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学说短句幼儿教案 正文

学说短句幼儿教案

时间:2024-12-18 20:08:28

中班语言教学设计《学说句子(......在......)》

  幼儿园中班语言《学说句子(......在......)》教学设计

  【活动设计背景】

  这是一节语言课,主要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我班的大部分幼儿这学期刚入园,刚入学时,相当一部分幼儿还不会说普通话,更不用说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了。如今,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大提高,但是,看图说话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我设计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在…“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2、培养幼儿大胆表述能力,学会认真倾听。

  3、乐意在集体活动中发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用“…在…“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2、培养幼儿大胆表述能力,学会认真倾听。

  【活动准备】

  挂图四幅。

  毛巾、牙刷、杯子、书包等。

  各种动物头饰,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在”字大字卡。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引入课题。

  1、教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做律动。

  2、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在干什么?”引出课题

  “…在…”

  3、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在”字说一句完整的话。

  二、看图说话。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第一幅挂图,说一说,小动物在做什么?让幼儿用“…在…”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2、逐一出示后三幅图,让幼儿用“在”字继续说一句话。

  3、请幼儿认真观察教室里布置的.图片,鼓励幼儿用“…在…”的句式描述墙壁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

  三、师幼表演,用“…在…”的句式说一句话。

  1、教师放音乐跳舞。幼儿观察教师的表演用“…在…”的句式说一句话。

  2、请一部份幼儿利用毛巾、牙刷等实物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幼儿根据表演的内容,用“…在…”句式说一句话。

  四、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先喜欢的动物头饰做相应的动作,并用“…在…”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总结。

中班散文语言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理解角色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

  2.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词句,尝试仿编散文。

  活动准备:

  小鸡、小蚂蚁、小朋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活动。

  1.出示小鸡、小蚂蚁、小朋友图片。

  师:今天天气真好,大家都来到公园里,你们看是谁?

  师:突然,滴答、滴答,天空下起了小雨,小鸡、小蚂蚁和小朋友都在外面玩,他们该怎么办呀?”

  2.交流办法。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躲雨呢?谁会来帮助他们?

  师:你想了什么办法?

  二、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语词。

  1.欣赏散文一遍。

  (1)师:有一篇散文,它告诉了我们到底谁来帮助了他们,散文的名字叫《滴答滴答》,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教师有表情的朗诵)

  (2)提问:

  师:散文的名字叫什么,谁来帮助小鸡、小蚂蚁和小朋友的?(逐一出示母鸡、牵牛花和小朋友)

  师:母鸡是怎么帮助小鸡的?(说一说,做一做张开翅膀的动作)

  师:小蚂蚁谁来帮助它的?怎么帮助它的?(说一说,做一做展开花瓣的.动作)

  师:大树是怎么帮助小朋友的?(说一说,做一做伸开翅膀的动作)

  师:你喜欢这篇散文吗?为什么?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找一找散文中你觉得好听的句子。

  2.欣赏散文第二遍。

  (1)提问:你觉得哪一句最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散文中有哪些伞?这把伞是谁做的?它为什么要做成xxx伞?(我们用散文中好听的话说一说)

  三、角色对话,感受散文中角色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1.你喜欢散文中的谁?为什么?

  2.鸡妈妈给小鸡撑起了一把羽毛伞,她会怎么说呢?小鸡又会怎么说?(请幼儿角色对话)

  3.喇叭花为小蚂蚁撑起了一把喇叭花伞,她会怎么说?小蚂蚁又会怎么说?(角色对话)

  4.大树妈妈为谁撑起了一把绿叶伞?小朋友会和大树妈妈说些什么?(猜测、对话)

  四、尝试用散文中的句式仿编散文。

  1.幼儿互相讨论。

  师: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鸟、蚂蚁、小朋友都有了伞,还有些小动物没有伞呀,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谁来撑起伞帮助别人呢,这是一把什么伞?你可以先讲给好朋友听一听。

  2.交流。

  (1)师:滴答滴答,下小雨了,还有谁会撑起伞来帮助别人呢?

  (2)鼓励幼儿运用优美的语句仿编散文。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端午节快要到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走近屈原,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知人论世—屈原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

  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

  【点拨】研讨与练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节选第一段的学习:主要通过鉴赏这两句诗展开问题探究,重点词语是第一句的“太息”和“哀”和第二句中的.“朝谇而夕替”.

  解释句意和词义

  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1.想一想﹑议一议﹑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①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什么流泪呢?

  明确:哀民生之多艰,为国家为百姓而感到忧愁,为国计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

  ②屈原说自己“朝谇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小组讨论,必须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从诗文出发.

  明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洁身自好.)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贤愚不分,荒唐昏庸.)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臣嫉贤妒能,诬陷忠良.)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道义,歪曲事实,互相苟合取悦他人.)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③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会.那么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

  明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郁闷)

  ④屈原连用两个表达苦闷的词,可见他内心忧闷之深.他为自己的遭遇悲愤万端,那么他会改变自己的初衷,与那些奸诈群臣同流合污吗?(没有)

  他的态度如何?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贞不屈,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只因他崇尚美德,虽九死未悔.正是这样,才更能够表现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为自己而愁,而是为国家而愁,为民生而愁!

  ⑤但是他内心的忧伤与苦闷依然是难于排解.那么屈原是怎么样平衡自己的内心?同学们可以看接下去的四句话.在这四句话中屈原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鸷鸟,前世,方圜,异道.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正如鸷鸟和群鸟是不同的,方和圆不可能相合,何况道不同,就更不能相安.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⑥屈原虽然遭受了不公平,但是他能够暂时地“屈心而抑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他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屈原要以前圣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这本来就是前世的圣人所推崇的,这是屈原强大的精神支柱,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屈原到死都念念不忘他的“美政”,即君明臣贤、选贤举能,死了也要和历史上的明君贤臣比肩而立.

  ⑦既然屈原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了追求理想,九死未悔,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跳江呢?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⑧由第一段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明确:(1)含蓄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灵修(君王),娥眉(美德),众女(造谣中伤自己的朝臣)

  鸷(诗人自己),鸟(群臣)

  (2)对偶句式的运用.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补充:

  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东汉王逸

  《诗三百》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是极文学之能事.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只前无古人,截至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梁启超《屈原研究》

  2.课后延伸: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组之间交流.
 

     离骚语言分析

  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

  《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

  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

  《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

  《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

  《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双声、叠韵、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离骚》中即普遍使用。

  “兮”字并非《楚辞》所独有,在北方文学中也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国风”中除《秦风》外,十四国风中都有“兮”字出现,而且多达236次。《诗经》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还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宽兮绰兮”、“伯兮朅兮”,但是这样的用法相对来说只占少数。

  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为广泛,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用“兮”虽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长,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创造性并因此成为屈原作品语言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屈原划时代的创造。

  从《离骚》来看,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兮”本来是个语助词,许慎说:“兮,语所稽也”,段玉裁说:“语于此而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从屈原作品使用的情况看,“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语气词“呵”。

  郭沫若、闻一多认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写作“呵”,证明郭、闻二位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情感、延长音节、调整节奏,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品味散文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

  2.学会准确表达语言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准确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通过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我们深深爱上了这位树中的伟丈夫,从他的身上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那么,在这篇散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并在旁边作批注,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1.交流时,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如:(1)高原景色的描写:

  重点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使人有雄壮、伟大的感觉。

  体会作用: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以此来衬托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2)四个反问句,形成排比的句子。

  作用: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层层递进,使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气势恢弘,展现了比前文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3)第9段:楠木——白杨

  作用:运用对比来进行反衬,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对比中突出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自己的立场态度。

  2.总结方法: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品味。

  3.教师指导方法,结合课件演示。

  品味的角度:

  语言的精当:生动、准确

  修辞的巧妙: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反复

  含义的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中心

  结构中的作用:铺垫、照应、过渡、线索

  表现手法高超: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

  三、回顾旧知,加强品味。

  1.在学过的散文中,有哪些精彩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出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品味的?(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在这特定的环境下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四、关于语言组织:

  1.师:中考中常会涉及语言品味的题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品味语言,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品味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语言的组织。如:2003年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对于这个题目,同学中有这样两种回答,你们认为哪种好呢?为什么?

  学生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过于概括,不够具体。)

  学生二: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

  2.学生小结: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不能太概括,应具体。要做到:

  明确品味的角度

  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出特定的作用

  五、牛刀小试,练习反馈

  六、小结。