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汉高祖论三杰语录 正文

汉高祖论三杰语录

时间:2025-02-06 03:12:27

汉有三杰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不要)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汉有三杰翻译

汉高祖在洛阳的南宫设酒会。高祖说:“各位诸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说你们的内心话,我为什么能夺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您怠慢侮辱人,项羽仁政爱人,但是您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凡是)攻下来的城池土地,便用来赏赐给将领,跟大家共同得利。项羽妒忌有德有才的`人,有功的人遭(他的)陷害,有德有才的人被(他)猜忌,打了胜仗却不给将领记功,攻占了土地却不给将领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在营帐里运计谋定策略,而能在千里之外(的战场上)取得胜利,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使运粮线路不阻断,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部下只有一个(谋士)范增,却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所以被我击败的原因。”

注释

①无敢:不能

②隐:隐瞒

③情:指事实或真实的情感

④慢:怠慢,轻视

⑤降:使投降,下:攻占, 予:给

⑥运筹策:出谋划策

⑦给馈饷:供应粮食

三杰介绍

张良

(?—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萧何

(前257年6月15-前193年7月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就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而他未能象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释:

帝:指汉高祖刘邦。

上:尊指刘邦

使:派

与:赐予

隐:隐瞒

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晌馈:军饷。

范增:项羽的.谋士。

连:联合。

略:夺取

填:通“镇”安宁。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

禽:同“擒”擒获。

然:这样

者:的人

因:就

然:同

说:陈述

害:嫉妒

置;安排、安置

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参考译文: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原文

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阅读训练

一、解释字词

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隐—(隐瞒)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略—(攻占)

⒊有功者害之 害—(杀害) 4.群臣说服 说—(通悦,高兴)

⒌给饷馈 给— (供给)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同“擒”擒住)

⒎夫运筹帷幄之中 夫— (句首语气词) 8.镇国家 镇—(安定)

⒐抚百姓 抚—(抚慰,安抚)

二、翻译

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⒊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凭着在帐篷里推算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负这方面.

⒋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

⒌与文中“项羽不然”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 为之怡然称快

C. 然数年恒不一见 D.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答案:鸿门宴,放走刘邦。

四、文中认为刘邦能取夺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刘邦善于用人 ;项羽不识人才。

五、项羽失天下的原因?(用原句回答)

答案: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 、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注释

帝:指汉高祖刘邦。

上:尊指刘邦

使:派

与:赐予

隐:隐瞒

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晌馈:军饷。

范增:项羽的谋士。

连:联合。

略:夺取

填:通“镇”安宁。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

禽:同“擒”擒获。

然:这样

者:的人

因:就

然:同

说:陈述

害:嫉妒

置;安排、安置

夫(fú):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说:通"悦",愉快

攻城略地——略,通掠,抢夺的意思。

有功者害之——以之为害。

给饷馈——供给军饷

说服——说,通悦

背景时间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注:一个月后迁栎阳,不久正式定都长安)。这个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赏析:

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失败的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汉高祖与三杰的如此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汉高祖以杰出人才的资源优势,战胜貌似强大的敌人是任何政治家成功的普遍规律。汉高祖南宫论三杰,见解之精辟,令人叹服,作为千古佳话而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