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风情优美散文
第二站是到海龟岛。
早晨八点钟,我们一行聚集在酒店二楼用早餐。桌上摆着刀叉勺子。要用筷子,那得在自助餐桌一角落里寻找。早餐是丰盛的,中西都有,可惜香料味太重。谁叫这个地方是盛产香料的呢。不管会不会用刀叉,不管合不合口味,肚子还是要对付的。
用罢早餐,大巴沿着海滨公路不匆不忙地驶着。不一会,就把我们送到了一个海滩。海岸,停满了船底为玻璃钢的透明游艇,分四艘乘上。马达声响,迎着太陽驶向海心。海风携着蔚蓝海水溅湿了全身,但是我们衣袂还是飘飘。到了中央,游艇停了下来,随着海浪荡漾起来。船家要我们向下看:嗬!清澈见底的海底,美极了。红色珊瑚,白色的贝壳,绿色的海藻,随着海浪时隐时现,飘飘荡荡。更有鱼儿,大的小的,红的黄的白的彩色的,或成群接队急行;或结伴私喁;或单独悠哉游哉闲逛。有一团一员高兴了,掏出饼干碾碎,顺着船邦洒下去,这些鱼儿立即浮起来争抢,即使有好事者用双手去抓,它们也不怕,只是灵巧地一拐,就轻易躲过去了。更有甚者,躲过去之后反过身,在你还没收回手之前,在肉一嘟一嘟手背上啜上几下,痒痒的,惹得大伙哈哈笑。如此一景,不知是人戏鱼,还是鱼戏人了。
艇往前行,披风斩浪。眼前现出一一团一一一团一的树林。这些树直接从海水中长起来,任风刮,凭浪打,仍然郁郁葱葱。我们顿感奇怪。船家就用很生硬的汉语告诉我们,这些是红杉树,很名贵的.。红木家俱就是这个东西做成的。有不知名的鸟从丛林中成行飞起来,掠过海平面之后高翔。看其身影矫健,我猜是海鸥了。穿过几一团一绿林,掠过几弯水道后,海龟岛到了。这岛不大,动物却不少。首先,海龟多,海龟大。这龟也是,行动迟缓,也太温顺,任人盘,随人摸。我看准了一个大海龟,用双手扣住龟壳,使劲往上抱。可太沉了,只出一水面一点点。以我之蛮力都难撼动,估计这龟在两百斤左右。有小孩干脆坐上去,龟也不惊不恼,一如既往地慢潜缓划,淡定从容。《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完经回归过通天河坐龟失经,这只龟会不会重演,我在心里打鼓。不忍看下去,沿着小径往深处走去。路旁,有一条大蟒蛇盘旋在一土著妇女颈上,蛇头昂起,吐着叉式信儿。那女人对我们指指划划,意思是说这蟒很乖,不会伤人。于是,我也来个胆大包天,抱起它来。它缓慢地绕上我的颈子,冰冰凉,但很温柔。老婆见我没事,壮胆抱上了它。可当它将尾巴缠上她时,吓得她大喊大叫,花容失色。受欢迎的是一只大一鸟,不仅喙大,羽一毛一五彩缤纷,而且很听话。只要你伸出手膊,它就会轻巧地站过来,两只眼左顾右盼,楚楚动人。女同胞们最不受勾了,纷份伸出玉膊,以求一亲芳泽了。令人恐惧的算蝙蝠。这里的蝙蝠也太吓人了,一个个比猫都大,倒挂在树枝上,两只黑乎乎的眼睛盯住你一动不动,仿佛马上俯冲过来,吸尽你最后一滴血。越往前走,稀奇古怪的动物越多,闻所没闻,见所没见,让人心跳加快,后背生凉。尽管驯养员要我们不怕,可对着这群陌生的生灵,还是不瞧为妙,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离开动物之岛,来到了海心一处一望无垠的沙滩。这里的砂子金黄细腻,走在上面,如婴儿用舌一舔一脚,舒畅。这里可是人间的天堂,人们在此极尽能事嘻戏。男也好,女也好,老也罢,少也罢,尽情地挥洒着快乐。拖曳伞朵朵上天,与游云比肩;飞鱼迎风起舞,直捣九天;香蕉船乘风破浪,如鲨捕食;摩托艇如箭离弦,呼风携电。与妻不甘落后,也不顾已过而立之年,也试上一试。首先是夫妻两人做飞鱼,随着船速加快,气垫离开海面升起,耳畔呼一呼生风,我俩不由自主大声尖一叫,是害怕,是刺激,也有失去的年少轻狂。当气垫忐忑两下后,老婆心脏受不了了,只好要求停了下来。她从小就有心律不齐的一毛一病,这等刺激,来得太猛太烈,不敢继续。玩罢此项,我嫌不过瘾,又上拖曳伞。当伞翼鼓起,双脚离地,我的心也随之提起来了。风越来越大,伞越升越高,心跳加速,气都不顺了,后悔不知死活来玩这个。当升到两百米的高空,从白云掠过,低下头往下看,海再没有风,也不见浪,只见一面碧镜里,深一块,浅一处,陽光照射之下波光鳞鳞,美到极致。这等美仑美奂,没有胆量的人是难得欣赏的。待心平气和用心看的时候,一圈很快过去了。在导游旗语的指挥下,我拽住一股伞绳,死死的不放。伞翼侧斜,缓缓地落地,我如跳伞士兵一样跌在了沙滩上。虽是屁一股结结实实着地,但砂子细一软,一点也不疼。
喜欢激烈刺激的人多,享受安逸的人也不少。在圆圈的沙滩上,有很多人:男的穿着泳裤,女的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陽镜,直一挺一挺地躺着,尽情地享受陽光。在这里,穿多著少,没有人注意你。那怕你天体,也没有人多看一眼。亚洲人好一些,再怎开放,女人们还有一抹胸,一角布护住三点。可那些金发碧眼的女人,不管身材是否有碍观瞻,最后的一片叶子都嫌多余,倒是让别人不好意思。最规矩的要算阿拉伯女人以及穆斯林的女人了,她们从头到脚缠得严严实实。在炎热的沙滩上,虽有海风劲吹,还是担心她们生出痱子来。可人家自有玩法。海浪涌过来,人家不脱一衣,不卸巾,直通通地向海里跳,大有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之气概。高空游戏一样玩,白衣黑袍一样升空,如女巫飞天,气势一样镇天。尖一叫一声也有,但看不到那恐惧扭曲的脸。上一页12下一页
在这里,外来人有些不适应,有些稀奇,本地人可淡定了。他们见惯了,见多了,不管你怎样玩,你是露也好,还是捂也罢,人家总是一副大度包容的笑脸。只要你玩得好,耍得愉快,他们就高兴。他们感谢上帝给与了自己这片美丽的山河。来得人多,他们钱就赚得多,生活就会更好。
乌镇风情散文
还未走进浙江省嘉兴桐乡市乌镇大门,抬头就看到青红雕花的高大门碑上,刻有两行大大的隶书,“乌镇”二字写于其中,我是从东栅走进古镇的。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民风纯朴,自古繁华。这里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他小镇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由此又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水乡古镇有一道亮眼风景,是我多年没有见过河边埠头边,几个妇人蹲坐在石板台阶上用棒槌捶打衣物的景象。她们大声用母语交谈着,不时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的故乡河口镇,清晨或黄昏时候,惠济河边的少妇姑娘们洗衣洗菜的场景,似乎跨越时空恍如昨日。
这里不仅有水源清澈的河流,乌篷小船或横或竖,偶尔竹篙一点,水波荡漾开去,一切都是那样的妙趣横生。置身其中,怡然自得,让心情不自禁被触动。那临河的水阁木楼,像极了一幅伫立在你眼底的画卷,还有当铺,酒窖,染坊,道观和老戏台。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界,吴国在此驻军,因而那时的乌镇也称“乌戍”。《乌青镇志》中说:“乌墩因吴越钱缪王戍兵于此,称乌戍,今名乌镇。”
可以遥想当年,有多少吴国汉子被派遣来此戍边,与越国兵戈相向,还有多少英勇战士血溅沙场,留下了多少孤儿寡母。随着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而今,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却没有屠戮和杀伐,而是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温柔之乡。
乌镇还产生了大文学家茅盾,慕名前往文学家“茅盾纪念馆”途中。我想,有一个现象不能忽视,就是现代著名作家中,出身寒门的很少,一般都有着富裕优越的家庭,看来茅盾也是如此。
故居到了,门前有高大的马头墙,走进四合院,宽敞的院落里,木板门扉,雕梁画栋,青灰色石材地砖,两进院墙门,都无声无息暗示这是个殷实人家。茅盾的青铜雕像就肃立在你面前,其上“有志竟成”四字,下有“文学巨匠茅盾”茅盾先生造像——周巍峙。茅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据说他八岁离开乌镇时即露峥嵘,能出口成章,背诵《红楼梦》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一字不落被称赞为神童。
茅盾先生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其父沈永锡是晚清秀才,通晓中医工禅理。思想开明,重视新学,更喜爱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母亲陈爱珠女士是一位颇通文理,有见识且性格坚毅的女性。十岁时其父亲不幸病逝,母亲教他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为少年时代的茅盾培植了广泛的文化功底,使他年轻时便流露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我们所待的地方就是茅盾先生曾经读过的立志小学,如今是立志书院。立志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改国民初等男学。1904年至1907年茅盾曾在该校就读。
建国后作为乌镇幼儿园,1988年幼儿园迁出,桐乡县政府将其拨归茅盾故居。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修,1991年7月落成开放,1994年8月更名为茅盾纪念馆。
在二楼看到了先生过去读书的教室,透过折叠门,发现有几个方形木桌,周围六把长板凳和桌面已然裂缝,从斑驳掉漆的木纹似乎窥视到茅盾幼年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先生在和同学坐在桌边读书时的情景。
茅盾是“五四”时期较早关注民族资本家的作家,他的《子夜》可算作最早反映现代城市生活的小说。我也喜欢他描写家乡的“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那个老实人通宝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故居内,展示着茅盾各个时期活动图片和作品,但参观者寥寥无几,游人们大多数只看一眼便匆匆离去,似乎前面还有更值得一看的东西,于是来去匆忙。其实也只能如此,文学和文学家,似乎永远是被少数人青睐的。
从茅盾故居出来,沿着街道前往参观游人津津乐道的蓝印花布染店作坊,凭票进入院内,便可看到偌大的晒场挂满了大块蓝色碎花麻布,它们图案精致,在风中不停舞动。可以通过想象把它做成旗袍,想必定是显示娇艳而质朴,且会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百年前的清朝女子,穿着这样墨蓝白花的麻布裙裾。雅致的是这颜色搭配如青海的玉石,白色如阳光下的陶瓷,俗的是花团锦簇,艳的是栩栩如生的孔雀牡丹。
近代,随着化学染料的推广和印染技术的发展,蓝印花布不仅可以染成蓝色、红色、玫瑰色、黄色、绿色等,成为蓝印花布的衍生,这样的`作品,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普遍出现。少年时,常去伯父染店看染布,知道染料是以蓝草为原料,将其制成蓝靛后,再将布匹放入染缸染色,过十五分钟取出,悬挂于空气中氧化十五分钟,这样反复七八次,直至颜色满意为止。水温需保持在20~30度之间,才能使颜色均匀染上。
初夏的阳光洒满在石桥上,转过石桥,一股香浓的芝麻味道飘来,勾引起饥饿感。急忙寻找来源,发现拐角有一座阁楼,红褐色门匾写着中华老字号黑芝麻糊,桌面摆摊着青花瓷大圆碗,旁边角落里放置一台石磨,面上粘附着芝麻,中年汉子人高马大,用力旋转石磨,磨合处发出桄榔桄榔的响声,黑色的浓浆从石缝流出来,老板娘稠稠的接了一碗递给我,一边吆喝“芝麻咯,黑芝麻咯”。闻着飘着香味的黑芝麻糊,恍惚间我穿越到了清代。乌镇古街,身穿长袍马褂的商人朴实的笑脸,挽簪的妇女提木桶去溪边浣纱,孩童们在用劲抽转着陀螺,如同悠然踏入一个迷离的梦境,忘记了前世今生。
沿着一条河边古街从东到西,我忙碌着像青蜒点水、走马观花两个小时,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的确确是“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却能从中感觉古乌镇的新魅力。
异域风情散文
带着猎奇心理我们造访了肯尼亚安博赛利国家公园动物保护区,非洲第一高峰乞立马扎罗山脚下的一个马赛人部落。
参观马赛部落是每个旅游团的自选项目,导游收30美元一人,然后由导游与村长结算。明知那是掺杂了商业化了的部落,带有表演成分,但是好奇心驱使,即能与原住民接触,又能丰富游记内容,最重要的是他们同意在村落里无限制拍照,于是就去了,所以收获了不少异域民族风情的信息和照片。
马赛人认为,如果被人照相,灵魂就会被摄走,不让拍照。但现代旅游业的开发也改变了部分土著原有的生活节奏,开展旅游,游客来参观收取门票,他们还能在家自产自卖旅游商品,有了不菲的收入之后,对游客的拍照,也能泰然处之了,不过如果与他们合影还要另收小费的。
我们刚下车,一群穿着民族服饰的马赛人就已经站在村口,满脸的笑容迎接我们。他们不论男女老少,都身材高挑修长,看上去腿的比例特别长。男子头上戴着夸张的羽毛头饰,披着“束卡”,实际上是两块鲜艳的格子布,一块围在腰间,一块斜披在一边的肩上。女人穿着“坎噶”,颈上套着大圆披肩和珠串饰品,打扮得花枝招展。耳朵挂着硕大的耳坠,巨大的耳孔被复杂的坠饰拉扯得惨不忍睹,那却是她们美丽的象征。
马赛人的村庄用带刺的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圆形篱笆,环绕一圈,以防止野兽入侵。用草铺成屋顶的低矮小泥屋建在四周,中间是活动场地,晚上关着村庄所有的牲畜,面积约有足球场大小,可容纳8-9个家庭及其牲畜。
进入村子,你会发现满地都是牛粪,苍蝇纷飞,脏到连脚都踩不下去,可是马赛人离不开牛粪,要用牛粪拌上泥巴盖房子,要用牛粪当燃料,马赛人认为牛羊是上天赐予的,他们常用湿牛粪洗手,干牛粪擦手,认为这样最洁静,还用牛粪处理伤口。村中央的活动场地上,是一层干湿结合混有泥沙的厚厚的牛粪,整个村子散发出难闻的异味,小孩子就赤脚在上面玩耍。
肯尼亚的法律是一夫多妻制,马赛男人中一夫多妻现象较为普遍,同一年龄组的男人之间可以借妻。用十头牛可以换一个妻子,在肯尼亚当地,一头牛市价400美元,也就是说,娶妻的成本是4000美元。据导游说,村里面的房子都是女人盖的。
马赛人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从不狩猎,鄙视农耕生活,认为耕作使大地变得肮脏。马赛人的战斗力非常惊人,传统规定,每个勇士必须杀死一只狮子才能成人,但是由于肯尼亚政府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禁止马赛人猎狮,马赛人只有在自己的牛群受到攻击时才选择复仇,杀死狮子。
马赛人一天吃二顿饭,上午10:00左右吃一顿,傍晚吃晚饭。喜欢吃牛肉,煮肉和烤肉都不加盐,这是他们的美味佳肴,有时也吃粟和玉米。喜欢喝混着牛血的牛奶,他们在牛脖子上割一小口,插上苇芦杆,轮流吸吮,一头牛每隔五至六周放血一次。
进到村里,男人们站成一个半圈,拄着细木棍表演原地高跳,其中一人从队列中走出,双脚并拢原地起跳,表示内心的欢愉更表示对客人的欢迎。这种原地起跳,爆发力和弹跳力都非同一般,高者能跳到成年人的`腰部以上,据导游说,跳得越高越能被女人所青睐,才有资格多娶老婆。
轮到女人们表演,她们站成一条直线,有的女人还抱着孩子,她们口中念念有词,为我们唱了一首民族小调,并舞蹈了起来,她们唱什么我们听不懂,音律单调也不好听,舞蹈非常简单,只是跨个歩,也谈不上美感,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原始情感的流露。
热情的村民还要为我们表演钻木取火的古老传承,我们谢绝了。
我们给孩子发放了巧克力和糖果作为礼物,孩子们很高兴,心满意足地围着我们转,还要让我们与他们一起拍照,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
村民还带我们参观他们的茅舍,马赛人的生活方式十分简陋,这里没有电,屋内低矮昏暗,刚进去什么也看不见,也许为了防止野兽入侵,没有窗户,只在墙上挖了一两个小孔,引进些许光线,屋内异味浓烈,进入还得弯腰低头。没有主人的引领,真不知如何下脚。我去的这家,房子旁边的地上用羊皮铺着做为两张床,一张是孩子的。屋里没有什么家具,床上没有枕头、被子和褥子,也没有毯子之类的东西,更别谈床单了。虽说这里地处热带,但到了夜晚,气温只有十几度,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过夜的。不足3平米的“客厅”中间是烧水做饭的木柴炉子和瓶罐,那味道,那憋闷,只几分钟,就实在受不了。确确实实地体验到了一次真正的原始生态,顾不上主人热情地推销他们自己手工编织的旅游纪念品,就匆匆地出来了。
虽然有的原始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但是他们的生活依然艰辛,没电没水,没现代化的家具,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衣衫褴褛,赤着脚,流着鼻涕,头脸上爬满苍蝇,马赛人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追逐草场为家,唯其独特的民风民俗还得以保留。做为喜欢探索异域风情的游客,我也体验了一次马赛人的生活习性,领略到了马赛人的民风民俗。
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马赛体验。如今,在东非广袤的草原丛林,干旱、贫穷、荒无人烟,漫天的黄沙和干涩的飓风,气候恶劣,仍然生活着58万以游牧为生的马赛人,他们与世隔绝,完全以野兽为邻,与野兽和平共存的游牧民族,过着终年成群结队流动放牧,保留着远古的生活习惯。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有他们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我们只是东非肯尼亚的游人惊鸿一瞥的过客。
边城风情散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海韵有幸走进神秘的湘西,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凤凰小城,一睹古城美丽的胜景,倘佯在充满古朴、神秘、人文的边城风情之中忘了归期,留下了永恒的回忆——题记
这里不是江南,尽管也是流水人家;这里不是徽州,尽管也是深巷陋弄。但她却因一江陀水,一排吊脚楼,和沈从文书中的风雨边城,向往着众多怀着一睹她古朴神秘的游客,不远千里辗转而来,只为寻觅书中的某一角色,续一段故事,或刻骨铭心,或终生难忘……
凤凰小城的古朴典雅或许正是因沈老笔下所描绘,一本《边城》让这里名声大噪,让这个不曾被瞩目的古城,像是刹那间突然被意外发掘的千年古宝,一下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山清水秀的小城,以她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了世人。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将她赞为中国最美的南方小城,沱江穿城而过,江流舒缓,水平如镜,泛舟其中,似滑动在琉璃之上;水纹细小而柔美,涟漪渐生又渐散,晶莹透彻的江水,纤细可见;水下藻荇丛生,随波摇曳,依依袅袅。远处画桥如虹,飞阁垂檐,极尽清丽典雅之风致。两岸青山吐翠,城郭巍峨,悬楼吊脚,一并倒影在清流之中,影影绰绰,似幻还真,正是这一汪清澈沱江水,养育了千年边城人
生活在凤凰小城中的人们,汲取了这座小城得天独厚的灵气,他们或擅诗文、或工丹青,最朴素的如城墙根下琢花的老妇,古朴古韵的石板街上当地一绝的传统作坊——姜糖制作一家挨着一家,在这里几乎人人都有一门深藏不露的看家绝活。生活在这么一座充满灵性的小城中,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无比的惬意,无比的`宁静……正因如此,才引得无数慕名的游客纷至沓来,凤凰人也才会如此眷恋和保护一直使他们引以为傲的神秘小城。
小城的神秘,往往有她神秘的背景,湘西的山,湘西的水,湘西的民俗,湘西的风情,湘西的传说,都汇聚了她不朽的神秘文化,走在夜色璀璨的小城中,不由想起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话:“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还必需拥有一个诗意般的世界,即心中的圣地”。我不知道凤凰是不是我心目中的圣地,但只要有一种信念,一种意境,一种坚持,那方净土就一直存在。走在古城,感受遥远的古朴神秘和现代的繁华喧嚣交融在一起,与沈从文的《边城》似曾吻合,又那么有距离。
不知到是一部《边城》成就了沈从文的文笔,还是因为沈从文让人们发现了凤凰小城的美韵。我到觉得如果不是沈从文,也许凤凰小城至今仍深锁闺房,无人问津;而凤凰小城千年厚重的渊源同样也哺育了沈从文的灵性,赋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满腹的才气。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色,美丽风光,风俗人情,方言土语无不烙上神秘湘西的印记。
带着对沈老的无比敬意,我走进了坐落在小巷深处的沈从文故居,亲临感受在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那充满了湘西神秘面纱的古韵里,孕育了一部如此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的《边城》意境中。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看着一波波涌进的人流,大有一种来小城游玩而不瞻仰沈从文故居实乃是一件憾事。人杰地灵的凤凰古城,不仅拥有钟灵毓秀的魏山丽水,更造就出了许许多多优美隽永的文字和满怀淳朴炽热的人民。
小城美的风烟俱净,山水共色,人景合一。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和谐交汇,历史底蕴与时代潮流在这里完美结合,唯有一江清澈的陀水静静地缓缓流淌,带走了历史的糟粕,涤荡了尘世的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