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鲁国年号的经典语录 正文

鲁国年号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4-11-17 03:31:30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读解】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XX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XXXX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XXXX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 “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XX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 “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 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 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 独:单独。

16.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 养:供养。

18. 是:这。

19. 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 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 谓: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相关问答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一)春秋时代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

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

12、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3、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4、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廉颇

15、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苏武传》出于此。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16、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情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凌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7、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8、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19、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20、陈寿,字承

21、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2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23、范晔,著《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等出于此。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24、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铁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25、刘

26、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五)唐

2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28、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29、王之涣,字季陵。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30、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31、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3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相思》《观猎》《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结为《王右巫集》苏拭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3、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quot;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3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跳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3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36、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37、盂郊,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郊寒岛瘦"。长于五言,多寒苦之音。

38、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溢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掘弃南北朝以来的骄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39、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40、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

41、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门《童区寄信》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42、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结为《昌谷集》。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43、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大他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44、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绣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45、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李碾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六)宋

46、范仲淹,字希文,溢文正。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47、柳永,原名三变,字

48、晏殊,字同叔,溢元献。主要髌肺?朵较?场贰兜?

4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溢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出于此)。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50、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八大家"之一,与子拭、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51、曾巩,字子固,溢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5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溢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乡贯临川,集为《王临川集况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53、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溢文正,

54、沈括、字存中。晚年居梦溪园。主要作品为《梦溪笔谈》,《采草药》《雁荡山》《活板》出于此。

55、苏拭,字子

56、苏辙,字子由,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栾城集》。

57、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5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魔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59、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quot;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色儿》》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苏拭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60、姜

61、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民族英雄。主要作品为《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有《文山先生全集》。爱国精怀、激昂动人。

(七)元

62、关汉卿(字),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63、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64、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65、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主要作品为《云庄休居自道小乐府》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最成功。

66、睢景臣,字景贤,主要作品为《哨遍、高祖还乡》套曲。

(八)明

67、施耐庵,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游传》简称《水浒》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对后世农民起义发生了巨大影响。

68、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中国第一位全力创作通俗小说的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三国》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69、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主要作品为《西

70、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主要作品为《震川文集》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等)。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唐宋派"。

71、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临川人。主要作品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

72、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别号顾曲散人。主要作品为编辑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共120篇。《灌园叟晚逢仙女》出于此。"三言"与凌

73、张

(九)清

74、洪升,字防思,号稗畦。主要作品为《长生殿》(传奇写唐明皇、杨贵姐爱情故事。

75、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主要作为《桃花扇》(传奇)。写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剧。

76、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主要作品为《聊斋志异》《促织》《狼》《席方平》《劳山道士》《画皮》等出于此。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

77、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主要作品为《方望溪先生全钞《左忠毅公逸事》等出于此。桐城派创始人,以"义法"为宗。"义"即"言育物";"法"即"言有序",语言风格追求雅洁。

78、吴敬梓,字文木,敏轩。主要作品为《儒林外史》。

79、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主要作品为《小仓山房文集》《祭妹文》《黄生借书说》等出于此。《随园诗话》等。论诗主张抒写性清,创"性灵"说,不满儒家"诗教"说。

80、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芋,芹圃、芹溪。主要作品《红楼梦》(高鹘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丧的高峰。

81、姚

82、李汝珍。字松石。主要作品为《镜花缘》以浪漫主义手法写幻想图景,如"君子国"、"女儿国。、"两面国"等。

83、龚自珍,字瑟人,号定an,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先驱。主要作品为《病梅馆记》《己亥杂诗》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84、吴沃尧,字趼人。别署我佛山人。主要作品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谴责小说。

85、李宝嘉,字伯元,别称南亭亭长。主要作品为《官场现形记》《制台见洋人》一节出于此。谴责小说。

86、刘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主要作品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是其中一节。

87、曾朴,主要作品为《孽海花》谴责小说。

88、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称饮冰室主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康有为合称"康梁"。主要作品为《谭嗣同》《少年中国说》等。有《饮冰室合集》他是"新文体"的创造者: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僵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到不检束。被誉为"中国近代最好的、最伟大的一位新闻记者"。

(十)现、当代

89、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

90、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为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包括《凤凰涅樊》《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91、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92、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为《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93、郁达夫,现代作家。主要作品为《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94、徐志摩,现代诗人。主要作品为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95、田汉,著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另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他是"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广为流传,后定为国歌。

96、朱自清,现代作家。主要作品为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著宅篇目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97、闻一多。著名爱国诗人、学者。主要作品为诗集《红烛》《死水》著名篇目有《太阳吟》《洗衣歌》《发现》《一句话》《死水》等,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古典新义》等。

98、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形成了老舍的风格,也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99、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用格言式诗句咏唱母爱、童贞、大海。散文也表现"爱的哲学",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100、夏衍,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为剧本《秋谨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了我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狂流》。

101、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随想录》等。《家》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封建家庭历史的最成功的作品。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02、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小说家。主要作品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之一"《李》被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其民族化,大众化,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

103、曹禹,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104、艾青,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主要作品为《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光的赞歌》等。他的作品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很大影响。

105、周立波,主要作品为《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暴风骤雨》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最成功的文学作品之一,获斯大林文学奖。

106、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白洋淀派"创始人。

107、梁斌,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作品是概括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方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

108、柳青,主要作品为长笛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109、杜鹏程,主要作品为《保卫延安》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人物有彭德杯、周大勇。

110、李季,主要作品为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前者以信天游形式歌颂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1、杨沫,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反映了30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成长道路,主要人物有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

112、曲波,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故事惊险紧张,富有传奇色彩。

113、罗广斌、杨益言,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岩》,小说主要人物有许云蜂、江姐,特务徐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