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魏晋三国曹操语录 正文

魏晋三国曹操语录

时间:2024-12-27 15:14:54

精选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台词

1.当初我们共同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共同起誓永为汉臣,可是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

2.这普天之下莫非黄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一个学子最大的抱负,就是找到一个君王,臣之,辅之。也许,我还能和他一起结束这乱世。

3.8岁像一张白纸,还在选择色彩,0岁已经是色纸,没办法改变,但可以选择拼贴,哪一部分要被人看见。

4.纵使,阶梯通往的方向是那样昏暗不明,我仍愿意奋不顾身的全心投入,期待爬向终点的那刻所带给我的洗礼。

5.人的脸对应著人的心,就像是水中的倒影与真实景致一般,彷佛看得清,却又总是看不清。

6.当周遭都暗下,更容易去看到那被忽略的声音。是的,当你历经折磨,是上天在告诉你:「被认为没有价值,是因为自身不够好」。所以老天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沉静;给你动力,让你努力。

7.感情一定要付出到底,才会知道到最后有没有获的。就好像你立了法律,世界可能还是不好,但你不立,就什麼都没有。

8.有没有一个瞬间,你希望你的人生就此停留在那一刻,不再往下一站迈进?想念,是因为你已失去。

9.看尽圈子的来去起落, 醒悟不是每件东西想要就能拥有。

10.慢慢发现,原来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形体,也甚至不是飞,而是当你可以放下心里的某些不满足,某些不安定后,才能够真正拥有。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曹丕:父兄都比自己优秀是什么体验?

乱世奸雄曹操娶过十五个老婆,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强大的基因,曹家儿子各有千秋。

长子曹昂是原配丁夫人所生,早年在征刘绣时不幸遇难。

曹冲是环夫人所生,五六岁的时候就和成人的智力一样,曹冲称象妇孺皆知。小神童曹冲深得曹操喜爱,如果不是早夭,继承人很可能是曹冲的。曹冲病死,曹操悲恸大哭,并对曹丕说:“吾之不幸,汝等大幸”,曹冲一死,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就有曹丕害死自己弟弟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众多妻子中卞夫人的地位最高,她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是真正有资格进行世子之争的。

“黄须儿”曹彰有力拔山兮的勇猛,但文才不足,他最高的志向是当当将军,为国家出出武力,当领导自是不在行,这点曹彰自己知道,曹操心里也明白。

曹丕和曹植谁更有可能被选为继承者呢?

悲凉慷慨的建安文学,是曹氏父子撑起了最鲜明的旗帜。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正是文坛领袖的倡导,才开启了一代自觉文学的大门。

昨天看《军师联盟》特别喜欢司马懿的一句话,他说崔琰是把清高活到了骨子里。

评价建安诗歌一词就用的好,誉为“建安风骨”,所谓风骨,就是诗歌不光只是形式技巧上的高超,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感情的感染,作品中体现作者的生命力。

曹操的诗文,古直悲凉,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又渴望不朽功业,如表现重大历史事件,讨伐董卓的反映现实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抒发个人情感,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是一个胸怀雄图的乱世英雄,儿女情长并不能阻挡他的梦想,因此,在立储的问题上,他不是仅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思考,而是从国家,从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来衡量,到底谁才是可以接替他统一天下的英雄。

论文才,曹植更胜一筹,有目共睹,曹操也最爱他的才华。

《军师联盟》有一情节,杨修告诉曹植,你的梦想不是作一个诗人,而是成为像曹操那样的人。可是事实证明,曹植的确是一个好诗人,也恰恰是他的才子气太重,让曹操不放心。

杨修是曹植的心腹好友,人以群分是没有错的,二人的性格特点相似,一样恃才傲物,不懂得收敛。杨修曾多次因为自作聪明而惹曹操大怒。曹植也多次借着酒兴和父亲的喜爱而肆无忌惮,不顾朝廷规矩,离自己的世子之位渐行渐远。

曹丕是曹植的唯一对手,相比总有人夸赞弟弟的才华,曹丕慢慢养成了一种性格,小心谨慎,工于心计。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曹丕的位置是算计来的,他不顾手足情深,让曹植作七步诗。

曹丕当真除了城府深就没有优点了吗?

他一直活在这些兄弟们的光环之下,所以常常显得逊色。

曹丕诗歌,清新流丽。《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音节舒缓,描写生动,表达了一位思妇的绵绵怀远之情。

就诗歌的形式而言,五言诗是最受欢迎的诗歌形式,这是与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关系决定的,可以说,五言诗成为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一些乐府民歌题材也被沿用。

而曹丕另辟蹊径,写作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歌行。

曹丕博学多识,《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的论著,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中发挥了重大意义。

第一,曹丕提出,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特点有关。以七子为代表,“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论述的是,作家的才能是各有所偏,一个作家往往只擅长写一种文体,但是很难做到通才,也就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正如刘邵在《人物志》中所提,任人为用,要特别注意偏才,让他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而避其所短。

在研究作家才能有偏后,曹丕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本”是指文章的本质,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或感情容;“末”是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包括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两方面。曹丕用雅、理、实、丽四字便概括出了八类文体的特点,对以后文体的研究具有开拓作用。

第二,“文以气为主”,曹丕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的影响。

这里的“气”又不同于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之浩然之气”的养气说。孟子的“气”是道德品质达到较高境界的精神状态,是通过学习“礼义”而获得的。而曹丕所论,修养文章的气是因作家的感情、个性、气度所决定的,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本性,属于

曹丕把文章的“气”分成清气和浊气,所谓清浊即是阴阳,阳气上升为清,阴气下沉为浊。正如张少康所述,曹丕实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的先河。

清浊之气如何划分,按曹丕所评“徐干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公干有逸气”是指刘桢作品中“真骨凌霜”的壮伟风貌。齐气是齐国人舒缓的习性在文的体现,应属浊气,逸气应属清气。

正如刘邵《人物志》云:“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

人的性情是由阴阳二气凝聚而成的。阴阳二气的不同决定人的个性差别,表现在文章中就有差别。曹丕的比喻打的好,就像音乐一般,虽然是父子兄弟般亲近,也不能相移。

“文以气为主”正是符合魏晋之际文学创作的实际,汉乐府民歌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并未有具体作者的姓名,而是以叙事为主,表现的是普通民众大都会有的一种共鸣。

到了建安文学,尤其是曹氏父子,他们虽也沿用汉乐府题材,但表达的却是新内容,自己的情感,每首诗都带有作者自己的特点。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建安七子也是个个不同。

这正反映了汉魏之交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创作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由经学时代到玄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幼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第三,曹丕对文章价值的肯定。“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长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把文章的价值置于立德、立言的首位,认为文章才是不朽的事业。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重大突破,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意义巨大。不把文学看作政治教化的工具,而是指实际的治国理论。如此,由于文章地位的空前提高,对文章写作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心由探讨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转入研究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与各类文体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时期。

第四,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看法。开篇便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实。”曹丕写此文时已是太子,他能以一种公平客观的眼光评论各家,是带有超出普通文人的局限的。他强调文人不必“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不要一味的贬低别人的缺点,而忘了自己的短处。

曹丕虽对一些文学文体略引端绪,但对其后的研究影响极大,如《文心雕龙》等。

曹丕能成为世子,乃至成为魏文帝,并不仅是因为工于心计和暗算,如果把曹植的失败仅归于曹丕一人,或把曹丕贬低的一无是处,的确不公。在乱世之中,谁人不想成为统一天下实现伟业的英雄,主公也好,军师也罢,成王败寇,不过是为自己谋划个安身立命之所罢了,功过又如何!

古装剧《军师联盟》台词

1.当初我们共同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共同起誓永为汉臣,可是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

2.这普天之下莫非黄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一个学子最大的抱负,就是找到一个君王,臣之,辅之。也许,我还能和他一起结束这乱世。

3.8岁像一张白纸,还在选择色彩,0岁已经是色纸,没办法改变,但可以选择拼贴,哪一部分要被人看见。

4.纵使,阶梯通往的方向是那样昏暗不明,我仍愿意奋不顾身的全心投入,期待爬向终点的那刻所带给我的洗礼。

5.人的脸对应著人的心,就像是水中的倒影与真实景致一般,彷佛看得清,却又总是看不清。

6.当周遭都暗下,更容易去看到那被忽略的声音。是的,当你历经折磨,是上天在告诉你:「被认为没有价值,是因为自身不够好」。所以老天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沉静;给你动力,让你努力。

7.感情一定要付出到底,才会知道到最后有没有获的。就好像你立了法律,世界可能还是不好,但你不立,就什麼都没有。

8.有没有一个瞬间,你希望你的人生就此停留在那一刻,不再往下一站迈进?想念,是因为你已失去。

9.看尽圈子的来去起落, 醒悟不是每件东西想要就能拥有。

10.慢慢发现,原来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形体,也甚至不是飞,而是当你可以放下心里的某些不满足,某些不安定后,才能够真正拥有。

《军师联盟》:这是三国该有的样子

十多年磨一剑的《白鹿原》收官了,紧接着的便是让人期待了许久的历史剧《军师联盟》。

今年年初,《大秦帝国之崛起》和《于成龙》的接连播出,让人感慨历史剧的回春,如今《军师联盟》终于在年中走来,质量又是如何呢?

一秦汉帝国的残阳

简要介绍一下,《军师联盟》从曹魏的全新视角切入,抒写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后三国时代。

三国,这是一个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过的题材。即便有人背不下朝代表,即便有人会忘记那许许多多的历史英雄,但魏、蜀、吴三国的名字却无人不晓,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赵云、周瑜等人的名字也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星光熠熠,加上近年来十几部三国题材游戏的熏陶,三国相关的历史始终热议于群众。

然而,关于三国的影视作品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除了经典的94版《三国演义》和有不少错漏但也有一些看点的《新三国》外,其它三国相关的影视作品都可以算得上是粗制滥造,曹操变成了一心想做皇帝的反派,刘备成为外表忠厚的伪君子,诸葛亮成为全知全能的超级人……

可是,三国该有三国的样子。

什么是三国?为什么会有三国?

三国之前是汉帝国,汉帝国从西汉高祖到东汉献帝,计四百零五年,长达四百多年的统一大帝国,铸就了汉代文明,形成了一个王朝内在自我的秩序。比如儒家盛行、经学当道,比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从战国走来的秦汉,终于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夜。

然而年轻总会战胜衰老,而衰老终将死去。

当汉帝国的秩序不再被人们遵守时,当黄巾军出现、当董卓出现……秩序出现了裂口。

四百多年的秦汉统一帝国受到了威胁,人们信奉多年的统一愿景开始发生剧变,《三国演义》开头如是写:「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有人开始寻求新的道路,为华夏民族开启新的篇章;有人依旧在坚守规则,写下一笔悲壮的史诗。——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

可惜,很少有作品能对三国题材反映到这个层面。当然,《军师联盟》做到了。

全剧最一开始,便展现出了一幅奇妙的画卷。一分钟的背景介绍不是讲述历史背景,而是画着汉代壁画,叙述着「月旦评」。

以月旦评为切入点,新奇却又能彰显出主创的野心。月旦评,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看似对观众很不友好的一个陌生概念,却很恰当地对秦汉帝国末期撕开了一个口子。这是汉末,世家大族林立,所谓东汉六大家族,指的是东汉早年帮助刘秀复兴东汉王朝的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到了汉末,人才流动基本被垄断,社会固化到了一定的程度。

所以在故事开始后没多久,便出现了曹操下令颁发《求贤令》的段落。很明显曹操唯才是举的行为和汉代世家大族人才垄断之间形成了根本上的矛盾,这是一个从剧开始就出现的矛盾对立,将曹操从图谋皇位的反派形象拉了出来,而设置为一个新的价值观存在。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于民间,或果勇不顾、临敌力战,或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司空这封《求贤令》,笔力雄浑、气魄恢宏,天下贤士看到,必然知司空求贤之诚。」

而在剧中,同时还发生了这样一些事情:华佗给曹操治病、华佗参与董承衣带诏。

也因此,在第一集我们能看到,一方面是曹操唯才是举希望借助月旦评网罗天下人才,另一方面是一群人想借着月旦评曹操露面的机会刺杀曹操。

谁想刺杀曹操呢?

历史上是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

曹操既然不是反派,那董承他们是反派吗?也不是。

以董承为首的一干人,是汉帝国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眼见四百余年的秦汉帝国即将走入末路,决心救它一救,看着那个不断改变秩序的曹操,自然视为曹贼。——他们也没有错,他们只是和曹操价值观有着根本上的冲突。

这是历史背景,通过月旦评这一事件,迅速将曹操和汉室之间的矛盾、人才流通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给观众展现出了一幕秦汉帝国的残阳余晖。

二「非人臣也」

我们知道,衣带诏事件发生于公元二百年,而历史上华佗死亡是公元二百零八年,同时曹操颁布《求贤令》在公元二百一十年,这三件事并不处于同一时空,但在剧中它们却被糅合到了同一时期,同时剧中并未明确表明确切时间。

——这么做的用意很明显。

一方面,观众能够理解到,本剧并非严格按照历史事件干巴巴地编排,而是就着历史上这些人可能会做什么,将他们集合到一起,增加了戏剧性,也使得历史氛围更加明朗。

另一方面,则可以引出本剧主角,司马懿。剧一开始,华佗给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接生,紧接着华佗和司马懿父亲司马防密谋的衣带诏事发,曹操大怒将他们关押进了牢房。将历史上这些零碎的故事放在一起,既添加了历史可信度,又穿插起了主角,将由吴秀波饰演的主角司马懿带到观众眼前,带入事件旋涡,从此让他难以脱身。

作为本剧的第一主角,司马懿在历史上一直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首先,他身为汉臣,是司马防的儿子,自小就受到司马防影响,对秦汉帝国的秩序维护想法根深蒂固,也因此当曹操征用他时,他多番推辞,明哲保身的同时也因为不认同曹操。

其次,他最终迫于曹操的威权而和曹操接近后,却逐渐被曹操的理念所感染。尽管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贼」,但曹操始终未能踏出那一步,他承担不起汉室四百年的重压,他在《述志令》里写道:「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从「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几个字能看出来曹操内心的纠结,一方面他不断挑战着秦汉帝国的秩序,最终完全架空皇帝,另一方面又不敢在最后一步踏出去。

司马防和曹操都是司马懿的父亲。

在剧中,衣带诏的参与者加上了司马防和杨彪。司马防是司马懿的父亲,杨彪则是杨修的父亲。二人的父亲身为汉臣,一心向着汉室,痛恨曹操,因此密谋刺杀曹操。这无疑对司马懿和杨修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翟天临扮演的杨修是司马懿前期的对手,如果说司马懿有大智慧,那么杨修就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小聪明,剧中他屡屡卖弄、逢凶化吉,最后的结局大家也是知道的。

而司马懿中期的对手,则是他另一个父亲,精神父亲曹操。

从历史我们能看出来,司马懿后来做的事和曹操多像。

一来,司马懿和曹操都权倾朝野、把持朝政,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和自己的地位而宁可不择手段。二来,司马懿和曹操都有不臣之心,两个人的野心都随着自己的年岁渐长而日益增长。三来,司马懿和曹操最后都克制住了自己最大的欲望,不愿也不敢亲手葬送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帝国。

我想,到了老年,司马懿一定会更加理解曹操,也一定会更加怀念以及惺惺相惜于这样的人,也更能明白曹操给他下的评语是什么意思:「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至于司马懿后期的对手,那才是演义小说里他的宿命对决,诸葛亮。分别身为魏国和蜀国的最高执政人,他们为自己的政权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司马懿一直是有野心篡位却要克制自己欲望的人,而诸葛亮却是复兴汉室的司马防精神人物,面对着诸葛亮,司马懿会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克制住欲望。

这才是三国。

结语乱世的开局

三国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它是统一帝国的崩塌,更在于它是乱世的开局。

三国之后,华夏民族来到了本以为重新统一的晋朝,但社会的原有秩序已经被打乱,新的秩序远没有再度被建立,有的人选择了始终混乱下去,有的人从儒家走向了玄学。

华夏民族几百年的黑暗时代来临了。魏晋南北朝,魏是开端。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