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对对子趣谈经典语录 正文

对对子趣谈经典语录

时间:2024-11-16 19:53:58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民风民俗。它可以说是诗词曲赋的余波,它比诗词曲赋更简明,更有神韵。建筑与艺术,书法与文学,都在这里变得直观,变得具体。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为戏台题写过一副对联:

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未耳,汉祖唐宗也称一时名角。其中拜将封侯,不过扛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食耍猴儿。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戏演的是历史,而历史也如戏:炎黄二帝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生角,夏禹、商汤、周武三王扮演了净角,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只能充当丑末的角色。那汉高祖、唐太宗称得上名角。其余的历史人物不过是充当扛旗、打伞、跑龙套的角色了;儒家经典《四书》《六经》是戏台上的念白和引子,诸子百家的言论是杂曲,李白杜甫的诗是唱词。此外,那些咬文嚼字的文人,为了生活写写画画,这和沿街乞讨耍猴行骗的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副对联,话尽千古风流人物。雄视历史,点化生活,有情有理。

对联,是一种民风民俗。婚丧喜庆,开业典礼,各种类型的大小会议,都会张挂一下对联的。

对联是传统的。它源于宋初期的后蜀。最早的一副对联相传是蜀后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简洁而有气势。“新年”、“嘉节”、“余庆”、“长春”这些字眼,渲染出新年的吉祥喜庆。但是,这副对联,对蜀后主来说,却是一个亡国的预言。巧得很,宋朝灭后蜀后,新上任的成都太守姓吕,名 “余庆”;宋太祖的诞辰就叫做“长春节”。这位才子式的后主为自己题写了一副人生谶语的对联。

对联是现代的。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有一道让各省市出句对句的文艺节目。西藏自治区出了个很妙的上联:

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是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

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对得天衣无缝!“乌鲁木齐”是回语――美丽的草原。

对联,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典雅的的智慧游戏。下面以拆字联和回文联来谈谈这一特点。

先欣赏一下金朝的一位皇帝在琼华岛上和皇妃的对句。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皇帝和皇妃在琼华岛上赏月。皇上触景生情,吟出了上句:二人土上坐。皇妃望着一轮明月,对出了下句:一月日边明。出句与对句合成了一个很妙的对联,上实下虚,颇有气势。

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岳阳楼上,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两只螃蟹,呆在楼壁上,怎么也不走,像是贪恋这里的风景似的。后来大才子李白来到岳阳楼上,看见这两只“稀客”,沉吟片刻,题写四字:“水天一色”,一落墨,那两只螃蟹就“咚”的一声掉入洞庭湖了。原来,仙人吕洞宾知道李白要到洞庭一游,他想试试这位被人间誉为“谪仙”的才气,于是用法术,把两只螃蟹挂在楼壁上。李白一见,知道这是一个下联的谜语:“虫二”描写的就是眼前的景色,这个谜底就是 “风(繁体字)月无边”,李白以“水天一色”来对,真是自然天成。

说对联有下里巴人的流韵,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下里巴人,”是说它符合大众品味,“其和者众”。

有这样一则笑话:

古时,一个学监到一地去视察,遇见一位农民,学监想考考这位庄稼汉,随口说了一上联:

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香花花花香;

那个农民回敬了一下联;

大街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臭屎屎屎臭。

上联听似顺耳,实则不合逻辑,桃花开于三月,荷花开于夏季,桂花开于秋天,“花花香”于花园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监故弄玄虚,信口开河的出句,庄稼汉用如此不雅的对句来嘲弄,也是一种智慧。

说对联是阳春白雪,更不为过。每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不和对联打交道。结婚,有婚联;过生,有寿联;吊唁,有挽联;开业,有贺联。道观庙宇,茶肆酒楼,家居厅室,都是对联的栖身之所。对联既是风景的点缀,又是文化的象征。

婚联,数量最多,但我认为脱俗的少,大都落入“比翼鸟、连理枝”之类的俗套。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回文联,它顺着念倒着读都是一样的。就是用这种文字游戏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情感,可以说是婚联中的`佳构。

在对联的海洋中,挽联的艺术高出婚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大哲学家金岳霖为绝代风华的旷世才女林徽因撰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是言其貌,还是言其才?是叹惋,还是佩服?是写实,还是想象?下联“万古人间四月天”,写得哀婉凄艳。“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诗句,更是作者的发挥。工巧的对联中,有美好的追忆,有无穷的叹惋。不是哲学家作不出此联,不是和亡者有深厚的情谊也难为此联。

新月新诗广陵散;

奇人奇死破天荒。

――只有大才子徐志摩才担当得起这样的挽联。“广陵散”与“破天荒”相对,以典对典,工巧,贴切,是对徐先生功名事业,人品才情的经典概括。

那么,什么样的对联才是好的呢?

对联,就是要对而且联。上下联之间要求对仗而且相关联。但是上下联如果势均力敌,仅仅是合格而已。上联弱下联强或者上联实下联虚那才是上乘的作品。像上面所讲的“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有一种气势,符合仄起平收的音节规律。

下面的几幅对联,是我所作,援引为例子来谈谈。

我曾为几篇小说题写过对联。

题《祝福》

前夫夭折,后夫暴亡,莫非克夫之命?怪谁?

娘家不收,婆家又逐,终成无家之人。恨天!

题《边城》

唯善唯美构建桃源世界;

至清至纯展现湘西风光。

题《荷花淀》

描写战争不见刀光剑影;

刻画英雄原是渔妇村氓。

这三副对联,自然工整,既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又有观点和思想。尤其是题《祝福》,庄谐并举,寓庄于谐,堪称上品。高天厚地,竟无一寡妇的立足之地;芸芸众生,竟容不下一贫妇!想当年,杜甫寄居四川成都时,门前有一枣树,邻居一个寡妇来打枣子,他从不惊动她。后来杜甫移居别地,就把这间草堂让给一位亲戚居住,这位亲戚为了防止别人打枣子,就在枣树周围围上了篱笆。杜甫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写诗劝阻,告诫他不要这样做:“堂前扑枣任西邻,无衣无食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柳却甚真。”西邻的这位寡妇,有杜甫这样的邻居,是她的福气。可是祥林嫂生活的周围却尽是篱笆,尽是冷眼,尽是嘲弄。“怪谁”?人无情;“恨天”,天无眼。

创作或欣赏对联,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上下对等

我为教育局春节联欢晚会撰写了一副对联:

歌以抒情,舞以壮志,载歌载舞,歌舞声中庆盛世;

诗而铭德,乐而颂功,亦诗亦乐,诗乐场里度流年。

上下对等,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点,只算是“工”,还没有达到“化”,艺术境界不会高。上面讲到有艺术的对联是上联弱,下联强,或者是上联实,下联虚。这样的对联,有回味,有气势,是仄起平收音韵形式的内化。

二、上实下虚

有一年的高考前夕,我题写了这样一联:

十二年梦想凝笔端,友情亲情,美圆七彩梦;

九万里风云奔眼底,高校名校,好凭六月风。

三、长点的对联要注意起承转合。

山之气度,水之情怀,磊磊落落,无愧如诗盛世;

诗以栖居,书以相伴,潇潇洒洒,不负似水流年。

四、富有哲理

在《敢问路在何方》唱遍的一年,我为一所学校题这样一副春联:

路在何方?在你脚下;

春行哪里?行我心中。

导语: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八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了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此处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石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

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苏东坡巧对

北宋大诗人、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苏东坡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别人的称赞。因此年少气盛,颇有些飘飘然。有一次,乘兴在门前写了一副联语: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没几天,前门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里拿着小书一本,口称特来登门向小苏求教。苏东坡接过书本一看,不觉愣住了:书上的字,他竟连一个也不认识!老翁笑笑说:“还望博学的小苏赐教。”苏东坡越发面红耳赤,向老翁赔礼,“请老翁原谅小生一时狂兴。”老翁走后,苏东坡赶紧提笔将门上的联语续了一下: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诗词造诣也有惊人的成就。

石达开改对联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他的部将李文彩,原先是个剃头的,举义之前,他在广西省的贵县开了一个剃头铺,作为交结地方豪杰的联络点,宣传革命,组织起义。太平天国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曾为这个剃头铺拟过一副对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这副对联,和一般的剃头铺对联完全不同,它表达了太平天国革命者的革命思想和伟大抱负,但石达开见了,觉得不够鲜明,上下两联都有些头重脚轻,语势太平。于是把这副对联改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他借题赋志,抒发革命豪情,把上下两联都改用激问的语气,鲜明地表现了革命者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茅盾题词留半纸

1962年秋,茅盾同志到广东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参观。研究社的同志请茅盾题词留念,他欣然同意,当场展纸挥笔,写道:

剪纸斗彩,秋色迷人;

写完后却空着一边纸,便落了款。研究社的同志不解其意,沈老却笑而不语。

不久,郭沫若同志也到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参观,当郭老看到沈老的半副题词时,便哈哈大笑,说:“他是在出难题考我呢!”说罢便取来笔墨,在空白处补上了下联:

作字题诗,春风满座。

在场的同志这才恍然大悟,无不朗声称好。

文武状元

相传,明代杨升庵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到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

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升庵道:“我有一联,你能对上,我甘愿尾后。”他出的上联是:

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武状元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杨升庵当时未能对上,只得忍辱居后。

此事过后,杨升庵耿耿于怀,直到儿子娶亲之日,还在思虑。这天,当“拜堂”之声唤起鼓乐时,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原来,他此时终于对上了几十年没有对上的对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升庵这下联也是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北宋中期的武将狄青和西汉时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武不及文”。对是对上了,也算是报复了,不过却成了杨状元一生的'憾事。

叶向高巧对翁正春

明朝天启年间,宰相叶向高一次外出,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宰相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听了,心里明白他说的意思,便指着他家的房子笑着说了一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翁正春出的上联,用的完全是宝盖头,他经过思索,便对说: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当晚,叶向高便住了下来。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经过一个池塘,见池里鸭泳鱼跃,叶向高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实际并非如此,他指着池塘说,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一听不慌不忙,也指着池塘,笑着说: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数数”是动词,迭字,“数一数”的意思;“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一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一量”的意思;“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种对联技巧性很强,使人读了饶有兴味。

冯玉祥写对联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他写了不少诗,编辑成册,取名为《丘八诗》,他的对联也为人所传诵。

1924年4月22日,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要出外学习。临别时,冯玉祥给儿子撰写了一副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作人这副对联写好后,冯玉祥将儿子叫来,语重心长地说:“这副对联是写给你的,也是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都没有,甘心情愿为老百姓效劳。你年纪尚小,不知道做人的难处。作为一个好人必须经过磨炼。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有信心在艰难中,把自己磨炼成一个完全无我的人。”

冯玉祥教子的一番话,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杨溥巧对县令

明朝大臣杨溥,小时候聪明伶俐,才华过人。一次,县令捉他父亲去服劳役,杨溥恳求县官释放他父亲。县官一看是个小孩,就说:“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我可以释放你父亲。”接着,县官说出了上联:

四口同内口皆从外口管这个联语,构思奇妙,寓意贴切,言下之意是百姓都属他管。

杨溥听后,稍思片刻,应声对道:

五人共,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个答联,非常含蓄地说出了要求县官照应。县官点头称赞:“对的好!”

让衙役释放了他的父亲。

这副对联,巧妙地将字,分剖为四个“口”字和一个“十”字,分剖为五个“人”字和一个“十”字。这副巧对可以说是拆字联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