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头脑是一个制约的现象,它是某些因的果。你无法直接摧毁那个果,你必须找出因。你无法只是籍着切断一棵树的树枝与树叶而摧毁一棵树,你必须找到树根,而树根隐藏在地底下。
4、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5、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6、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7、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8、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9、就好像黑暗害怕光,谎言也害怕真理。你一接近真理,头脑就会觉得非常受打扰,它将会产生很多骚动,它将会扬起很多灰尘,它将会在你的周围产生出一层烟雾,使你听不到真理是什么。
10、佛陀是非压抑的。如果你发现佛教的与尚是压抑的,那表示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解佛陀,他们将他们自己的病态带进了他的教导。
11、禅对性没有什么态度,那就是禅的美。具有某种态度意味着你仍然执着于这个方式或那个方式。个性意味着某种东西已经固定在你里面,个性意味着你的过去,个性意味着制约与培养。
12、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13、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4、布施无相,度生无我。
1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6、聪明的人从来不会是一个逃避主义者,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成为逃避主义者,因为他们无法面对生命,他们无法跟生命正面接触,他们无法接受它的挑战,他们没有那个胆量。
1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8、真理并不是新的,真理就是你的本质,你必须变觉知,并不是你必须变得更博学多闻,事实上,你变得越博学多闻,你就越不觉知,你越认为你知道,你就越被无知所覆盖。
19、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0、抛弃是不能够有所帮助的,了解才能够有所帮助。抛弃世界无法带领你到任何地方去,你必须了解。抛弃是一种愚蠢的努力。只有愚蠢的人才抛弃,聪明的人会试着去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1、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22、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23、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4、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25、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26、对于那个永恒的,你只能够是女性化的,你不可以成为一个做者,你必须处于一种不活动与被动的状态,你必须耐心地等待。成为平凡的`,然后等待。
27、事实上,在表面上你跟全部是分开的,事实上,在表面上你是孤独的,因为你跟全部分开。在深处,当你消失,在你与全部之间就没有区分。全部就是一,你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单独存在。
28、神继续洒落在你身上,但是你却封闭在你的过去里,你几乎是待在一种坟墓里,你已经变得不敏感,因为你怯懦的缘故,你已经丧失了你的敏感度。
29、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30、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31、真相从来不会令人挫折,真相永远都是令人满足的。挫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将我们的幻象强加在真相之上。
32、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33、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34、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3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7、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8、一个人必须到达一个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点。当没有什么东西可看,那个看者也消失了,那是必须记住的点,它很难去了解。
39、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40、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41、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42、但是要记住,当真实的存在在那里的时候,你是不存在的,这是唯一必须加以了解的准则,没有其它的准则存在。
43、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4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45、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46、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
4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8、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49、一直都来得很突然,它依你的情况而定。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不复存在了:成道是,而你不是,神存在,而你不存在。
50、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
52、学者用头脑知道,他坚定不移地抓住他的知识,他依仗着他的知识而形成很强的自我,他是坚硬的,他无法融解,他不是敞开的,他是封闭的,他所有的窗户与门都被他的知识与他所累积的经典所堵塞。
5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55、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其中也有不少经典的名句。
1、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2、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0、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2、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1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5、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18、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9、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2、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3、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4、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5、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6、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8、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30、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3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3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33、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34、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3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38、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39、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40、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41、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42、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3、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44、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45、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6、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金刚经》中最精华的十句话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0.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不乏名言,最为经典的十句有是哪些呢?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0.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