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词鉴赏技巧指导
一、文学、文化常识
1、文体知识
1.1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今体诗)
区别:唐以后,句数4/8、字数5/7,双句尾字押韵、颔联颈联对仗(格式、词性相同,意思相关或相对)。
例:诗经(无衣、伐檀、硕鼠、蒹葭、采薇)、楚辞、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曹操、咏史、陶渊明、敕勒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
1.2词
别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特征:词牌名(与内容无关)、标题可有可无、一般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议论
分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
流派:婉约——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豪放派——苏东坡、辛弃疾、范仲淹、岳飞、陆游
1.3曲
分类:小令、散曲、杂剧
特征:宫调、曲牌名、标题可有可无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2、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世称、风格流派、作品
3、课内名句
二、内容鉴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1、景物:季节时间、地区、花鸟鱼虫、山水日月、风云雨雪
2、场面:农事、战争、狩猎、祭祀、庆典、离别
3、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情感
三、主旨情感
1、忧国忧民
1.1对黑暗的愤慨
1.2对离乱的痛苦
1.3对百姓的同情
1.4对国家的担忧
2、建功报国
2.1建功立业的渴望
2.2报国无门的悲伤
2.3保家卫国的决心
2.4山河沦丧的痛心
2.5还才不遇、仕途失意、壮志未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3.1游子思家人
3.2战士思故乡
3.3闺妇思离人
3.4思友人
4、生活杂感
4.1山水田园的悠闲
4.2古今变化的感慨
4.3年华老去的伤感
4.4淡泊名利的志向
5、四季
5.1春:初春——生机——喜;暮春——短暂——悲
5.2夏:初夏——暖和——闲;仲夏——炎热——烦
5.3秋:初秋——丰收——喜;暮秋——凋零——悲
5.4冬:严寒无生机——悲;严寒有生机——喜
四、意境
1、雄浑扩大,深邃悠远:江河湖海、山林平原、大漠星云、国家历史
2、小巧玲珑、精细秀丽:花鸟鱼虫、星月小物
五、手法
1、时空关系: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移步换景
2、动静关系: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无声衬有声
3、虚实关系:古今、未来现在、远近、想象眼前
4、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5、联想——想象,比喻——象征,用典——引用(化用),对比——类比,白描——比兴
六、语言鉴赏
1、字词鉴赏
1.1凝练性: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1.2抒情性:传递/烘托/流露/突出了作者/某人的……
1.3音乐性:使文字富有节奏感/流动性
2、修辞鉴赏
2.1描绘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对象……的特征
2.2结构类:对偶、对比、排比、反复
突出了……的特征/主旨,强调/渲染了……的感情,使文章更有气势
2.3表达类:反问、设问
增强语气,引发读者兴趣/思考
3、句型鉴赏
3.1整散结合:于整齐中加入变化,使语言流畅而有气势
3.2长短结合:增强节奏感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姑且一试。题就不答了,山东和上海的答题思路不全相同,例如第二题的答案有一个得分点是“孤舟是全诗的'线索”我就不赞同。以我的思路解这首诗分四步。第一步解题目:对题目做断句,吴松/道中/二首,有意义的词是“道中”,由此生发出的情感可能有思乡和建功立业的雄心。第二步解作者: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苏轼一样仕途坎坷。第三步解注释,这首没有,跳过(有注释要特别注意对背景、生平和典故的注释)。第四步才是读诗,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这首诗的诗眼是“孤”。第五步解意象,找找能反映诗眼的意象,例如雨潇潇、叶飘、雁、征帆、霜月。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这首诗要表现诗人在路途上思乡是基本无疑了。在考手法上山东卷这篇是考的简单了——分析“孤帆”意象对教育大省山东的考生来说简直送分。至少也得考第一句的“虚实结合”手法。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1、品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稳喻性等特点。句式有倒装、省略。对诗歌的`语句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吃透整诗歌意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所以先是读懂语言翻译要准确,然后再品语言。然而,补习班的学生古文很差,“邹忌修八尺有余”,他会翻译成,“邹忌修这个人身高八尺多。”“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他翻译成,“多余的仆碑,又悲叹古书不存有。”这些学生要叫他读懂古诗可能就更难了。
品诗歌语言还要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去把握。
2、明意象
对意象要归类议
明月、流水、斜阳;梅、兰、竹、菊、杜鹃、大雁、登高、凭栏等。弄清意象义……
3、悟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诗歌整体情境。赏析意境,把握意与象、情与景的关系。注意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气;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我们应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意境。入诗入画入情,理解诗情画意。所以读诗要读出画面色彩、感情色彩。我给学生开玩笑说,读诗就要读出诗的“色”、“情”。也就是说: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构成了什么画面,用了什么手法。
4、辨手法
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这些要给学生梳理。
5、重规范
(1)规范答题
如分析技巧型的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怎一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一样的感情。
如王晶老师分析诗情感变化的模式:这首诗抒发了,转而表达。
(2)注意答题的层次
观点+分析+评价
(3)注意语言的规范
简洁、生动、说内行话、要运用术语。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
高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呢?要如何学习?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