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仿山谷草书经典语录 正文

仿山谷草书经典语录

时间:2025-01-18 04:51:25

黄庭坚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记录了他对草书的论述,有对书家的、有对法书墨迹的。大量的跋文中,对张旭、怀素、颜真卿以及魏晋和秦汉的书家、书迹多次评论,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看法。

摘要:关于黄庭坚的草书渊源,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有两个结论,一个是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狂草一脉;另外一个是魏晋以及汉代的索靖、张芝、二王等章草、小草一系,同时本文从沉着痛快、篆隶笔意、清韵与拙四个方面阐述了黄庭坚的草书观念。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审视黄庭坚草书的价值。

关键词:沉着痛快 篆隶笔意 清韵 拙

引言 :黄庭坚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的一位书家, 其草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通过研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宋人的尚意书风及书法表现心性的时特征。论文从黄庭坚草书渊源、草书观等几方面进行了理论性分析, 通过对比的方法阐释黄庭坚的草书价值。

一、黄庭坚草书渊源

(一)黄庭坚的生平及草书认识

1.黄庭坚的生平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2.黄庭坚的草书认识

黄庭坚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记录了他对草书的论述,有对书家的、有对法书墨迹的。大量的跋文中,对张旭、怀素、颜真卿以及魏晋和秦汉的书家、书迹多次评论,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看法。汉魏间的索靖、张芝、皇象、二王等书家,他或针对其书风、或具体作品,都有精彩的品评。许多著名的草书法帖也见于他的跋文。即使他没有临习这些作品,但从记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深刻的认识。一些秦汉的碑版文字,跋文中也有提及。这或许我们可以从黄庭坚草书作品找到有力的佐证,以显示出对它们的取法。

分析跋文和其它一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到黄庭坚草书渊源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唐代草书,即张旭、怀素的大草、狂草一脉。同时颜真卿的草书也是他重要的取法对象;历来对黄庭坚的草书渊源,认为得怀素草法多而很少提及张旭。而在黄庭坚的跋文中多次流露出他对张旭的推崇,如

“张长史作草,乃有超轶绝尘处。以意想为作之,殊不能得其仿佛。”[1]

“僧怀素草攻瘦,而长史草攻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2]

“……怀素草,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3]

从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中,也足以证明他对张旭的特殊领悟。黄庭坚把张旭、怀素草书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在草书上各有千秋、肥瘦各得一面。

另外一个传统是魏晋以及汉代的草书,即索靖、张芝、二王等章草、小草一系。这两个方面黄庭坚以师法古人为草书取法的传统。黄庭坚在师法古人之外,还注意师法自然。因为在他之前草书大家的经验告诉他,草书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夏云奇峰、惊蛇飞鸟之类。这些类似的例子,黄庭坚在戎州悟道前后也有记述。

“元符三年二月乙酉,夜沐浴罢,连引数杯,为成都李致尧作行草。耳热眼花,忽然龙蛇入笔。学书四十年,今名所谓鳌山悟道书也。”[4]

“……然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5]

(二) 黄庭坚的草书观

在草书凋零的宋代,黄庭坚敢于独辟蹊径。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在实践古法的同时,记录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这些言论散见于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当中。这是他长期习草的经验总结、深切体会。这些看似零碎的议论,表达出了黄庭坚对草书的观念,在这理论中,他提出了“不俗”、有“韵”、求“拙”、自然的草书审美观。

1.古法

学书遵古、合古人笔意,是黄庭坚时时提及的话语。在黄庭坚的跋文中“古人”、“古法”的词汇,屡屡出现。他认为学书要学古人、学古法。他对早年学草的经历自思反省之后,认为原因在于未得古法。到中年得观众多碑版法帖、古人墨迹后,才逐渐有了自己系统的草书观念。在他眼中古人是索靖、张芝、二王等草书大家,他以索靖笔短意长的标准评判“今人作字,大概笔多而意不足。”[6]笔短意长、行间茂密正是他所尊崇的汉魏古法。

汉魏草书从篆隶中来,所以黄庭坚在跋语中多次提及篆隶笔意,以求正本清源。观史孝山《出师颂》后得出“盖陶冶草法,悉自小篆中来。”[7]在《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中亦说到“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8]学习草书要从篆隶处寻源,一者草书从篆隶演变而来,再者学习篆隶可以丰富草书笔法和线条。他为此解释到,这不是臆说,王右军也是如此。他在为王圣子作字后跋言:“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9]指出了张旭草书也是从篆法中来。黄庭坚用书法史上的草书大家,来作为他草书理论有力的佐证。表明他的观点是有依据的。

学草要得篆隶笔意外,真书与草书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黄庭坚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10]而且把作真与作草的区别形象、客观的阐释为“楷法欲如快马人阵,草法欲左规右矩。”[11]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黄庭坚以张旭为例,把张旭草书的成功归益于真书。

“张长史《郎官厅壁记》,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故草圣度越诸家,无辙记可寻。”[12]

“张长史书《郎官厅壁记》,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能如此。”[13]

正因为张旭在真草二体之间相得益彰,所以能取得成功。

草法须左规右矩,但不能拘于法度,草书用笔要沉着而不轻率,要痛快而不浮滑。古人草书正因为能做到沉着痛快而有古意。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评皇象草书时称“沉著痛快”。皇象是黄庭坚草书取法的传统之一。在黄庭坚的跋文里也有关于皇象草书的评论,他认为皇象书法有古意,妙绝于世。

他自己悟到沉着痛快,是在戎州之后。在他《书右军文赋后》的一篇跋文中记到“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着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14]惋惜的是当时却很少有人能理解、接受他的这一观点。

2.清韵与拙

刘熙载《艺概》中指出“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 [15]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黄庭坚论书精髓。黄庭坚评诗文书画以韵一以贯之。以韵胜、乏韵、病韵来品评草书。可见韵是黄庭坚重要的审美理想,他对草书的审美追求以韵来衡量。有韵即是作品达到文字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统一,书法家功力与修养的统一。体现出一种言外之意、意外之意。范温《潜溪诗眼》载“有余意之谓韵,即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行于简淡平易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16] 可见韵就是须在法度之外追求一种简远清淡的境界。即超越文字笔墨造型结构之外,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世界。

“韵”字很早就出现在各种艺术的论述中。早在曹植《白鹤赋》中讲音乐时就有“清韵”一词。南齐谢赫论画也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艺术的内在精神,或者说内在本质、内在生命被概括为“韵”。范温在《潜溪诗眼》一文中说:“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17]晋人书法尚韵,是后人给出的评价。真正意义上于书法言韵,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把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把韵作为书法的一种审美理想。其中,黄庭坚就是韵论的主要倡导者。

黄庭坚论书,言必称韵。在他的题跋文字中多次出现“清劲”与“韵”的语词,他所希望作品要有清气,除做到点画不混杂,行笔干净利落之外,还要做到胸中有书数千卷。虽然通过读书积累学问,可以使作品无尘埃气、无俗气。但在黄庭坚看来学问之韵还远没有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学问之外还需要有对生活的体验,要取法自然、体悟自然。他要追求的是一种超然脱俗、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地步。在他 “流水鸣无意,白云出无心,水的平淡处,渺渺不厌深” [18]的诗句中,不难看出黄庭坚期望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境地。黄庭坚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出自己的面目。不仅仅从靠读书积累学问中来,更多的是得益于造化之功、自然之韵。

二 、黄庭坚的地位及影响

(一)黄庭坚的地位

黄庭坚之后不乏习草之人,书史之中亦多有以草著称于世者,然而可与之比肩者实不多见。明清之际,屈指可数只祝允明、王铎、傅山三家。其中祝允明可谓学黄有成就者。他的草书受黄庭坚影响之深,无论于笔法、章法乃至气韵。在祝允明的作品中得到了完整的继承、延续。祝允明的草书狂放但不失秀逸,虽然是大草书,但他和黄庭坚都带有文人的书卷气。祝允明才情颇高,比之山谷,性情挥洒之处或有过之。

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以长卷形式居多,到王铎、傅山这里,几乎都是巨幅立轴。黄庭坚与王铎相比较,王铎草书不及黄庭坚从容自如,恣肆处抑或有逊色。黄庭坚、王铎的草书,相合处在欹侧错落,字势多呈左低右高的形态。字与字上下左右的配搭若分若合、若即若离。章法处大小参差。但王铎更加注重于章法的布局,欹侧之态比黄庭坚更甚,极尽章法之美。

黄庭坚与傅山草书,恣肆自然,无意于法而有法。傅山创造的是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浩浩荡荡如百川灌河。这种气势在傅山《草书千字文卷》、《孟浩然五言律诗十八首卷》等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黄庭坚、傅山草书的字势俱佳,但卫俊秀先生认为黄庭坚的字不及傅山有奇姿。“山谷书结体奇、气韵奇。其妙要颇有难言处。傅山书,为百川灌河,气势凶。”[19]同时他认为黄庭坚书是一种文气而傅山是豪气。

在书法的审美观念上,黄庭坚与傅山都曾提出拙的概念,黄庭坚讲:“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20] 傅山在他著名的“四宁四毋”中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21]他们追求的拙应该说是一种藏巧于拙,大巧若拙的风格。求拙并不是不需要巧,但一味求巧,便雕琢过甚,故作姿态。所以他们强调的是自然的表现、浑然天成的境地。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或许他们在老庄思想方面有着某种相似性和一致性。

(二)黄庭坚草书的影响

关于黄庭坚草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笔法、章法等外在的形式,即势态;另一方面,从黄庭坚的草书理念及人文精神,即意蕴。而历来对后者的取法是占主要地位的,这恰恰与中国书法的传统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关系。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下面是诗人黄庭坚的草书,欢迎大家浏览。

黄庭坚草书《杜甫诗三首》,分别是《西郊诗帖》、《别李义诗帖》、《秦州杂诗帖》。从《郁孤台法帖》拓本尺寸来推算,山谷草书《山谷草书杜甫别李义诗》原作应是一个长约二点六米以上的卷子,目前残存者约占原卷三分之一强。此作较他作别有一种情趣,其结字取隶书横式者居多,但其笔势飞动,如流水行云别是一番“浏离浑脱”景象。是所谓“夔州诸作”的'一种。原诗是一首五言古风,计二十三韵二百三十字,而现仅存拓片五开计十五行九十二字。

黄庭坚生平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世号“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又从《诗渊》辑得二首。

黄庭坚不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那么他的书法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黄庭坚草书特点

1.学古创新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草书唐诗

2.高古自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黄庭坚草书唐诗

草书作品

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黄庭坚的狂草实乃是上承唐代张旭、怀素,下启明朝祝允明、王铎,是唐代之后传递狂草的重要黄庭坚的草书是随着他对草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

1.早期

《花气诗帖》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早期所作。这件书作无款印,原是元�二年(1087)附在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草书,纸本,纵30.7厘米,横4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篇字用笔顿挫分明,遒劲雅健,墨色浓枯变化相当自然。但作此书时,但用笔生硬,少圆转,结字缺乏生动,似乎尚未见到怀素《自叙帖》。还没形成驰毫骤墨,飞舞盘旋,谲怪恍惚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诗”字右旁写成“寸”,与“讨”字不分,这在草书中是不多见的。山谷素善雅谑,是否怪王诜一再送花催讨诗作,所以故意写成这样相戏?整幅字妙趣横生,是一件难得的小品。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诗中说:你送来的花香气袭人,彷佛使平日修行禅定的功夫都被扰乱了,但我毕竟已过了中年,今春欲写诗,思路艰涩,像在逆水的滩头行船一样。可知原诗是为王诜所作,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

黄庭坚草书唐诗

2.中期

《杜甫寄贺兰�诗》帖,黄庭坚书,纸本,草书,纵34.7 cm,横69.6cm。北京故宫藏故宫博物院藏。

该帖系《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尾“寄贺兰�”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此诗帖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花气诗》帖堪称双美。《吴氏书画记》卷五、《平生壮观》卷二、《石渠宝笈初编》卷二著录。

3.晚期

独看黄庭坚的每个字,都不是正的,都东倒西歪,但正是这种歪,使字型有一种跌宕的节奏。他的很多字写得很内敛,向里缩,但由于每个字重心的变化,有摇荡的动感,有一个跌宕的整体,内敛的字不但不拘谨,反而显得很舒展。黄庭坚的用笔好像很随意,但通篇看来,字很精美。产生的.原因是用笔的自如。黄庭坚非常随意的使用笔尖,正如苏轼所说的“点画信手烦推求”。方笔极少,直笔极少,遇到转折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旋转而过。尽管圆笔多,但笔画的圆都是不规则的,在黄庭坚这里,所有的圆弧都是不光滑的,不规则的。下笔直率,有落纸即行的掠笔,有落纸轻按的带笔,有重按的蹲笔,很少有回锋入笔。黄庭坚的行笔比较慢,所以不需要回锋以蓄其势。用笔很轻,没有剑拔弩张的笔画。章法是疏朗的,用笔是轻松的,线条是匀净的,节奏是自然的。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仿佛是一支悠扬而婉转的小夜曲,静静地读一遍,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