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蒋勋经典语录红楼梦 正文

蒋勋经典语录红楼梦

时间:2025-01-16 10:53:29

引言: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蒋老师完全超越了考据,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与你生命的对接。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私家讲堂,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老师曾获台湾广播界主持人最高奖——“金钟奖”,他的声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难怪曾有陌生人对他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一度吸引林青霞每周一次飞到台北,只为了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

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4.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总结:《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在他们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叛逆思想、爱情、家族命运这三方面有机组织于《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林黛玉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她跟贾宝玉一样,最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统治者不许看的“邪书”,从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以致一些曲词烂熟于心,说话时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她爱贾宝玉,从不劝贾宝玉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的共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的坚实基础,因此就具有了新的、更加深刻和进步的时代内容。

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家族利益发生尖锐的对立,因而为家族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已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现今在市面上流通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无名氏所续的后四十回虽然将各个人物的性别描写得与原著大相径庭,结局也不尽符合曹雪芹在前80回的隐射,但至少保留了这个结局悲剧。

1、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如果尊重消失,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蒋勋《品味四讲》

2、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不会是紧紧抓着腐鼠不放的鸱鴞,要大胆飞出去,飞去广阔的世界。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3、我们或者沮丧,或者无奈,或者毫无缘由热泪盈眶,只是因为刹那间心里什么久未开启的地方忽然被触动了。我们刹那间懂了什么,却说不清楚。我们同时看到了生与死,看到了盛旺与凋零,看到了繁华与幻灭,看到了洪荒与劫毁,看到了终始与因果,如此就在眼前——蒋勋《此时众生》

4、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当艺术变成一种功课,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其实是看不见美的。我喜欢东方古老的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蒋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5、少年时的狂热浪漫一过,我们大约都有一种觉悟,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凡人,英雄的慷慨悲歌实在离我们太遥远。如果我们有沧桑,我们的沧桑也只是生活中琐细的一点点辛酸吧?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悲怆或剧痛。——蒋勋《忘言书》

6、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7、这些似乎熟悉又不熟悉的风景。熟悉,是因为萍水相逢,我与风景,不过都在流浪途中。不熟悉,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告别,那车窗外不断飞逝而去的风景与岁月,我何曾留住任何一点一滴。——蒋勋《无关岁月》

8、“他知道自己一清如水,所以不在意世俗里沸沸扬扬的传闻。有人性上小小的缺陷,也有人性上小小的欲望。他们在完成他们自己,同时又很真性情。他要做一个单纯的、真性情的自己。有时候我觉得,我要跟这些年轻的生命学更多的东西,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世俗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人与人之间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9、平常要累积,才能提领自如。

10、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读文学。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蒋勋《读经典》

11、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你将不断找寻柏拉图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却总是觉得不对;即使最后终于找到“对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对的”另外一半需要时间相处,匆匆来去无法辨认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蒋勋《孤独六讲》

12、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

13、美的本质就是创造力。比如说一个美术馆,过去的观念是说摆一张画或一个雕刻。可是现在到大英博物馆,你看他最早介绍人类文明,是一个用石头打出来的手斧,当时的人有一个观念,他用这个观念,用他的手,他的技术,在一个材料上做出他要的样子。艺术史的起源其实是从这里起源,它是创造,动物的世界没有创造,动物不会用工具,人是第一个会用工具的,美的本质上根本在讲创造,与我们世俗上所说的美不完全一样。

14、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蒋勋《吴哥之美》

知乎:

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个人感受如下:

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

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豆瓣:

我在好多好多场合都推荐过《蒋勋细说红楼梦》,在微博上也反复推荐,今天也想再推荐一次。

我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它。

蒋勋在最开头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在高雄这边开讲《红楼梦》,然后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他不想开的原因是这是一本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读的书,那时候功课搞得一塌糊涂,家里面有一段时间是禁止读《红楼梦》的,他就晚上躲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红楼梦》,所以《红楼梦》对他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记忆,是他度过青少年时期很私密的记忆。

我听完这段话,就知道蒋勋对《红楼梦》是有真正的领悟的,他有一段生命在里面,他的所有“细说”都要面对他自己,面对他最干净的青春、最初的感动和生命的领悟。他是无法作假的,因如此,他会付出他所有的真诚。就像九把刀拍《那些年》一定会好看,因为他有一段青春在里面,他必须无限真诚的去面对,因为他的青春不打折扣。

《蒋勋细说红楼梦》真的很细,非常细,一句话、一句话的`解读文本,每一回都要讲大概3个小时,80回就是240个小时,他在高雄讲了4年才讲完。

蒋勋说,很多人讲《红楼梦》都是在讲考证,这个版本、那个版本,秦可卿在历史上是谁,薛宝钗又是谁,很多考证,一学期都在讲考证的部分,但是唯独没有碰小说本身,没有碰触文本。他就来讲一讲文本。

很多人听《红楼梦》都喜欢听刘心武,我听完蒋勋之后再听刘心武,根本没法听,根本没法听,我不在意每个人到底是谁,那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知道了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无甚了了。我在意的是,你从这本小说中读到了什么,对生命有什么样的感悟,这些感悟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底,更真诚的面对自己,更真诚的面对生活。

就像蒋勋说,这本书都是在讲“痴”与“还”。“痴”是一种用情至深、至真的状态,贾宝玉就是一种“痴”,他对大观园里的生命有最大的深情,他对这些姐姐妹妹们有最深的疼惜。另一面就是“还”,是黛玉,“一生的眼泪还他了”。“痴”与“还”是一种因果,整本小说都是在讲生命的因果。

然后他一回一回的讲下去,讲他对红楼梦的领悟,而这里面全都是他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因如此,《红楼梦》是一本写给“有故事的人”的小说,深者读深,浅者读浅,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永远都读不完,因为你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领悟的自己。《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你自己的生命。《蒋勋细说红楼梦》有几次把我讲哭了,是因为他点破你心中已有的东西,让你去赤裸裸的面对了,反倒平静了。我很感谢蒋勋,他让我对《红楼梦》有了一次开启,对生活有了许多领悟。

蒋勋是一个美学大家了,蒋勋说,他讲《红楼梦》就是在讲美学。这是有很深的传统与血脉的。就像特别好的一本书,朱良志老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开篇说到,“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蒋勋的《红楼梦》就是在讲这样一种生命美学,这种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是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喜,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这是我喜欢《蒋勋细说红楼梦》最深的原因。

《蒋勋细说红楼梦》陪了我足足半年,走着坐着都在听,好像哪里都有蒋勋那么好听的声音,那么温柔的声音。听到第80回,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最后一回啊。但是它总会到来,这一回不是结束,却是最好的收尾。

到最后一回,蒋勋说,他选择了80回本,而不是120回本,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蒋勋说,“我们一般在文学的阅读里,总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结局,所谓的结局是什么?有点像我们在看电影或者连续剧的时候,谁最后嫁谁了,谁最后没有嫁谁了,我们叫做结局。可是从比较贴近生命的角度来看,我想我们自己的人生,其实很难说什么是结局,它只是一个不断在流动,不断在变化的过程,结局到底是什么?”

讲到最后,突然就结束了,蒋勋跟大家说谢谢,谢谢大家的4年,再没有多说什么,就结束了,就结束了。我心里却有莫大的安静。因为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于流淌,无所谓什么开始,亦无所谓什么结束。

似乎我们很习惯一个盛大的开幕,一个重大的告别,但哪里有什么开幕?哪里有什么挥别?我们哪里会因为一次毕业就与好朋友失去了联系,今天刚哭过,刚喝完酒,刚毕业,明天早上仍然会互发短信,仍然会时常遇见。我们想与一个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我们去换发型,换新衣服,彻底的改头换面,但怎么会呢?明天,我们不过是今天的自己的一个延续。生命的本质在于流淌。

《蒋勋细说红楼梦》也就像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故事,太阳超常升起,而这中间,我们收获的是生命的喜乐与平静。因如此,我再次把《蒋勋细说红楼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

新浪博客:

从昨天开始阅读《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三辑。“我知道,一旦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一个人的心上,这个人一离开,你就会跨掉。”这是作者在评价袭人对宝玉的感情。在《红楼梦》中,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环,她生命的重心和所有的爱都在宝玉身上,看到宝玉跟别的女孩亲近,内心极度痛苦,所以作者这样说。

人的感情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也是最难琢磨的。我们常说:人心难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是在讲这个道理。有时心里明明喜欢一人,可是表面非要做出拒人千里的之外举动。最典型的语言就是“讨厌”,就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现在,大多女孩的思想开放,在追自己心上人时的大胆、奇葩是你无法想象的。她们很少把重心放在一个人身上。

我身边就有这样以为一女孩,正在谈恋爱 ,不知道的同事给她介绍男友,她照样去见面。“我再见最后一个,不合适我就死心踏地跟他(现任男友)了。”女孩的举动似乎没有不合适,可是我们这些六零后的人,总感到有些别扭。

如今的男男女女,大都不会把感情专一在某个人身上(当然是有底线的),这样看似有些轻佻,实质削弱了感情上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