
23、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五灯会元》
24、一切宝中,人命第一。——《大智度论》
25、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出曜经》
26、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崇慧禅师
27、毒无过怒。——《法句经》
28、来莫可抑,往莫可追。——法常禅师
29、欲界无禅,禅界无欲。——《五灯会元》
30、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
31、见怪不怪怪自息——《五灯会元》
32、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出曜经》
33、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维摩经》
34、青山不碍白云飞。——道通禅师
35、不经冰霜苦,怎识岁寒心——《五灯会元》
36、如何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譬喻经》
37、世味何如道味长,佛心本是人心转。——圆瑛法师
38、我见诸法空相,变即有,不变即无。——义玄禅师
39、清净之水,游鱼自迷。——善会禅师
40、爱欲如大海,终止无足时——《佛所行赞经》
41、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注心赋》
42、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法句经》
43、心物俱非,除之益患。——《景德传灯录》
4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义玄禅师
45、浆儿拔清波,难遇金鳞鱼。——船子和尚
46、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义端法师
47、吾心似秋心,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禅师
48、钓尽江波,金鳞始遇。——船子和尚
49、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慧虫禅师
50、佛性平等,贤惠一致。——玄素禅师
1.
2.
3.南怀瑾佛学经典语句
4.
5.
6.
7.
8.
9.
10.
1、不要把苛刻当做刁难,而当做提升自己最好的训练;不要把他人的推卸当做负担,而当做机会。要乐意承担,做得越多自己能力就越强。外境不是重点,我们自己的内心才是关键。
——学诚法师经典禅语
2、不懂反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肯努力的人,永远发现不了自己长处。
——觉醒法师经典禅语
3、心的力量是建立在信仰上的,信仰很重要。有人做企业也好,做人也好,往往半途而废,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信仰不坚定,信念不坚定,信心不坚定。什么叫做道,道就是坚持,道也贵在坚持。
——正慈法师经典禅语
4、自心丰足,才能感知世间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间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贤宗法师经典禅语
5、你在赖床,他在锻炼,所以他比你健康;你应付上班,他用心工作,所以他成了你领导;你在完成今天计划,他在策划明年计划,所以他比你掌握更多先机;你在找借口,他在解决问题,所以他比你事业有成;你在消费,他在理财,所以他比你更富足;你在算计自己利益,他在考虑对方利益,所以他比你更加有人脉。
——印能法师经典禅语
6、烦恼就是一扇门,像鱼儿要跳过龙门才能腾云驾雾,越不过去就是水中俗物。人也一样,越过烦恼这道门,就会自在、洒脱,就是位智者。
——妙一法师经典禅语
7、惜缘,是好好把握当下的人和事,善待周围的一切。善待你的亲人,善待你的爱人,善待你的朋友,善待你的敌人,善待那些在你生命里出现过的甲、乙、丙、丁......
——果宁法师经典禅语
8、修行人如果有看不惯的、看不起的、看不上的、看不顺眼的,说明修行还没有修好。学佛没有什么,就是单刀直入,改毛病、改习气。
——贤书法师经典禅语
9、诚实守信是与他人相处的要诀,结缘交友的前提,唯诚信才能趋真趋善,进德进学,立身立业。“本立而道生”,父母是孩子的本,这些品质又是做人的本。
——理海法师经典禅语
10、世界很大又很小,看你心的容量与承载。什么都想出人头地,会输了平常的幸福。学会留路?人,自己的天会更蓝。生命的大度在于,亏损失败我承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悟妙法师经典禅语
拓展:
佛家十大经典禅语:
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不乏名言,最为经典的十句有是哪些呢?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0.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