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空城计缩写句子励志 正文

空城计缩写句子励志

时间:2024-11-13 13:59:43

《空城计》阅读答案

  阅读《空城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斑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日:“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笑容可掬:                ②骇然:

  8.这篇课文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4分)

  《空城计》阅读答案

  A.开端(第①段):                B.发展(第②段):

  C.高潮(第③④段):               D.结局(第⑤⑥段):

  9.阅读课文第①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0.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2分)

  ①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否

  ②为什么敢使“空城计”:

  11.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分析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3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7.①形容满脸笑容。②惊讶的样子。2分,一个词语1分。

  8.A.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B.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C.高潮:司马懿中计。

  D.结局:诸葛亮释计。4分,一空1分。文字不拘,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9.对比手法。烘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4分,一问2分。

  10.①“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②“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2分,一空1分。

  11.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3分。

空城计阅读答案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斑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老师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日:“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阅读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笑容可掬:②骇然:

  2.这篇课文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4分)

  A.开端(第①段):B.发展(第②段):

  C.高潮(第③④段):D.结局(第⑤⑥段):

  3.阅读课文第①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4.诸葛老师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2分)

  ①为什么不弃城逃走:否

  ②为什么敢使“空城计”:

  5.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老师的笑,请分析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3分)

  参考答案:

  1.①形容满脸笑容。②惊讶的样子。2分,一个词语1分。

  2.A.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B.发展:诸葛老师临危施计。C.高潮:司马懿中计。

  D.结局:诸葛老师释计。4分,一空1分。文字不拘,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3.对比手法。烘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4分,一问2分。

  4.①“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②“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2分,一空1分。

  5.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3分。

《空城计》阅读答案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斑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老师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日:“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阅读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笑容可掬:②骇然:

  2.这篇课文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4分)

  A.开端(第①段):B.发展(第②段):

  C.高潮(第③④段):D.结局(第⑤⑥段):

  3.阅读课文第①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4.诸葛老师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2分)

  ①为什么不弃城逃走:否

  ②为什么敢使“空城计”:

  5.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老师的笑,请分析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3分)

  参考答案:

  1.①形容满脸笑容。②惊讶的样子。2分,一个词语1分。

  2.A.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B.发展:诸葛老师临危施计。C.高潮:司马懿中计。

  D.结局:诸葛老师释计。4分,一空1分。文字不拘,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3.对比手法。烘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4分,一问2分。

  4.①“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②“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2分,一空1分。

  5.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3分。

《空城计》阅读答案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

  2、“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3、写出司马懿反应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5、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虽然都是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请作以简单分析。

  6、概括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7、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8、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9、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